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托福 > 正文

文本词句_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细读,“读”为先,更重要的是,细读的关键是需要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这样的“点”,可以从语言入手,抓住文本的根基;可以从语境入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可以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可以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入手,通过细读,品味语言背后的内涵与风格,真正把握文本的真谛,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和体味。词语既是作品的组成材料,又是作品灵魂的载体。而关键词,是作品中最能精练体现内容和主题的核心词语,也是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词。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确定关键词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文本核心的确认过程”。抓住关键词进行文本细读,就是为解读文本寻找到一把钥匙,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有效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使高效阅读成为可能。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例谈谈看法。
  一、抓住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句
  我们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所以自然不能放过那些直接点明主题的关键词句。在很多课文的标题或开头、结尾部分常常会出现直接点明文章主题的词句,这些词句就是我们细读文本的最好切入点。所以我们要抓住那些凝练地概括全文或文章部分内容的词句作为关键,进行文本细读,透过文字表面,层层剖析,实现学生认识由浅入深地转化。教学中我们要熟悉文章结构,紧抓这一类关键词句进行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快速解读课文,直奔主题。
  当然,许多优美的散文也需要我们抓住这些中心句。例如史梁珍老师上《我不是个好儿子》时,就是抓住“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这个能概括全文母亲形象的句子,特别是“老实、本分、善良、勤劳”这四个关键词细读文章,寻找主要的事例,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母亲普通这一形象的认识。又抓住“伟大”这个凸显母亲另一形象的关键词研读文章,使学生理解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加深对于作者对母亲感情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学习。
  二、抓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往往是作者特意强调的词,必包含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要抓住这类关键词进行文本细读,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揭开文章主题。
  《济南的冬天》开头说“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结尾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应抓住开头带领学生细读文章,享受济南老城的阳光、济南山上的小雪、济南水的绿,欣赏济南冬天如诗如画美景,体会济南冬天的响晴,学习细致写景的方法;抓住结尾一句细致体会作者的对济南赞美、喜爱之情,作者喜欢济南,把它放在“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描述总的观感,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抓住印象深刻的关键词句
  一篇文章也许留给人们的最后记忆只是几个句子,但正是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赋予了文本魅力。品味句子含义、剖析句式特点也是细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社戏》一文最后的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从中也看到人到中年的鲁迅对什么是幸福的理解。在经历种种之后,才蓦然发现幸福竟然是如此之简单,而又是如何之难求。
  四、抓住起线索作用的关键词
  教学中,遇到篇幅较长的课文,该怎么长文短教,有效地解读文本呢?我们可以抓住起线索作用的关键词进行文本细读,顺藤摸瓜,进而抓住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情感变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范进中举》,老师抓住了范进中举后所说的两个词“好了”和“好”。范进中举后发疯是全文的高潮,但是范进大笑着道了两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其中的“好了!”和“好!”有什么区别?(生答:“好了!”表示事情结束了,“好!”就是赞叹的意思。)对范进来说,当他中举后,有什么事“好了”,又带来了哪些“好”呢?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就能理解:(1)穷困潦倒的生活――好了。之前范进考试连路费都没有,考试回家,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2)低人一等的地位――好了。范进考中秀才后,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摸门不着。(3)受人尊敬――好。胡屠户对“贤婿老爷”的态度大变,与之前成对比鲜明。还有原先对范进不屑一顾的张乡绅主动还攀关系,自称与范进“亲骨肉一般”,并送上房产、银子等东西。以往对范进的困境都没有施以援手的众乡亲们,在得知范进中举后变得非常热心,主动帮着找范进,主动帮范进老母想办法。(4)生活富足――好。张乡绅主动为他送来三进三间的空房一所,还有五十两的银子。可想而知,接下来还会有很多人给范进送上各种各样的东西。
  《范进中举》是一篇长课文。范进中举后发疯是全文的高潮,据此可以将教材划分为两个部分:中举前和中举后。“好了”意谓结束,中举就意味着范进中举之前种种生活和精神上的困苦结束了,所以“好了”是贯穿第一部分的关键词。“好”表达赞叹,中举给范进的生活和精神带来了种种好处,所以“好”字贯穿了文章的下半部分。抓住这两个起线索作用的关键词细读文本,中举前后的对比鲜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五、抓住有对比效果的关键词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它能比较鲜明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抓住有对比效果的关键词进行文本细读,可以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
  下面以鲁迅《故乡》的教学片断为例:
  师:当年那个勇敢可爱,富有梦幻色彩的少年英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外貌和心理上完全不同的中年闰土。请同学们从语言描写中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之间的区别。
  生1:同样是冬天。少年闰土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而中年闰土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师:很好,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对词――“有”、“没有”。同样是冬天,少年闰土觉得什么都“有”,中年闰土却认为“没有”什么。难道这十几年的时间,故乡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了吗?原先有的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小生物都消失了?
  生2:不是的,小时候的闰土无忧无虑,关注的是生机勃勃的自然,他眼里看到多彩的世界,当然什么都“有”。成年后的闰土操心的是家里人能不能有吃,有没有衣服穿。冬天天气寒冷,家人的衣食供给困难,当然说“没有”了。
  师:从“有”和“没有”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闰土的变化。如果说少年闰土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那么中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就是麻木迟钝的。那么是什么让那个如此可爱的闰土变成现在的木偶人呢?(原因分析略)
  以上教学片断中,同样是冬天,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却有不同的评价。作品通过语言描写中“有”和“没有”这两个关键词的对比,体现了闰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精神面貌的巨大改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造成闰土巨大改变的深层原因。

标签:细读 词句 抓住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