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书信 > 正文

【通过教研组建设培育学校文化领导的追随者】领导比较喜欢的追随者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日通读了潘涌教授的《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与学科带头人的使命》一文,虽因自身理论积累较薄,理解文章的过程感觉有些困难,但文中指出的当前传统教研组活动中的种种弊端是身为基层校长在实践中有具体感受的。为此,在思考学校发展,推进文化办学的实践中,我也在设计以小项目搭台,推动小团队建设,将学校文化外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中首要考虑的就是教研组团队建设。
   在上海挂职期间参加了一次上海外国语大学静安区附属外国语小学(以下简称上外静小)的音乐教研组活动。先是听三节音乐课,然后参加音乐组教研活动。这此活动成为我记录下来的一个案例,对开展我校教研组建设工作有借鉴意义。
   第一节是三年级的音乐课,任课教师看上去很文静,不像教音乐的。学生踏着节拍进入教室,发声练习开始,我这个“音盲”都为之一震,我听到了好听的声音。看来学生们是训练有素的。三节课分别是一到三年级的。第三节上课的教师就是接待我们的德育主任何丹蓉。闲聊中她告诉我,她和大队辅导员各有8节音乐课,虽然很忙(她负责德育、社团和招生工作),但她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喜欢进课堂。喜欢才会用心,想做才能做好。何老师的音乐课充分体现了她对专业和课堂的热爱。整堂课下来,一年级的孩子们始终紧紧盯着她的眼神,跟着她的节奏,轻松愉悦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听课的人也不由自主用脚和着节拍参与着。身处这样的课堂,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
   静安区的音乐学科带头人陈婷也在这里听课,她是何丹蓉的带教师傅,年龄比何老师还小一些,已是两届学科带头人。何丹蓉的课堂已是这样高的水平,她的师傅会有怎样的功力呢?真希望有机会听她的课。
   后面的教研是上外静小的常态教学活动。参加教研的有本校4位音乐教师,其中包括一位正在休产假的年轻教师。虽然在休假中,但每次教研都到校参加,在合唱团训练的日子还经常到学校配合进行训练,学校没有规定、也没人要求她这样做,她的积极性哪里来的呢?我想,除了危机感,更多的是自身的方向感吧,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的一些教师是别人“要他做”,必须转变思维,只有“我要做”,教师才能成长和发展。教研过程中,大家直言不讳指出问题,表达多为:你这个地方不对,应该这样……;你那个环节设计不好,我这样做……;甚至是当场就演示,场面很是热烈。何老师在教研过程中先后这样表达:“我是第一次教一年级,为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我把全册教科书都看过了,很多内容统整后分散安排在每节课有意进行训练和灌输,比如乐理知识、节奏练习等。将重难点分散开来,效果是不错的,建议每位教师都能这样试着做一做。
   做教师是自己的选择,从事这个职业了,每天都要上课,都要进课堂,为什么不让自己的课上得舒服些?课上得舒服,教师自己感觉也就很舒畅了,课堂上的每个人感觉都很好。课上不好,感觉堵堵的,那不是教师自己都很难受吗?”
   那个看上去很安静的音乐教师是教研组长,她说:“我们的教研就是这样的,每个人的特长不同,有的擅长键盘,有的擅长声乐,有的擅长舞蹈,大家互相讨论,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但每个人都能认真倾听。我们音乐组在建设自己的资源库,根据教科书建立了一些文件夹,每个人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可用的内容,根据文件夹随时保存,大家共享,节省了每个人的时间。而且,教研时,大家共同讨论的内容也存入资源库,备课时很方便,提高了每个人的备课效益。我们组内的气氛很舒服。” 我想,这个音乐教研组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了,有了这样的教研组,有了这样的团队,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发展。
   我想到了自己学校的音美组。想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把教研组――这个学校最基层的专业团队发展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的研究型组织,那就必须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系统,这也是文化办学的理想境地。校长如果能在学校里培育出一个充满活力和自由的学术团队,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既属于团队又属于自己的舞台和位置,每个人非常努力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乐在其中,这校长无疑是幸福的。
   教师研修离不开具体现实的专业场境。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教学智慧的增长,从一个新手成长为能手,乃至专家,并不是在孤立状态下,而总是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实现的。现实的专业场境是个体主动感知建构出来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个人,制约着个体的成长。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教研组应当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现实的、主要的学习型组织。每个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打造和谐的教研组;同时又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氛围,感到教研组是自己的“家”,就像上外静小的音乐教研组那样。好教师形成的共同体不在于他们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在于他们的心心相印。必须从建立合作、反思的教研文化,激发教师的探究兴趣,建构良好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态场的角度,考虑学校教研组的建立问题。而不是将其定位在处于最底层一级的教学管理组织,被动接受上级的指令与督查。
   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青年教师小组、“教育茶馆”等,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团队,学校教师或因同学科,或因同年级,或因共同的研究课题,或因处于相近的年龄层次、发展水平,或因同一场所办公等而聚集在一起,交流、研讨,分享知识,分享实践智慧,形成组织智能。我们期待,项目组成员在高度一致的价值观的盟约下,能够变个人意志为集体意志,摆脱个人利益因素而建设友好的人际关系,生成忠诚、信任、平和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们因为情感的自然联络,以及对项目的责任感而工作。在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将文化领导和教师行动链接起来,将无形的文化体现为具体的行为,建立学校文化、校长和教师之间的追随链,达到文化办学的理想境地。
  
  崔慧梅校长推荐的8本书
  《好老师在这里》 林文虎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们,你们好!》 山.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山.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山.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三联书店
  《帕夫雷什中学》 B.A.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当代教育思想精要》 肖川 开明出版社
  《学校文化管理》 孙鹤娟 教育科学出版社

标签:教研组 追随者 培育 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