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三年级日记 > 正文

[“雷锋”是道德价值标准]价值不是衡量道德尺度的标准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肯定雷锋,宣扬雷锋,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变成公而忘私的人,大家只需学习他,效法他,朝着他做人做事的那条光明磊落的大道前进就好。退一步讲,在没有进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完美社会以前,我们还是应当允许别人私心的存在,惟其如此,方可在处理公私问题上偏于冷静地对待“集体”。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物质财富变得丰硕空前,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圆了我们祖先昔日童话一般的梦想。在人们的眼中,一切都是工具,一切事物的衡量标准都是能否为我服务。如此,价值理性的意义渐为人们所忽略,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里。悲哀的是,工具理性的过于发达,致使人们将注意力完全挪至其上并乐此不疲,最终导致价值理性的长期式微。这是今天许多人都感觉有钱却不幸福的根源。
  其实,不论何种影响久远且信众庞大的文化流派,都可以为我们分辨这世上的是非、美丑、善恶提供衡量尺度与评判标准。自古及今,我们都不难在道德的判别上走入误区,但违逆道德或人类普遍信条的事件却依旧不曾绝迹。我们总是会在道德的践行上犯错误,从而给别人造成难辨是非之嫌。正因如此,我们人类社会才会出于自救目的,不断适时推出道德标杆,希翼他们可以引领我们走进那温馨和谐的心灵家园。雷锋精神便是生发于中华文化沃土而香飘西洋的一朵道德奇葩,它始终与工具理性伴生,却身属价值理性。
  在去意识形态化的今天,并不影响雷锋的时代价值。必须明白,过去的东西从来都不是一无是处,对其一概否决显得过于轻率,尤其是雷锋精神,尽管雷锋这个道德标杆起初是成长在政治的花盆中。我们很纳闷,网上时不时会就雷锋精神是否过时问题展开讨论。一种发心向善的美好精神,难道也如一种工具、一件器物,也会落伍或遭到淘汰不成?时代出了问题,却要道德去买单,这是我们所谓“新新人类”的扭曲思维。
  人在公私不分的时候,要么走进魔区,要么走进圣坛。
  雷锋显然属于后者。冷静观之,其实雷锋的思维放在今日也是前卫于众的。他的“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在境界上已把我们普通人都抛在了身后。不论是共产主义,还是大同世界,“天下为公”都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和奋进方向。尽管物质发达的欧美世界比我们更接近这个理想,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丝毫不缺乏雷锋式的“人穷志不穷”的热血男儿。
  物欲横流的时代,道德楷模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其目的性上,而是体现在其方向性上。具体而言,肯定雷锋,宣扬雷锋,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变成公而忘私的人,大家只需学习他,效法他,朝着他做人做事的那条光明磊落的大道前进就好。退一步讲,在没有进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完美社会以前,我们还是应当允许别人私心的存在,惟其如此,方可在处理公私问题上偏于冷静地对待“集体”。在道德教化上急功近利,不顾及时代特点,往往适得其反,所谓“欲速则不达”是也。
  雷锋的荣耀和不朽,集中体现在他对别人的态度上,其中包含着对人际关系的一种处理态度。可以说,雷锋光荣实现了人际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后人成功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是儒家思想。大概在那个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大建设的时代,政治觉悟如此之高的雷锋并没有读过什么传统文化书籍,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和谐人际的准确认识与完美构建。
  北京大学知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在思考中国古代哲学问题时,提出了“普遍和谐”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中华文化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大的文化流派都曾以自己的特色话语阐释了“普遍和谐”的实现路径和方式。我们的历史诞育过太多太多的理论天才,在他们的宣教与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各行各业实践者前赴后继,或轰烈,或悠缓,或以自己时代的独有格调践行着那些普遍真理。而雷锋,就是其中的位卓越实践者。大道同源。不论儒家还是马克思主义,为他人服务、为他人着想是一种修养的界定始终都是一致的。雷锋就明白了这一点,于是矢志不移地坚持奉献,坚持大公无私,最终登上了道德的神圣殿堂。
  我们始终认为,好的品德修养,只需有一两项执着坚守而不动摇,便可创造令人感佩的光彩人生。而雷锋,就是在无私奉献这一点上始终不渝,才造就了今日旗帜一般的雷锋精神。从本质上来看,雷锋精神就是种慈善精神,如此精神,更具有弘扬与传播的意义。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慈善精神?
  慈善精神是乐观主义与伦理主义的爱情结晶。
  今天的慈善,多数情况下为富人所“垄断”,以至于当我们再谈及慈善,大家自然都会将其与企业家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建立联系。其实,慈善事业是属于社会每分子的,为有正当需要的人和集体,捐钱出物、美言传爱等等,都可被视作慈善之举。曾在随意间请教周围人雷锋精神的意指,答日“助人为乐”。这个说法应当具有普遍性。帮助别人,为他人做事情从来都不带勉强,更没有外力压迫,而是以种愉悦与欣喜之心去做,这是乐感文化熏陶下的一种道德自觉。知名学者李泽厚先生曾说中国文化传统是种乐感文化。由此判定,雷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客观熏陶,当不为妄言。
  若论及中西文化差异,则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以伦理主义为本,而欧美文化则以个人主义为本。重视人伦纲常,由家及国,由国及天下,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始终受到格外重视,其和谐的走向也始终鞭策着
  代代的道德实践者。在雷锋那里,伦理主义就是集体主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他把集体主义架到了最高的位置,也因此得到了“集体”的永久性追念。雷锋,堪为平民慈善家。
  2011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把人们提前带进了寒冬。18名路人对撞倒在路上的女孩视而不见,见死不救,可见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个人主义心态,已使他们变得没有半点人情味儿。给你机会去做活雷锋,都不把握,把价值理性抛得如此之远,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令我们颇感一丝欣慰的是,我们每年还会主动发掘出藏于民间的那些道德楷模。每年春季,央视高调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又让我们看到了好人的身影,也让我们触摸到了春天的温暖。这一个个的活雷锋,分明是在高声向我们呼喊:雷锋不会成为过去!雷锋,堪为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感动中国人物”。
  以国家行为不断树立活雷锋形象,其实是希望这些在世雷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将雷锋精神永续下去。中国在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岁月中,孔子、老子等卓越的哲人智者可做我们的符号或代言人,而雷锋,同样可以以其典型行为走出国门,以“身”传达出中国精神的最强音。
  有句话叫“吃亏是福”。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吃亏就是奉献,乐于奉献的人,不仅可以缔造和谐,而且可以传递喜悦。如此去做的人,社会会认可他,历史乃至世界也会记住他的。
  口编辑/杜启洪

标签:道德 价值 标准 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