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儒林外史论文提纲

时间:2017-04-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提纲

论文提纲:

读《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

文新学院函授汉本2010级赖 蓉指导教师:周吉本

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提纲:

一、对《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的现实意义的评价;

二、分析《范进中举》的文章结构;

三、具体分析《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1、通过人物形象分析《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2、通过人物语言分析《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3、通过对比分析《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四、讽刺小说巨大的现实意义及影响

读《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

赖蓉

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批评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鲁迅最喜爱的是《儒林外史》。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用一种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

《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儒林外史》在结构上跟一般的长篇小说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情节),而是各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构成若干相对

独立的故事情节,用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中心思想贯穿起来,加上形式上的前后勾连,衔接过渡,构成一部有着内在联系的完整的长卷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范进中举》的故事,自成首尾,在结构上简直可以看做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在思想和艺术描写上却不能跟全书分割。《范进中举》体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基本特色,这就是鲁迅先生精辟地概括的:“慼而能谐,婉而多讽。”

作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未功遂名就。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

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巍然高中,做了钦点广东学道,一举成名。小说就通过他引出了范进。作品写道:“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这便是这段故事的主人公范进。作者通过周进的眼睛写范进形象的可怜和悲苦,是很有讽刺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他就这样发了疯。联想到刚出场时他那副冻得乞乞缩缩的可怜相和卖鸡时那张凄惶悲戚的面孔,这从交织着痛苦与欢乐的灵魂深处迸发而出的“噫!好了!我中了!”六个字,真是具有一种令人颤栗的力量。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作者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是不能不令人敬佩的。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作者善于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上。这段故事,即不以情节的曲折和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和讽刺的深刻见长。小说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主要是通过他们自身言语行动的逼真描绘,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作者并不站出来说一句表示自己褒贬爱憎的话,而褒贬爱憎的感情即已鲜明地体现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描绘之中。

作者从人物关系着眼,把范进和周进对比起来写。周进是范进的主考官,却有一段跟范进相类似的伤心史。小说从周进的眼里写范进,写出他一副穷酸悲苦

的可怜相,与周进的“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形成鲜明的比照。

这样就巧妙地通过人物的衣着形貌向读者展示出人物在科举考试中的不同命运:一个因长期落第而潦倒悲苦,一个则困巍然高中而飞黄腾达。这实际上已为后文写范进的中举发疯,初步揭示出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因素

儒林外史论文提纲

。接着写周进看范进的卷子,一连看了三遍,竟看出“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这显然不是写范进的文章真正做得好,而是表现主考官衡文判卷的毫无凭准,荒唐可笑。这就告诉我们:周进和范进都是几十年没有考中,而有朝一日都莫名其妙地突然考中,就因为有这样迂腐糊涂的考官。

这不单是对周进本人的嘲讽,而且是对不合理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揭露。作者对周进这样简单几笔的描写,就揭示出范进的突然中举虽出人意外,却绝非偶然,而是腐败的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十分荒唐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结果。

范进中举发疯,是极端夸张的笔墨。但由于作者从围绕着范进的环境和人物上,充分地写出了他之所以会发疯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因而又显得非常真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范进热衷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和行动都是不由自主的,而是受恶浊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习所支配的。在这里,胡屠户的形象反映了在八股取士的时代,由科举考试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就像病毒一样在整个社会上传布扩散,毒化人们的灵魂。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就连操刀宰猪的屠户,也都中毒很深。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喜和怒、冷和热的根本变化。

范进中了秀才时,他一边来祝贺,一边教训他、骂他,范进想到省里考举人,他嘲笑说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而范进一旦真的中了举人,在他眼里马上就变成了天上下凡的“文曲星”,称呼也立即从“现世宝穷鬼”改成了“贤婿老爷”,连相貌也由从前的“尖嘴猴腮”变得品貌非凡了。这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他说的一句话:“姑老爷今非昔比”了!这“今非昔比”四个字,写出了功名富贵在他心中的分量,一下子就挖掘到了人们的灵魂深处。

众邻里在这段故事中是一些连姓名也没有的人物,但他们的活动却十分重要,起到了一种从面上渲染烘托的作用。在范进中举以前,一家人穷得快要饿死,没有一个人来关心帮助;而范进中举的消息一传来,他们竟争先蜂拥而出,贺喜、帮忙,送钱送米,献尽了殷勤。通过这些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作者在科举考试

制度的背景下,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此外还写到了有钱有势的乡绅张静斋,也主动来登门“攀谈”,并送来银子和房子。作者就是通过范进周围的人物在他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整个社会艳羡、追求功名富贵的普遍倾向。正是在这种恶浊的社会空气所形成的看不见然而却是巨大的力量的引诱和挤压下,范进才那样舍身忘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举业的成功,穷几十年的精力,直到须发斑白也不肯罢手。

这样,小说就十分真实地将范进热衷功名富贵,以及中举发疯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表现,归结为由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社会环境。这种从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着眼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表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现实主义特色。

小说从社会环境出发,一方面描写了范进由这种社会环境决定的辛酸悲苦的命运,另一方面又描写了他从这种辛酸悲苦的命运中产生出来的卑怯屈辱的性格。他每一试赴次都充满着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都是无例外地失望而归,积几十年的痛苦经验,他几乎已经完全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他热切地盼望能够考中,却又不相信自己会真的考中。小说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将范进这种从生活经验里产生的、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描写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当他真的中了举,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希望一旦变成现实时,他竟然不敢相信,还以为跟从前一样是别人在欺骗嘲笑自己。当他看到那张实实在在并非幻觉的捷报时,这从天而降的大喜,竟变成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范进那颗因饱经折磨而变得老弱的心灵,便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刺激。于是,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便发了疯。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描写这极度欢乐的一瞬,从而十分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联想到他在出场时考场上那副冻意味的。范进交卷时,小说这样写:周进“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通过衣着形貌的简单勾画,揭示出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命运,形成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鲜明对比。接下去写被录取做了秀才的范进为“恩师”送行,又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一方面,是“学道轿子,一拥而去”,何等的威风、煊赫!一方面,是送行的范进,独自送到了三十里之外,怀着感激而又惶恐的心情,在那儿“立着,直望见门枪影子抹过前

篇二: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定稿 2

定稿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题目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姓 名 吴 邦 碧 教育层次本科

学 号1153001257403联系方式 15894236986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分 校省直分校

指导教师 韩 月 祥 教学点 永善县工作站

论文写作提纲

题目: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二)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三)简洁传神的人物出场描写

二、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一)漫画式的外形描写

(二)通过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三)运用夸张增强讽刺效果

三、精彩的语言描写,使其锦上添花

(一)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描写

(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描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语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

(一)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2)

(二)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3)

(三)简洁传神的人物出场描写??????????????(5)

二、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增强讽刺效果????????(6)

(一)漫画式的外形描写?????????????????(6)

(二)通过对比手法进行讽刺???????????????(7)

(三)运用夸张增强讽刺效果???????????????(8)

三、精彩的语言描写,使其锦上添花????????????(9)

(一)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描写??????????????(9)

(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描写???????????????(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致谢语?????????????????????????(11)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吴邦碧

摘要:《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夸张 对比

引言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创新和发展,而且在艺术上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开创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现代文学大师鲁讯先生曾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不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整部作品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作者亲身体会,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对形形色色儒林人物的刻画,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深刻地披露了精神空虚,道德堕

落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而抨击了使知识分子道德败坏的科举制度。

1、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这个精神在《儒林外史》中得到充分体现。书中的人物多有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将它们加以集中概括,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公开作褒贬,真实地、生动地描绘出儒林中可笑、可恶的情态。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例如小说第十七回写景兰江、支剑峰、矫揉造作,常在一起讨论的都是一些无聊的事。比如黄么和赵雪斋同年同月同日生,黄么是一个进士,却是孤身一人;赵雪斋没中进士,却子孙满堂。景兰江曾问他们:“中进士,是为名?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兰江道:

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其实,景兰江这样吹拜会赵雪斋,一则为了标榜自己;另一方面针对蒲墨卿所说的:“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都好,到底差一个进士。”这里作者写的显然是将当时儒林中极其普遍的事情如实地描绘出来,正好揭示了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说穿了,在名士的心目中,做名士和中进士都是为了名和利,可以殊途同归。

作品虽然以描写被否定人物为主要任务,但在讽刺对象中也包含着许多正面因素,所讽刺的对象有的并非一开始就是无恶不作的坏蛋,而是科举制度造就了他们的性格,有一个由好而坏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更深的层次上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使人附入罪恶的深渊。

篇三:古代文论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掌握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水平。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础知识、基本发展线索,了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传统与民族特色,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培养学生从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阅读专业文献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传统与现代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及分期。 本章主要内容:一、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四、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论

本章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初步接触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张少康等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陈良运:《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代文论》,《文学评论》,2000年2期

陈昌恒:《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 罗宗强:《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2期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1期 包兆会:《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江海学刊》2001年5期

蒲震元:《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再谈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型》,《文艺研究》1998年3期

代迅:《中国古代文论:两种言说方式及其现代命运》,《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3期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其基本特点有哪些? 2、古代文论大致可以分成几个时期? 3、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1、《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2、“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个文化断代概念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 1、分期的依据 2、常见的分期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1、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与形态 2、转型的背景 3、转型的实绩 4、文化认同危机

第四节、如何学中国古代文论

1、中国古代文论与哲学、历史学的关系

2、中国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3、考据与证悟 4、具体方法、顺序

第一章、先秦道家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道家的思维方式和主要观念。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老子》中的文学思想

第二节 《庄子》中的文学思想

本章重点难点:道家的致思方式对中国艺术精神和文论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姜金元:《大象无形——老子美学思想及中国文论本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0年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本章思考题:

1、老子哲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有哪些? 2、庄子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有哪些? 3、“虚静”说的内涵是什么?它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

些方面?

第一节、《老子》中的文学思想 1、老子:“道” 2、“虚静”

3、“大象无形” 第二、《庄子》中的文学思想 1、“天籁” 2、“坐忘”

3、“得意忘言”

第二章、先秦儒家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先秦文论的基本特点,认识儒家和道家的文学思想。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文论

本章重点难点:了解先秦文学的观念,了解儒家、道家的文论各自的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曾铎:《中国远古诗歌理论拟议》(上、下),《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2.3期

王尊:《儒家乐教与孔子诗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1期 顾义生:《孟子的文艺思想》,《复旦学报》1985年2期 本章思考题:

1、先秦时期的“文”主要有哪些含义? 2、简析儒家诗论的基本特点。 3、如何理解“诗言志”?

4、如何评价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 1、儒家的文学观念 2、道家的文学观念 3、墨家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先秦儒家的文论 1、《周易》的“象论” 2、孔子的诗教观

3、孟子的“养气说”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4、荀子论乐及“道-经-文”模式

第三章 汉代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汉代经学背景下文论的主流,了解司马迁、王充等人的文论思想。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汉代经学的兴起

第二节 围绕《诗经》的评论 第三节 围绕《楚辞》的评论

第四节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第五节 王充的“疾虚妄”

本章重点难点:经学背景下对文学作品的评论。 本章参考文献: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孙元璋:《两汉的文学观与两汉文学》,《文史哲》1989年5期

顾义生:《司马迁的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说》,《复旦学报》1980年2期 郭绍虞:《“六义”说考辨》,《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1978年) 本章思考题:

1、从《毛诗大序》看儒家的诗学思想。 2、王逸对《楚辞》的评论有何特点?

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文学批评中的影响。 4、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的内涵是什么?

第一节、汉代经学的兴起 1、经学释义

2、汉代经学的兴起

第二节、围绕《诗经》的评论 1、“六义”说 2、“讽喻”说

3、“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三节、围绕《楚辞》的评论 1、《楚辞》的兴起

2、王逸对《楚辞》注释和评论 3、班固的屈原的评价

第四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1、司马迁与《史记》

2、“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 第五节、王充的“疾虚妄” 1、王充与《论衡》 2、“疾虚妄”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繁荣的状况,了解《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著作的主要思想。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玄学的兴起与文学的自觉

第二节、曹丕与《典论〃论文》 第三节、陆机与《文赋》

第四节、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

第五节、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六节、钟嵘与《诗品》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文心雕龙》,难点是玄学、佛学对中古文论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与《人间词话讲疏》合刊本,成都古籍书店,1983

标签:儒林外史 提纲 论文 儒林外史中考提纲 儒林外史服饰装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