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励志 > 正文

励志名人自传

时间:2017-03-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励志名人自传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本专题向你推荐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品位高雅,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阅读欣赏价值,能让读者从中获益良多。每个时代都有值得我们追随的人,他们或以其深邃的思想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或以其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或以其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造福于人类……阅读他们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思想、智慧以及人格魅力,必然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励志名人自传

自传是一个人写的关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传记式文学体裁。有什么名人励志的自传书?以下是千叶帆文摘小编为大家带来精选的名人自传书,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励志自传书一:《我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 溥仪

《我的前半生》图书是我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 反省式 自传。《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 改造 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名人励志自传书二:《甘地自传》 甘地

20世纪最摄人心魄的精神领袖不怒而威以无形胜有形的传奇全球最畅销的自传作品之一。他是印度独立之父甘地,他有宗教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抗拒专制、拯救民权的印度圣雄,唤醒三亿人反抗精神的 非暴力之父 。也正是他的精神,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

名人励志自传书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 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 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 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

名人励志自传书四:《马克 吐温自传》 马克 吐

马克 吐温的作品融幽默讽刺于一体,既富有独特的人性思考,又不乏深刻的社会剖析。调侃中带有辛辣的讽刺与悲天悯人的情感。《马克 吐温自传》是欧美文学史上的典范之作,也是马克 吐温晚年最重要的著作。全书通过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曲折坎坷的求生之路、风光无限的写作生涯以及痛苦不堪的晚年生活四个部分,展现了马克 吐温伟大而又传奇的一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马克 吐温式的幽默与智慧,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独特风情和人文气息。

名人励志自传书五:《亨利 福特自传》 亨利 福特

从一个密歇根州的农民,爱鼓捣机械的小男孩到成为全球闻名的 汽车大王 ,美国汽车界第一个亿万富翁,亨利 福特个人奋斗的历史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他给后人留下的,也不仅仅是有关于汽车的东西,还有更多。他所取得的成绩辉煌无比,他的思想与独到见解更闪耀着夺目光彩。在中国汽车界,福特的管理方法被看作是学习管理的入门教材。这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的自传。从本书中,你便可对他的经历和思想获得充分的了解,并对人生与成功的理念有更清楚明白的认识。

看了 精选名人励志自传书 的人还看了:

励志名人自传

名人自传文章范文一:

章姓名人小传

百家姓上,章姓排名四十。这样的一个位次,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章姓不像张王刘般的大姓,当然也并非段、干这样的冷僻小姓。回顾历史上的章姓名人,从章姓产生于上古时期始,至今有史记载较早的章姓名人是秦末时期的章邯,到唐宋时期,唐朝的章全益、章忠祥、章成缅,北宋的大臣章敦、章衡、章悦,章得象,南宋的大臣章鉴,元代的章卿孙,再至明清时期,明初大臣章溢,经学家章潢,清代的章镳、章煦、章鏊以及章忠祥之子章学诚。到近现代,章姓名人主要有章炳麟、章士钊、章孝慈、章孝严、章伯钧、章乃器、章诒和、章靳以、章含之、章亚茗、章衣萍、章巽、章培恒、章子怡,包括安徽大学的章尚正。

当然严格的说,相较于历史上章姓漫长的发展源流,以上的列举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于此基础上做一个章姓名人小传,限于篇幅,只能择取其中部分予以讲述。

章邯,秦末著名将领、上将军生平已不祥,其父章愍,母王氏。作为章姓名人史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人,他是以叱咤战场的将军形象登上历史的舞台。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随后又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陈胜被迫逃走。后攻杀反秦武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章邯被项羽击败,漳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封以十八诸侯中的雍王称号。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杀。章邯的一生以打垮周章、领秦军屡战屡胜、攻打楚军、巨鹿战略、兵败自刎而留名。作为一位武将,驰骋战场的飒爽身姿是他的直接的行为标榜,那废丘城下兵败自刎则是他无声的人格与尊严的张扬。所以后人胡应麟评价称“章邯,白起之亚也,衂[nǜ]於羽而名。”

章成缅,章忠祥之子,字道正,生、卒无考。唐代浙江省桐庐人,为富春(今

浙江省杭州富阳市)章氏始祖。以孝行称,人称“孝标先生”。一日,游东节度李绅幕中,恰值天雪,兴而赋诗,为乡绅所赏。继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文宗太和中(约831年左右),官唐山东南道从事,试大理评事,仕终秘书正字。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章成缅之名传于世,主要引起孝道,并在欧阳修等编著的《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中的孝友篇提到“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闾巷刺草之民,皆得书于史官。万年王世贵,长安严待封????余杭何公弁、章成缅、方宗????”作为孝子的章成缅被历史铭记,而这当下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其更有理由被我们常记,时刻给予我们思想上的反思和行为上的勉励。

章学诚,生于1738年,卒于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清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作为一位史学评论家,他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以及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都体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十五六岁时,曾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29岁的时候,他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后在太学志局不幸遭遇更加加深了他的念想,受不了志局的处处受限,章学诚愤然离职。35岁,开始写作《文史通义》,历时29年,直至其64岁逝世前双目失明仍笔耕不辍,但最终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正如章学诚做说的那样,在学问这条路上,他像赤子一样坦诚的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毅然断灭对俗世

的眷念。他曾说“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这样说,他亦是这样做的。在他的生活中,他将学问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义无反顾的走上“两袖空空轻几许,一腔热血何须愁”的萧萧暮雨般的凄凉却极具诗意的文人之路。

说到近代章姓名人,“章疯子”我想是如何也无法当然也不能回避的。作为一个多重身份者,不仅在章姓史上,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及作用。

章炳麟,1869-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此名是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他的反清意识极其浓厚,后又因钦慕顾炎武(即顾绛)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同时,章炳麟又是一位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章炳麟的一生,是可以从两个身份为角度进行解读的。清末民国初,特别是辛亥革命前的章炳麟是作为一个革命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自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1891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有为、梁启超通信。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

被刺后参加讨袁世凯,为袁所禁锢,袁死后被释放。辛亥革命后,才渐渐脱离政治,专心治学,此时的章炳麟才以一个文人的身份重新在历史上留名。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恨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章炳麟的一生,包括其“七被追捕,三入牢狱”的非凡经历,概括起来正是这样的一个历程——朴学排满、革命讲学、任筹边使、讲求理学。然而,除却后人给予的诸多标签,生活中的章炳麟亦是寻常人,甚而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怪癖”的人——最喜吃带有臭味的卤制品。民国的画家钱化佛酷爱收集藏品,也是章府的常客。一次,钱带来一包紫黑色的臭鸡蛋,章见后大喜,慷慨地问道:“你要写什么,只管讲。”钱化佛立即向章炳麟索要“五族共和”四个字。后来,钱又不断带来苋菜梗、臭花生等臭物,换得题字一百多张。钱将这些字裱好,挂于自家店中,以每条十元售出,小赚了一笔。这些虽只是文人间的笑谈,可是从中也不难看出章炳麟亦是性情中人,不管是对待政治还是学问,生命的不同阶段或许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只要是确定及认定了的,便嗜其所好,余者不顾。斯人已逝,偶尔想,先人的默默的言行或许可以给我们今人更多的思考。

或许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发现能被历史铭记的人更多的是与政治相关的群体。当然,正面或负面另作别论。鉴于自己对于他国政治了解的欠缺,我并不妄揣是否别的国家也是这样为政治至上,但至少在中国我感觉是这样的。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这一点显得尤其明显。查阅资料,中国近代史上留名的章姓,如章炳麟、章士钊、章孝慈、章孝严、章伯钧、章乃器、章诒和、章靳以、章含之,无一例外的与政治相关。虽然,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无法脱离集体存在的,我也明白作为一个公民必然要适应你所属国家的各种制度和规定,当然,适应这件事情对于中国人而言似乎并不是件难事。然而,在中国近现代章姓名人中,我最想讲讲的是章诒和,虽然接触指出是因其作家的身份,但想讲述政治之外的章诒和确实不可能的。因为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脱离政治的存在则是真正不存在的。

章诒和,安徽桐城人,1942年9月6日生于重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的二女儿(母为李健生),现为退休作家、戏曲研究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现居北京守愚斋,其兄章师明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名誉副主席。这是所查阅的诸多资料中对其的简介。

知晓章诒和之初,是因为她为野夫的书《乡关何处》所作的序,不像一般的序,总是会对作家或是作品大加赞赏一番。章诒和的序不过是用很真诚质朴的文字讲了自己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书的感受而已,甚至她曾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并不认识野夫这个人,然而,读完这本书后,她却迫切地想要见这位作家。确实,看了两本书才会知道,尽管委婉的文字里也已暗示了他们的生命在年代里有太多相似的故事。我想作为野夫,听到这样的评价会欣慰的,因为和章诒和一样,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在意那些文字讲述的故事更甚于所谓名声的人。

章诒和儿时曾居于香港三年,在培正小学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随家人迁到北京定居;1954年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60年考进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文学系,1963年正读大学期间被下放到四川川剧团艺术室工作;1970年因在日记中写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得罪江青,而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为现行反革命罪犯并判有期徒刑20年(当时被划为右派),狱中产下一女;1979年5月丈夫唐良友在成都因急性胰腺炎离世;同年秋天被判无罪释放并回北京,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工作。197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休并开始写作,2004年《往事并不如烟》出版后她曾数度赴港,多次出席书展著作宣传与一些文学、文化座谈会,如2007年3月30日至4月1日、2011年4月14日至16日举办之香港城市大学“城市文学节”座谈活动,2007年9月29日获旧金山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颁发中国杰出民主人士奖。

我曾想抛开政治说章诒和,只以她作家的身份,因为她的文字实在有股治愈人心的温暖真诚的力量。然而发现这样的念想是徒劳的。章诒和,作为章伯钧和李建生的女儿,仅是这样一个身份,就必然划定了她在文革时期的命运,甚而包括在文革早已结束的当下,章诒和在大陆仍是一个敏感词汇,而她的著作《往事并不如烟》在文坛想作为一般文学的流传也只能是一直在努力之中而已。可是转念想,若真是政治外的章诒和,或许也就少了那份历史见证者的文人的执着与气魄,我想我们所感动的章诒和,正是因为她抵住各种压力一直顽强的想要更多人看到真实历史的行动和反抗,就像老师曾说的,我们需要面对历史与过失,然而作为个体,想要展现历史的真实,是需要勇气的,当然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往事并不如烟》首次在香港的出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以最后的贵族书名出版未经删改版),较于在大陆的兴禁和反响实际上已经远超过了作品本身。一部被外界认为是兼具历史和文学内容,建国来中国大陆文坛最好的作品,出版后在大陆的命运是中宣部的封杀、禁印、修改删减再出版。章诒和的作品不少,如《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英租界名流在文革的故事》、《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顺长江水流残月》等,当然也包括戏曲研究类的《中国戏曲》,然而她的作品更多的是与政治相关的发生在文革时期讲述她身边故事的文章。对于作品的被禁,章诒和曾对外发言时,曾强烈谴责其封禁行为违反宪法,因其右派家族身份而剥夺其出版权,著书是为记录其个人经验与家族的生活琐事,也是维系着人的尊严与良知,而且作者“对天堂(著作中所述之逝者各人)的追求和向往”,声明最后并大声疾呼“祝英台能以生命维护她的爱情,我就能以生命维护我的文字”。章诒和的经由媒体对外发表的这些话中,我很能体会一个作家在一段残酷岁月之后,重新审视历史再出发却遭遇打击的感受。其实,在我看来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对她而言,再一次的回忆和执笔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和折磨,可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若不在反思中成长,是永远无法真正前进的,当下所谓倡导的科技学术的进步远不能代替一个民族精魂的高扬。作为一个成年的读者,我并不会完全的被作家的叙述所桎梏,我理解作者讲述的身份和角度,就像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再为客观的讲述必有其抹拭不掉的情感倾向,因为太相关。一个成熟的读者,我想并不会那么尖锐的就在这本书读出所谓反共反党的意蕴,相反正是强大的上层往往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异常敏感。

有时候,我想我也能理解国家在面对这本书的极端反映,可是理解并不表示赞同。中国人,永远缺少一种面对历史的勇气,就好像我们一直强烈质疑日本民族否认侵华的残酷历史,但反观自己呢,若自己连回顾历史的勇气都没有,又如何能指望别人呢?其实,在尽管是删减版的《往事并不如烟》中,我仍然可以独到文革时期的相对事实,章诒和的文笔其实是平和的,是温柔的,是冷静的,哪怕是说道至亲的至爱的人的离去。或许这样的一种处理正是希望整个民族也可以用一种平和诚恳的心态再去回顾这段历史,目的并不在以此为手段目的想要破旧立新,只是像她说的那样,给那些已逝的人以清白与尊严。

现在的章诒和,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在“风口浪尖”,而是隐士一般地渐渐隐入了生活,默默的姿态甚至让你想知道她现在的生活都已是一件难事。在一篇她的学生张之薇的文章《且向花间留晚照——记章诒和先生》中,才对她动荡岁月后的学术生活有了些许的了解。像张之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初见章老师,已是投身学术的章诒和了,是那样平和热情的一位先生,她的胸怀是宽容博大的,是没有架子和姿态的,不仅是对待学识相较自己更浅薄的人,还是对她曾经残酷的历史。学术上的章诒和,是依然坚持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越发显得衰弱的理想主义,她是率直、是纯粹的。作者说她无法想象先生在和自己年纪相仿时所遭遇的那段沉重岁月,就连她的父亲对自己说起这段故事时也会潸然。作者说,59岁的章诒和在她九月的生日会上,在和一群老友的重聚中释怀了过去,解放了自己。那场生日宴会上,年轻的作者说自己向局外人一样看着那群老人和老师一起痛哭流涕,虽不解他们的故事却似乎体会到了那份不忍且无奈的守候与执着。然而,等到章诒和的60岁生日,作者接到老师电话时,从那语气中听出了先生释怀后的洒脱与淡然。还是习惯理想主义的一套,章诒和叮嘱自己的学生不要带礼物,约好一起去山上风亭品茶谈曲,世俗的东西她从不看重的心态,就像她曾执着于那段历史的真实一样。就像作者所说的,老师在生命的后来释怀了那段残酷的历史,再次拥抱了生活,而这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章诒和,在我看来一个并不强悍却很异常伟岸的女性,她个体的存在是代表了一个沉默年代的群体。作为与政治相关的人,她成了年代的见证者,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用笔写下了那些发生在年代里的故事,不抒情,不渲染,真诚的态度

像她的为人一般,只求那样的故事不再现,那样的历史可以不再演。章诒和的存在,哪怕是冠以头号右派分子章伯钧之女的名号,作为章姓脉络上的一枚叶片,我也会觉得荣幸。因为于我看来她的存在,不仅对章姓人,对整个民族而言,都应该引起一种深刻的反思。

章姓发展史上,所谓的名人其实远不只我所列举的二三,然而选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加以介绍,希望那些感动我的人们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所思考。原文地址:章姓名人小传

百家姓上,章姓排名四十。这样的一个位次,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章姓不像张王刘般的大姓,当然也并非段、干这样的冷僻小姓。回顾历史上的章姓名人,从章姓产生于上古时期始,至今有史记载较早的章姓名人是秦末时期的章邯,到唐宋时期,唐朝的章全益、章忠祥、章成缅,北宋的大臣章敦、章衡、章悦,章得象,南宋的大臣章鉴,元代的章卿孙,再至明清时期,明初大臣章溢,经学家章潢,清代的章镳、章煦、章鏊以及章忠祥之子章学诚。到近现代,章姓名人主要有章炳麟、章士钊、章孝慈、章孝严、章伯钧、章乃器、章诒和、章靳以、章含之、章亚茗、章衣萍、章巽、章培恒、章子怡,包括安徽大学的章尚正。

当然严格的说,相较于历史上章姓漫长的发展源流,以上的列举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于此基础上做一个章姓名人小传,限于篇幅,只能择取其中部分予以讲述。

章邯,秦末著名将领、上将军生平已不祥,其父章愍,母王氏。作为章姓名人史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人,他是以叱咤战场的将军形象登上历史的舞台。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随后又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陈胜被迫逃走。后攻杀反秦武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章邯被项羽击败,漳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封以十八诸侯中的雍王称号。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杀。章邯的一生以打垮周章、领秦军屡战屡胜、攻打楚军、巨鹿战略、兵败自刎而留名。作为一位武将,驰骋战场的飒爽身姿是他的直接的行为标榜,那废丘城下兵败自刎则是他无声的人格与尊严的张扬。所以后人胡应麟评价称“章邯,白起之亚也,衂[nǜ]於羽而名。”

章成缅,章忠祥之子,字道正,生、卒无考。唐代浙江省桐庐人,为富春(今

浙江省杭州富阳市)章氏始祖。以孝行称,人称“孝标先生”。一日,游东节度李绅幕中,恰值天雪,兴而赋诗,为乡绅所赏。继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文宗太和中(约831年左右),官唐山东南道从事,试大理评事,仕终秘书正字。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章成缅之名传于世,主要引起孝道,并在欧阳修等编著的《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中的孝友篇提到“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闾巷刺草之民,皆得书于史官。万年王世贵,长安严待封????余杭何公弁、章成缅、方宗????”作为孝子的章成缅被历史铭记,而这当下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其更有理由被我们常记,时刻给予我们思想上的反思和行为上的勉励。

章学诚,生于1738年,卒于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清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作为一位史学评论家,他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以及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都体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十五六岁时,曾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29岁的时候,他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后在太学志局不幸遭遇更加加深了他的念想,受不了志局的处处受限,章学诚愤然离职。35岁,开始写作《文史通义》,历时29年,直至其64岁逝世前双目失明仍笔耕不辍,但最终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正如章学诚做说的那样,在学问这条路上,他像赤子一样坦诚的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毅然断灭对俗世

的眷念。他曾说“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这样说,他亦是这样做的。在他的生活中,他将学问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义无反顾的走上“两袖空空轻几许,一腔热血何须愁”的萧萧暮雨般的凄凉却极具诗意的文人之路。

说到近代章姓名人,“章疯子”我想是如何也无法当然也不能回避的。作为一个多重身份者,不仅在章姓史上,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及作用。

章炳麟,1869-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此名是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他的反清意识极其浓厚,后又因钦慕顾炎武(即顾绛)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同时,章炳麟又是一位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章炳麟的一生,是可以从两个身份为角度进行解读的。清末民国初,特别是辛亥革命前的章炳麟是作为一个革命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自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1891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有为、梁启超通信。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

被刺后参加讨袁世凯,为袁所禁锢,袁死后被释放。辛亥革命后,才渐渐脱离政治,专心治学,此时的章炳麟才以一个文人的身份重新在历史上留名。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恨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章炳麟的一生,包括其“七被追捕,三入牢狱”的非凡经历,概括起来正是这样的一个历程——朴学排满、革命讲学、任筹边使、讲求理学。然而,除却后人给予的诸多标签,生活中的章炳麟亦是寻常人,甚而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怪癖”的人——最喜吃带有臭味的卤制品。民国的画家钱化佛酷爱收集藏品,也是章府的常客。一次,钱带来一包紫黑色的臭鸡蛋,章见后大喜,慷慨地问道:“你要写什么,只管讲。”钱化佛立即向章炳麟索要“五族共和”四个字。后来,钱又不断带来苋菜梗、臭花生等臭物,换得题字一百多张。钱将这些字裱好,挂于自家店中,以每条十元售出,小赚了一笔。这些虽只是文人间的笑谈,可是从中也不难看出章炳麟亦是性情中人,不管是对待政治还是学问,生命的不同阶段或许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只要是确定及认定了的,便嗜其所好,余者不顾。斯人已逝,偶尔想,先人的默默的言行或许可以给我们今人更多的思考。

或许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发现能被历史铭记的人更多的是与政治相关的群体。当然,正面或负面另作别论。鉴于自己对于他国政治了解的欠缺,我并不妄揣是否别的国家也是这样为政治至上,但至少在中国我感觉是这样的。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这一点显得尤其明显。查阅资料,中国近代史上留名的章姓,如章炳麟、章士钊、章孝慈、章孝严、章伯钧、章乃器、章诒和、章靳以、章含之,无一例外的与政治相关。虽然,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无法脱离集体存在的,我也明白作为一个公民必然要适应你所属国家的各种制度和规定,当然,适应这件事情对于中国人而言似乎并不是件难事。然而,在中国近现代章姓名人中,我最想讲讲的是章诒和,虽然接触指出是因其作家的身份,但想讲述政治之外的章诒和确实不可能的。因为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脱离政治的存在则是真正不存在的。

章诒和,安徽桐城人,1942年9月6日生于重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的二女儿(母为李健生),现为退休作家、戏曲研究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现居北京守愚斋,其兄章师明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名誉副主席。这是所查阅的诸多资料中对其的简介。

知晓章诒和之初,是因为她为野夫的书《乡关何处》所作的序,不像一般的序,总是会对作家或是作品大加赞赏一番。章诒和的序不过是用很真诚质朴的文字讲了自己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书的感受而已,甚至她曾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并不认识野夫这个人,然而,读完这本书后,她却迫切地想要见这位作家。确实,看了两本书才会知道,尽管委婉的文字里也已暗示了他们的生命在年代里有太多相似的故事。我想作为野夫,听到这样的评价会欣慰的,因为和章诒和一样,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在意那些文字讲述的故事更甚于所谓名声的人。

章诒和儿时曾居于香港三年,在培正小学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随家人迁到北京定居;1954年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60年考进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文学系,1963年正读大学期间被下放到四川川剧团艺术室工作;1970年因在日记中写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得罪江青,而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为现行反革命罪犯并判有期徒刑20年(当时被划为右派),狱中产下一女;1979年5月丈夫唐良友在成都因急性胰腺炎离世;同年秋天被判无罪释放并回北京,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工作。197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休并开始写作,2004年《往事并不如烟》出版后她曾数度赴港,多次出席书展著作宣传与一些文学、文化座谈会,如2007年3月30日至4月1日、2011年4月14日至16日举办之香港城市大学“城市文学节”座谈活动,2007年9月29日获旧金山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颁发中国杰出民主人士奖。

我曾想抛开政治说章诒和,只以她作家的身份,因为她的文字实在有股治愈人心的温暖真诚的力量。然而发现这样的念想是徒劳的。章诒和,作为章伯钧和李建生的女儿,仅是这样一个身份,就必然划定了她在文革时期的命运,甚而包括在文革早已结束的当下,章诒和在大陆仍是一个敏感词汇,而她的著作《往事并不如烟》在文坛想作为一般文学的流传也只能是一直在努力之中而已。可是转念想,若真是政治外的章诒和,或许也就少了那份历史见证者的文人的执着与气魄,我想我们所感动的章诒和,正是因为她抵住各种压力一直顽强的想要更多人看到真实历史的行动和反抗,就像老师曾说的,我们需要面对历史与过失,然而作为个体,想要展现历史的真实,是需要勇气的,当然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往事并不如烟》首次在香港的出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以最后的贵族书名出版未经删改版),较于在大陆的兴禁和反响实际上已经远超过了作品本身。一部被外界认为是兼具历史和文学内容,建国来中国大陆文坛最好的作品,出版后在大陆的命运是中宣部的封杀、禁印、修改删减再出版。章诒和的作品不少,如《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英租界名流在文革的故事》、《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顺长江水流残月》等,当然也包括戏曲研究类的《中国戏曲》,然而她的作品更多的是与政治相关的发生在文革时期讲述她身边故事的文章。对于作品的被禁,章诒和曾对外发言时,曾强烈谴责其封禁行为违反宪法,因其右派家族身份而剥夺其出版权,著书是为记录其个人经验与家族的生活琐事,也是维系着人的尊严与良知,而且作者“对天堂(著作中所述之逝者各人)的追求和向往”,声明最后并大声疾呼“祝英台能以生命维护她的爱情,我就能以生命维护我的文字”。章诒和的经由媒体对外发表的这些话中,我很能体会一个作家在一段残酷岁月之后,重新审视历史再出发却遭遇打击的感受。其实,在我看来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对她而言,再一次的回忆和执笔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和折磨,可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若不在反思中成长,是永远无法真正前进的,当下所谓倡导的科技学术的进步远不能代替一个民族精魂的高扬。作为一个成年的读者,我并不会完全的被作家的叙述所桎梏,我理解作者讲述的身份和角度,就像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再为客观的讲述必有其抹拭不掉的情感倾向,因为太相关。一个成熟的读者,我想并不会那么尖锐的就在这本书读出所谓反共反党的意蕴,相反正是强大的上层往往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异常敏感。

有时候,我想我也能理解国家在面对这本书的极端反映,可是理解并不表示赞同。中国人,永远缺少一种面对历史的勇气,就好像我们一直强烈质疑日本民族否认侵华的残酷历史,但反观自己呢,若自己连回顾历史的勇气都没有,又如何能指望别人呢?其实,在尽管是删减版的《往事并不如烟》中,我仍然可以独到文革时期的相对事实,章诒和的文笔其实是平和的,是温柔的,是冷静的,哪怕是说道至亲的至爱的人的离去。或许这样的一种处理正是希望整个民族也可以用一种平和诚恳的心态再去回顾这段历史,目的并不在以此为手段目的想要破旧立新,只是像她说的那样,给那些已逝的人以清白与尊严。

现在的章诒和,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在“风口浪尖”,而是隐士一般地渐渐隐入了生活,默默的姿态甚至让你想知道她现在的生活都已是一件难事。在一篇她的学生张之薇的文章《且向花间留晚照——记章诒和先生》中,才对她动荡岁月后的学术生活有了些许的了解。像张之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初见章老师,已是投身学术的章诒和了,是那样平和热情的一位先生,她的胸怀是宽容博大的,是没有架子和姿态的,不仅是对待学识相较自己更浅薄的人,还是对她曾经残酷的历史。学术上的章诒和,是依然坚持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越发显得衰弱的理想主义,她是率直、是纯粹的。作者说她无法想象先生在和自己年纪相仿时所遭遇的那段沉重岁月,就连她的父亲对自己说起这段故事时也会潸然。作者说,59岁的章诒和在她九月的生日会上,在和一群老友的重聚中释怀了过去,解放了自己。那场生日宴会上,年轻的作者说自己向局外人一样看着那群老人和老师一起痛哭流涕,虽不解他们的故事却似乎体会到了那份不忍且无奈的守候与执着。然而,等到章诒和的60岁生日,作者接到老师电话时,从那语气中听出了先生释怀后的洒脱与淡然。还是习惯理想主义的一套,章诒和叮嘱自己的学生不要带礼物,约好一起去山上风亭品茶谈曲,世俗的东西她从不看重的心态,就像她曾执着于那段历史的真实一样。就像作者所说的,老师在生命的后来释怀了那段残酷的历史,再次拥抱了生活,而这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章诒和,在我看来一个并不强悍却很异常伟岸的女性,她个体的存在是代表了一个沉默年代的群体。作为与政治相关的人,她成了年代的见证者,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用笔写下了那些发生在年代里的故事,不抒情,不渲染,真诚的态度

像她的为人一般,只求那样的故事不再现,那样的历史可以不再演。章诒和的存在,哪怕是冠以头号右派分子章伯钧之女的名号,作为章姓脉络上的一枚叶片,我也会觉得荣幸。因为于我看来她的存在,不仅对章姓人,对整个民族而言,都应该引起一种深刻的反思。

章姓发展史上,所谓的名人其实远不只我所列举的二三,然而选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加以介绍,希望那些感动我的人们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所思考。

范文二: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前往音乐之都。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米开朗琪罗传》

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托尔斯泰望。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

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

范文三:

引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聚合一帮英雄的友人,一帮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名人传》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并且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罢!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烛照。即使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吧,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吧。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我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

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的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范文四:

一名差生的传奇文章

当我们每个人伴随着哭声降临到这人世上时,父母满脸喜悦的抱起我们,可他们熟不知我们愿不愿来到这世上。

90后的我们是十足的负二代,当我降临到人世时,上帝对我说去吧,孩子还你那人世上的债吧!唉!呜呼!一切皆因前世造孽,今生又被罚体验这人生轮回之苦。

我是一个负二代,负债累累,来到人世还这还不清的债!难道前世我是包工头吗?我怀疑,为何今世有这么多的债等着我去还。父母扼杀了自己的梦想,把自己囚禁在这笼子中,囚禁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或许在外闯荡可以活出另一番模样。那个老师就敢肯定只有通过念书、学习这条道路才能拼搏未来。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回家,这是人过的日子么?更何况咱还是祖国未来的花骨朵呢?

从我刚上学时父母就告诉我好好学习,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学生。可我却想当一名差生有什么不好?差生自由自在,有道是“高处不胜寒”而低处则相对安全了。因为我成绩差,我并不担心什么成绩下降之类的事儿,我没有沉重的压力。像那些好学生整天拼死拼活的学,那么的在乎成绩,面子、荣誉。成绩只要下降一点儿,就老师谈话,家长教育,哎呦,你们累不累啊?难道当倒一的学生就要去自杀吗?

感谢上苍赐予我这么一个美号——差生,使我收到了许多的特殊照顾。因为当一名好学生压力太大了,拼死拼活的,我想说生命第一,学习第二。

教育改革不是提倡学生全面发展么?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学习打竞技网游?如果学校有关网络游戏的考试,凭我对网络游戏的“精深造诣”,那耀人耳目的第一名非我莫属了。

我来到这人世上,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我想让自己活的精彩,活出激情,而不是木呆呆的坐在这虚度年华。我们的老师、父母、长辈他们都属于古董级的,与我们交流有代沟。他们以古板、陈旧的思想指引着我们前行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做自己所喜欢的事?为什么就不能放开我们,让我们自己飞翔?为什么要给我们施加这么多的压力?某某老师说“哪里有压力,哪里就有动力”。但我想说的是“哪里有压力,哪里就有反抗”。人应为自己而活,让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让他人牵着鼻子走。老师、家长你们只懂得让我们念书、学习。你们熟知你们把多少梦想扼杀在摇篮中。你们不知让这个社会失去了或许更有用的人才?

“你看那谁谁家的孩子,学习多好呀,你看看人家那样,你再看看

你。。。。。。”每当父母这样说时,我沉默我无语,我就是我,我为什么总要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人与人都是不同的,这有可比性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无需整天羡慕他人如何,我们只需做出最好的自己。

网络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读十年书不如养一头猪,读十年书养不活一头猪,读十年书不如做一头猪,读十年书不如做一头猪”。这句话的对与错暂且不言,但如果还有来世,我宁愿做一只动物也不愿为人。因为活在人世有两难:做人难,念书难。来世如果能做大熊猫那便妙不可言了。每天过着比人还舒服的生活,无忧无虑这样的享受谁人不想要?所以这一辈子我还是积点德吧,希望下辈子能当上国宝。

考试呐、考试,这也许是我们身为学生最愁得一件事了吧!每次考试老师总说:“请把与考试无关的放到讲桌上来”。这时我就很想把自己放上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快乐教学,所谓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人每过一天并不是代表着长大了一天,而是代表着离死亡又走近了一步。”这句话我至今仍记得,这是初中的时候我的某某老师说的。我个人认为这句话说的太对了,很经典!人生短短数十载,我们又何必为自己找不快呢?每天坐在这遭罪,真是花钱买罪受。在这所学校中,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老师或许当你看到我这篇文章时早已气之两眼发红,心中叫恨,但我想说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我心中真实的感受。学校如此我们还在这样的环境中活着,我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今天我的所思所想很多以至于写如此之多的内容,且看我继续写下去。

现如今社会披着一个虚伪的面纱,电视中成天演着《喜羊羊与灰太狼》无非是想教育儿童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但狼只是偶尔吃羊罢了,而人类却吃掉了成千上万只羊。所以我宁愿当一个素食主义者,也不愿吃那小绵羊的肉。

人生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与前三种背道而驰。

人生的结束就是从一个盒子进入另一个盒子,而我在想要不要当我N年逝世后进入到那个阴黑的长方体的盒子中。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临死之际跳入大海以结束自己的一生,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寻求一下刺激。90后的我们是一个新集体,在若干年后我们90后管理这个国家,这个学校。我相信我们会令世界格外精彩,会令学校不像是现在那样死气沉沉。

学校为什么要规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校规,还说的条条是道。学生必须穿校服,穿就穿呗,可你这校服太像劳改犯穿的了吧,你就不能制定些有色彩性的校服吗?这不算什么,穿校服又死不了人,可其他的那些规定和少管所有什么差别?学校就非得定那么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可吗?你们熟知你们正在慢性摧残祖国的花朵。中国的学生之所以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正是因为被你们泯灭了N多个脑细胞。

今天我执笔写下这篇文章时心中不禁叫爽。因为我写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并把自己活在人世,处在学校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写了出来。这是我自认为我写的最精彩的一片文章了,其中揭示了许多真理,需要我们细细去读,去感悟。

灵台一中高一:郭建波

范文五:

当我们每个人伴随着哭声降临到这人世上时,父母满脸喜悦的抱起我们,可他们熟不知我们愿不愿来到这世上。

90后的我们是十足的负二代,当我降临到人世时,上帝对我说去吧,孩子还你那人世上的债吧!唉!呜呼!一切皆因前世造孽,今生又被罚体验这人生轮回之苦。

我是一个负二代,负债累累,来到人世还这还不清的债!难道前世我是包工头吗?我怀疑,为何今世有这么多的债等着我去还。父母扼杀了自己的梦想,把自己囚禁在这笼子中,囚禁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或许在外闯荡可以活出另一番模样。那个老师就敢肯定只有通过念书、学习这条道路才能拼搏未来。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回家,这是人过的日子么?更何况咱还是祖国未来的花骨朵呢?

从我刚上学时父母就告诉我好好学习,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学生。可我却想当一名差生有什么不好?差生自由自在,有道是“高处不胜寒”而低处则相对安全了。因为我成绩差,我并不担心什么成绩下降之类的事儿,我没有沉重的压力。像那些好学生整天拼死拼活的学,那么的在乎成绩,面子、荣誉。成绩只要下降一点儿,就老师谈话,家长教育,哎呦,你们累不累啊?难道当倒一的学生就要去自杀吗?

感谢上苍赐予我这么一个美号——差生,使我收到了许多的特殊照顾。因为当一名好学生压力太大了,拼死拼活的,我想说生命第一,学习第二。

教育改革不是提倡学生全面发展么?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学习打竞技网游?如果学校有关网络游戏的考试,凭我对网络游戏的“精深造诣”,那耀人耳目的第一名非我莫属了。

我来到这人世上,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我想让自己活的精彩,活出激情,而不是木呆呆的坐在这虚度年华。我们的老师、父母、长辈他们都属于古董级的,与我们交流有代沟。他们以古板、陈旧的思想指引着我们前行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做自己所喜欢的事?为什么就不能放开我们,让我们自己飞翔?为什么要给我们施加这么多的压力?某某老师说“哪里有压力,哪里就有动力”。但我想说的是“哪里有压力,哪里就有反抗”。人应为自己而活,让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让他人牵着鼻子走。老师、家长你们只懂得让我们念书、学习。你们熟知你们把多少梦想扼杀在摇篮中。你们不知让这个社会失去了或许更有用的人才?

“你看那谁谁家的孩子,学习多好呀,你看看人家那样,你再看看你。。。。。。”每当父母这样说时,我沉默我无语,我就是我,我为什么总要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人与人都是不同的,这有可比性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无需整天羡慕他人如何,我们只需做出最好的自己。

网络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读十年书不如养一头猪,读十年书养不活一头猪,读十年书不如做一头猪,读十年书不如做一头猪”。这句话的对与错暂且不言,但如果还有来世,我宁愿做一只动物也不愿为人。因为活在人世有两难:做人难,念书难。来世如果能做大熊猫那便妙不可言了。每天过着比人还舒服的生活,无忧无虑这样的享受谁人不想要?所以这一辈子我还是积点德吧,希望下辈子能当上国宝。

考试呐、考试,这也许是我们身为学生最愁得一件事了吧!每次考试老师总说:“请把与考试无关的放到讲桌上来”。这时我就很想把自己放上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快乐教学,所谓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人每过一天并不是代表着长大了一天,而是代表着离死亡又走近了一步。”这句话我至今仍记得,这是初中的时候我的某某老师说的。我个人认为这句话说的太对了,很经典!人生短短数十载,我们又何必为自己找不快呢?每天坐在这遭罪,真是花钱买罪受。在这所学校中,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老师或许当你看到我这篇文章时早已气之两眼发红,心中叫恨,但我想说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我心中真实的感受。学校如此我们还在这样的环境中活着,我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今天我的所思所想很多以至于写如此之多的内容,且看我继续写下去。

现如今社会披着一个虚伪的面纱,电视中成天演着《喜羊羊与灰太狼》无非是想教育儿童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但狼只是偶尔吃羊罢了,而人类却吃掉了成千上万只羊。所以我宁愿当一个素食主义者,也不愿吃那小绵羊的肉。

人生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与前三种背道而驰。

人生的结束就是从一个盒子进入另一个盒子,而我在想要不要当我N年逝世后进入到那个阴黑的长方体的盒子中。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临死之际跳入大海以结束自己的一生,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寻求一下刺激。90后的我们是一个新集体,在若干年后我们90后管理这个国家,这个学校。我相信我们会令世界格外精彩,会令学校不像是现在那样死气沉沉。

学校为什么要规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校规,还说的条条是道。学生必须穿校服,穿就穿呗,可你这校服太像劳改犯穿的了吧,你就不能制定些有色彩性的校服吗?这不算什么,穿校服又死不了人,可其他的那些规定和少管所有什么差别?学校就非得定那么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可吗?你们熟知你们正在慢性摧残祖国的花朵。中国的学生之所以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正是因为被你们泯灭了N多个脑细胞。

今天我执笔写下这篇文章时心中不禁叫爽。因为我写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并把自己活在人世,处在学校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写了出来。这是我自认为我写的最精彩的一片文章了,其中揭示了许多真理,需要我们细细去读,去感悟。

灵台一中高一:郭建波

范文六:

田凤山是原黑龙江省省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因贪污腐败而锒铛入狱。有一篇专门写此人蜕化变质过程的文章,作者巧妙地把“田凤山”这一姓名的三个字拆开后加上引号写入正标题《“田”“凤”“山”人生三部曲》,文中又分别以这三个字作为三个小标题的领字,与田的人生轨迹对接。请欣赏这三个小标题:

“田”

“土地管家”出身“田”间

事业起步:谨慎中求仕途

“凤”

田间麻雀变“凤凰”

事业鼎盛:官至部级

“山”

官职未能稳如泰山

事业跌停:命运大转折

在这三个小标题下,各有精彩的诠释文字,别出心裁,令人深思。例如第一部分:“……其姓得‘田’来,‘田’之于他该是幸事还是不幸?这片黑土地生长出来的‘田苗’会是一路茁壮成长还是会中途夭折?他会成为黑土地的骄傲吗?”第二部分:“土生土长的土脾气,也许正应了田凤山的‘田’字之姓,也许也正得益于他的土生土长,方使他的仕途得风顺水,田间麻雀变成了‘凤凰’。”第三部分:“于田凤山而言,他曾爬上了仕途的巅峰,有过‘凌绝顶’的辉煌,也曾有了如山一般的威严。而他下山的路竟是如此之快,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田凤山为他一帆风顺的仕途沉醉过。搬长白山为砚,拢黑土地为墨,挥毫于仕途的宣纸之上,好一幅人生‘大泼墨’。但令人遗憾的是,压倒他的也恰恰是他业已攀爬上顶峰的山。他在攀爬至人生的极高点时,又重重地摔了下来。”这样的诠释,姓名的汉字本义。与语境的哲理内涵巧妙对接,严肃的政治分析与俏皮的嘲讽语气紧密结合,客观的轨迹叙述与人生的形象比况融为一体,使文章避免了枯燥无味,一览无余,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心理中接受教育。这种先用嵌名标题后又由此生成主旨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田凤山是原黑龙江省省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因贪污腐败而锒铛入狱。有一篇专门写此人蜕化变质过程的文章,作者巧妙地把“田凤山”这一姓名的三个字拆开后加上引号写入正标题《“田”“凤”“山”人生三部曲》,文中又分别以这三个字作为三个小标题的领字,与田的人生轨迹对接。请欣赏这三个小标题:

“田”

“土地管家”出身“田”间

事业起步:谨慎中求仕途

“凤”

田间麻雀变“凤凰”

事业鼎盛:官至部级

“山”

官职未能稳如泰山

事业跌停:命运大转折

在这三个小标题下,各有精彩的诠释文字,别出心裁,令人深思。例如第一部分:“……其姓得‘田’来,‘田’之于他该是幸事还是不幸?这片黑土地生长出来的‘田苗’会是一路茁壮成长还是会中途夭折?他会成为黑土地的骄傲吗?”第二部分:“土生土长的土脾气,也许正应了田凤山的‘田’字之姓,也许也正得益于他的土生土长,方使他的仕途得风顺水,田间麻雀变成了‘凤凰’。”第三部分:“于田凤山而言,他曾爬上了仕途的巅峰,有过‘凌绝顶’的辉煌,也曾有了如山一般的威严。而他下山的路竟是如此之快,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田凤山为他一帆风顺的仕途沉醉过。搬长白山为砚,拢黑土地为墨,挥毫于仕途的宣纸之上,好一幅人生‘大泼墨’。但令人遗憾的是,压倒他的也恰恰是他业已攀爬上顶峰的山。他在攀爬至人生的极高点时,又重重地摔了下来。”这样的诠释,姓名的汉字本义。与语境的哲理内涵巧妙对接,严肃的政治分析与俏皮的嘲讽语气紧密结合,客观的轨迹叙述与人生的形象比况融为一体,使文章避免了枯燥无味,一览无余,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心理中接受教育。这种先用嵌名标题后又由此生成主旨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范文七:

会 计 文 化

从王安石厅壁题名文章 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的期待

张成永

( 上 海市 杨浦 区五 角场镇 2 0 0 4 3 3)

英 国人类 学 家爱 德 华 ??泰勒 对 文化 的定 义 是 “ 包 括 知 识 、信 仰 、艺 术 、法 律 、道德 、风俗 以及作 为一 个 社

统计 和 会计 两 项 工作 ,也 就 相 当于 每个 单 位 的财 务统 计 部 门 。公 元 1 0 6 0年 ,王安 石 4 0岁 的 时候 ,召入 兼 任 三 司度 支 判 官 。那 一 年 他应 当时 的度 支副 使 的请 求 为度 支

会成 员所 获得 的 能力 与习惯 的复 杂整 体 ” 。中 国传 统文 化 是 中华 文 明 演化 而 汇集 成 的一 种 反 映 中华 民族 特质 和 风 貌 的 民族 文 化 ,是 民族 历 史上 各 种思 想 、观 念 形态 的总 体 表 征 ,是 中华 民族 及 其祖 先 所 创造 、为 中华 民族 世 世 代代 所继 承发 展的 、 具有 鲜 明的 民族 特色 , 内涵博 大精深 。

中 国传统 文 化是 中华 民族 几 千年 文 明 的结 晶 ,除 了儒 家

副使厅的墙壁写了一篇墙壁文学,即 《 度支副使厅壁题

名记 》 。

副 使 ,正使 的副 职 。度 支判 官 和度 支 副使 ,套用 现 代企 业 岗位设 置 ,相 当 于一 个单 位 的财 务 部部 长 和 副部

长。

文 化 这个 核 心 内容 外 ,还 包 含如 道 家文 化 、佛 教文 化 等

等 ( 吴丹 ,2 0 0 9) 。

会 计 文 化是 人 类文 化 体 系 中 的一个 分 支 ,是 每个 会

明 白了这 篇 文章 题 在 哪里 , 目标 是 给谁 看 的 ,对于 我们 这 些 每 天在 财务 部 门上 下 班 的会 计 人来 说 ,不 得不

对千 年前 的这 位 “ 财政 部长 ” ,后来 担任 “ 总理 ”的 “ 唐

宋八 大家 之一 ” 所写 的 题在 财政 部 办公 室 墙 壁上 的大作 认真 拜读 一下 。

《 度支 副使 厅壁 题名记 》首 先介 绍 了这篇墙 壁文 学 的

计 人 在 会计 职业 生 涯 中对 传 统文 化 和会 计 知识 体 系 的融 合 和 内化 。会 计 文 化 既体 现 了传 统 文化 对 经济 核 算 、理 财 观 念方 面 的能力 和 习惯 的共性 要 求 ,又 上升 到 专业 人 才 角 度 即会 计人 职业 能 力和 习惯 的个性 要 求 ,并 在发 展 中逐 步形 成 和 规 范。

当然 ,会 计 文化 的提 出也 是 现代 会

计 理 论 和实 践 发展 的一种 创 新 。会计 文 化 是对 整 个会 计 行 业 、会 计 人 的要 求 和软 约 束 。会 计 文 化概 念 的提 出和

缘起 。在 任 的度 支副 使 吕副 部 长是 个 有 心人 ,他 把 财政 部 自他 之 前 的历 任 副部 长 姓 名 、任 职 年 月查 阅 出来 ,并 刻

在度 支 副使 厅 东 壁上 。

于是 ,当时 的财 政部 墙 壁 上就

有了 “ 夫 合天 下 之众 者 财 ,理 天下 之 财 者法 ,守 天 下之 法者 吏也 ”这篇会 计 文化史上 的奇 葩 。

认 识 ,亦 将会 以其 独有 的功 能对 有 效整 合 传统 文 化 和会 计 资 源 发挥 着 至 为重 要 的作 用 。在 现 实 中 ,财 政 部 门开

展 的培 训 和 管 理工 作 是对 基 层 会 计 人 员 的 联 系 和服 务 , 作为一种 “ 柔性 管 理 ” 和人 文关 怀 ,使 会计 人 工作 在 一 个 诚信 、平 和 、愉快 、充 满关爱 的环境 中 , 符合 传统 文化

在 中国古 代 ,“ 吏 ”一 般 指没 有 品级 的小 公务 人 员 ,

中 国古代 ,会计 人员 是 作 为官 员对 待 的 。

同样 套 用 到现 代 企业 (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励志名人自传),就是 我 们这 些 一踏 上 会计 工 作 岗位 便数 十 年 如

日默默 工作 、辛勤 耕 耘 的会 计人 。一 个 单 位从 收 到 注

和企 业文化 的需要 ,产生 归属感 和集体 荣誉感 , 最终 有利 于企 业任 务 和会 计 工 作 的开 展 ,对 完成 规 定 的事 项起 到 支持和督 促 的作用 。建立 和发展 会计文 化 , 已经和正 在成 为 国 内外会 计 学界 的共 同趋 势 和潮 流 。会 计文 化 建设 的 过 程 是一 个 创造 性 的过 程 , 值 得 探索 ( 刘 冰 ,2 0 0 4 ) 。那 么 ,在 今 天我 国会计 文化 建设相 对处 于整 理 和起步 阶段 , 中 国传 统文 化 对会 计 人 有哪 些 期待 ,对 会 计文 化 有 哪些 要 求 呢 ?让 我们 拜 读或 重 温 一下 王 安石 写 的 《 度 支副 使

厅 壁题 名记 》 ,看 看这 位 中国历 史上杰 出的政治 家 、思 想 家 、学 者 、诗 人 、文 学家 、改革 家有什 么精 彩 的议 论 。

度 ,计 量 ;支 ,领 款 或 付 款 。度 支 ,是 一 种 官 名 ,

册 资 金 成 立 开 始 ,会 计 工 作 随 即 开 展 ,不 管 或 大 或 小 ,

或 专 职或 兼 职 ,总有 一 名会 计 人 为之 执 掌着 财 经法 规 和 财务 会计 制度 。

那 么 ,对 这些 会 计 人和 财 经法 规 有 什 么要 求 呢? 王

安 石 的文 章 一 向给 人 以 “ 识 见 超 卓 ,悍 厉 绝 伦 ” 之 感 , 这 篇 文章 也 不 例外 。“ 吏 不 良,则有 法 而莫 守 。法 不 善 ,

则 有 财而 莫 理 ”字 字如 金 ,今 天读 来 仍让 人 有一 种 振聋

发 聩 的感 觉 。对 于理 财 问题 ,王安 石一 针 见血 指 出是人

和 法 的 问题 ,并 强 调说 ,由此 看来 制 定 正确 的 法令 ,选

择好的 “ 会计 人 ”来 贯 彻 ,从 而管 理 好 天 下的 经济 ,即 使 是 上古 时代 的尧 、舜 也不 能 不 以理 财 为第

一 重要 的 事

掌管 全 国财 赋 的 统计 与 支调 ,对 于 现代 企 业来 说 ,就 是

情, 更何 况后世 乱乱 纷纷 的世道 呢 ( 原句 为 “ 然则 善吾 法 ,

U 新 会 计 2 0 1 3 . 3

M o d e r n A c c o u n t i n g 会 计 文 化

而 择 吏 以守 之 ,以理 天 下 之财 ,虽 上古 尧 、舜 犹 不 能 毋

以此 为先 急 ,而况 于后世 之纷 纷乎 ”)?

严 ,要 多听取 专 家的意 见和建 议 。

王 安 石 的 这篇 厅 壁题 名文 章 ,是 他 后来 熙 宁 变 法基

关 于 理 财 ,近 千 年 前 的古 人 就有 如 此 深 刻 的 认 识 , 更何 况 以建 立社 会 主义 市 场经 济 为 重 任 的今 天 呢 。财 务

管理 和会 计 核算 是 对 资 金 、资 产 和资 源 进 行 的直 接 管 理

本 的政治经济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优秀的会计

人 才 的 渴求 ,也 可 以说是 中 国传 统文 化 对会 计 人 才 的渴

望 和要 求 。王 安石 说 :“ 其 职 事 如此 ,则其 人 之 贤 不 肖,

和信 息 判 断 ,市 场 经济 的发 展 必然 使会 计 部 门成 为企 业 的信 息 中心 , 在企 业管 理 中具有 核心地 位 。

任 何经 济事 务 ,

都离 不 开 资 金 的支 持 ,这 就 使 财务 会 计 部 门处 于 经 营 和 组 织权 力关 系 的交汇 点上 。

利害施 于天下如何也 !”也就是说 ,它的职务是这样 的

重 要 ,那 么 担任 此 职 的 “ 会 计 人 ” 的好 坏 ,关 系 到 天下

百姓的利害也就多么重要啊 !中国传统人才分类说有 “ 人

有五 仪 有庸 人 , 有 士人 , 有君 子 , 有圣, 有 贤” , 其中 “ 所 谓贤 者 ,德不 逾 闲 ( 闲 ,法也 ) ,行 中规 绳 ,言足 法 于天 下 而不 伤 其 身 ,道 足化 于 百 姓 而不 伤 于 本 ,富则 天下 无 菀 财 ,施则 天下 不 病 贫 。此 则 贤者 也 ”( 《 长短经 》 ) ,愿 所 有 的会计 人 共 勉 ,在 会 计文 化 建 设 的大 潮 中成 为这 位 千年前 财政 部长 期待 的 “ 贤” ,而非 “ 不 肖” 。

( 作 者 为会 计 师 )

优 秀 的中国传 统文 化在什 么 时候都 不能 丢 , 优 秀的 民 族 文 化传 统和 观念一 定是 会计 文化建 设 的土壤 和根 基 ( 刘 冰 ,2 0 0 4 ) 。对 于财 政部 副部 长这 个要 职 和缘 由 ,王安 石 不 吝 辞藻 地说 道 :“ 三 司副使 ,方今 之大 吏 ,朝廷 所 以尊 宠 之 甚 备 。盖 今 理财 之 法 ,有 不 善 者 ,其 势 皆 得 以议 于

上 而改 为之 。非特 当守 成法 , 吝 出入 , 以从有 司之事 而 已 ” 。

的确 ,财 政 部 门 作 为关 键 部 门 和 岗位

,一 直 是 领导 的助 手 和 参 谋 ,一 方 面 同它 掌 握 财权 有 关 ,另 一 方 面就 是 关 于 经 济 方 面 的政 策 一 向有 积 极 、稳 健 、保 守 等 多种 方 面 的选 择 。理 财 不 单 纯是 确 保 资金 安 全 ,减 少 开 支 ,更 要 跟 着 经 济周 期 走 ,适 当的财 政 和 货 币政 策 合 于 当 时 的经 济 环 境 和要 求 ,这 也 是 对财 务 会 计 人员 能 力 和 习惯 要 求 的进 一 步提 升 。经 济 政 策 的灵 活 性 也反 映 了封建 社 会 中 的 “ 民为贵 , 君 为轻 ” 的思想 ,作 为管 理者 要主动 重视 会 计 组织 中会计 工作 人员 的专业 能力 , 弱 化管 理者 的权力 威

参考 文献

〔 1 〕刘 冰 . 会计文化建设 的探 索 〔 J 1 . 唐山学院学报 ,2 0 0 4( 3).

【 2 〕余 恕成 . 识 见超卓 ,劲悍廉厉 ——读 王安石 文 【 J 〕 . 南京 :古典

文学 知识 ,凤凰 出版社 ,1 9 9 9(1 ).

〔 3 〕关翠 玲 . 泰勒 “ 文 化” 定义与大学文化建 设 〔 J 〕 . 石家庄 价值 工程 ,

2 0 1 1( 6).

【 4 】吴丹 . 中国传统文化 与高校道德教育 I J 1 . 陕西 :榆林学 院学 报 ,

2 0 0 9( 5).

( 上接 第 3 9页 )

可 能 在 并购 后 出现 大 幅减 值 ,而 巨额 商 誉 的 确认 可 能 成

为并 购后 的一个沉 重 负担 。

而 未 来不 确 定 性 较 大 ,该类 企 业 拥 有大 量 的知识 产 权 等 无 形 资产 却 很 少 在 资产 负 债 表上 确 认无 形 资 产 ,因此 其 企业 价值 远高 于账 面价值 。

从 有 关 上市 公 司企 业合 并 实 务 和相 关 的被 购买 方 企

笔者 认 为 ,在 企业 合并 业 务 中合 并 双 方应 对 被 购买 方 拥 有 的账 外 无形 资产 进 行充 分 辨认 和合 理 判 断 ,对符

合确认条件 的无形 资产 ,应通过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其

公 允 价值 进 行 评估 ,在 购买 日合 并 资产 负 债 表 中单 独 确 认 为无形 资产 ,并 按受 益年 限进行 摊销 。

( 作 者为 事务 所合 伙人 、 高级 经理 、

高级会 计 师 ,C P A、注册税 务师 )

业 价值 资产评 估报 告 ( 如 资产基 础法 ) 公开 披露信 息分 析 , 仅 有 少数 上 市 公 司在 企 业合 并 中对 被购 买 企业 符 合 单 独 确 认 为无 形 资 产 条件 ,但 被 购 买 方 自身 对 其 未予 以确 认 的账 外 无形 资 产 按公 允 价值 确认 了可 辨认 资 产 ,大 部 分 上 市 公 司 在企 业 合并 实 务 中对 此 类 账外 无 形 资 产未 予 确 认 ,因此 产 生 被 购买 方 整体 价 值 在 同一 时 点 按 收益 法

参 考 文献

【 1 】娄欣 轩 , 张磊 . 关 于反 向收购 的会计 处理 的探讨 〔 J 】 . 北京 :财

会学 习 ,2 0 1 1( 6).

资产基础法 的评估结果两种方法差异巨大 ,致使被购买

方 可 辨认 净 资 产 公允 价 值存 在低 估 迹 象 ,也 是企 业 合 并 中存 在 大额 商 誉 且 占被 购 买 方整 体 价值 较 高 比重 的主 要

原 因。其 实 质 是将 部 分 有受 益 年 限 的 、应 在 以后 年 度 予

【 2 〕财政 部会计 司 . 《 企业 会计准则第 2 O号— —企业合并 》应用指 南 〔 s 〕 . 2 0 0 6 — 1 0 — 3 0 .

摊 销 的无 形 资 产 确认 为 合 并 商誉 ,而合 并 商誉 按 准 则 规 定 持 有期 间不 进 行摊 销 ,因此 可 能存 在 虚 增合 并 以后 年 度 的 企业 盈 利 和 每股 收 益 情 况 。一 旦被 并 购 企业 所 处 的 经 营 环境 和行 业 状况 在 收 购 后变 化 很 大 ,商誉 的价 值 就

〔 3 】何继 锐 . 证券 投资基金 会计 中的投资估值 问题研 究 【 D 】 . 北京:

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硕士论 文 ,2 0 1 2 — 1 1 - 3 0 .

【 4 】刘 秀宇 . 证券投 资基金的计量基 础研究 【 D 〕 . 北京 :中国人 民大

学 硕 士论 文 ,2 0 1 1 - 0 6 — 2 8 .

2 0 1 3 . 3 新 会 计

范文八:

从王安石厅壁题名文章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的期待

作者:张成永

来源:《新会计》2013年第03期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吴丹,2009)。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每个会计人在会计职业生涯中对传统文化和会计知识体系的融合和内化。会计文化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经济核算、理财观念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共性要求,又上升到专业人才角度即会计人职业能力和习惯的个性要求,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和规范。当然,会计文化的提出也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种创新。会计文化是对整个会计行业、会计人的要求和软约束。会计文化概念的提出和认识,亦将会以其独有的功能对有效整合传统文化和会计资源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财政部门开展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是对基层会计人员的联系和服务,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和人文关怀,使会计人工作在一个诚信、平和、愉快、充满关爱的环境中,符合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需要,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最终有利于企业任务和会计工作的开展,对完成规定的事项起到支持和督促的作用。建立和发展会计文化,已经和正在成为国内外会计学界的共同趋势和潮流。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值得探索(刘冰,2004)。那么,在今天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相对处于整理和起步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有哪些期待,对会计文化有哪些要求呢?让我们拜读或重温一下王安石写的《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看看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有什么精彩的议论。

度,计量;支,领款或付款。度支,是一种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就是统计和会计两项工作,也就相当于每个单位的财务统计部门。公元1060年,王安石40岁的时候,召入兼任三司度支判官。那一年他应当时的度支副使的请求为度支副使厅的墙壁写了一篇墙壁文学,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副使,正使的副职。度支判官和度支副使,套用现代企业岗位设置,相当于一个单位的财务部部长和副部长。

明白了这篇文章题在哪里,目标是给谁看的,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在财务部门上下班的会计人来说,不得不对千年前的这位“财政部长”,后来担任“总理”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所写的题在财政部办公室墙壁上的大作认真拜读一下。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首先介绍了这篇墙壁文学的缘起。在任的度支副使吕副部长是个有心人,他把财政部自他之前的历任副部长姓名、任职年月查阅出来,并刻在度支副使厅东壁上。于是,当时的财政部墙壁上就有了“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这篇会计文化史上的奇葩。

在中国古代,“吏”一般指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中国古代,会计人员是作为官员对待的。同样套用到现代企业,就是我们这些一踏上会计工作岗位便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工作、辛勤耕耘的会计人。一个单位从收到注册资金成立开始,会计工作随即开展,不管或大或小,或专职或兼职,总有一名会计人为之执掌着财经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

那么,对这些会计人和财经法规有什么要求呢?王安石的文章一向给人以“识见超卓,悍厉绝伦”之感,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字字如金,今天读来仍让人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对于理财问题,王安石一针见血指出是人和法的问题,并强调说,由此看来制定正确的法令,选择好的“会计人”来贯彻,从而管理好天下的经济,即使是上古时代的尧、舜也不能不以理财为第一重要的事情,更何况后世乱乱纷纷的世道呢(原句为“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关于理财,近千年前的古人就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更何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任的今天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对资金、资产和资源进行的直接管理和信息判断,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使会计部门成为企业的信息中心,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任何经济事务,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使财务会计部门处于经营和组织权力关系的交汇点上。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观念一定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土壤和根基(刘冰,2004)。对于财政部副部长这个要职和缘由,王安石不吝辞藻地说道:“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盖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势皆得以议于上而改为之。非特当守成法,吝出入,以从有司之事而已”。的确,财政部门作为关键部门和岗位,一直是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一方面同它掌握财权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政策一向有积极、稳健、保守等多种方面的选择。理财不单纯是确保资金安全,减少开支,更要跟着经济周期走,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合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要求,这也是对财务会计人员能力和习惯要求的进一步提升。经济政策的灵活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作为管理者要主动重视会计组织中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弱化管理者的权力威严,要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王安石的这篇厅壁题名文章,是他后来熙宁变法基本的政治经济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优秀的会计人才的渴求,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才的渴望和要求。王安石说:“其职事如此,则其人之贤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也就是说,它的职务是这样的重要,那么担任此职的“会计人”的好坏,关系到天下百姓的利害也就多么重要啊!中国传统人才分类说有“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其中“所谓贤者,德不逾闲(闲,法也),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菀财,

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长短经》),愿所有的会计人共勉,在会计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成为这位千年前财政部长期待的“贤”,而非“不肖”。

(作者为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刘冰.会计文化建设的探索[J].唐山学院学报,2004(3).

[2] 余恕成.识见超卓,劲悍廉厉——读王安石文[J].南京:古典文学知识,凤凰出版社,1999(1).

[3] 关翠玲.泰勒“文化”定义与大学文化建设[J].石家庄:价值工程,2011(6).

[4] 吴丹.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J].陕西:榆林学院学报,2009(5).

范文九: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吴丹,2009)。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每个会计人在会计职业生涯中对传统文化和会计知识体系的融合和内化。会计文化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经济核算、理财观念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共性要求,又上升到专业人才角度即会计人职业能力和习惯的个性要求,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和规范。当然,会计文化的提出也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种创新。会计文化是对整个会计行业、会计人的要求和软约束。会计文化概念的提出和认识,亦将会以其独有的功能对有效整合传统文化和会计资源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财政部门开展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是对基层会计人员的联系和服务,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和人文关怀,使会计人工作在一个诚信、平和、愉快、充满关爱的环境中,符合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需要,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最终有利于企业任务和会计工作的开展,对完成规定的事项起到支持和督促的作用。建立和发展会计文化,已经和正在成为国内外会计学界的共同趋势和潮流。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值得探索(刘冰,2004)。那么,在今天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相对处于整理和起步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有哪些期待,对会计文化有哪些要求呢?让我们拜读或重温一下王安石写的《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看看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有什么精彩的议论。

度,计量;支,领款或付款。度支,是一种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就是统计和会计两项工作,也就相当于每个单位的财务统计部门。公元1060年,王安石40岁的时候,召入兼任三司度支判官。那一年他应当时的度支副使的请求为度支副使厅的墙壁写了一篇墙壁文学,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副使,正使的副职。度支判官和度支副使,套用现代企业岗位设置,相当于一个单位的财务部部长和副部长。

明白了这篇文章题在哪里,目标是给谁看的,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在财务部门上下班的会计人来说,不得不对千年前的这位“财政部长”,后来担任“总理”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所写的题在财政部办公室墙壁上的大作认真拜读一下。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首先介绍了这篇墙壁文学的缘起。在任的度支副使吕副部长是个有心人,他把财政部自他之前的历任副部长姓名、任职年月查阅出来,并刻在度支副使厅东壁上。于是,当时的财政部墙壁上就有了“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这篇会计文化史上的奇葩。

在中国古代,“吏”一般指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中国古代,会计人员是作为官员对待的。同样套用到现代企业,就是我们这些一踏上会计工作岗位便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工作、辛勤耕耘的会计人。一个单位从收到注册资金成立开始,会计工作随即开展,不管或大或小,或专职或兼职,总有一名会计人为之执掌着财经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

那么,对这些会计人和财经法规有什么要求呢?王安石的文章一向给人以“识见超卓,悍厉绝伦”之感,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字字如金,今天读来仍让人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对于理财问题,王安石一针见血指出是人和法的问题,并强调说,由此看来制定正确的法令,选择好的“会计人”来贯彻,从而管理好天下的经济,即使是上古时代的尧、舜也不能不以理财为第一重要的事情,更何况后世乱乱纷纷的世道呢(原句为“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关于理财,近千年前的古人就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更何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任的今天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对资金、资产和资源进行的直接管理和信息判断,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使会计部门成为企业的信息中心,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任何经济事务,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使财务会计部门处于经营和组织权力关系的交汇点上。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观念一定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土壤和根基(刘冰,2004)。对于财政部副部长这个要职和缘由,王安石不吝辞藻地说道:“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盖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势皆得以议于上而改为之。非特当守成法,吝出入,以从有司之事而已”。的确,财政部门作为关键部门和岗位,一直是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一方面同它掌握财权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政策一向有积极、稳健、保守等多种方面的选择。理财不单纯是确保资金安全,减少开支,更要跟着经济周期走,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合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要求,这也是对财务会计人员能力和习惯要求的进一步提升。经济政策的灵活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作为管理者要主动重视会计组织中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弱化管理者的权力威严,要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王安石的这篇厅壁题名文章,是他后来熙宁变法基本的政治经济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优秀的会计人才的渴求,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才的渴望和要求。王安石说:“其职事如此,则其人之贤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也就是说,它的职务是这样的重要,那么担任此职的“会计人”的好坏,关系到天下百姓的利害也就多么重要啊!中国传统人才分类说有“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其中“所谓贤者,德不逾闲(闲,法也),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菀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长短经》),愿所有的会计人共勉,在会计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成为这位千年前财政部长期待的“贤”,而非“不肖”。

(作者为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刘冰.会计文化建设的探索[J].唐山学院学报,2004(3).

[2] 余恕成.识见超卓,劲悍廉厉――读王安石文[J].南京:古典文学知识,凤凰出版社,1999(1).

[3] 关翠玲.泰勒“文化”定义与大学文化建设[J].石家庄:价值工程,2011(6).

[4] 吴丹.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J].陕西:榆林学院学报,2009(5).

范文十:

名人与广告 文 / 孙厚举

所谓名人,是指在事业或学问上取得显著成就,而又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所崇拜的人物。名言则是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语言。人们往往把名人和名言等同起来,以为名人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他所说的话就是名言,名人推销的产品就是名牌。而有些名人也以名人自居,说话、办事不知天高地厚。所以,现如今有的人,一有专著就请名人题词、作序,把与名人的合影印在书的首页;重要会议请名人出席、讲话;商品要名人作代言人,这就是所谓“名人效应”。近几年来,名人、明星做广告普天盖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用名人包装商品,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是商家惯用的手法。像太白酒、沛公酒、孔府家酒,还有李宁运动服、乔丹球鞋等。毕竟历史上的李白、汉刘邦好酒,且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誉;李宁是体操王子,乔丹是篮球巨星,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商品,只要本人愿意,又不构成侵权就无可厚非。可是请名人作广告,就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现代不少青少年想当明星,当不成明星就当追星族。他们以为明星风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听明星的话、跟明星学准没错。不少商家看清了青少年的这一弱点,纷纷花巨资请明星作广告,而明星们一旦作了广告则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致使明星、名人广告泛滥,害人害己。

有的大腕明星常在电视上忽悠观众逗笑,实有可原,可是他们在台下做起广告来仍忽悠群众,说什么“不看广告看疗效”,什么“泄痢停,泄痢停,一吃就停”,明星说行准行,不信请君试一试,于是把你忽悠定了。

有的演员演起皇上惟妙惟肖,可是卸了装本应变为常人,但他仍以皇上自居,穿上龙袍,戴上皇冠,俨然是大清皇帝,现身说法推广御食、御酒、御药。这种以假乱真的广告,实在令人作呕。

有些明星自以为戏演得好,是名人。既然是名人当然无所不知,服装、医药、家电、天文、地理,什么样的广告都敢做,像演戏,说得天花乱坠,误导消费者。

有的影视明星故事演多了,作起广告像编故事,说得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广大群众信以为真,争相购买。

有的广告一个明星代言还嫌不够,呼啦啦上来一群明星,个个赞不绝口,不由你不信服。

还有的明星一个人作广告嫌孤单,又拉上自己的孩子登台表演;干脆夫妻俩一唱一合,推销产品;再不然恩爱夫妻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登台作广告,更有家庭气氛,

广告也更加精彩。

年轻明星频频亮相,老年明星也不甘示弱,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明星广告、电视广告轮番轰炸,老百姓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市场经济发达,商品丰富,利用名人作广告无所谓可与不可,但要实事求是,还要立法,名人做广告出了质量问题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标签:国家励志奖学金自传 励志奖学金个人自传 励志名人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