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托福 > 正文

如何激发数学兴趣 激发兴趣,活学数学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反应也愈灵敏,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成效。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融“趣”于数学中是培养良好的兴趣,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策略之一。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创设情境、巧问设疑、联系生活、设计游戏、展示错误、动手操作、留味存疑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留味存疑;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反应也愈灵敏,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成效。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融“趣”于数学中是培养良好的兴趣,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策略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活动课,只要开了个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每一堂课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
   学生对“小鬼当家”非常感兴趣。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我在上《进位加》这一课前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逛商场购物的情境。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小主人,买两件自己喜欢的商品,并问学生:“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么列算式?”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购买自己喜爱的两件商品,他们的兴致非常高。随后我问同学:“你买了哪两件商品,一共多少钱怎么列算式?”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来。”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巧问设疑,培养兴趣 一个恰当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采用了三种方法精心设疑:开始采用“猜测”方法设疑,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说出80:40的比值是2,再提出问题:如果这个比的前项、后项除以2,比值还是2吗?学生经过计算,得出的答案“是”;接着用“检验”设疑,让学生说说80:40这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以2比值是2吗?同时除以1/2,比值还是2吗?经过计算检验,学生发现比值仍是2。这时,我又用“激将”方法设疑,“现在,老师和你们比一比,比赛内容是:要使80:40这个比的比值仍是2,它的前项、后项可以怎样变化?看谁说得多?”比赛结果是:不管怎样比,都是老师赢了!这时,学生会带着疑问的眼神,渴望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不仅很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在问题的设计里,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的思考引入到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从而,使班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地方。
   3. 联系生活,体验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年、月、日”时间单位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小英今年7岁,她的哥哥小强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猜猜小强今年几岁了?”有的学生顺口就答:“3岁。”一想又不对,小英今年7岁了,哥哥怎么才3岁呢?大家面面相觑。就在学生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我便引入新课,使学生开始掌握“平年和闰年”的知识。一节课,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再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间“小商店”,标上“钢笔3支12元,毛巾4条20元,词典5本40元”,问:“老师想买7条毛巾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你能帮老师设计一个买东西的方案吗?”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自主创新的意识。
   4. 设计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高昂。例如,在教学《抛硬币――可能性》一课时。学生对抽象的概率知识很难理解,于是,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小游戏。游戏一:在写有“白球,黄球”标签的方盒中放入五个白球、五个黄球让学生边猜边摸:为什么有的同学摸的黄球,有的同学摸的白球?学生在摸的过程中探索出:盒子里装有白球和黄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游戏二:在盒中放入10个黄球,让学生边猜边摸:为什么大家摸出的都是黄球?学生猜测推想得出结论:盒子里全是黄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在游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手、眼、脑一齐参与活动,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可能性”这一初步的概率知识。由此可见,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5. 展示错误,提高兴趣 教学时,教师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28-28÷4。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28-28÷4=0÷4=0,学生因为强“28-28”这一信息,而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少数学生的计算步骤是正确的。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正确,有的说第二种正确。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同学们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6. 动手操作,增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留味存疑,拓展兴趣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教师提出:“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我们这里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那要多长啊!不好量。”此时,教师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激发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掌握一个“活”字,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地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在课堂中创造教师愉快地教和学生愉快地学的良好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吴效锋主编 《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3] 陈旭远、张捷主编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孟庆松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文集三》,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 孔企平等主编 《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标签:激发 兴趣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