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求职 > 正文

求职黑名单

时间:2017-04-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求职警惕招聘“陷阱” 专家称求职被骗维权不易

“真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碰到了骗子公司!”清华大学的小杨急切地告诉笔者,就在2005年12月13日,她还听朋友讲社会上有的招聘单位欺骗大学生的事例,没想到第二天自己就遭遇了陷阱。“那家房地产公司的名字和网上的竟然不是同一个,而且招聘中许诺的都不给兑现。”小杨还算幸运,正在和另一位应聘者等候消息时,在外面遇到了来该公司办业务的一个人,那人在手机上打出了“这是个骗子公司”几个字,这让小杨立刻逃也似的离开了。

据统计,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将从2005年的338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左右,是2001年104万人的近4倍。面对压力,大学生求职的心态愈加趋于急切。加上目前就业市场还不太规范,不少大学生为投出去的简历迟迟没有回复而焦虑时,另一些同学也正为身陷虚假招聘的黑陷阱而苦恼和无奈。

被骗学生往往息事宁人

采访中发现,那些进行虚假招聘的公司一般都打着培训的幌子收取费用,更有一些狮子大张口,收费名目还包括所谓的会员费、报名费等等。还有一类虚假招聘就是,招聘单位所承诺提供的待遇根本就不可能兑现,甚至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兑现。然而,几乎没有一个受骗者事后向有关部门反映,即使有怨言,也只是到bbs上发泄一下。

上海的冯秋杰在大学学的是多媒体制作,去年10月下旬,小冯在招聘网上向上海某工艺有限公司投了简历。到了单位面试时,谈到对公司产品的了解,一位经理就让他花310元买产品“回去了解”。而所谓的产品就是一个铁框里面镶着一幅画。小冯当时带的钱不够,就委婉地说明天带钱来。回家查了资料,发现该公司资料非常少,小冯暗自庆幸没有上当。来自山东的小云也被要求购买产品,只不过他所遇到的“产品”是标价350元的光盘资料。东北女孩小雪也遭遇了一桩虚假招聘。小雪原来在慧聪网络公司做新闻编辑,去年11月上旬到某大报下的一家周刊应聘编辑职位。去了之后才发现招聘很不正规,十几个人随意地围坐一圈任意发言,一位“主任”说招他们来是要利用刊物资源去搞经营。不仅应聘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招聘启事上所承诺的各种待遇也压根儿不提,“连这点诚信都没有,怎么想像到里面工作呢?”小雪忿忿地说。

求职遭遇“陷阱”,为何不追究?“要毕业了,精力有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代表着大学生的普遍心态,更有不少人把交纳的冤枉钱“权当步入社会的学费”。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的息事宁人,更多的骗局还在继续。

民间打假遭遇风险尴尬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黑名单”,搜索结果的第一项就是“求职黑名单”的网页,上面汇集了来自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应聘者受骗后的留言。“求职黑名单”的创办者小霖去年6月毕业于南昌大学,目前在上海一家技术公司任职。小霖找工作时就遭遇过一些虚假招聘信息带来的困扰,加上周围朋友的一些类似经历,才萌发了创办信息平台的想法,“就是让大家把受骗的经历与其他人分享,防止其他刚毕业的学生朋友在求职过程中再次上当受骗”。去年9月份,小霖正式向有关部门申请了域名,网站便开张了。“其实,从开张起到现在,也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忙活”,信息来源则主要来自网友们的举报。

由于在网上发布的应聘虚假信息针对性很强,包括公司的名字、地址、电话、面试描述,因此也遇到过几家被“曝光”企业的质疑,“由于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核实网友所反映的情况,筛选信息都是靠自己的主观判断,所以既然人家质问我,我就只好删掉”,小霖一脸无奈。谈到网站的影响,小霖有些黯然:“靠我个人的力量目前来看收效甚微,基本上都是网友们被骗了之后才在这里发布信息的,而多数人在受骗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网站。我也曾试图找些朋友和我一起做,可因为这是得罪人的事情,大家顾虑很多,我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

目前工作繁忙的小霖迫切希望能有一个机构或组织能接手这个网站,“哪怕让我交出来,只让我做一些编务工作都可以。”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新认为,应当鼓励和支持对虚假招聘的民间打假行为。但是他同时认为,这类打假往往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应聘者觉得招聘方态度不好,或者听别人说是虚假的就将信息放在网上,容易侵权。如果出现侵权行为,信息发布者和服务提供者都要承担责任,尤其是网站的负责人承担的风险更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雅凤博士对此有相同的看法。她认为这种事情不应让公民个人来做,“即使这个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信息筛选中难以保证真实性,就会给他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交给相关组织或部门来做,由于公信度高,效果会更好”。同时她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打击此类诈骗活动的力度,这样才能对不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求职被骗维权难上加难

为什么虚假招聘的受害者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呢?人力资源管理师胡继明把此归结到人才市场的不够规范和毕业生的认识欠缺上。胡继明说:“一方面,当前的人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像网络上的招聘信息就鱼龙混杂,正规招聘会也难保所有公司都正规;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对招聘的认识有偏差,他们往往认为中介要收费,人才服务中心程序又太烦琐,只有面对面的接触才是最值得信赖的,这就在思想上麻痹了。”

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罗双平研究员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导致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法律规定用工合同中不允许要求求职者交纳任何的费用。如果大学生能在去面试之前了解一下的话,就会避免上当”。

北京市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所长黄亨煜认为,当前还没有一个机构来处理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遇到的纠纷,公安部门往往会因为“钱太少”不予立案,而劳动仲裁部门的管辖范围也局限在已形成劳资关系的纠纷上,致使对招聘市场上的虚假行为打击不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雅凤博士认为,由于毕业生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信息不对称,保护自我权益的意识还不强,加上有关诉讼方面的程序比较复杂,大学生维权还不是很容易做到。

应聘中有过受骗经历的众多“过来人”也给出了他们的建议: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警惕所有伸手要钱的公司;面对招聘信息,尤其是网络上的,注意去核实,面试前最好上网查一下公司的资料,看看他们在各大网站的招聘信息,特别注意公布日期;对于房地产类的“风光”的行业,最好仔细向有关人员了解一下其中的规律和规则,以免轻信招聘方的话;多了解有关的法律,特别是在签订有关试用或聘用合同时,更要做到有备无患;不要将重要证件如身份证等作抵押。

篇二:为何面试者屡屡爽约

“放鸽子,现在这个词主流的意思是说不遵守诺言,带有欺骗的含义”。对于面试者“放鸽子”现象,作如下定义:收到企业面试邀请的求职者,在已明确答复应邀前往面试的前提下,失约且不提前告知企业。 猎头网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每次面试安排,都是一次工作付出,对于求职者,每一份面试邀请函都是一次机会。而每一次“放鸽子”,都是一次浪费,双向的浪费,不仅仅浪费了企业的时间,打乱了工作安排,同时也浪费了求职者本人的一次机会。

同时,在此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人才交流是双向选择的活动,假设求职者在接到面试邀请时,拒绝应邀或者能提前告知企业无法前往面试,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不列入“放鸽子”之列。“放鸽子”现象的初步调查

日前,桂林市一家科技企业招聘一名网络客服,招聘启示发布后不久,简历就如雪花般飘来。经过层层筛选,人力资源专员从上百份简历列出了符合要求的21份简历,为了便于工作安排,并尽量减少求职者的现场等待时间,工作人员细心的划分好面试时间段,并一一电话通知入选者前来面试,其中14人给予肯定的答复,表示准时赴约面试。由于有了高效的人才招聘网站作为信息交流渠道,一切前期工作进展都较为顺利,很快的进入到了面试工作阶段。不过,随后却出现的情况却有着较大的落差。令面试官尴尬的是,到了预定的面试时间,最终仅有8位求职者如约参加了面试,其余6人在已经应承面试却没有提前告知企业的情况下“放鸽子”了。

什么原因导致面试者如此“放鸽子”?为了探清究竟,根据招聘企业提供的名单,桂聘人才网记者一一致电“放鸽子”的求职者,询问其中原因。通过电话交流,记者初步对求职者爽约原因作出了如下统计:

两人表示已找到工作,另两人的理由是在外地无法及时赶回桂林,一人临时有事,还有一人电话无人接听。而在记者问到求职者为什么不提前告知企业无法前往面试时,一人说手机坏了,一人说时间太赶来不及通知,其他三人表示没想过要提前告知。

此次招聘,面试爽约率高达40%,而据桂聘人才网对企业HR(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抽样调查统计,求职者的爽约率普遍都在50%以上,有时甚至达到100%。针对如此现象,有些HR无奈的表示:“不是我们面试求职者,而是求职者面试我们。”

企业HR的看法:频频被“放鸽子”,质疑求职者诚信“最近招聘的面试爽约率达100%,约了8个人,一个都没出现。难道是天气太热了,但不来面试至少也可以给个电话啊。”

面对日益增多的面试者“放鸽子”现象,企业HR除了表示无奈,更多的是不理解,甚至质疑求职者的诚信。“投简历的时候没有选择吗?接面试电话的时候不会拒绝吗?要是你答应了面试,为什么不来呢?”、“临时有事?那你不会电话告知一下?太不尊重人了,连做人的基本诚信都没有!”——这是桂聘人才网就此事采访企业HR经理时,最常听到的声音。诚信很重要,如果招聘求职双方尚未接触,就已经被质疑诚信,可见“放鸽子”现象在企业HR的心目中,是多么的深恶痛绝。也有部分企业HR经理则表示对面试者“放鸽子”的现象虽然很苦恼,却已经习以为常,招聘时也会着重考虑这个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通知面试时,计划需要十个人面试,则通知二十甚至三十人,如此便可达到目的。为了保底,提高招聘效率,避免浪费时间,HR们只好增加通知前来面试的人数,以数量提升质量。这也算是无奈中的积极应对方法之一。

求职者的反驳:我们不仅是面试者,也是筛选者招聘单位质疑求职者的诚信,求职者却认为面试是一个双向淘汰的过程,说涉及个人诚信问题未免太小题大做。在海南读书,毕业后回桂林求职的卢小姐表示:“我们不仅是面试者,也是筛选者”,卢小姐说她投出去的简历很多,经常同时接到好几个面试邀请,都先应承下来,然后再选择条件好、专业对口的企业,自然会有企业被淘汰。

与卢小姐不同,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罗小姐说,很多企业收到简历后,很久才通知面试。在收到面试邀请时,她可能已经找到工作,也可能已经忘记投过简历,这时她一般会先答应企业,之后看情况再决定是否参加面试。罗小姐认为,招聘单位面试完后,若不再联系应聘者就说明没有录用,那应聘者既然不来就说明另有选择,也没必要电话告知招聘单位。

对于求职者的反驳,桂聘人才网认为,双向选择是正常的流程,但无论原因何在,只要无法履行事先答应的面试,出于尊重对方,就应提前电话或者邮件通知,避免浪费企业工作时间。对于“放鸽子”现象的原因:

1)大部分理由都是借口,不是原因

当招聘者抱怨招聘难时,求职者又抱怨工作难找,而当工作机会来临时,求职者为什么又让其白白从眼前溜走呢?

“已经找到工作了”,“天气太热或者下雨了”,“朋友失恋了”,“感冒了去不了”,“给您发邮件了您没收到吗”??求职者“放鸽子”的理由五花八门。甚至有的企业HR表示:“自从开始做招聘,我就开始执着地关注天气,生怕刮风下雨暴晒扬尘,就怕求职者因为天气原因不来面试,一变天,我就倍儿忐忑。”

求职者面试“放鸽子”的情况频频发生,仅仅因为天气不好或者其他客观意外因素吗?桂聘人才网认为,此类理由仅仅可以作为“借口”,不能作为真实原因, “放鸽子”的真正原因需要我们针对问题深入思考。

求职者不仅是面试者,也是筛选者

2)部分求职者仅注重“海投”,缺乏“责任”

现在网络招聘很普遍,网络求职的成本比较小,因而求职者一般会选择 “海投简历”,认为多投一份简历就多一分希望。不少求职者投简历前只看薪水或者岗位名称,不看岗位具体要求,投完简历后甚至不知道自己投过哪些公司哪些岗位。如此 “海投”,是形成了量的积累,求职者本人却没有形成相应的“责任”感,当收到面试邀请时,先应承企业,去或不去,并无所谓,也没有想过冒然失约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损失,这是一种缺乏“责任”的表现。

但是,“海投”应该有个底线,不能总是抱着先答应下来,届时不想去就不去的心态,这对招聘单位是相当不够尊重的表现。盛景国际旅行社的王经理表示:“求职者爽约应该主动打电话讲清爽约理由,表示对公司的尊重”。王经理还表达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既然投了简历就代表求职者已有去该公司工作的意向,而投了简历又无故“放鸽子”,则是一种缺乏责任心的行为。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今后如何在职场中立足?

诚信如何建立?前提就是须有责任。

3)企业HR的信息传达效率存在一定问题,需增强岗位对求职者的吸引力对用人单位来说,在谴责求职者不讲诚信的同时,也应反思一下为什么求职者会对企业“放鸽子”。当面试机会产生重叠时,求职者首先考虑薪酬高、福利好的企业,因而被“放鸽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企业相对而言对于求职者缺乏足够吸引力。

也有些情况,并非企业真的缺乏吸引力,而是企业在发送面试邀请时,给面试对象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求职者对企业实力或岗位前景缺乏了解,使得企业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信息不充分还容易造成求职者误投简历,当应聘者接到面试邀请再仔细了解企业时,发现工资待遇、工作地点等都不太满意,这也是“放鸽子”现象的产生原因之一。桂林兴安的求职者邓小姐说,在接到企业的面试邀请电话时,她会主动询问自己关心的问题,“有时用人单位的回答支支吾吾,感觉没有诚意,可能就不去面试了”。

至于为什么传达信息不充分,企业可能需要从内部工作改进,加强人力资源工作部门与用人部门的信息沟通,充分理解用人需求和岗位要求,力争能将企业竞争力和岗位信息明了直接的告知求职者,增强对求职者的吸引力。

如何减少“放鸽子”现象:

求职者放HR鸽子的现象,不能简单的将责任归咎于求职者,也不能一味地指责招聘单位,而是求职者和招聘单位双方都应反思。

作为企业HR ,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筛选简历的阶段,就可以多设置几道求职门槛,这既可以提高收到简历的有效性,又可以对应聘者进行初步地筛选。桂聘人才网同时建议企业HR,在电话通知面试者时要注意沟通技巧,放低心态与应聘者平等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尽量让应聘者多了解公司的状况,并告诉对方岗位职责与要求,让应聘者觉得被尊重。如果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对方面试意愿不强,要主动询问原因,并打消对方的疑虑,让他感觉这次面试是值得尝试的好机会,只有把交流工作做好了,企业才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用人单位在面试求职者的同时,求职者也在选择企业,用人单位不满意便不录用,求职者不中意便有可能“放鸽子”。对于求职者,桂聘人才网的建议是:选择更好的工作机会本无可厚非,但求职者投简历要慎重,应该保持一个度,对待面试机会更应慎重,不应随便放弃,因为这既可能错过好的工作机会,又可能上企业面试的“黑名单”,对今后的求职产生不良影响。当面试机会发生重叠时,求职者千万不要吝啬一通电话,这不仅是为人的基本礼仪规范,也是求职者诚信的度量表。小细节考验着求职者的个人素质,求职者千万不要在求职路上丢掉自己的诚信!

篇三:打假网站揭招聘黑幕不良公司一天激增40家

打假网站揭招聘黑幕 不良公司一天激增40家

“实习三个月,没合同,没三险,工资压后半个月还不给,最可恨的是每天加班到九十点钟,也没加班费和晚饭。总说要招二三十个程序员,可只要有五六个人就不再招了,千万不要上当了!” 昨天,记者在一个叫“求职黑名单”的网站上看到这则消息。

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小乔告诉记者,网站上公布的都是一些企业在招聘、用人等方面惯用的“黑招”、“猫儿腻”。

“不良公司”一天激增四十家

记者打开这家叫“黑名单”的网站,粗略数了一下,仅昨天一天最新发布在“黑名单”里的“不良公司”记录就有40多条。看到网页左上方写着“中国求职打假专业平台”一行字,旁边排列着全国各地众多大城市的名字,网页主体部分罗列着有很多求职方面“不良公司”的信息。如果要更详细的情况,则可根据地区分类查找“不良公司”记录,名单还列出了公司的名称、详细地址、联系方式以及求职者的相关描述。

记者看到网站上求职者揭发的“猫儿腻”,不少求职者都留下了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不良待遇”。

上榜公司的“劣迹”最多集中在还没开始面试就收取各种费用;其次则是录用

求职者后,克扣工资、降低福利待遇等,无法兑现面试时的一系列承诺;此外,一些网友还声称他们遭遇信息泄露,屡屡被未投过简历的公司骚扰,怀疑部分公司有倒卖信息之嫌。

上榜者:我不知道上了“黑名单”

为了证实黑名单的真伪,记者按求职者提供的不良公司电话联系了几家公司,有两家公司表示并不知道此事,而一家在北京朝阳区亚运村的投资公司负责人坦言,已经看到公司上了黑名单,网友具体“揭发”的内容可能是因双方沟通不当造成的,他(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求职黑名单)会去进一步核实并弥补公司工作中的不足。

创办者:旨在揭发不良之举

由于这家黑名单网站只留下了邮箱和QQ号,所以记者设法通过邮件联系上了网站创办者。对方自称大学毕业一年多,目前在上海一家公司做技术支持工作创办这个网站目的就是给求职者提醒。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万人次的浏览量了。他还表示,由于网站关注的人多了,他一人现在根本顾不过来。

网站创办者同时也表示,这是一份纯粹的民间版“黑名单”,大学生们自发加入“打假”的行列,揭发一些不良公司的骗钱、骗人之举,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民间打假。他呼吁,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官方版的网络“求职黑名

标签:黑名单 求职 罪恶黑名单 微信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