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答辩 > 正文

【浅谈教育的艺术】艺术教育期刊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要做就做到最好”是我一向的办事原则。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桃李满天下”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要付出特别的代价,要想有所收获,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在这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我加倍努力,付出很多,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我觉得用心去对学生,比单一的批评教育效果更佳。下面就我工作当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通过教学教育学生
  课本中有许多关于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文章和事迹以及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通过这些知识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操,鼓舞学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的志向。这种教育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教师有意点拨,还是直抒胸臆,对激发学生的爱国心都是有效的,而且随着量的积累和认知的提高,必将有质的飞跃。
  如讲二项式定理时,介绍伟大的科学家杨辉发明了系数组成的三角,为我国的数学史添上了漂亮的一笔,增加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另外,在讲指数函数时,我引用折纸的例子,不停地对折一张纸,折过几次之后,会发现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大数字。我教育学生要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意识,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通过漂亮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产生积极对待事物的心理。
  二、以身作则做表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是中国有效教育的光荣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话精辟地概括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意义。一个师德高尚、灵活施教、言传身带、以生为友的教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可依赖的教师。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是说“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们的思想、思维很活跃,他们敢于思想,敢于发问,他们对教师的评判不仅察其言,而且观其行。也就是说,学生评估一个教师的优劣,不仅听教师是怎么说的,更看教师是怎么做的。如一个初中生养成了抽烟的恶习,一下课就躲到操场的角落里点上一支烟。一次被班主任发现,狠狠地批评了他。放学后,一走出校门,这个学生又点了一支烟,他的同伴问他:“老师批评了你,给你讲了抽烟的许多害处,你为什么还抽?”这个学生理直气壮地说:“既然抽烟不好,有害健康,他为什么还抽?”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只有言传身教,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新的时期对教师的行为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待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如课上的例题、习题,我必须自己先认真地做一次,再给学生讲解。不管什么情况下,我都严格备好每一节课,从不敷衍了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听每一节课,教师也才能把握好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再如,有时个别小组值日不好,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自己亲自去把没搞好的卫生重新打扫一下,慢慢地,学生自己便意识到了。
  三、热爱每一位学生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又深厚的教育爱。它不是基于亲缘关系,不是出自个人的需求,而是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来体现。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是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次,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学生的家庭地位、经济状况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私人关系而重点地关心,有选择地爱护。再次,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有针对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赋予具体的爱,尤其对后进生多给予一些关心和爱护。因为人们往往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后进生歧视。爱是后进生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促进他们进步的精神动力。讽刺挖苦只能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最后,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和学生交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疏导,破译学生心理的密码,排除他们各种心理障碍,体现教育爱的细致和深刻。
  四、密切与家长联系
  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早于孩子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主动自觉地协调与家长的关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家长教师共同配合,校内校外共同监督,促进学生进步,有问题及时解决,慢慢地,学生对家长也有了新的认识,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人们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我们伟大的人民教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付出的艰辛,但在艰辛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甘甜,自己的学生投入到了各个岗位为国家贡献力量,每个教师都会感到欣慰。
  (责编 潘冰)

标签:浅谈 艺术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