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求职 > 正文

卡夫卡:世界那样荒诞,我只有退回到内心_卡夫卡式荒诞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9年,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后,网友说:中国自此无大师;2009年,瑞典学院把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2009年,有大学教授因剽窃论文被揭发,颜面扫地;2009年,很多人叫嚣着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深度娱乐不需要大师风范……2010年,我们在嘈杂的年代,在浮躁的气氛中,开始怀念那些大师为人的风骨与品性,开始想念与大师同行的日子。
  继2009年介绍了获得过文学奖项的大家之后,2010年,“美文大家选”将推出12位在其有生之年未获得过文学奖,或者拒绝文学奖杯的作家们。对于他们而言,是否获奖,已不能成为衡量其对文学做出多少贡献的刻度尺;对于我们来说,之所以称其为大家,乃因其德性操守才是真正值得景仰的。此为大家风范。
  ――编者的话
  
  ◆大家名片◆
  姓名:Franz Kafka
  中文译名:弗兰茨?卡夫卡
  籍贯:奥地利
  出生:1883年7月3日
  离世:1924年6月3日
  评价: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都把卡夫卡奉为鼻祖。
  生平: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为奥匈帝国行省)首都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不过两个弟弟相继夭折。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他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母亲气质抵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格的作家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后写成了他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咯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期间继续创作。1924年病逝于维
  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专横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创作《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诺奖得主马尔克斯在读完之后,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己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卡夫卡受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尔基等作品的影响,并对其十分赞赏。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袭前者,再去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而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藉,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了卡夫卡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坛轰动。
  卡夫卡代表作品:《变形记》(1912),《审判》(1918),《城堡》(1922)等。

标签:荒诞 卡夫卡 内心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