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励志作文 > 正文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小学数学课堂游戏100例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要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就设疑的方法,结合自己平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对设疑的拙见。
  
  一、巧设问题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设置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不能什么都问,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各自的发展。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军今年8岁,他只过了2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新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巧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喜好。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过本课之后就明白了,这样从学习伊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二、精确提问
  
  问不在多,而在精。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布置提出好的新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圆的熟悉”时,我提出如下新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假如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那么:“假如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摘要:“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预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之有绷,而且这样得到的结论,理解深刻、记舷牢固。
  
  三、制造错误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同的变化,丢三落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45-45-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45-45÷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45―45”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45―45÷3=45―15=30。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创造难题
  
  突破难点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难点处设疑,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难”可在某堂课或某段知识前适时抛出,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最高点,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调商是教学的难点,出示例题:15÷4,提问:计算时应商几?学生试算,当有结果时设疑:为什么不能商4,为什么不能商27让学生对学习的难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分析,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试商的原理和体会“余数”的大小,使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五、设求变化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新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把握此类数学新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摘要:1 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 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3 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4 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5 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6 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新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功能。
  
  六、留疑于尾
  
  设疑于结尾。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江阴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课后我们可以去查查资料来解开这个谜。”这样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在数学中问题无处不在,注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把握有效的设疑时机,采用合理的设疑方法,讲究设疑技巧,可以使教学更精当,形式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学、会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

标签:浅析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