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随笔 > 正文

随笔关于拔草

时间:2017-05-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励志故事

学大教育 人生故事*励志故事王老师

( 人生感悟,点亮您的智慧人生)

1、善良的回报

有个商人,每周都去城郊登山锻炼。

这天爬山时,他听到土坡后传来一声尖叫,过去一看,一个老农坐倒在地。

原来老农在这里拔草,遭到了毒蛇的袭击。

商人知道这里很偏远,等不及救护车到来,于是他将嘴巴对准伤口,帮老农吸毒。

吸完毒,陪老农去医院时,商人自己也顺便做了检查。

幸运的是,他并未摄入毒素;不幸的是,他却查出胃癌,所幸是早期,及时治疗,没有恶化。

两年后,商人彻底痊愈,他觉得这是自己一念之善的回报。而每隔几天,老农夫妇都会送一篮新摘的蔬菜上门。

商人多次婉拒,老农却说:“查出你的病是无意,你救我却是有心。我没什么文化,救命之恩还是懂的。”

2、总统带来的阴凉

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身高近1米90,年轻时被称作“大个子雅克”。

2002年,他成功连任总统后,许多人找他签名。

由于个子高,希拉克常因签名累得腰酸背痛,但还是乐此不疲。

这年夏天,希拉克走在巴黎街头。

有个小孩走过来,瞅着他笑了笑,什么也没说,便钻到他身后。

希拉克走在前面,小孩跟在后面;他加快脚步,小孩也小步快跑??过了两个路口,小孩依旧紧跟不舍。

希拉克不禁有些疑惑,他弯下腰,友善地对小孩说:“你是想要我的签名吗?你带纸和笔了吗?”

不料,小孩摇摇头,说:“我没带纸和笔,也不想要你的签名。”

希拉克愣了一下,又问:“那你为什么一直跟着我?”

小孩指着天上火辣辣的太阳,说:“我觉得走在你的影子下会凉快些??”

希拉克望着自己的身影,恍然大悟,继续弯着腰把孩子护在身下。

“你愿意为孩子带来阴凉吗?从现在起,面对孩子时请弯下腰??”希拉克连夜写出一篇演讲稿,取名《我愿为你带来阴凉》。

此后在演讲中,他总会讲起此事:“人生的价值在于你能给他人带来什么,而非自身拥有什么,这个朴素的道理,对总统(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随笔关于拔草)也不例外。”

后来,希拉克还将此写入了施政纲领:“替国民遮挡炎热,给他们带去阴凉,这才是人民对执政者的最大期盼。”

3、1%的可能也绝不放弃

1857年,年仅20岁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从德国哥廷根大学毕业,进入邓肯商行工作。

一天,他从古巴采购海鲜归来,途经新奥尔良码头,突然有一位陌生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先生,想买咖啡吗?我有现货,可以半价卖给您。”

“半价?什么咖啡?”摩根惊疑地盯着陌生人。“是的。”陌生人指着停在港口的一艘货船说道,“我是那艘货船的船长,受一位美国商人委托到巴西运回了一船咖啡,谁知刚到这儿,他却破产了。我现在急着回巴西,如果您能买下这批货,等于救了我,我情愿半价出售。但是,我要现金。”

摩根上船看了咖啡样品,的确是一批好咖啡,而且价钱又如此便宜,是个赚钱好机会。只是,自己身无分文,怎么和人家做生意呢?

摩根不愿意就此轻易放弃。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冒险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这船咖啡。但是,电报发回公司之后,邓肯商行的回电却冰冷无情:“决不允许用公司的名义做交易,否则,后果自负!”

尽管如此,摩根还是决定拿下这笔生意。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一个平日常常教育孩子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的人。当他带着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所有与他父亲有联系的客户那儿推销时,人们都劝他要谨慎行事:“价钱虽然很便宜,但舱内咖啡是否与样品一致则很难说。”甚至有商界权威警告他,在咖啡市场如此疲软的前提下,这笔生意赚钱的可能性只有1%。然而,摩根坚持自己的判断,巴西

船长是个可信的人,即使是1%的可能也绝不放弃。

不管人们是怎样的担心,老摩根还是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儿子的行动:动用自己所有的关系为儿子筹到了这笔资金。摩根为此十分兴奋,索性大干一番,在巴西船长的引荐下,他又买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事实证明,摩根的冒险是成功的,就在他买下这批咖啡不久,巴西便出现了严寒天气,咖啡大面积减产,价格一下子猛涨了3倍,摩根因此大赚了一笔。

就因为这次大胆的交易,大家对摩根刮目相看。后来,摩根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商行,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为他以后成为美国金融巨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即使只有1%的可能,也不要轻言放弃。因为在很多时候,l%的可能之中往往就蕴藏着100%的成功。

4、一根筷子奏响生命最强音

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刻苦读书,200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郑州航空工业学院。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03年8月假期的一天,他因为在家里帮父母干农活,不慎从房顶摔了下来。从此,这个原本健康的小伙子,突然间变成了一个只有头会动的高位截瘫患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运,他伤心、绝望、消沉,也曾想一死了之。可是,他却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绝食,可面对父亲疲倦的面容和母亲红肿的双眼,他知道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并不比自己小,他实在不忍心再去伤父母的心了。

住院的那些日子,为了给他看病,家里债台高筑。那天,昏睡中的他隐隐约约地听到父母的对话:“医生说让转院,钱凑不够,咋办?”接着就听见母亲低沉的啜泣声,只听父亲说:“我去看看哪里有卖血的。”“卖血”霎时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那一刻,他彻底打消了死的念头,决定向命运挑战。

2007年春节,高中时的几个好友来看望他,竟然给他带来一台电脑,并帮他开通了宽带,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喜悦过后,面对自己绵软的双手,打字谈何容易?一天他在家看电视时,看到一个断臂的残疾人,用牙咬着毛笔写字,他灵光一闪,能不能用牙咬着筷子打字呢?他急忙让母亲帮他拿来一根筷子,用牙咬住筷子的一端,一试效果果然不错,于是,他开始用牙咬住筷子在键盘上练习打字。多少次,筷子在他的嘴上不听使唤,然而他并不气馁,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嘴里戳出了血,这让他的父母心疼不已。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练习,他终于可以熟练地打字、上网了。开始,他试着写一些小文章投给报纸,可投出去的稿子都石沉大海,他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写不断

地投,终于,2007年4月1日。《西部晨风》首次发了他的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五百字,但仍然让他高兴得流出眼泪。从此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几年下来,他先后在《知音》《北京晚报》《广州日报》等上百家报刊,发表纪实、散文随笔、时事评论、小说等四百多篇,八十余万字。

一次,他听到几个乡亲无意中说到村里的辣椒一直不好销,一个个唉声叹气、愁眉不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的心,想起自己出事后,乡亲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他多想为村里这些淳朴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情呀!于是,他开始试着在一些农贸网站上发帖子,父亲又请村里的一个摄影师把辣椒的照片拍下来,这样一来,信息图文并茂更有吸引力了。没想到过了几天,真有客户打来电话询问,后来打电话的越来越多。父亲把这些信息都转达给乡亲们,结果卖出了一些辣椒,但客户嫌东一家西一家收购很麻烦,很少有回头客。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2009年1月底终于迎来了转机。三门峡市一家酱菜厂的采购员联系上了他,问能否在3天之内给他备齐30吨辣椒,他带现金来买。他激将滞销的辣椒全部卖出,解决了全村辣椒销售难的问题,并为村民担任起辣椒销售经纪人。躺在病榻上的他从而也成为四里八乡闻名的“大能人”,并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身边的感动”专栏节目,他就是赵仁伟。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曾说过:“大胆挑战,世界总会让步。”集自信、刚毅、爱和希望于一身,以筷子为支点,加长自信的杠杆,奏出生命最强音,世间的一切困苦都会为成功和幸福让路。所以“2010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仪式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他不能站立,却能顶起家乡群众的希望。他经历灾难,却还要把幸福传向四方。一根筷子成了他与世界之间的桥梁,而这桥梁的基石是他的不屈与坚强。”

5、生命从不绝望

蝎子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动物,它的毒针能使其他昆虫顷刻毙命,人被它伤到,也会有生命危险。

人们曾经把蝎子放到一圈燃烧的火炭中间,火炭越烧越旺,滚滚热浪不断向蝎子袭去,蝎子灼热难耐,在火圈里左躲右闪,想要逃出重围,但却无路可逃。火灼伤了它的身体,它狂怒地瞎冲乱撞,最后终于绝望,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了。于是,人们得出一个结论,蝎子在被火围攻而又无法逃脱之时,就会用毒针刺伤自己,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痛苦。

这个结论被传了很多年,以至于人们经常以此来嘲笑蝎子自杀的懦弱行为。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实验证实了这个结论其实是一种误传。法布尔对任何结论都不盲从,都要以科学的精神亲自验证,他抓来了一只蝎子,把它放到燃烧着的炭火中间,蝎子就如传言中的那样,先是四处乱撞,在左冲右突一阵之后,绝望地倒地“自杀”了。法布尔静静地观察了一会儿,以为蝎子已经毒性发作而死,就用镊

子把它夹起来,放到一层清凉的沙子上。让法布尔没想到的是,这只“自杀”了的蝎子一个小时以后竟然又活了,和没进入火圈前一样活跃,法布尔又用另外两只蝎子做实验,结果完全一样,法布尔由此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所谓蝎子自杀的传言,只是一种误传,那其实是蝎子在绝望中的一种假死现象,蝎子并没有自杀。

法布尔是伟大的,他把自己的研究结论上升到了生命的境界,以此来阐述“只要活着就没有绝望”这一命题,他这样写道:“生命是一种严肃的东西,不能遇到点艰难困苦就把生命抛弃。我们不应把生命视为一种享乐、一种磨难,而是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义务,一种只要一息尚存都必须全力以赴的义务。让生命的最后一刻提前到来,就是懦夫,就是蠢货。我们有权凭着自己的意愿决定坠入死亡深渊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轻生遁世。地位卑微的昆虫也在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你们应该有信心,生命从不绝望。”

是的,生命从来不会绝望,即使在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也一再地坚持再坚持,显示出誓不低头的非凡气概,以不屈的意志力昭示着生命的真谛,不向命运俯首称臣,坚决向残酷的命运说不。生命是在挣扎中显示其伟岸的,经过生与死的历练之后,自会拥有一份美丽。

[青春励志]6、三棵树

杨林村是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叫郑志的少年。前年,他父亲因车祸丢了命;去年,母亲改嫁到外地。爹死娘嫁人,他默默地跟年过六旬的奶奶相依为命。

这天上午,郑志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先说给他和奶奶寄了生活费,叫他去取,又说一个月前她生了个男孩,说他有了弟弟。郑志一听,猛地挂了电话。他越想越憋屈,越想越痛苦,于是手提镰刀,气喘吁吁地跑到自家林地里,一下扑倒在地上,大叫:“我不要弟弟———”

在地上躺了半天后,郑志起了身,把锋利的镰刀尖狠狠地刺向树皮。平时他擅长画画,就用镰刀在白杨树上雕刻起了画。

第一棵树上,他刻了个女人头像,这是他妈妈,下边是一双充满怨恨的眼睛,这是他;第二棵树上,他刻了一个男人的头,这是后爹,还有一个小孩的头,这是弟弟,他还画了一条绳索,把两人牢牢地捆在这树上;第三棵树上,他刻了一座高楼,楼的周围飘洒着数不尽的钞票。

刻完后,郑志把刀一扔,躺在地上望着天空,泪水顺着眼角流到了地上。眼泪流干后,他爬起来大叫:“我不要你们的钱,我自己挣,等着瞧吧—”

可是,大人挣钱都不容易,何况一个嘴上无毛的小孩。四年后,他上了高中。几年间,他个子越长越高,日子越过越难,可母亲寄回的钱却没增加。起先,他难

篇二:主要事迹

站 殇

作者:张惠国

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里,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前的一幕:一条深圳河、一道铁丝网隔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边是繁华的大都市,一边是贫穷的小渔村。咫尺之遥的巨大反差引来了大量的逃港者!

然而,改革开放近40年后的今天,仍有一个地方与上述情景惊人地相似:一条汉丹线、一条汉宜线,把反差巨大的两个“场”划分得泾渭分明——那边是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的DLK综合大市场,这边是无车无人、空空荡荡的DLK铁路货场14道。那边寸土寸金,就连汉宜线高架桥下每个桥墩之间的那点空档都划分成一个个物流配送区。其利用率就像老城区的酒店门口见缝插针划出停车位一样;而这边,货14道至汉丹线之间足有20个足球场大的空地却像切尔诺贝利遗址一样沉寂,如果不是做了水泥硬面,恐怕早就“风吹草低见牛羊”了!

面对此情此景,一个到车站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名牌交通大学的高材生与当车间主任的老铁路父亲进行了如此这般的对话:

“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怎么不搞物流?”

“上面没叫搞”

“上面怎么没叫搞呢?”

“上面的上面没叫搞”

“铁路的基层干部都像爸爸您一样干什么都要等上面发话吗?”

“铁路的下级不用思考问题,只需执行命令。而且必须思想上保持一致,行动上坚决落实!”

“这不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吗?”

父亲无语。

“就是因为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像爸爸您这样无数个思维上的脑萎缩、落实上的机器人吗?”

父亲本想怒斥儿子,可盯着儿子半天,最后还是再度无语。

这位麻木的父亲其实是一个眼光独到、思维敏捷的基层干部。他压根儿就不是没有思想的脑萎缩,他知道,在运能与运量矛盾突出的年代里,丢掉零担这颗芝麻去抱整车这个西瓜无疑是正确的。当时铁路运行图线条紧张,货物集结慢,装卸次数多,短途运输贵,还需要若干次中转、编解,等等。环节越多费用和货损率越高。一系列的先天劣势映衬和放大了公路零担小、快、灵,门对门的先天优势,因此,铁路零担退出运输市场应该说是寿终正寝。 然而,随着既有线提速改造、新线不断建成运营,在运行图里加入线条的空间逐渐宽松;承运大批量、长距离货物的优势也始终保持着,再通过内部的机制改革,铁路零担不是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就拿DLK站货13、货14道来说,不管物流做到什么程度,只要先动起来就能发展。可以通过招租,轻而易举地把只有一线之隔而且已经超饱和的DLK综合大市场的物流客户引进来,办成一个物流基地。有铁路运量的可以租金优惠,没铁路运量的租金不减,岂不美哉! 其实,这种做法不是没有先例。上世纪90年代的HX车站不就是开了以货场办市场的先河而做得红红火火吗?然而,可悲的是,铁路多少年以来总是像熊瞎子掰玉米一样,掰下新的,丢下老的。再好的经验都是一阵风似的学一下,过后再也无人问津。所以,铁路永远处在经验的原始积累阶段。

同时,这位父亲也清醒的知道,人微言轻,再好的思路只要与上级的想法不一致都只能是四个字——痴人说梦。而上级的决策再错都只能是两个字——执行!

不是吗?2013年6月15日开始的货运组织改革,在一片争论声中,硬是把运输组织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车站划分为所谓的“前店”与“后场”,并且多此一举地成立了若干个营销分中心。分分合合,人心惶惶,资产流失,劳民伤财。还要人为地增加毫无意义的工作量。连真正的脑萎缩都知道这是瞎折腾的情况下,还不是强行实施了这项所谓的改革吗?仅仅两年时间,这个乌托邦似的改革蓝图不就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吗?

也许有人会用“摸着石头过河”来为这场“改革”辩解和圆场。可这位老铁路父亲知道,前人没有干过、现在干起来也难以预知后果的事情才有必要“摸着石头过河”。而类似的“改革”在2006年9月26日实施的主辅分离、减员增效的折腾中不是已经被证实了此路不通吗?

当时的说法是,把主业的人员分一部分到辅业搞多经,达到精干主业、减员增效的目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卖菜的老太太听在车站工作的儿子讲什么叫主辅分离、减员增效,听了半天一句话就做了个形象的概括:就是把一个装有100颗土豆的筐子中间加一个隔板,由原来的100变成70+30!

悲哀呀,我们的领导同志算账竟然算不过一个卖菜的老太太!试想,70+30也好,60+40也罢,铁路局还不是要开100个人的支吗!难道这样简单的算术题还非要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再去验证一次吗?

接下来的后果在当时就有人预见到并在后来的折腾中得到了验证:

减员通过考试来进行。于是乎,一些责任心强、实际工作表现出色但不会死记硬背的中、老年职工纷纷落马,成了“隔板那边的土豆”,而一部分能考不能干的职工却留在了主业,实现了当时领导所说的“精干主业”!

再接下来是主业大量的事没人做,辅业大量的人没事做。“精干”了的主业常常因人员紧张而无法落实干部职工的公休假,但辅业大量的人员赋闲在家,工资照拿;主业“大战七、

八、九”忙的焦头烂额、不可开交,而辅业却组织干部职工旅游修养、悠哉乐哉!主业职工上岗就不可避免有违章违纪的扣款,而辅业的职工呆在家里哪会有“两违”扣款之忧呢?

最让主业干部职工愤愤不平的是,个别辅业干部居然说:我们赚的钱凭什么给主业花?天啦,天底下竟然有低级到如此颠倒黑白的说法!试问,辅业所谓的多种经营除了在车皮上价外收费之外经营了什么?多经收取服务费又提供了哪一点服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从行车组织到送车对位,从劳力派班到监装监卸,从编组挂运到站车交接,从基础管理到现场盯控,多经人员在哪一个环节里出现过呢?

贡献与收入极端的倒挂,怎么可能让主业的干部职工心理平衡呢?可怜那些主业职工辛辛苦苦拿点碎银,更可怜那些主业的基层干部一肩挑着安全的重担,一肩扛着稳定的压力,在上面惹祸、下面维稳的迷茫中艰难地支撑,在上压下顶的窘境中痛苦地挣扎。

为了保证上级的决策得到贯彻,就必须做到江青在“文革”中强调的“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于是,每次改革,都有诸如“不犹豫”、“不观望”、“不质疑”之类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十分的管用。因为每一层级领导的帽子都不是由你顺不顺应客观规律决定的,而是顺不顺从上级工作部署决定的。因此,铁路每一级领导都不能把求真务实干工作作为第一要务,而是把贯彻上级无论对错的工作部署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普通职工都能够预知后果的事情,铁路的设计师们非要去“摸着石头过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代伟人的功过可以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客观的评价,而铁路多少次乌托邦似的改革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荒唐闹剧却没有任何一级组织敢于做出官方评价!这能叫像这位老铁路父亲一样的干部们不麻木吗?

当然也有不麻木的。这些人深谙,在没有下谏上纳、只有上令下从的管理模式下,虽然出不了企业家,却可以锻炼成为政治家。不信?拿日本企业与中国铁路一比较就会清清楚楚。

日本很多知名的大企业,都有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重大问题必须由董事会研究决策,而董事会的决策必须要一个正方、一个反方在“可行性论证”和“不可行性论证”的激烈碰撞之后才能做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董事和CEO们围绕如何正确决策尽显才华,因此企业家层出不穷。一种良性循环使企业越做越强。反观我们的铁路,每一层级的领导干部都在思考上甘当“脑萎缩”,在落实上只做“机器人”。如果还想进步,就得违背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甚至自己的党性、良心去说违心的话,做无用的功。还要在行动前搜肠刮肚、牵强附会地找出证明上级决策英明的理论依据,在行动中不计成本与后果地强力推进,在总结上用高倍放大镜从一大堆问题中找出一两个“亮点”大加吹嘘。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冠以“建线”美名的“拔草运动”,几乎都是置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于不顾而大谈建线之益;剪去干部职工的埋怨咒骂而只播放欢歌笑语;不录浮土裸露造成的满天尘埃而专摄刚刚用草酸擦洗过的地板瓷砖;撇开道床撒盐造成扣件锈蚀、除草剂流入农田造成的庄稼枯萎而大谈环境改善??究其根源,是每一层级都绝对不允许下一层级有不同声音, “不换脑子就换位子”、“不拔草就拔人”是当时各层级领导对下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而“不换脑子就换位子”、“不拔草就拔人”的实质就是叫你俯首听命、躬身盲干!所以,“不为实、只为上”的潜意识也就悄悄地、根深蒂固地植入到每一层级干部的造血干细胞之中,一批又一批的政治家也就应运而生了。

正常的体制下,大家都围绕企业效益施展拳脚;畸形的体制下,大家都围绕着领导者的好恶各显其能。试想,不出企业家而尽出政治家的企业能不走向衰亡吗!

这种体制下,几乎所有人干工作都没有考虑目标和目的的一致性。大多数人只知目标,不知目的;少数人知道目标,也知道目的,但只能违心地去做目标与目的相离异的事情。因此,每一个人都只能像机器一样,输入什么程序就做什么动作,全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这位老铁路父亲是个通晓历史的人。他知道,林则徐被称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但他更知道,像林则徐那样在别人都睡着的时候,自己睁着眼睛最痛苦,结局也最悲凉!“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以及开国元勋彭德怀一纸万言书惹来的悲剧让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多少次欲言又止。因此,“苦为微官缚”是他最大烦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最大的向往。

几天来的争论与探讨,使儿子从父亲由当年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到现在沉默寡言、麻木不仁的变化中读懂了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那么多的有识之士喜欢隐居深山、怡情桑麻;父亲则从儿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他既欣喜儿子像自己一样具有透视的眼光和超群的思维,又担忧儿子成为别人都睡着了而他却睁着眼睛的那种人。

老铁路父亲知道,透视的眼光和超群的思维是年轻人闯世界难得的优势。再加上强烈的责任

感,那就是一个“优势+优势=双倍优势”的数学等式。但是,如果儿子将来到铁路、特别是到车务段工作,将会把数学等式变成“优势+优势=毁掉自己”的化学反应式!因此一向尊重儿子选择的父亲建议儿子将来不要到铁路、至少不要到车务段来工作。

儿子觉得车务部门运转、客运相对稳定,没有政策上的忽左忽右、大起大落。特别是干运转偏重于技术业务。与设备和技术打交道应该比与政策和人打交道单纯的多。况且,自己从小经常摆弄自行车、电线路、水龙头,甚至偷拆教室老式日光灯整流器里的漆包线绕制微型手摇发电机。所以,对于机械、电器原理不算陌生。特别是对于依靠设备提高效率和保证安全有着很深的见解。

但是,父亲仍然不赞同儿子的想法。于是,又有了下面的对话:

“某专用线在车站‘15日之内再不解决专用线内道口防护问题就停止取送车作业’的催促下,一咬牙,在专用线大门外装上了红外线感应报警装置,一旦调车车列到达大门外,专用线内各道口报警器立即蜂鸣,并且与之联动的栏杆自动落下。这个专用线里调车作业的道口安全隐患一下子就消除了。

不可思议的是,要求路外企业做的事情铁路自己却做不到。车站货场内,9条货物线、6个道口没有一处上了安保设备,调车作业只能靠道口前一度停车这种原始的办法来保安全,所以道口撞汽车的事故时有发生。”

“从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人们早就知道了设备远远比人更忠于职守。可是干铁路专业的人只能看着路外非专业人干铁路专业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专用线的机构设置简洁高效,能说办就办!”

半晌沉默之后,儿子又问:“那有些花小钱的简单问题总该好办吧?”

“那要看什么情况。我在客运站当站长的时候,候车室对外先前只开一个门,里面的旅客要出去一下就要与进来的旅客发生对流,既影响验票,又容易挤碰。结果再开一个只出不进的门,增加6个客运员三班倒把守,还总是有旅客非要从这个门进去,经常扯皮。好在当时车站有个所谓的多经,我有点签字权,就把2号门改成了单向旋转门,用设备保证了只出不进,既腾出了6个人,还彻底杜绝了2号门扯皮的问题!”

“那您的这种思路可以延伸到类似的其他事情上来呀!”

“没有多经了,什么都得向上要。一次,段主要领导现场办公,我请求跟地铁一样在检票口装三辊闸或翼闸闸机就可以不漏检、不拥挤、不扯皮,还能腾出人力做其他事情。段领导说这不是车务段能解决的。我又请求车务段花点小钱在直通通的检票口中间加装一个“T”型栏杆,起到分流、限流、导流的作用,免得的春运放行时旅客像开闸泄洪似的把检票员冲到一边,也避免旅客挤伤、踩伤。谁知这位段领导一句话杵得我再也不吭声了:‘你怎么总在摆弄设备上动脑筋,从来不在发挥人的作用上花功夫!’”

“那就是说,上面安全管理的思路不是让设备作用最大化,而是把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是吗!”

“上设备是个一劳永逸的事情。一次性总结之后,就再没有诸如“完善了多少项措施”、“细化了多少个制度”、“修订了多少条标准”、“纠正了多少件违章”之类的素材去填充领导们的总结了。也许我的这个看法偏激一些,多数领导主观上不是这样想,但客观结果就是这样。”

是啊,轻设备作用、重人工卡控的思维定式和工作套路,使得各种卡控措施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自然也就越来越难落实。于是,又有为保证这些卡控措施得到落实的卡控措施不

断出台,如此的循环往复,使得车务的安全管理在这个误区里越陷越深。

铁路售票组织改革的核心是运用现代网路技术,建立了一套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售票系统而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改变。但是,这些革命性的改变并没有启发我们的领导者去思考如何改进生产上其他的设备设施。相反,一些让基层干部必须机械地、不厌其烦去填写的网络系统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地运用到“管理”上来。行车干部每一次上岗把关,首先考虑的是要向哪一级报道,要填哪个表格,要登哪本台账,做到这些之后才考虑实质性的把关、卡控。如果心里在想盯哪些关键环节,嘴里在跟职工交代注意什么重点而忘了登陆指纹,他的这次上岗把关也就不被承认,还要在考核上扣分扣款。因为考核只认你的指纹登陆,辨别不了你上岗把关的质量。

人们都知道,不会运用现代文明成果是愚昧的;但人们不一定知道,将现代文明成果用在为愚昧服务上,岂不更加愚昧吗?

最能系统掌握和正确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应该是我们的领导同志。可恰恰把“摸着石头过河”用来掩饰瞎折腾的是我们的领导同志;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从我们的指导思想中剔除出去的也是我们的领导同志。

台账资料越来越繁琐,也使得上级对下级的每一次检查评比都异化成为资料的较量,台账的比拼。会做台帐几乎就成了会搞管理的代名词。所谓的日常管理就是台帐资料的填平补齐,把那些平常没有必要做、但台账上必须有的东西“认真”地做出来,以备那些心知肚明的检查者“认真”地检查。

除了固定的台帐越来越多,临时性的专项活动台帐也压得车站难以踹息。现在从上到下对安全大检查、各种专项整治乐此不疲。一年三、四次安全大检查、十几个专项整治活动,就得建十几本专项台帐。而这些活动的结果是很多问题像货场道口那样“涛声依旧”,历次安全大检查活动问题库的整改销号栏里也是反复填写“已上报人事科”、“已上报安全科”“已通知电力工区”、“已通知公安所”了事。一位段领导在站长埋怨尽做台帐、不解决实际问题时无奈的告诫他:你要调整思路,问题解决不了没人找你,台帐资料有问题尽是人找你!

当儿子感叹车务的干部太累时,父亲心想,何止是干部累,车站的职工何尝不是如此!设备部门绝大多数时间是设备处在动态而人在静态;车务段的职工则处在24小时不间断地接发列车、调车作业、装卸作业和组织旅客乘降的动态作业之中,而工资、奖金基数却比设备部门低。加上越是在动态之中,“两违”扣款就越多,收入就更是底之又低了。

当然,这位老铁路父亲也知道,只有多定违章才能少定事故,给管理干部下“两违”指标也是现行体制下没办法的办法。然而,最近他的搭档,车间总支书记却为这事发愁了:

现在开展的党员‘三无’竞赛活动,要求党员做到无事故、无违章、无违纪。做到‘三无’才具备评为季度党员明星的资格。而这个车间8名管理人员,每人每月至少要纠正3件违章违纪,一个季度下来车间至少要自定72件‘两违’。再加上上级检查至少定10件,就是82件。全车间72名职工,季度人平至少1.14件!因此,这个车间几乎就没有“零两违”的党员。头两个季度党员明星剃了光头!

总支书记向段党委反应这个情况,回答是:怎么能算平均账呢?党员表现应该比群众好才对呀!

不错,正因为党员强于群众,才在重点工种、关键岗位尽可能多的安排党员。而重点工

篇三:《老舍的平民生活》读书笔记

《老舍的平民生活》读书笔记

书名:《老舍的平民生活》

作者:舒乙 (男,作家。一九三五年八月十六日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一九五九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林技术大学化学工艺系。回国后,任技术员、高级工程师。一九七八年起,业余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一九八四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二○○○年后任馆长。现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会员,博士生导师。著有《散记老舍》、《我的风筝》、《梦和泪》等书。)

关于老舍:

他本人较满意的作品《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微神》《月牙儿》《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中国背上的沉重的文化病;他剖析自己时最显著的特点:自己打倒自己;他最经常的休息方式: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最喜欢的格言:“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惟以养年。”他的人生准则:“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

关于这本书:《老舍的平民生活》是老舍的儿子舒乙写的。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但是像老舍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怎样的爱好和习惯?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老舍的平民生活》这本书便给了我们答案。

好句简析:

一、“虽然每天落在纸上不过是一二千字,可是在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摘自书中第15页)

此句话体现了老舍对创作的认真,在“骆驼祥子”的写作过程中,老舍无时无刻不是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在创作,也正因如此,“骆驼祥子”这部经典著作才得以出现在广大读者的视线中,这句话正是对老舍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样子的真实写照。

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摘自书中第24页)

老舍是一个极其爱花之人,但他却不是为了成为养花专家而养花,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这点正好表明老舍在生活中是一个极富有情趣之人,有自己的爱好,写累了,弄弄花草来放松身体,其实我们也应如此,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不去计较成败,只要顺着我们自己的心,踏踏实实的去做就行,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笑一笑没什么事情过不了,开心就好。

三、“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与几千年的历史!他们好像不是活着呢,而是为一种他们所不了解的责任与使命挣扎着呢。剥去他们的那些破烂污浊的衣服,他们会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坚强!”(摘自书中第42页)

老舍对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去嘲讽挖苦他们,反而对他们多了一份关怀,赞赏,在老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因为穷,因为饿而发生的悲剧,而这些却是老舍文学中最感人最成功的一批作品,由此可见,老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同时从他对待贫苦百姓的态度来看,他也是一个随和之人,这或许也与他的生活环境与小时候的

贫苦生活有关,总而言之,老舍的真诚善良,热心助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老舍的老朋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物家郑振铎先生有一回仔细地看了老舍陈列在自己客厅里的小摆饰:青花瓷碗,陶俑,变窑瓶等等,一边看一边摇头,最后,轻轻地说了一句:“全该扔。”老舍不为所动,他也轻轻的回答了一句:“我看着舒服。”两个人对笑了半天。(选自书中第66页)

该句说明老舍收藏小珍宝很有个性,他不去管他们的文物价值,只在乎自己是否喜欢,也不去管他人的评论,只要自己认为好就行了,但是他的收藏并不是白费力气,他的收藏证明了一个问题:艺术是想通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此,假若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收藏起来,即使那是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其实东西的好坏不单单在于他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该物件的看法,只要自己看顺眼了,就无须去在意他人的看法,只管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做就行了。

五、我愿跟着他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选自书中第80页)

这是老舍的儿子在回忆和老舍在一起的时光里提到的,那时老舍很爱带着儿子到处走,让儿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的做法正好表明老舍是一位相当称职的父亲,他的教育方法与别人的不同,也正因为此使一个“傻小子”逐步走向成功。或许,现如今的父母也应像老舍学习,还孩子一个充满童真的,快乐的童年。

六、“他很勤劳,不知道偷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写作,从没有节假日。他是“写 家”。

他很认真,脚踏实地,最讨厌夸夸其谈。

他不知道满足,十八般武器,样样都想掌握,最少墨守成规。

他很能忍耐,知道用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刚强使他骂世,义气使他富有同情心。”(选自书中第158页)

这些或许是老舍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不骄不躁,不急功近利,做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敢爱敢恨,勤劳朴实,任劳任怨,追求完美,从不满足,一直向着前方,从不停歇自己的脚步,老舍的谦虚使他成为一位真人,成为一位既有可爱的、幽默的性格,同时又有伟大成就的真人,他的一生都是在用自己的人格写作,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感想: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老舍又多了一份认识,从书中我了解到老舍的爱好,他喜欢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平易近人,爱听戏,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谦虚极了,从来不说自己的作品好,要说就永远说失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他从不知满足,虚心好学,他的生活是贫苦的,乐于助人,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水火中,这也是广交好友的一个原因,老舍在教育孩子方面,从来不去苛求,顺其自然,放任他们自由成长,却又在私下默默关注,他对孩子的教育有许多独特见解,可是在他的生前却没有对儿女们直说,但是他做了,全做了,并且做得很漂亮。老舍同时有好似一个极其爱干净之人,每逢过年前的扫除,他总是当总指挥,指导家人扫除,因而他们的家总是比别人家干净,这让他多了份自豪感,老舍在写作时喜欢弄弄花草,玩玩骨牌来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在他的书桌上总是能看到一盆花,也正是有花的陪伴,才使他度过了人生的黑暗时期,老舍好客,这是许多人都有亲身体验的,他有一颗为朋友而跳动的心,不仅和许多同龄人是好朋友,也和许多小孩子打成一片,这也正表明老舍童心未泯,或许由于老舍出身贫苦,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描写贫苦老百姓的,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对贫苦百姓的赞美,关心,并且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背上沉重的文化病。此外,老舍也是一个极富有生

活情趣的人,例如:老舍先生在写作时,桌子上必然有一瓶鲜花陪伴着他,或许鲜花能使它产生更多的灵感吧。写累了,他还会到院子里摆弄他那一院子的花花草草,给这棵浇浇水,给那棵拔拔草,这样既活动了筋骨,又得到了休息;他爱听戏,在与朋友聚会时,他还会字正腔圆的来上一段;另外他还爱打拳,这是老舍先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他曾专门拜师学习过,剑术、拳术、棍术、气功都很厉害。此外,老舍先生还爱养猫、逗猫、玩骨牌。这些爱好均表明他是一个生活情趣极高之人。

老舍对待朋友总是用心与他们交往,不是趋炎附势,即使在那个经常会被上级打压的时代,老舍在朋友有难之时,依然对他们不离不弃,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问心无愧,这也是他的朋友都视他为知心朋友的的原因。

老舍的平民生活,一位文学大家的平民生活其实与普通贫民百姓的生活无异,由《老舍的贫民生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大家的日常行为习惯,也让我们对他的了解更深一步,书中告知了我们许多平时我们不知道的关于老舍的趣闻趣事,也让我们发现老舍是一位多么平易近人的老人,读过此书,让我对老舍又多了一份崇敬之情,老舍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却会永远留于我的心中,此生难忘。

标签:拔草 随笔 拔草啦 拔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