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变自身教育观念,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师 创造性劳动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截然不同:有的使人昭昭,有的使人昏昏;有的醍醐灌顶,有的如斩乱麻。可见,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要教师专门设计和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为了使教学真正在学生的发展上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可以说,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创造性劳动,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能把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一般追求具体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从目标确定、教学过程到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为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体的思想。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学生的差异不只是表现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或教学的结束阶段,而是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表现在教学的全过程。面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现差异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1.树立学生个性发展观。教学从根本上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不是各个方面的平均发展,个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只有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适合自己特质的发展,全体学生才算都得到了发展,教育才算是真正面向了全体,这样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教育。只有树立了个性发展观,尊重差异才能有现实的教育学基础。
  2.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首先要研究和了解学生,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根据学生特点施教的前提条件。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通过观察课内外活动,分析学生作业、作品,与其他任课老师交谈,以及家访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大体特征,弄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生理条件、健康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智力发展特征等。对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得来的学生情况要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出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以及教学中的日常表现特征,为因材施教提供准确的依据。
  3.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的要求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对传统的班级教学结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造。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大体的分类,结合具体学科和活动,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类,然后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测试评分等方面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把集体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各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差异。
  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应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个别差异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年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的变化,其个别差异也会发生变化。教师也要动态地看待学生的发展,适时改变策略。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每个学生在性格、背景、智力水平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班级的统一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实效。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处处为学生思考问题、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能动性。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参与条件,使学生能学。
  2.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置教学过程时,必须密切地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不同层次、不同素质,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并且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努力创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3.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手段也日益更新。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并且成为优化教学过程的新手段之一。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四、改变自身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于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承认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主的、发展中的个体的权利,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地获取相关经验,以及能否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教师必须相信学生。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相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和态度估量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多关注学生身上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求和倾向,也就是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要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教育的任务就是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2.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也是教育努力的重要目标。我们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反对片面强调教育统一性要求而忽略学生独特性和兴趣的做法。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差异,而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应认真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采取积极引导措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和配合,从而达到教育和影响他们的目的。
  3.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生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有着独立的人格尊严,有着独特的思维和观念,也有法律规定的特定的权利。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学生的社会地位、人格尊严、思想观念和权利,平等地看待学生。我们需要师道尊严,更需要平等相待。
  
  参考文献:
  [1]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裴娣娜著.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素质教育思与行,2000.
  [4]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2001.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标签:课堂教学 教师 创造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