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四年级上册)全部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四年级上册)全部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臵,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小学教学设计网_www.xxJXSJ.cn=}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 比一比,谁算得快。

38+76+24 (88+45)+12

4 、拓展560+(140+70)=(□ + □ )+ □

(64+□)+27=64+(□+27)

71+68+ □

你认为 □ 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 游戏:找朋友。

(1) 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 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

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臵,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小学教学设计网_www.xxJXSJ.cn=}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 比一比,谁算得快。

38+76+24 (88+45)+12

4 、拓展560+(140+70)=(□ + □ )+ □

(64+□)+27=64+(□+27)

71+68+ □

你认为 □ 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 游戏:找朋友。

(1) 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 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2、教材简析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非常重要的运算定律,它不仅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运用它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两个因数交换位臵积不变。这里着重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正式归纳出定律。对于定律只要求能表达得清楚没有错误,不要求一字不差地背诵,重要的是能根据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例1是学习乘法交换律,例2是学习乘法结合律。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有步骤地观察、分析、比较,不但使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且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目标

⑴、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⑵、经历发现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

⑶、在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从猜测—验证中归纳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法和学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理解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2、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还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材料的

篇二: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部说课稿精编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说课稿

《角的度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把握课标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7—39页的内容,本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2、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二、发挥主导 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

面。从而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各个环节也利用了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加强“合作”,从中也渗加了“开展游戏”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较角大小的概念。

三、确定主体 说学法

因此,我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既让学生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后进行全班交流,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合理安排 说程序

(因本节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角的概念已有大致认识。)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1、师生互动 加深巩固(教师携带面具扮演森林之王“虎大哥”。)

虎大哥:“请同学们看大黑板,这是一个点,从一点引出两条什么线?就组成了一个......?”“这一点是角的什么?两条射线是......?”【利用直观的教学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情境,化枯燥的复习为有趣的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境吸人 初步感知

导言:“同学们,你们看,和平鸽和丑小鸭他们在做什么呢?”(出示和平鸽和丑小鸭争论角大小的直观画面。)

师:它们在争论什么呢?它们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学习数学棒极了,所以恳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帮它们解决这个难题。【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去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在学生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找到能解决问题的工具—量角器,此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机推进新的学习内容——角的度量。【运用趣味性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创造性地对教材加工,使学生怀着一份愉悦而又好奇的心理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的殿堂。】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建立“1°”的概念。

在巩固和建立概念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导问法:“我们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单位?”“那测量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单位?”【让学生自由发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反问学生测量角的单位是什么?我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让学生自主看书。【放手让学生直面课本,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空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在学生略知时,我这样问学生:“通过看书,你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小组互相交流。”【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沟通情感,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1度记作1°,【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把书上的概念: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那么1°它是怎么样的呢?

(三)思品情节 明确任务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引出一个全新的东西—量角器,它与以前学生常用的直尺这种度量工具从形状,组成到内涵都复杂的多,但又是必须掌握且要灵活运用的工具。因此,本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及全班合作的形式。我让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我再提问:“看谁的眼睛最明亮,说说你看到什么?【先观察后交流观察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外圈刻度、内圈刻度、中心点、零刻度线。在学生初步认识量角器后,我顺水推舟地说:“把一个半圆分成是180等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2份所对的角是......?3份?4份呢?......”【提高学生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学生在读数问题,探讨量角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我便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和平鸽和丑小鸭所遇到的困难。(注:是课本37页测量∠1,∠2的度数。)在学生解决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归纳量角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外圈的刻数”,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内圈的刻数”。此时,我引导学生掌握量角步骤:1、把量角器搁在角上后,第一步怎么办?2、第二步做什么?3、接着第三步呢?4、怎么判断是看外圈刻数还是内圈刻数?探索性的过程让学生去自主理解,同时我也编了一个量角口诀:中心对顶点,零线

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内外要分辨。【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探索性而又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创造。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比较角大小”的概念。【同桌交流,发现规律,获取知识。】从直观到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直至大胆放手,目的就是让师生共同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让学生对比较角大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会学、乐学的方式体系。】(板书让学生理解)

(四)自学督查 开展游戏

1、学生自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我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中的“角”,让他们去量一量国旗的角,书本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三角板的角各是多少?【积极力求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拓视野,放宽题材,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之后,我又让学生感受游戏教学的愉悦性,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下获取知识。我让学生带上动物头饰,每一位小动物左手拿量角器,右手拿一支小木棍,说到量角器哪个部位,就用笔尖指到哪个部位,看谁指得又准又快?【利用其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升华,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的快乐。】

(五)质疑反思 交流情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你是如何评价这节课呢?【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谈收获、谈感想,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做一个铺垫。】

《平行和相交》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行和相交》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过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主要是要学生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互相关系,学习平行线与垂线的有关概念。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教学内容上启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要掌握平行线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并学会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渗透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特征。2、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3~4人或5~6人一组,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策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去获取知识。从运动会上常见的场地或器材入手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利用多媒体学习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在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中进一步理解平行线。通过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指导掌握

篇三: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10的加减法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一)》中第55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55~56页的“想想做做”等习题教材分析本课教学之前

学生图四式的练习

熟练地

了10的组成并且

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

学习10的加减法作了知识上的铺垫10的加减法以后学习20以内

进位加和退位减的

基础

本单元中最

的教学内容

学习

内容还可以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情境

让学生计算并迅速算法多样化

操作抛

10的加减

10的加减法中

教材选用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

图意列出

的4道算式

学生心理上很乐意

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思考算法的状态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试一试”让学生花片

10

个学具

的正、反面几种情况自主

把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巧妙

法的所有算式

起来“想想做

做”中安排了“对口令”、“小兔出题”、“开放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

让学生在盎然兴趣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

让学生

操作

、合作交流自主学会10

本节课的教学

的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 教学 1

的加减法之间的

动手操作、

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

1

乐趣

激发 2.

3.

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计算10

的加减法算式

认识

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

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

往能力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告诉大家

冲出亚洲

好消息

足球队齐心协力

顽强拼搏

也来

“世界杯”决赛圈(生鼓掌祝贺

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进球”数最多【教师借体育时事创设情境学生既模拟情境增添了学习动力】二、复习铺垫1.各

长组织本组同学

全体小朋友

“10的组成”的接力赛 努力赢得了本场比赛的第

了信息又置身于比赛的

2.师:

()

1“球”

三、自主探究1.

“看看想想”探讨10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生交流:看球场的一角

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

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

?(学生

会答:分成左边3个小朋

友和右边7个小朋友;可以分成穿黄衣服的6个小朋友和穿蓝衣服的4个小朋友;还可以把

小朋友分成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

按服装颜

师生交流: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

在足球比赛中

2

色的不同分成两队+6=10-4=)师:你们想

你能说出哪些算式?(生:6+4=10-6=4

算出得数吗?请把课本翻到第48页试着填一填

(生尝试做师巡视)

师生交流:请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生回答:(1)从图上数一数共有10

个小朋友10可以分成6和

4于10(4)-4=6??)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法算式之间的

来算

算式题目你们想

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

加减

6+4=10;(3)

会有

6+4=10;(2)

4+6也就等10-6=

4

10

6+4=

10

6+4=

1010-6=4;(5)

要学习的10的加减法的3学习吗?(板书:10的加

组题10的加减法还有减法)

【教师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引出了学生对图意的不同理解教师机智地把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尔后教师又放手让学生说

引到正题(球赛的常规知识)

算式结果的多种途径

又“爆”出

精彩的思考方法可谓收放自如】2.

“玩玩想想”

10的加减法

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教师让学生抛10

个花片 (2)学习

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交流算式、算法

学生汇报用电

(3)全班交流展示

教师让学生把写有算式的纸片贴在黑板上

3

脑辅助演示抛的状况

从而10的加减法的算式

教师激励谈话:小朋友真行!你们加减法题想表扬一下

抛花片学会了所有10的

最佳学习“球”

吗?老师奖励每组

(4)学生上黑板归类并有序整理写有题组的纸片即时记忆【教师

学生独立抛花片写算式

然后在交流汇报中

的“做数学”活动中

的喜悦】

式学生在自主

四、轻松一刻(课间操)师生刻来到了

做课间操在愉快的音乐声中教师一起来表演“凑十歌”

学生说:轻松一

优美的音乐

师生

演“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轻松一刻”的课间操活动寓知于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身心】五、

深化拓展思维

1.10加几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1)师生同做

例如:师出“8”生出“2”接着师说“8+2=10”生说“2+8=10”

(2)同桌互做2.10减几

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要来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

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3.看谁说得多□+□=□□-□=□

4

【“对口令”、“白兔出题考学生”

习累】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1.第56页第3题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认识(略)

开放题等多样的练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知识、发展思维一点也不觉得苦和

电脑出示图:一座小木屋前有2个男孩1个女孩问:有10个小朋友那么小木屋里 课后总结

本节课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中主要有

几个特点:

有几个女孩?

一共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

2.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过程既有活动更有学生思维的开放

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思维

、内容的开放亢奋状态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

、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

交流中发展

4.注重课后延伸与拓展课末布置能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

性、

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说课稿(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4-26页

一、说教材

5

标签:小学数学 苏教版 说课稿 苏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