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讯稿 > 正文

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呼唤新模式:流动人口登记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由1982年的657万增加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1亿。推进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创新和均等化服务,是破除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时代呼唤。
  居住证和出租屋联动管理
  为实现对流动人口管理做到“流入有序、规模可控、结构合理”的目标,深圳市通过实行“居住证”制度,将原来功能单一的“暂住证”转为具有综合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居住证。流
  
  动人口到了深圳市要合法就业,就业了要办居住证,然后才能租住房屋。公安机关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办证、居住、就业捆绑在一起,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管理。在加强城中村出租屋和租住人员的管理方面,深圳市推行了“统一招租”的管理新模式,一改过去每家每户自行招租状况,每村成立“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统一承担本村出租屋的招租、收租和管理工作。
  把非户籍人口纳入城市规划 按实有人口配置公共资源
  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深圳市确立了对实有人口“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完善管理、做好服务”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产业、人口和城市空间的联动调控。2011年1月,深圳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将“关注外来人口创新管理”列为1号建议案的重点内容。1号建议案的核心表述是;深圳应该按照“淡化户籍观念、强调居民身份”的思路,提升居住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在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逐步赋予居住证和户籍居民基本相当的待遇,不断增强居住证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增强持有居住证居民的归属感。事实上,深圳市已经着手把非户籍人口全部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实有人口数量建设公共服务项目,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建立来深圳建设者与本地户籍人口平等就业制度;积极将农民工纳入医保范围;将非户籍人员子女纳入城市教育发展规划;市政府还将保障性住房供给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人群;另外,覆盖全市实有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特殊人群管理模式基本形成
  目前所谓特殊人群包括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重症病涉毒人员、艾滋病违法犯罪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各地的经验和实践表明,对于特殊人群,需要多管齐下进行有效管理。湖南省有关方面负责人提出,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是:党政主导、各方参与,关爱优先、严格管控,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务实创新,依法管理。重点要在调查摸底、信息对接、动态管理、平台运用等环节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和有效运用信息工作平台,保证底子清、情况明,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根据各类特殊人群的现实或潜在社会危害性,因情施策,采取有效帮教管控措施。同时,加强出监(所)培训,加大安置帮扶力度,千方百计解决特殊人群的生计问题。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和心理干预。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确保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天津市在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建立了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和指纹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和特殊人群分类管理的新模式,做到全员覆盖、全域覆盖。积极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努力实现对特殊人群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了有效预防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官兼职法制校长的作用,深入各个社区、街乡、村镇,结合不同年龄、不同个体的家庭环境、成长状况,对闲散青少年及监护人进行适当的预防犯罪、预防被害教育。此外,海淀区检察院还引入司法社工介入制度,以法理融合生理、心理的渗透教育模式,开展综合立体预防帮教工作。湖北省宜昌市从2003年起,整合社区、学校、家庭、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实施青少年关爱工程,对辖区闲散青少年开展包教、包养、包就业的保姆式服务。
  经过数年的摸索,目前,全国各地基层组织已经基本形成一套有效管理服务特殊人群的工作模式。

标签:流动人口 新模式 呼唤 特殊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