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排比句 > 正文

马永庆【阅读马永庆】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几千年来,古老黄土地的老辈人传下一句赞词:“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陕北绥、米一带,交通四方,人文荟萃。就中的绥德作为占陕北四方通衢之要枢,其地深沃,其天湛远。幽幽鹿鸣,以求其应;明月施施,登其巅顶。多少次在地厚天高的绥德之行,登高望远而广揽人文之盛的深刻印象,总是那么不同凡响。《酒趣禅缘》中的绥德汉子马永庆,从如此深厚的故乡出发,仿佛是注定要和整个时代、整个世界实现一种重悟与重启的互补性呼应。为文的马永庆,特重生命中禅缘的发抒。我理解,这是他久读佛典而记录的长行体祷语,这些文字是与佛交流的绳结,也是他内在的佛性慈光渡海远航的一次次历程。
   我看重他那种常常让日常生活一次次出乎俗人俗心意料的呈现新生性意义的悟解。在他的文章之外,我这个懒于捉笔的人,亦冀望能够说出,能够修得他那样的定慧。
  
  消业修心,护持纯善
  
   释迦弘法四十九年,始终本着因机设教的精神,根据每一个人根基的差异来发悟佛理,对不同类型的众生给予不同法门。并且,为大众导引前路的释迦自身始终可解。原因仍然是:释迦的力量所在乃是其圆满人觉的人格,他以此人格之力引导众生,使之各个进入自身所能把握的发心之途。在《酒趣禅缘》里,马永庆说过一句我不能轻易忘怀的话:“我信佛,因为我信自己。”又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说佛》)
   我知道,他的事业心很盛。在他离开省政府投入“长安航空”的创建过程里,不计日夜地为国企兴旺而奔波是他一大乐趣。我深信,他的佛性乃是寄于行,而非寄于言。“静以化人,动以度人”。他比我忙,比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要忙,但他很好地护持了生命的纯善。
   “什么是佛?信不信佛,既重要也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从善、修心,做一个心地善良,虔心干事且有爱心,善待众生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佛,活着的佛!”《说佛》)信其言,而观其行,可知佛在心头。南无阿弥陀佛!
   “命好,当然重要,但平时不注意个人修为,还是混不老的。”“命不好,只要努力,潜心苦修、自强不息地改造自己的命运,命运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改变命运》)六祖慧能亦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得”。两者互证,可知永庆身上出世精神与入世精神的佛理根基是渊源有目的。他是真能礼佛之人。
   在《酒趣禅缘》这本集子里,马永庆多次论及命运中的福与灾。我想,这个“靠勤奋起家的普通人”一定感受到了冥冥之中的暗示,甚至借此而参悟到某种生命的真相。他坦然相告:“必须从消业开始,把业障除掉,再从修心做起,修清净心,做慈善事。心底纯善、纯净,命运自然就变了。”(《改变命运》)
   用释迦之眼看出去,执着于事业的人在谈论“除业障”“修清净心”,并无窒碍之处。大乘之法与斗室苦修,方式不同,机缘有异,而慈悲为怀的佛性则必一以贯之。慈悲与良善,在求福求慧之路上体现着释迦真义。具足佛性的人,必具释迦之人格。此种人格修为,通达本体意义上的佛,历尽善待众生和据有大悲悯的心路航程。“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说佛》),信可待也,信可待也。
   消业修心,护持纯善,这是《酒趣禅缘》文脉贯通的生命机理。谈禅与说茶,或可并雅,而马永庆却是昧于茶道谙于酒道。嗜酒,好酒,知酒,悟酒,生性如此。
   “这就是我,与人处、与人交,不会用语言交流,只会拿酒来说话”。(《饮中闲情》)他借助酒道广结人缘,在酒里边“明辨事理,懂得荣辱,参透生死”。(《四十四当喝》)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他做到了。“酌酒如同做人,须真;问禅亦是处世,必诚。”(《酒香墨味浓》)
   饮酒与向佛,在他这里绝不矛盾,盖经修心持善之淬炼,拈出个“慈悲为怀”来。他常去一个流浪狗收留站,为的是看望那些残疾病痛中的生灵。他的心在这些受伤的生灵面前不止一次颤抖、觳觫,他对善的呼吁和警觉超过众人。(《关爱我们忠诚的朋友》《善待我们忠诚的朋友》)
   恒住于慈悲之境,俯瞰着疮痍世间,修得一释迦人格。读经,信而愿固然重要,然以行解经无疑是臻于净土的最终道路。《酒趣禅缘》中的马永庆,悟知了佛陀本心。
  
  五心向上,悟解人生
  
   五心向上,关键是胸中之心。修的是一颗平常心,如菩提枝叶般日夜向上托举。马永庆的五心向上,就含在启请发问中,托升在日常人生的悟解中
   悟解教育。启请发问:“现在只教书,不育人,如此教育,即就成了材,不知又会有多少爱心和责任感?”“如若把教育定位于专门为了职业,为了谋生,为了赚钱,那么民主、自由、法制、诚信、团结、和谐等崇高的理想又如何实现?人做不好,又怎能把事做好?”(《说教育》)结论是:“要知道,社会除了政治、财富以外,还有一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并非在校有限的那点时日”。
   悟解生死。启请发问:“既然不怕死,又为什么要读那些养生方面的书呢?”(《四十四当喝》)“那些没有爱心、没有良知、没有责任的人怎能体会到慈悲善良的布施者那种仁爱的心情、博大的胸怀和健康的人生?”对伤害小狗的人们,他愤激地说:“不是说众生平等吗?人类为什么对他们就不能平等?这究竟是谁之过?”(《善待我们忠诚的朋友》)对一切苦不漠视,对生命遭遇到的难场不愿轻轻放过。这些问,也许会无解而终,但足可惊人醒世。
   悟解世相。启请发问的对象广涉亲情、爱情、友情、世情等岁月之惑,旁及玩物之趣、问心感言、文化文人、官场酒场,对一切人、一切物,于一切有、一切无,均有问询,致知于言。
   在这些体悟日常人生的语言涂涂流动络绎前行之时,见出了作者悟人、悟事、悟世的盎然志趣,见出了一颗向善之心悟人、悟事、悟世的功力。读世情而有深解,须以主体灵性作依托,方可进入“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境界。刘勰在他那体大思精的论著《文心雕龙》中论及此处,曾慨然写出:“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八个字来总括此意。内在灵趣不断激发,终能在日常往还中发心见性。马永庆的日常审美,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人生的日常魅力和境界,也深合于佛学生智的过程。
   佛法教学,集闻、思、修为一体,单从过程看,佛门倡导的心性悟解和世俗求知很是接近。只不过,佛门求解的观察对象是以个人身心为主,在整个修的过程中讲求戒、定、慧三字,返归日常世相的马永庆对此一定深有体会。佛门修炼的正果乃是灭诸般痛,生真如智慧。此需慧根深具者多方启问,出世,入智。在佛典中,弟子启请发问的状况既与根基相连,又为所处世情相牵。有无数惑和无量惑,在身心的汪洋中辗转明灭。不解、试验、疑惑、轻触、利乐众生,均可成为人与现世界吐纳往还的命机。
   马永庆最为熟知,也一再劝导人认真品读、默诵的是一部《心经》(即般若婆罗蜜多心经))。经书中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依般若婆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修一颗平常心,如青青菩提托升于俗常生命之上;修一颗菩萨心,于广大三界的喜乐中超度一切悲,穿越一切尘埃深照之物,勘破了生命之痛。这就是马永庆,在《酒趣禅缘》中展示了他人间未了之缘。
   昔年,罗曼?罗兰说道:“我看透了这个世界,可我仍然爱着它!”那是这位文化英雄的独异之处。马永庆,行走在远离净土的浮世绘,但他不断提醒自己:“努力活得直白、活得真诚、活得清净!”
   最好的散文,当如此!最好的人生,当如此!
  
  唯诚与敬,究竟涅?
  
   因果造化,在人间奇妙地开启着一个又一个机缘。2001年,公司一架货机出了点状况,但是三五秒之间又转危为安。这个故事,详细记在《缘结净业寺》这组文章的第一篇里。“特殊时刻的两个不可思议现象,在三五秒时间内巧合,竟然使飞机转危为安,这真可谓飞行史上的奇迹,除非神助,人是无能为力的。”这次安全事故让马永庆受到停职学习的处理,“停职,直接促成了我与净业寺的缘分”。
   就在这一年,正在博鳌培训中心“戴罪”参与培训的马永庆,接到折益宁董事长的电话,让他陪同集团公司的工健先生参访净业寺。王总发心重修祖庭,带头捐出巨资,而做事认真的马永庆就受托修庙,践行其积德行善之路。
   从2002年春筹建到2004年底选佛场落成,历时三年,茹苦含辛,艰难备尝。以行立德的马永庆,和佛门结缘不可谓不深;以布施为乐的马永庆,不仅修庙,而且修心,实现了修持功德的宏愿。迄今,净业寺山门正中镌刻的赵朴初手书“依无上觉”,南怀瑾先生所题“净业寺”名额,依然见证着马永庆情牵佛门缘结净业寺的大德。
   东对青华山,南望观音山的佛教祖庭净业寺,素有“南山正宗”之称,这里的密林、连廊、山亭、站台融合无间,修葺一新的山门、双层八脊的大殿、选佛场三大建筑群绵延逶迤,飞索遥架、水依山形、法像庄严、五观堂在望。
   “自2005年至今,我已连续四年在终南山的净业寺过年了。”(《除夕夜访净业寺》)在寺里过上一个年,也就是时间更集中地来礼经拜佛。马永庆对此说:“修行、悟道还得靠日常的持恒。但是,如能亲力亲为,感悟晨钟暮鼓,实践诵经转佛,那又是另一种感觉,其中的奥妙,只可意会,很难言传。”(《除夕夜访净业寺》)
   马永庆学佛,最初的动因只是想要个清净。与佛结缘,给了他一个内观心魂的灵机。在这种心态下,虽不能彻底放下,但他仍然还是看开了自身所执。“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因工作、生活的压力而生出浮躁、贪婪的内心得到了清净与安详;净化了自己功利、自私的心灵。”(《拜师》)“基于自己心底真诚,也就获得了更多的缘分。”(《拜师》)
   这时的马永庆还处在解悟人生、解悟生命的开端,随着与净业寺本如法师的相知,学佛典,得启悟,对释迦要义就逐渐地默契于心。近沐佛光,多闻禅言,品味本如法师,让马永庆的内心渐趋平和。
   2007年,藏传佛教宗萨五明佛学院大堪布白玛当秋到内地来,在汉区收的第一个汉人弟子就是马永庆。在皈依仪式上,马永庆成了三宝弟子,这是他的因缘、机缘所造。他由此获得更高的佛法信念,从祈求自己现前的身心平安开始进到努力勘破生死解脱。
   佛门所定早课中有朝时课诵,“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在诵经之时,心与物合,主客齐一,不容分神,必讲一个诚敬之心。没有诚敬,一切仪式无非镜花水月般的过场。入口,入耳,入心,入脑,入神。释迦讲入道多门,又讲因人设教。明心见性,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是做不了几样事情的,寻来找去也就是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只要心到了、努力了,也就完全可以放下了”。“修庙带来的荡气回肠的磨炼和功德是长久的。修庙磨炼了我的心性,调整了我的心态,改变了我火暴的坏脾气,增长了我的智慧,提升了我人生的品质”。“修庙是表象,修心是根本,我的提升与转变,来自学佛的精神”。(《缘结净业寺》之六)
   现在,当马永庆盘坐于净业寺选佛场,不知他参禅问道之余可曾平静?慈辉脉脉,夕照远林,看破与放下之间,可有浓情不舍?是逃出,是遁入?山水自在,无往而不适;红尘人间,还有多少伤神而可恋之地?唯诚与敬,可灭诸痛,进究竟涅?。独对群山莽莽,这情景颇费思量,也不知永庆是否摆放好了那个以“烦”为本质的“我”?
  
  渡海慈航,居士佛光
  
   读《酒趣禅缘》如饮醇酒,在微熏的墨香之间,我的思路忽如野马脱缰,想到了一些不便于展开的话题,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现代社会的两大文明主题。1993年,亨廷顿在美国著名杂志《外交》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1996年他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一书中对一些观点充分发挥,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明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关于中华文明圈,他认为华人世界正越来越明确地使用“文化中国”来表明他们的共识。二十世纪曾是西方众矢之的的中国认同,正根据中国文化这一持续要素来被重新阐述,以期重回该文明圈的霸权地位,而这必将与他种文明激起宗教与文化领域的广泛冲突。
   记得当年,文明冲突论一出,几乎刺中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中国更是招致了普遍的批判。确实,亨廷顿把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形态对立起来,极有可能招致异族文明互相仇视的狭隘心态。在理论前提上,亨廷顿也大大低估了中华文明的复杂性和包容性。中华文明儒释道合一的内在构成,使它始终保持了稳定的张力结构,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各个元素发挥出的影响力有主有次,但这种张力结构是不变的。不仅如此,它还在持续演进中不断吸收新的文明要素,西方文明即其中之一。文化作为这种结构特性的显要表现形式,更是不假多言即可明喻。
   现在想来,文化的移植从来不是横向进入的,必经咀嚼、消化、吐纳之繁杂程序,其结果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中国外来宗教的本土化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似乎并不激起“文明冲突”。来自印度的佛教经典和教义,历经无数高僧的转译、传播、教化,终在中国文化中得一稳定席位,广被善男信女之内心,已成一信仰,已成一道德。解决了信念或曰信仰问题,任何外来文明都不致在进入华夏文明之时即招致抗?。而且,畏惧任何他种文明兴盛的心态也说不上有什么讨论价值。
   2010年盛夏时节,认真阅读永庆的《酒趣禅缘》对照之下,意外地令我回想起当年文化广场上的一些嘈杂之音。我止不住地在想:在包容文化多元和文明多元的透明性上,某些西方价值的单向倡导者甚至远远不如我这位学佛未久的朋友马永庆。不妨听一听他的声音吧:“我以为学佛弘法,建庙安僧,不仅有利于佛教事业,而且也是有利于社会与信众的善事,如能让佛教的博爱、慈悲深入社会、深入人心,达到净化社会、净化灵魂的效用,那岂不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那岂不是一件人人向往的美事!"(《缘牵草堂寺》之四)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三教合一”之思想体现呀。宗教呵护着信念领域,而文化整合着智识领域,各有分工,一直也相安无事。在一个特定文明圈里,中国文化的构成元素不排外,也不在内部互相排斥,共同启发着主体心灵讲求一个圆融大觉,讲求一个和谐兼容。正像汤一介先生当年著文论述过的,哪怕是三教之中基本占据主流地位的儒教也是据有两副样态,一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一是作为理念形态的儒教。后者特别地强调“和为贵”,即便是前者也并无强烈的扩张色彩。所谓“冲突”云云,不知如何谈起。
   来自陕北黄土高原的马永庆,虔修苦持,学佛到了“高山仰止”之境,信仰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朴素伦理;谨守君子慎独之诫,知足知福,常行“君子自强以不息”的古训,“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是他的立身之基。孕育这样的人的那个文化母体,有没有可能渴求什么“霸权地位”,我们实在不宜妄断。
   天高地阔,风轻云淡,这样的天地自有一番中国文化之大气象,而非小肚鸡肠。当今,在大力展开建设的中国,现代化企业增加进来,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其间,中国自然也有了属于中国的企业文化,真正的――中国化的企业文化。比如海航的企业文化理念:“乐善好施,必有后报。公司一直把诸善奉行、为社会做点事列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每有险情的时候,似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扶你一把,逢凶化吉。”(《缘结净业寺》之一)阿弥陀佛!在这多元时代里,希望亨廷顿或别的什么顿先生都能理解!
   引用己故大诗人昌耀的诗句作结,为海航的远渡加油,为永庆居士的佛光瞩目:
  
  你应无穷的古老,超然时空之上;
  你应无穷的年轻,占有不尽的未来。
  你属于这宏观整体中的既不可多得,
  也不该减少的,总和。
   ……
   是的,在善与恶的角力中
   爱的繁衍与生殖
   比死的戕残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昌耀《慈航》之11节《爱的史书》)

标签:阅读 马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