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名言 > 正文

名人送别故事

时间:2017-03-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名人送别故事

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名人送别故事

二十七个古今中外名人故事一、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 年,16 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 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 恋,玛丽亚刚过 19 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 于门第不同, 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 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 ,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 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 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

人们认为, 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

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 新振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话题: “挫折与成功” “意 志的力量” “转折” 二、贫穷造就了作家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 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 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 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

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 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 《卢 贡?马加尔家族》 。

分析:有人面对贫穷时会一蹶不振,有人却能以贫穷为动力,实现自己的目 标。左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话题: “贫穷是一笔财富” “坚持不懈” “苦难出人 才” 三、艰难困苦铸人才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 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 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 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 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 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 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 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

话题: “成功与磨难” “挫折的力量” “苦难是一 种财富” 四、磨难是财富 困难、挫折对有志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但他靠图书馆自学,显示了惊人的数学 才能。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 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分析: 也许没有声音的世界更能静心思考, 但 “被褥的坟墓” 绝难予人灵感, 一颗坚强的心才是根本! 话题: “磨难是财富” “生命的力量” 五、面对失败和贫困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 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 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 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尔文、马克 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 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 典当过日子,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 片。终于在 1890 年发表了处女作《给猎人》 ,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分析:艰难困难,玉汝于成!杰克?伦敦的经历只不过把人类几千年来的经 验和真理再实践了一遍而已。

话题: “挫折” “决心” “成才的途径” 六、重振旗鼓创辉煌 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超级巨星, 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 了上百亿的美元。

可是 1978 年 7 月 13 日,艾柯卡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嫉 贤的老板开除了。

老板把他赶到一个仓库中的小房间,还美其名曰是给艾柯卡还 没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办公室。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在被解雇受 辱之后, 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 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仅 1984 年一年,他就为公司赚取了 24 亿美 元的利润,比这家公司前 60 年的利润之和还要多!顽强的精神、超群的才智、 辉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分析: 顺境中获得成功, 固然是锦上添花, 而逆境中打翻身仗方显英雄本色! 艾柯卡如果没有第二次的成功, 至多不过一推销巨星而已,正是逆境中的崛起才 造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话题: “英雄” “金子总会闪光” “磨砺与成功” 七、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 的小提琴家” 。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 治犯罪坐了 20 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

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 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 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身陷囹圄而能最终成才,一方面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 也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执著。

话题: “永不放弃” “信念与毅力” 八、海伦?凯勒—— 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 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 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 并掌握了 5 种文字。24 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 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 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 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 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 ,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 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分析:敢于正视人生的疾苦和磨难,是海伦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 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话题: “残而不废” “坚强成 就人生” “生命的价值” 九、博迪眨眼写作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

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 只有左眼可以活动。

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 协助他, 每天花 6 小时笔录他的著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 成。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 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 般地完成了。这本 150 页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

分析: “博迪眨眼写作”的事迹让我们想到史蒂芬?霍金,身体上的极度残缺 却丝毫不能阻止他们在文学及科学研究上的昂首阔步。

话题: “毅力” “完美与 残缺” “奇迹的诞生” 十、红顶商人的中庸之道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 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 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

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 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分析: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往往善于利用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胡雪岩的一 生验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道理: “玩火者必自焚” 。

话题: “规则 与人生” “规则的双刃性” 十一、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 真统治者的怨恨, 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 充实国力, 积极准备, 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 “责任” “爱国” 十二、 严复的担忧 1912 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 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 特性” ,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 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 ,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 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 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 一,完全用来治旧学, “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 于不坠” 。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 严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话题: “看待事 物的角度” “目的与形式” 十三、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 16 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 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 ,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 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 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 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 1907 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 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 只有祖国的富强, 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 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 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 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 “教育与爱国” “人生的目标” 十四、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 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诗作于 1964 年公开发表,立刻 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 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 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 “故 乡情” “月是故乡明” “殷殷爱国情” 十五、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 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 ,主张国 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 年 7 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 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 返回祖国,他声明: “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 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

”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 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 一, 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 的人们。

话题: “心中的丰碑” “祖国的呼唤” 十六、肖邦的遗愿 1830 年 11 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 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 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 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 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 年秋天, 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 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 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 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 共同期望。

话题: “遗愿” “爱国——永恒的话题” 十七、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 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

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 “为了 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 分析: “富贵不能淫” ,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 题: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人生价值” 十八、梁实秋的演讲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 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 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 慢吞吞地说: “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 来跳跳加官, 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 的。

”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分析: 幽默, 流于俗套就成了无厘头; 而恰到好处的幽默, 则是智慧的闪光, 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话题: “语言的妙用” “幽默人生” 十九、瞿秋白的风趣 20 世纪 20 年代初,郑振铎在上海结婚,新娘为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之女 高君箴。婚礼采用当时最为时髦的“文明结婚”仪式。按仪礼规定,结婚人的双 方家长,均须在结婚证书上加盖私章,以昭信守。婚礼前日,郑振铎才想起他母 亲还没有印章,于是去信请瞿秋白代刻一方应急。当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并无 信笺,只一张“秋白篆刻润格” ,内言: “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 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牙章、晶章、铜章另议。

”郑振铎一见, 以为这是瞿秋白事忙不能代刻的托辞,乃另请人急刻一方备用。次日上午,婚礼 即将开始之际,有人送大红喜包一件,上书: “振铎先生君箴女士结婚志喜,贺 仪五十元。瞿秋白。

”喜包内并无现金或礼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一方是郑老 夫人的;其余为新郎新娘各一方。郑老夫人是单章稍大,新郎新娘的两方合成一 对,边款分刻“长乐”二字,祝贺新人长乐永康,白头偕老。郑振铎与高君箴皆 为福建长乐县人,取意双关。三章均玲珑雅致,主人把玩欣赏之后,才悟出所书 “贺仪五十元”之缘由。原来三章共刻 12 字,润格应为 24 元;急件加倍,则为 48 元;边款 2 元,故曰“贺仪五十元” 。瞿秋白这一出人意料之趣举,给郑高二 人之婚礼增添了特别的喜庆气氛,一时传为佳话。

分析:大才华者,大幽默也;大幽默者,大才华也。如此才情逸致,当为一 时佳话。

话题: “才华与幽默” “风趣” 二十、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 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 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 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 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 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 “吃花生 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说 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 “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 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 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 风,获益多多。

话题: “春风化雨” “为师之道” 二十一、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卢嘉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他在 20 世纪30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 学教师。

当时, 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国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目为难 卢嘉锡,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 “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

”经过一天 多的精密计算, 卢嘉锡把题答了出来。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 具体过程。

那个学生从心底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

卢嘉锡诚恳地对那位学生说: “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我现在虽然是你 的先生,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

” 分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解知道一 切,否则你就是无知。

话题: “知与不知” “谦虚” 二十二、 海子的寂寞 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 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 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 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 “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 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 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 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 “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 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分析: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沟通源于寂寞,无法沟通,也就更加 寂寞。

话题: “寂寞与沟通” “交流与理解” “冷漠是毒药” 二十三、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 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 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 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 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 “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 则自取灭亡。

话题: “人无信不立” “诚信” “证明” 二十四、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 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 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 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 “诚信与人生” “互 助” “诚信的价值” 二十五、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 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 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 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 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 “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 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 分析:商人捐资办学,不能沽名钓誉。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 行一致。

话题: “尊师重教” “表率” “做人与做事” 二十六、 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 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 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 ,并郑重其 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 “今 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 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他的不虚伪造作, 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话题: “诚信人生” “重诺” 二十七、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 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 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 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 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 “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 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

”李 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 赢得了市场。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 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 默。

话题: “经营人心” “诚信” “名人的智慧”报刊搜集作文素材 20 篇 1、感动 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今年的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 颁奖后说: “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 命就没有意义。

” 史铁生今年 55 岁,21 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 30 多年。他却写出了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哲理性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 、 散文 《我 与地坛》 等优秀作品,分别获得过 1983 年和 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华语 文学传媒大奖等。

这个顽强的汉子,近几年又得了尿毒症,肾也随之衰竭,时刻都徘徊在死亡 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这次获奖的《病隙碎笔》 ,前后写了 4 年,有时一天 只能写几行字。一般人看来,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一定是痛苦而又悲伤的。但史 铁生却非常乐观。他说: “把悲观认识清楚了就是乐观。

”因此,这个坐轮椅的汉 子总是笑容满面,甚至有人说他是中国最爱笑的作家。

史铁生说: “生病算是一项别开生面的经历。

”由于疾病,他一星期要去医院 透析 3 次,由于贫血,缺氧,没有力气,他有时觉得自己可能写不了了。这时, 支撑他创作的力量完全来自于意志,因为他意识到: “不能放下,否则可能就彻 底放下了。

2、快乐人生 茅于轼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他致力于普及经济学知识和市场观念,以扎实 深入的扶贫活动实践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社会责任。

茅于轼是一个追求和传播快乐的人。他曾经认定财富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目 标,一直到七十岁前后他才对此逐渐产生了怀疑。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绝大 多数人的生活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善,可是大家的怨气似乎也在增加。他发现人们 未必是追求财富的绝对多少, 而是财富的相对多少。

或者说, 人们是在彼此攀比, 是想超过别人。

茅于轼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准则,而财富则不是,人不要做钱的奴 隶,不要牺牲快乐去赚钱。

1979 年前后,铁道部研究院普遍加工资。当时工资是惟一的收入,人人都 盼望多加一点。方案公布时,有人很失望,要把铺盖卷搬到办公室去抗议。茅于 轼也对这次评议抱着希望, 自以为凭自己在业务上的突出贡献, 工资会加得不低。

不料他只加了半级。虽然他心里很不平,但是看到许多同事撕破脸皮大吵大闹, 非常反感,说“我宁可牺牲这半级,也希望改变这种情况。

”于是他当众宣布放 弃这半级。

对于这样一位年过七旬又勤奋工作的老人,旁人总是提醒他注意身体健康。

他却说: “这身体,你注意也好,不注意也好,该死的时候你还是要死的。一个 人活一百岁,别人就说,你看这个人多么幸福。其实对他个人来说很痛苦,死又 死不了。当痛苦大于快乐的时候,这种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3、架子 俄罗斯国际航展上, 酷热难耐的俄总统普京离开贵宾席, 来到一个冷饮摊前, 自己买了一支雪糕,找个人少的地方,津津有味地啃起来。

美国总统布什在自己的农场刚下飞机,遇到雷雨大风,刚刚把伞打开,一阵 大风吹来,把伞面吹翻,他尴尬地嘟囔一句后,把伞面翻转过来,转身给来访的 女士撑起伞,自己的大半个身子露在雨中。

我们也曾在电视和报刊上看到胡锦涛打着伞走在雨中,温家宝脚蹬雨鞋,自 己打着伞查看水淹农田的受灾情况。

我也曾见过一个县级市的市长下乡检查工作,遇雨,自己倒背着手,迈着八 字步,在雨中“指点江山” ,身边有一人给他打着伞,打伞人的衣服都湿了;这 位市长大人,步子迈得优雅、从容,而打伞人不得不小步勤挪。不勤挪行吗?走 快了,会抢市长的镜头,走慢了,雨伞跟不上,会淋坏市长大人的贵体。这些事 实后面的潜台词大家都明白。

论官职,在国内,没人大过胡锦涛和温家宝;在国外,没人比得了普京和布 什,他们都不摆架子,能轮到其他人吗? “架子”和“派头”往往与政绩成反比, “架子”越大,离心力越大, “架子” 越大,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差。

4、不是不幸 乙武洋匡是个日本残疾人,今年 28 岁。他的经历可谓非同寻常。

乙武降生时像是“上下粘在一起的一大一小的两颗马铃薯” (乙武语) ,没有 手脚,先天四肢残缺,活像个大肉球,医生曾怀疑他能否活下来,又怕母亲承受 不了这一打击而以“黄疸严重”为由隔离了母亲。直到一个月后,医生才鼓起勇 气让母亲见了他第一面。

“我的可爱的乖乖。

”谁也没料到这是母亲抱起孩子时说 的第一句话!或许正是这种态度决定了乙武洋匡的人生。他始终坚定地认为,这 世界不仅属于健全人,也属于残疾人。认为自己的“无手无脚”只是身体的一个 “特征” ,而非“缺陷” 。

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顽强不屈地开始自立:用嘴夹笔学会了写字,用不到 十厘米长的残缺胳膊学会了自己吃饭??凭着坚强的毅力,他上完了小学、中学 直到考上大学。重残之下,他没有封闭自己,而是敞开心灵,努力开掘生命的蓬 勃创造力。2001 年在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政经系毕业后,等待他的第一份工 作是日本 TBS 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他的自传《五体不满足》平实地记叙了自 己在众人悉心呵护下成长的历程,在日本引起轰动。

乙武说: “这个世界有我能做而别人做不到的事。

”现在,他不仅能用残臂和 脸颊夹着笔写字作画,而且还能跑步、游泳、爬山、打球?? 他有个贤惠的妻子叫仁美,比他小两岁,也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据说她非 常钦佩乙武,两人是一见钟情。

几年前, 《五体不满足》被译成中文,乙武洋匡也被请到北京图书大厦和中 国读者见面。

“残疾确有不便,但绝非不幸” ,乙武自信的话语和洋溢在脸上的青 春笑容,感染着每一位中国读者,更震撼着每一位身体健全者的心灵。

5、15 分钟 奥斯勒是加拿大著名的医学教育家,还兼任多种社会职务,日程表里排满了 工作内容。

为了挤出时间,他规定自己必须在睡觉前抽出 15 分钟,阅读喜欢的书。

奥斯勒对读书效果进行过计算。就一般的阅读速度而言,一分钟可以读 300 字,15 分钟便能读 4500 个字,一星期可以读 3.15 万字,一个月读完 12.6 万字 没有问题。那么,一年下来,就可以阅读 151.2 万字。如果一本书平均以 7.5 万字计算,一年就可阅读 20 本书。

奥斯勒坚持睡前读书 15 分钟,长达半个多世纪,一共读了 8235 万字,约 1098 本书。

“睡前 15 分钟”的阅读,不但使奥斯勒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还让他成了 文学研究家。

有人说: “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 5 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对 那些经常抱怨工作繁忙、生活艰辛,无暇顾及兴趣和特长的人来说,不妨学学奥 斯勒,哪怕每天仅用 15 分钟的时间,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情,只要长期坚持, 也可以干出一番成绩。

6、放下过失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名钓鱼爱好者。

一次, 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地挣扎,越挣扎,鱼钩陷得越紧,越难以 挣脱。阿德勒就此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钩现象” 。

每个人都有一些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有的时候就像人生中的鱼钩, 让我们不小心咬上,深深地陷入心灵之后,我们不断地负痛挣扎,却很难摆脱这 枚“鱼钩” 。也许今后我们又被同样的过失和错误绊倒,而心里面还残留着以前 “鱼钩”的遗骸。

“吞钩现象”使人不能正确而积极地处理失误,自责和企图掩盖失误,造成 难以磨灭和不可避免的重复的伤痕。

过失、屈辱和失落,对我们来说并不能百分之百地避免,但是我们应该避免 这些事情破坏和改变人性,避免心理疾病的出现。

7、人生马拉松 张静初是顾长卫新片《孔雀》的女主角,这部影片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张静初一举成名天下知。没过几天,徐克的大片《七剑》等六部电影邀请她出演 女主角, 大导演吴宇森更是对她赞赏有加, 请她担纲历史巨片 《赤壁》 的女主角。

一次举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明星富豪穿梭登台,张静初静静坐在一角。轮到 她上台时,有记者将她捧为“继章子怡之后中国影坛又一个幸运儿” ,她听了淡 淡地一笑说: “有些人是以长跑的姿态进入跑道的,有些人则以短跑的姿态进入 跑道,暂时落后了你不能急躁,必须明白自己是跑长跑的,耐力和定力最重要。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赢到最后才叫赢。

”她的话说完,记者们破例为她鼓掌。

张静初是有定力的女孩。

她中专毕业后做了老师,两个月以后认为自己不适 合做这份工作,马上辞职来到北京考中戏。录取后,同学们争相出演影视剧,她 却从不去争。

她冷静地说: 现在正是我修内功的时候, 人生的路还长, 不能太急。

许多同学成名了,她还是那样平静。终于,她的内功练成了,等到了一只属于她 的美丽的“孔雀” 。

四川作家阿来也是如此, 他写作二十多年仍寂然无名,许多人认定他在创作 上不会再有作为, 他也隐约对自己感到失望。但他不忍心也不甘心多年的心血就 这样白费,又重新操起笔开始写作,五年之后,一部获茅盾文学奖的力作《尘埃 落定》横空出世。

就像张静初说的那样,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你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运动员。

还有一点最重要,你千万不能放弃,必须像阿来那样坚持,否则就不可能有成功 的机会。

8、借债 一位犹太大富豪走进一家银行。贷款部营业员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 装、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我想借 1 美元钱。

” 营业员闻言,惊愕地张大了嘴巴。

他想, 这人穿戴如此阔气, 为什么只借 1 美元?他是在试探我们的工作质量 和服务效率吧?便装出高兴的样子说: “当然,只要有担保,无论借多少,我们 都可以照办。

” “好吧。

”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债券等放在柜 台上: “这些做担保可以吗?” 营业员清点了一下: “先生,总共 50 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你 真的只借 1 美元吗?” “是的,我只需要 1 美元,有问题吗?” “好吧,请办理手 续,年息为 6%??” 犹太富豪走后,一直在旁观的银行经理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拥有 50 万美 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 1 美元呢? 他追了上去: “先生,我实在弄不懂,你拥有 50 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只借 1 美元呢?” “好吧!我不妨把实情告诉你。我来这里办一件事,随身携带这些 票券很不方便,我问过几家金库,要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所以我 就到贵行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了,由你们替我保管,况且利息很便宜, 存一年才不过 6 美分??” 经理如梦方醒,但他也十分钦佩这位先生,他的做法实在太高明了。

9、干涸的水渠 哲学家乌纳穆诺曾讲述过西班牙塞戈维亚的引水渠的故事。

这条人工水道修 建于公元 109 年的罗马时代。1800 多年以来,山里面的凉水经由该水道流到这 座干燥炎热的城市。世世代代的塞戈维亚人的生活用水都依赖这座引水渠。

然而,到了最近的一代人,有人提出建议: “塞戈维亚的引水渠是一项宏伟 的工程、一个伟大的奇迹,应该把它保护起来,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况且,这 条引水渠用了这么多年头了,也该让它歇息了。

” 于是, 这个城市的人们动手铺设了一条新的铁皮水管,代替了原先引水入城 的古引水渠。然而现代化的水管铺好后不久,这座古老的引水渠就发生了质变。

经过日光的暴晒之后, 那些千年古砖和石块开始开裂,干涸的引水渠很快就到处 坍塌。一条历经千年水流不息的引水渠最终就被短暂的闲置葬送掉了。

10、成龙到北大讲课 明星与大学向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10 月 17 日成龙在北京大学刚讲完课, 媒体就争相报道,虽然题目和侧重点各异,但成龙的一段话都没有省略:你们知 道我是你们的荣誉教授吗?之前一直请我来讲课,我打马虎眼就过去了,其实我 不是不想来,而是不敢来。北大即使不属于全世界一流的学府,在中国也是数一 数二,我来干什么?你们都是大学生,我连书都没有读多少。任何一个在座的人 的学问都比我的好。

在担任北大荣誉教授之前,成龙是香港院士、博士、荣誉教授,还去剑桥、 哈佛用 Jackie Chan(成龙的英文名字)的名义用英文教过课。

由成龙的话,可以引出另外一个话题:谁有资格到北大讲课? 很早是周星驰,今年又有刘镇伟、李连杰相继到北大讲课。查阅相关的新闻 就会知道, 媒体曾把他们到北大讲课上升到大学精神沦落与否来讨论,而且多持 批评态度,认为北大利用演员的知名度作秀,成了明星的后花园和娱乐场所,是 大学精神的沦落。不单影视明星,和通俗沾上边的金庸和李敖到北大讲课,也遭 到过铺天盖地的非议。

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演员到中国数一数二的学府讲课,从学术角度讲,意义 确实不大。

然而, 大学教学生的仅仅是学术吗?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非常经典地 解释过: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谓有大楼之谓。

”大学是智慧与博大胸怀的 代表,不应是大楼、自大的代表。

北大的校训原来是 “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 , 后来改为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上海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 问而近思” 。这都说明“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兼收并蓄精华。

成龙到北大讲课, 正是体现了大学的精神。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多 少人能够取得成龙、 周星驰和金庸、李敖的成就?又有几人能如成龙那样满世界 穿着唐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成龙本身就是一本教材,他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 其中的艰辛、坚强和博爱以及民族精神,的确值得大学生们借鉴。

11、坚持下去 上世纪 70 年代, 美国癌症研究专家朱达?福克曼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肿瘤 细胞需要血液提供营养。如果没有血管,癌细胞得不到血液供应,肿瘤就会缩小 乃至消失,就不会对人或动物构成危害。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据此制出了血管 生成抑制剂。如今,有很多癌症患者受益于这个研究。

但在朱达?福克曼首次提出肿瘤新学说时,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肿瘤不能 诱导身体产生供应肿瘤营养的新血管。专家们认为他的想法是异想天开,毫无价 值。但福克曼却几十年都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其间,他受到了同行无数次的 怀疑与奚落。

在朱达?福克曼名气越来越大、研究成果得到认可时,他已经独自寂寞地耕 耘了 35 年。福克曼说过的一句话是: “坚持与固执不同,我选择了一个值得钻研 的研究领域,然后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 12、课本假新闻 据《重庆晨报》9 月 9 日报道,开学伊始,重庆主城区唯一使用北师大出版 社出版的小学教材的南坪小学校长发现,四年级上册(7 册)10 单元课文《钱被风 刮跑以后》是“著名”假新闻后,立即致电北师大出版社,要求尽快对此进行修 订: “我们学校拒绝教孩子学这篇课文! ” 据了解,这篇“新闻”出自东北一名业余作者之手,后来转载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人民日报》上,当时曾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好新闻。但是到 90 年代以 后这篇新闻被认定为假新闻。

13、不要为难 一天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街上的行人纷纷躲进两旁的店铺。一位 装束简朴的老妇人走进费城百货公司。店员们对她并未在意,只有一位年轻人走 过来对她说: “我能为您做点什么?”老妇人莞尔一笑, “不用了,我只是来避一 下雨的。

”随后她又有点不安,觉得该买点什么。这时小伙子搬来一把椅子,并 说: “您不用为难,坐着休息就是了。

”雨过天晴,老妇人向小伙子道了谢,并要 了他一张名片。

几个月后, 百货公司的总经理收到了一封信,要求派那位年轻人前去收取一 份装潢整个城堡的订单, 并让他承包自己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 品的采购订单。

总经理一算, 这封信带来了相当于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他迅速与写信人取 得联系,方知是那位避过雨的老妇人,她是“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随后的几年,那位年轻人成为卡内基的左膀右臂,事业扶摇直上。

14、不能人云亦云 冯至以诗人和学者闻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他醒目的位置。叶廷芳在 9 月 16 日的《文汇报》上撰文回忆了冯至先生的两三事,展现出一位大师的精神 人格。

在 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年代,北大在西语系掀起了一股“批判西方资 产阶级文学”的热潮。各个专业都忙着拟定自己的“重点批判对象” 。德语专业 的 5 个年级的一百多位师生集中在民主楼楼上的一间大教室里, 大家几乎一致提 出要以歌德为重点, 因为歌德年轻时就欣然去朝廷做大官, 不惜与王公贵族为伍, 而且恩格斯也说他有“渺小”的一面。这时站在讲台上主持会议的冯至先生表现 出一种难言的苦衷, 但大家都在等待着他回答。最后冯先生不得不以深沉而诚恳 的语调说: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不知道,歌德在德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多么崇 高的威望!如果我们批了歌德,会伤害德国人的民族感情的。

” “伤害民族感情” 六个字掷地有声,大家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动,会场上久久鸦雀无声!冯先生鼓 励大家提别的作家,但个个目瞪口呆。这个由冯先生亲自主持的“大批判动员大 会”就这样不了了之。

90 年代初,我在编一部论文集,邀请多人分别撰写十几位现代主义作家, 每篇三、四万字。其中里尔克这一篇,我想冯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开始 他不大肯答应。在我的极力动员下,他答应了。但截稿时冯先生未能交稿。于是 我给他宽限三个月, 结果他还是不能交稿。

我又往后推三个月。

最后我去要稿时, 他却抱

名人送别故事

歉地说: “叶廷芳,我跟你说实话:里尔克的后期作品我并没有搞懂。

”我 听了十分震惊, 觉得这位老先生真了不起, 居然在后辈面前摧毁自己的权威形象。

便宽慰他,说: “现代派的作品看不懂是常事,但资料那么多,您参考一下别人 的就是了。

”他马上反驳说: “诗这东西主要靠理解,别人写的是别人的看法。不 知为不知,人云亦云那是问心有愧的! ”在尔后的学术生涯中,他的这段话时时 都在警策着我。

15、利用缺点 有一个孩子,在上中学时,父母曾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只上了一学期, 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如此结论:该生用功,但做事过分拘礼和死板,这样 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一位化学老师 了解他这个缺点后,认为他做事过分认真和死板,正好适合做化学实验,便建议 他改学化学。这一次,他的缺点正好用在他适合的位置上,因为做化学实验需要 的正是一丝不苟。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化学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 以致后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名字叫奥托?瓦拉赫。

奥托?瓦拉赫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就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他的缺点。

无独有偶,在法国有一家涂料公司,公司对全部员工进行了性格测评,他们 不是根据员工的优点来安排工作,而是按照每个人的缺点来编排岗位,譬如让爱 吹毛求疵的当质检员,让争强好胜的去抓生产,让好出风头的去搞市场公关,让 斤斤计较的去管仓库等等。

16、细微处的尊重 据 《中国青年报》 9 月 7 日报道, 模拟审判是历届世界法律大会的一个惯例。

日前在我国举行的第 22 届世界法律大会也安排了一次模拟审判活动。模拟法庭 的案例为一起国际环境污染纠纷的虚拟案件。

主持模拟庭审的 7 名大法官均为国 际司法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站在被告席上, 代表原告 D 国出庭的友邦律师事务所宋迎跃律师注意到一个 细节:当 7 名身着各自国家法袍的大法官站定之后,并未直接落座,而是集体面 向旁听席鞠躬之后方才落座。

“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体现了大法官们对普通人 的尊重。

”宋迎跃对此感慨不已。在国内多次出庭,宋迎跃律师发现,国内的很 多法官尤其是基层法院的法官们,在开庭之前几乎从不对参加庭审的当事人、律 师和旁听者鞠躬回礼。

“潜意识里,我们的很多法官仍然以‘官’自居,有浓厚 的官本位意识。

” “这个不为人注意的小细节,恰恰反映出我国在司法理念上与世 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 17、有人关心 电车上,两老妪对话。一个问:你孙女满月了吧? 一个道:没呢,只有 27 天。你外孙倒是快满周岁了呀! 一个回:要下个月三号呢!到时候请你来吃饭。

不在意的,这话也就从耳边滑过去了。可是,仔细想想,却是可以教人感动 的。婴儿的生命,我们居然是以月月、天天来计算的。在人生最初的时光里,居 然有人为你一天两天、 一月两月地数! 好像是一种习惯, 但对于一个小小的生命, 何尝不是一种初涉人世的荣幸? 人慢慢长大,生命的精度也随之变得粗略。活到了中年,最容易把自己的生 日忘却,好像一岁一岁地数,也嫌得不必,只过大生日吧。于是,生命的精度变 成了五年、十年。

有了下一代,看着他们长大成人,父辈终于要一一离去,然后是孩子们为他 们一七、二七地数,好像只是一种习俗,然而,在离开人世的最初光阴里,有人 一周一周地眷恋和纪念着,又何尝不是人间一遭的安慰。 人生长途中,每当我们收到一份生日祝福的时候,都要万分地珍惜,它至少 意味着你的生命精度,因为有人关心而未曾变得太粗疏。

18、伦理与科学 2001 年,美国总统布什出于共和党的基督教伦理信念,下令禁止联邦政府 资助干细胞的研究, 这一举措让有关的美国科学家和商家相当沮丧。印度却把美 国的这一举动视为在科技上赶超美国的“大好机会” 。

印度也的确抓紧了这个机会,据 2004 年的一个报告,印度的生物科技公司 在未来 5 年预计增长 10 倍,创造 100 多万个工作机会,拥有 1 万名以上的高素 质科学家, 成为领先的生物科技强国之一。一家印度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研究治疗 糖尿病、帕金森氏综合征的新方法、研究制造可供特定移植的人的器官、皮肤和 血液。印度科学家还准备克隆濒危的印度狮和猎豹。

美国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 大体出自一种基督教的伦理价值观念,即上帝创 造生命的神圣性, 而克隆技术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却在冲击着这种神圣性。在印度 社会中,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生物科技的伦理价值观念。例如,印度的国父甘地对 西方药品、 对许多当代的科学技术持批评态度, 认为这是对人类天性的外加暴力。

在伦理和科技之间做两难选择,未来的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此类问题。这 个问题恐怕也不会有简单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答案。

19、美国人的关系学 在美国,有一个古怪的企业仪式,叫“带女儿上班日” 。就是在一年中某个 规定的日子,家长可以把女儿带去上班,让女儿看看大人们是怎样工作的,在一 个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 不光是看,还可以享受大人们在工作时所能享受的一切 待遇。

为什么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这个意见提得好,于是,美国人把这 种日子重新命名为“带我们的子女上班日” 。有人又有意见了:难道需要帮助的 孩子只有“我们的”吗?“他们的”孩子你管不管?结果那个日子又改名为“带 子女上班日” 。不是自家的孩子,也可以带来上班,只要当事人愿意。

这还没完,你把子女都领走了,留下老人们呆在家里也不人道呀!改“带老 人孩子上班日”如何? 不行。老人孩子之外,还有不在本单位工作的其他人士。最终,那个特殊的 日子被命名为“带朋友上班日” 。孩子、老人、其他人都是朋友,一视同仁。

这是我读到的由美国人露西?凯拉韦写的文章,题目就叫《何不带父母去上 班》 。都说中国人的“关系学”世界第一,看了这篇文章,忽然发现我们只在家 庭、家族、同学、同事之间讲关系,出了这个“微型社会” ,在“大社会”里, 大家彼此是没有关系的。这种讲关系的方式正好与西方世界讲关系的方式相反。

西方人可能不那么注重小型生活圈里的关系,但人家更注重大社会,因为社会个 性成员的心态和思维影响着整体社会特性的塑造。

20、不需要锁 一对来自美国的老夫妇住进了教师公寓,与我成了对门邻居。

两位老人都 70 多岁,皮肤白皙,满头银发,还会说汉语。入住后极少外出, 一些食物和日用品, 大都由住在附近的中国女婿和他们的女儿送来。偶尔与老两 口在楼道碰面,他们会对我微笑点头,但很少开口说话。

那天,我出门上班,刚好看到洋老头儿在取报纸。彼此点点头后,我无意间 瞥见他家挂在楼道上的报箱并未用锁,而是用铜线弯成圆圈将箱门连接上。取报 时,主人稍转动一下铜圈,箱门便打开。我对他说: “您应买把锁把箱门锁上, 以防报纸丢失。

”老人听后,点头应允,可事后,我看到他的报箱依然如故。

在我又一次提示后, 洋老头儿终于开口说话,他指着楼道墙上那成排的报箱 说: “锁是用来防贼的。现在楼里住户大都订了报刊,都有书报阅读,就不会出 现‘家贼’ ;小区里还有保安,丢报纸的可能性很小;再说,邻里之间相处是缘 分,大家应该生活在真挚、友爱、信任的环境里。多信任、少戒心,尽量不要人 为设置障得。

” 我听了洋老头儿一番话,认真效仿起来。果然,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不愉 快的事情从未发生,却惊喜地发现,楼道里报箱不用锁的越来越多了。

名人送别故事

2015-07-08 我在一列返程的火车上,遇到了他们。

起初我以为他们是一起出差的同事,因为男人至始至终都将一本《建筑美学笔记》摆在面前,看上片刻,便给她讲上一段,还很细心地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考。而她,也像一个虚心的新人,很认……[]

标签:送别的故事词 关于送别的故事 名人送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