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文明礼仪 > 正文

除了文明礼仪还有什么别了礼仪

时间:2017-03-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除了文明礼仪还有什么别了礼仪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 敬人、自律、适度、真诚 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 打扫个人卫生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 请 、 谢谢 、 对不起 ,第二人称中的 您 字等。初次见面为 久仰 ;很久不见为 久违 ;请人批评为 指教 ;麻烦别人称 打扰 ;求给方便为 借光 ;托人办事为 拜托 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 您好 、 请 、 谢谢 、 对不起 、 再见 。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

除了文明礼仪还有什么别了礼仪

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 坐如钟 。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

行如风 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二、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 尊者决定 ,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三、公共礼仪

(一)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请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不可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1)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鞋入内。就座时,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坏,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

(2)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

(3)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都属于公共财产,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二)乘车礼仪

1、骑自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骑车时不撑雨伞,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不骑车带人。遇到老弱病残者动作迟缓,要给予谅解,主动礼让。

2、乘火车、轮船:在候车室、候船室里,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喊叫。上车、登船时要依次排队,不要乱挤乱撞。在车厢、轮船里,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纸屑果皮,也不要让小孩随地大小便。

3、乘公共汽车:车到站时应依次排队,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病残者要照顾谦让。上车后不要抢占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别人占座。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

(三)旅游观光礼仪

1、游览观光:凡旅游观光者应爱护旅游观光地区的公共财物。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

2、宾馆住宿:旅客在任何宾馆居住都不要在房间里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客人。对服务员要以礼相待,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3、饭店进餐: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应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语,加以讽刺。

五、公务礼仪

(一)当面接待扎仪

上级来访,接待要周到。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 再见 。

下级来访,接待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回复。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二)电话接待礼仪

电话接待的基本要求:

(1)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等。

(2)电话交流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3)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4)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 再见 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三)引见时的礼仪

到办公室来的客人与领导见面,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陪同客人去见领导的这段时间内,不要只顾闷头走路,可以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

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要注意措词,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介绍的顺序一般是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应回身轻轻把门带上。

(四)乘车行路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陪同领导及客人乘车外出时要注意:

(1)让领导和客人先上,自己后上。

(2)要主动打开车门,并以手示意,待领导和客人坐稳后再关门,一般车的右门为上、为先、为尊,所以应先开右门,关门时切忌用力过猛。

(3)在乘车的座位上很讲究,我国一般是右为上,左为下。陪同客人时,要坐在客人的左边。

(五)递物与接物

递物与接物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举止。

礼仪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他人。因此,递物时须用双手,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例如递交名片:双方经介绍相识后,常要互相交换名片。递交名片时,应用双手恭敬地递上,且名片的正面应对着对方。在接受他人名片时也应恭敬地用双手捧接。接过名片后要仔细看一遍或有意识地读一下名片的内容,不可接过名片后看都不看就塞入口袋,或到处乱扔。

(六)会议礼仪 会议的通用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放会议通知时应阐明目的。

(2)拟发好会议通知。会议通知必须写明开会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及参加者等内容。要提前一定的时间发通知,以便使参加者有所准备。

(3)安排好会场。会场的大小,要根据会议内容和参加者的多少而定。如果会场不易寻找,应在会场附近安设路标以作指点。

(4)开会的时间宜紧凑。开 马拉松 式的长会,往往上面在作长篇报告,下面却在交头接耳呵欠不断。所以, 短小精悍 ,有效地利用时间,讨论实质性的问题,应视为开会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一条。

(5)迎送礼仪。凡是一些大型或中型会议,对会议参加者要认真做好迎送工作。一般应在会前组成一个会务组,专门处理有关问题。

六、日常交际礼仪

(一)宴请礼仪

宴请是公关交往中常见的交际活动形式之一,恰到好处的宴请,会为双方的友谊增添许多色彩。赴宴要准时,赴宴前应修整仪容以及装束,力求整洁大方。在宴请排位时,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可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太多,如不够,可以再取。如果主人为你夹菜,要说 谢谢 。吃东西时要文雅,闭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声音或呕嘴。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讲话。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住口。当主人起身祝酒时,应暂停进餐,注意倾听。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饮酒不要过量,可敬酒,但不要硬劝强灌。

(二)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待学会后再进舞池。

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三)拜访礼仪

1、拜访前的相邀礼仪:不论因公还是因私而访,都要事前与被访者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主要有四点:

(1)自报家门(姓名、单位、职务)。

(2)询问被访者是否在单位(家),是否有时间或何时有时间。

(3)提出访问的内容(有事相访或礼节性拜访)使对方有所准备。

(4)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拜访的时间、地点。注意要避开吃饭和休息、特别是午睡的时间。最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2、拜访中的举止礼仪:

(1)要守时守约。

(2)讲究敲门的艺术。要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应声,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隐立于右门框一侧,待门开时再向前迈半步,与主人相对。

(3)主人不让座不能随便坐下。如果主人是年长者或上级,主人不坐,自己不能先坐。主人让座之后,要口称 谢谢 ,然后采用规矩的礼仪坐姿坐下。主人递上烟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如果主人没有吸烟的习惯,要克制自己的烟瘾,尽量不吸,以示对主人习惯的尊重。主人献上果品,要等年长者或其他客人动手后,自己再取用。即使在最熟悉的朋友家里,也不要过于随便。

(4)跟主人谈话,语言要客气。

(5)谈话时间不宜过长。起身告辞时,要向主人表示: 打扰 之歉意。出门后,回身主动伸手与主人握别,说: 请留步 。待主人留步后,走几步,再回首挥手致意: 再见 。

七、涉外礼仪

在国际交际中,礼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许多外事活动,往往是通过各种交际礼宾活动进行的。一般来说,各种交际活动,国际上都有一定惯例,但各国往往又根据本国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我们在对外交往中除应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注意礼貌、礼节之外,还应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它们不同的礼节、礼貌的作法,从而使得我们在对外活动中真正做到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1、举止:在外事活动中,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要自然诚恳、和蔼可亲,不能不拘小节。站时,身体不要东歪西靠,不要斜靠在桌面或倚靠;坐时,姿势要端正,不要翘脚、摇腿,也不要显出懒散的样子,女同志不要支开双腿;走时,脚步要轻,如遇急事可加快脚步,但不要慌张奔跑;说话时,手势不要过多,也不要放声大笑或高声喊人。

2、谈吐:在与外宾交谈时,表情要自然,态度要诚恳,用语要文明,表达要得体。别人在与他人个别交谈时,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应待别人说完。交谈中若有急事而要离开时,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在与外宾交谈时,不要打听对方的年龄、履历、婚姻、薪金、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情况。同外国人交谈,最好选择喜闻乐道的话题,诸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电影电视、风光名胜、旅游度假、烹饪小吃等,大家都会感兴趣。这类话题使人轻松愉快,能受到普遍欢迎。如果外国人主动谈起我们不熟悉的话题,应该洗耳恭听,认真请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要主动同外国人谈论自己一知半解的话题。

在学校里有没有??

除了文明礼仪还有什么别了礼仪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 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 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 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 ,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收稿日期:1998—04—10

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除了文明礼仪还有什么别了礼仪

《浅谈“文明礼仪”》 

  领导布置我上《文明礼仪》市民教育课已有些时日了,为什么迟迟开不了课,客观上工作千头万绪,腾不出手来。主观上自己没有接触过类似课题,心里没把握。为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我系统地学习了张晓梅编著的《机关干部礼仪》,同时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几乎天天听中国礼仪专家,我尊敬的金正昆教授礼仪视频讲座,此外,还参考了《迎奥运礼仪读本》和《文明礼仪手册》等礼仪书籍。通过11月4日、12月13日分别在蕉城区市民教育总校和区委党校两次授课情况来看,反映效果还不错。为上好文明礼仪课,我已有八个月没在博客上发表文章,许多博友不停地问“为什么?”我只能搪塞道“对不起,太忙了!”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在本博发表拙作《浅谈“文明礼仪”》系列,同时也会兼顾续写《建文帝在宁德的民间故事》以表达对博友们的歉疚之心,文中不妥之外,请诸博友不吝赐教。

 

   第一节:概论

 一、文明礼仪的含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文明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就是说,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文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遵循的文明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与文明相生相伴。礼仪伴随文明时代的开始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凡是文明的社会都重视礼仪,凡是文明的民族都讲究礼貌。创造辉煌古代文明的中国就被誉为“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治世讲礼,乱世乏礼;文明人有礼,野蛮人无礼。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就是说古代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用的是吉礼;人成年、结婚用的是嘉礼;天子接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用宾礼;训练、出征、拜将、凯旋用军礼;人死了用葬礼。此外,民俗界认为应包括生礼、寿礼。婴儿出生用生礼(如蕉城现行的做三旦、满月、抓周),老人五十岁以后,逢十做寿,叫寿礼(闽剧有一出戏叫“五女拜寿”)。这些礼仪大部分是为人祈福的仪式。所以“致福曰礼,成义(仪式、仪仗)曰仪”。古人说,礼者,敬人也,是做人的要求,是尊重对方;仪,是形式,是要把礼以最恰当方式表现出来的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简而言之:礼讲的是尊重;仪讲的是形式。从现代来说,礼仪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因此,现代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我们还是讲一讲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礼仪较为简单。最早出现的礼仪是葬礼,原始社会的礼仪内容包括:制定了原始部落老人死亡的简易葬礼,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传说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后,制八卦之术,定嫁娶礼仪。古代有一种说法,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神农即炎帝;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还有区别部族内部等级的尊卑礼制;为祭天敬神(如天神、河神、雷公、电母)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因此,原始社会的礼仪制度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这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这些礼仪,不具有阶级性。

 

 

  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归纳有“三本”。即“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民族的本原;帝王和师长(这里应该是指代尊敬帝王和师长,紧守长幼尊卑之序的道德风尚)是天下大治的根本。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尊重天道(天的运动变化规律)自然,要尊敬先祖长辈,要尊敬帝王和师长。简单的说就是“天地君亲师”。归纳在一起,就是要以礼治天下,让所有人都知礼守礼,天下就会大治。

  我国古代礼仪具有“准法律”的作用。管子说“国有四维(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一维绝则(国)倾,二维绝则(国)危,三维绝则(国)覆,四维绝则(国)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欧阳修归纳:“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毛泽东说:‘治国必先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建国初,毛泽东杀张清山、刘子善,就是出于‘治国必先治吏’的思想。本人也认为:吏治腐败是万恶之源;司法腐败是社会不稳定的症结所在;经济腐败是削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要原因)”。欧阳修接着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这些都证明了我国古代礼仪具有“准法律”的作用。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礼仪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一《周礼》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其它制度。《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zhǒng宰(太宰的别称。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地官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官宗伯(职位相当礼部尚书)”、“夏官司马(职位相当兵部尚书)”、“秋官司寇(职位相当刑部尚书,孔子曾任此职)”、“冬官司空(职位相当工部尚书)”。关于《周礼》的作者,一说是周公旦所作,一说战国时代的作品,一说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所作等。时间跨度从西周初至西汉末期一千年。或者说,该书初作于周公,丰富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末(这可能世界成书时间最长的一部书了)。《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礼仪。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乐舞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份,礼仪与乐舞通称“礼乐”)等。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法律义务,包括纳税、劳役、兵役等。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是一部以礼法为主的百科全书。

  二《仪礼》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礼(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婚礼、丧礼、祭礼、朝礼、聘礼(诸侯间借道用聘礼。这可能是已知的用法律形式确定的最早的“买路钱”。上公七介束帛、注:捆为一束的五匹帛,侯、伯五介,子、男三介,共分公、侯伯、子男三等,贵贱等级森严)燕享(亦作“燕飨”:古代帝王宴请群臣、国宾)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和祭祀等情形,以及法律典制、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外交方式等。如周朝祭祀天子用八佾舞、诸侯用六佾舞、大夫用四佾舞、士用二佾舞。鲁昭公有一次祭祖舞蹈只剩两佾(士之礼),而大夫季平子却用八佾舞(天子之礼),这是严重的大逆不道的僭越行为。一向懦弱的鲁昭公大怒,兴兵讨伐,结果被“三桓”打败,流亡齐国。所谓“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了”的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这三家贵族在鲁国世代相传、历任卿相,出现“三分公室”的局面。到了春秋末年,季孙(平子)氏的势力越见膨胀,鲁国的军政大事,皆由季平子专权。孔子从洛阳问师老子后,得知此事,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得罪季平子,孔子在鲁国也呆不下去了,结果也流亡齐国。

  《仪礼》原有两种本子,一种是西周周公旦所作(在曲阜孔府的墙壁发现的),一种是西汉高堂生(汉初《礼》学最早的传授者)所传,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合并两种本子,就是现在所流传的《仪礼》。

 

 

   三《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和七十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和礼意(礼经的意义),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历法、地理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法律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这里值的一提的是《礼记》的历史地位:“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是封建科举学子必读书。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作为五经之一的《礼记》,南宋大儒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也就是说四书五经九部儒家经典,有三部经典出自《礼记》。由此可见《礼记》的历史地位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国家认可的习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判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是古代政教合一的教学形式,即求学要入仕途,就教于官府,边仕边学,学为官之术。即职官教育),非礼不亲。班朝(整肃朝班)治军,涖官(当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这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原因,涵盖社会方方面面。而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个“非礼勿”则是“天下归仁”的直接指向。礼记开篇的七个“非礼不”与孔子的四个“非礼勿”所倡导的是天下和谐和以和为贵的思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响彻中国人千古传诵的这句古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随着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声,长长的画卷上,突然,无数的古代文字此起彼伏,波澜壮阔。既像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又像现代的电脑键盘。画卷中央呈现出了一个古代的“和”字。慢慢地,随着像海浪般的波涛,又出现了一个近代的“和”,最后画卷突现出一个现代的“和”字。这三个“和”字,不仅诠释了汉字的衍化过程,也提示了中国儒教的人文理念“以和为贵”。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和”字,体现了北京奥运会“以和为贵”、“天下和谐”的主题。

 

  《礼记》共20卷49篇,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17篇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孔子把春秋之乱,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归结为“礼崩乐坏”(清·章炳麟),所以,他的一生,都在为“克已复礼”而奋斗。他的学生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具体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孔子在提倡“四非”的时候,只是站在仁者的立场,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使人们更能保障自己的安居乐业的正常生活。当一个社会不知道什么该看、该听、该说、该动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不该看、不该听、不该说、不该动的时候,也就必然是社会混乱腐败的时候。可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是,该看的不看(如中央媒体、党报党刊),不该看的偏看(如黄色书刊影视、色情网站);该听的不听(如党委政府号召、中华经典故事),不该听的偏听(如小道消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特别桃色新闻,爱听的不得了);该说的不说(讨论会、民主生活会不发言,装哑巴。有人说爱打麻将的人是:做饭糊、烧菜糊,打麻将不胡;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前列腺发言。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乱说(如乱说国家机密,传播小道消息。比如去年有一些媒体报道,去年7月26日晚间有数百架战机飞越青岛的上空,并且时间长达40分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说:根本没有此事。造成市民恐慌,纯属子虚乌有。去年8月23日西陆网:香港惊叹:“中国出口囚犯”,谣言从何而来?中国将犯人送到发展中国家当劳动力。经调查,纯属“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造谣。如前几年,宁德曾两度闹“盐荒”的谣言,就是个别商家刻意制造的谣言);该动的不动(如创城活动),不该动的乱动(如贪污国库公款,收受贿赂)。这些不该出现的现象,必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到了宋代以后,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鼓励道德行为。春秋时有一则故事:鲁国法律规定,如果国人在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将他们赎回,可以到国库报销。有次子贡赎了个鲁国人,回来拒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你这样做不对。有此先例,今后鲁国人就不愿替同胞赎身。接受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不接受,就破坏了鲁国法律。”子路救起个落水者,那人表示感谢,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鲁国人必将勇于救落水者。”这就是著名的“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故事。还有见义勇为基金、道德模范奖金也是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如行礼就有: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三拜九叩头)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yi礼、鞠躬礼等。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最具代表的是20世纪80年代最数字化的经典口号的“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唱国歌、升国旗)、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于是就有了“五四三”办公室(即文明办的前身)。为迎接和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全社会营造喜庆热烈的奥运会氛围,展示我国人民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面貌和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风采。2006年2月,中央文明委、北京奥组委在全国部署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围绕文明礼仪(摆在第一位)、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等四项主要任务,在全国全面开展旨在提升中国公民文明礼仪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宣传教育活动和环境整治活动,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社会人文环境。2008年2月起,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全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5500多万群众参与平面媒体(报纸、刊物)、网络媒体竞赛答题,形成了干部群众积极学习实践文明礼仪的生动局面。

 

 

三、学礼的意义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三句的意思: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齐家治国没有礼节国与家就不能安宁。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繁荣昌盛),家尚礼则家大(兴旺发达),身尚礼则修身(修身养性),心尚礼则心泰(心里安泰)。”这两位先贤时隔2000年,一个讲“无礼”会怎么样,一个讲“尚礼”会怎么样,真是千年的默契。

 

  他们的精辟论述概括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礼仪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小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素质修养,大则反映一个单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和文明风貌。在古代社会如此,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是礼仪之邦。就拿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说,我国公民从个人到政府机关无不向世界展示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礼仪之美,这对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功不可没。

 

 

 

  就是我们宁德市,2009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第三届茶博会”,历史上有着“海滨邹鲁,邑之曲阜”之称,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的蕉城人民,也向中国和世界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曲阜”是鲁国的首都,孔子的家乡;“邹”是孟子的家乡;“鲁”是孔子及众弟子的国家。历史上被儒家推崇为“圣人”的只有五人,即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除儒家圣人之外,有许多历史名人也被称为“圣”:如武圣孙子、关羽、草圣张旭、诗圣杜甫、词圣苏轼、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文圣欧阳修、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棋圣黄龙士、画圣吴道子、曲圣关汉卿、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药圣李时珍等)而儒家这五位圣人全出自邹鲁、曲阜这个最讲礼仪道德的地区。蕉城自古以来,人材济济,名家荟萃。历史上蕉城道德人材辈出,据载:宁德(即蕉城)人材“为一州之最”。这里有个数据,宋朝319年,我们蕉城靠道德文章参加科举而被录取的进士,就有68名(举人以下不计在内)。其中有2人还是状元(余复、阮登炳),1人成为驸马(郑士懿)。全国整个科举制度历史上仅出过551名状元,而蕉城区(宁德县)在短短的65年内(1190—1265)出二个状元,这在全国来说是非常罕见的。此外,还有南宋爱国将领陈纪、“庆元六君子”之一林仲麟、宋末元初天文学家、教育家陈普等。所以宋朝以来,蕉城被称为“海滨邹鲁,邑之曲阜”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从今年六月省文明委对我市我区创城考评情况而言,我区市民的文明礼仪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还有待于提高。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活动,是内强素质,处树形象的需要;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传承“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史先进文化的需要,这正是我们开设文明礼仪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第二节:个人基础礼仪

1.仪表

⑴仪表——第一印象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是否有教养与没有邪念。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被人尊重是有条件的,被人尊重,是因为你有值的人尊重的地方。被人尊重的首要条件就是---你必需尊重别人。而尊重别人的前提是自尊,自尊是尊重人的出发点,一个没有自尊自爱的人,是没有尊严的,是没有地位的,是没有形象可言的。要被人尊重,首先要从仪表开始。

仪表者,外观也!仪表,指人的外表形象,包括仪容、服饰、姿态和风度,是一个人教养、性格内涵的外在表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穿戴整齐者比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者(不得进入星级以上宾馆饭店)显得体面、有教养,更受人尊重。成功的交往一般从良好的第一印象开始,而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对方的仪表。

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衣着整洁是仪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条件,就必须勤梳洗、讲卫生,尤其在社交场合务必穿戴整齐,精神振作。

 

 

 

周恩来青少年时就读的天津南开中学各教学楼门口都有一大镜子,上面写着引人注目的《镜箴》:“仪容:面必净、发必理;服饰:宜和、宜静、宜庄;姿态: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风度:勿傲、勿暴、勿怠。这段著名的“容止格言”每天都提醒着南开学子要时时保持端庄得体的仪表及其神态,处处注意自己的礼貌。右手残疾(在延安时,周恩来和江青等人骑马外出,江青做秀表演骑术让总理的马受惊落马,造成右手骨折,终身残疾)的周恩来,他不仅是共和国的总理,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象代表他毕生注重彬彬有礼的风度,保持光彩照人的形象与他在南开中学所受的礼仪熏陶是分不开的。

 

  1922年,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为革命烈士黄爱所写的诗《生别死离》中写道:“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永别的感人。不用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恩来逝世时,那是一个“感人的永别! ”举国哀恸,联合国下半旗致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终身只娶一个妻子,没有子女,没有存款,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界人民(包括他的敌人)的高度评价。

 

 

⑵美容——淡妆浓抹

淡妆浓抹,出自苏东坡著名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说明西施化装非常得体。西施,春秋末期浙江诸暨人,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贵妃)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那什么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呢?

 

 

 

“沉鱼”指的是西施。说得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落雁”指的是王昭君。说的是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闭月”指的是貂婵。说的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使用“美人计”,挑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指的是杨玉环。说的是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由此得来。

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美容的典范。

美容的基本要求就是做到发型得体、面部清爽、表情自然、手部清洁。

 

 

相对而言,女士更要注重美容,在保持清洁方面也更要讲究。风华正茂的学生,天生丽质,一般不必化妆。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化妆未尝不可,但只能淡妆,切忌浓妆艳抹。职业女性,尤其是社交场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妆。在某些场合,适当的美容化妆则是一种礼貌,也是自尊、敬人的体现。

 

⑶美发——整洁美观

发型是仪容极为重要的部分。头发整洁、发型得体是美发的基本要求。整洁得体大方的发式易给人留下神清气爽的美感。

发型的选择要根据自然、大方、整洁、美观的原则,既要观察发型的流行趋势,又不能盲目追赶潮流,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爱好和脸型特点。

男性头发要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但不管职业男性与女性的头发不能为0,除非你得了“瘌痢头”或头发特别稀疏,不得已而为之。最好每日要剃须修面,特别要注意鼻毛,随风飘动,像刷子一个的鼻毛有损“革命”形象。

 

 

 

男人看女人,远看头,近看脚,不远不近看中腰。“远看头”,看的主要是女性的头发,一头飘逸的头发,能使女性的美丽增色不少。但女性公务员的头发长度,一般不超过肩膀,如果超过肩膀,最好要把它束起来或盘起来。

 

 

 

  近年来,男女青年流行染发,有的染出了自己的个性,又有时代气息,增色不少;有的则不土不洋,不伦不类,黯然失色。机关干部、学生最好不要染除黑色外的其它彩色发。有的机关、学校、企业有不准染彩色发的明文规定。一些求职人员因染彩色发丢了工作不在少数。

 

⑷着装——协调大方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是过去的说法。按交往礼仪,着装要讲规范。有“男人穿品牌,女人穿流行”的说法。着装穿戴的基本原则是协调大方。着装的基本原则:公务场合,庄重保守;社交场合,时尚个性;休闲场合,舒适自然。具体地说:

一要应时(即适应时空)。不仅要考虑到时令变换、早晚温差,而且要注意时代要求,尽量避免穿着与季节格格不入的服装。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怕建文帝削藩fan,要起兵造反,但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他装讽,大热天穿棉袄,抱着火炉烤西瓜吃,结果朝野上下都以为他疯了,躲过了一劫,赢得了造反准备的时间。我们不管他政治阴谋,但为什么人们会以为他疯了,因为他穿了不合时令的衣服。我国新疆因为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升温快,降温也快,因此,温差很大,正所谓,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新疆的气候特点。“早穿棉袄午穿纱”在新疆正是符合时令变换。没有人认为这是不合时令的着装。

 

 

  二要应地(即适应场所)。环境不同要有所变化。比如说上班要着符合职业要求的服饰,重要社交场合应穿庄重的正装。如果去休闲散步也穿西装套裙,既不舒适,又贻笑大方。衣冠不整,歪戴帽子斜穿衣、低胸露背者不宜进入法庭、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议等庄严场所。因为,国家公务员,在群众面前代表政府,在外国人面前代表中国。

 

 

 

 

三要应已(即适应自己)。要与个人性格、职业、身份、体形等特质相适应。要根据个人的爱好、情趣、个性和审美观,体现自己的风格和魅力。

 

 

  四要协调(即协调大方)。要与年龄、形体相协调。超短裙、白长袜在少女身上显得天真活泼,若穿在少妇身上就有轻佻之嫌。偏瘦和偏胖的人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欠美之处凸显。要与职业身份相协调。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着装不大自由。行政、教育、卫生、金融、电信以及服务等行业人士的服饰要求稳重、端庄、清爽,给人以可信赖感,若穿红戴绿、珠光宝气,则容易给人带来轻率浅浮的印象。领导人物的服饰往往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更不可掉以轻心。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上班,一领导例行早会。大家窃窃私语领导的新款米色风衣:前襟竟然长出一截,还是白色的,真叫酷啊!早会已毕,领导换正装,脱下风衣时,这下大家看明白了,领导长出一截的白色前襟竟然是一条白围裙!上面居然还绣着一只咧着大嘴的唐老鸭!大家大笑不止。原来他上班前围着围裙在做饭,急着上班,忘了脱围裙,开车赶来上班,闹出笑话!

 

 

 

①西装。西装的穿着非常讲究,否则就显得不伦不类。

一要讲究规格。正式场合应穿统一面料、统一颜色、统一质地(即:三一原则)的套装,内穿单色衬衫(首选白色),系好领带,穿深色皮鞋(不得超过三色,即:三色原则);腰带、皮鞋、公文包颜色要同一颜色(首选黑色。即:三一定律)。

 

 

 

 

 

 

  二要穿好衬衫。衬衫一般选白色,而且要比外套的领子高出1.5厘米左右,袖口略长出西装袖口约2厘米。

 

 

 

三要穿好外套。新买来的西装在穿着之前,要把袖子上的商标(小布条)去掉。双排扣的西装比较庄重,一般要把扣子系好,不宜敞开。单排两粒扣的西装扣法很有讲究:只系上面一粒的是庄重,敞开都不扣的是潇洒,两粒都扣的是呆板,只扣最下面一粒的是流气。三粒扣的西装,扣好上面两粒为佳,只扣中间一粒的也行,全不扣的未尝不可,切忌只扣最下面一粒,也不宜只扣下面两粒。西装外套上的口袋只是装饰性的,一般不装东西,以保持平整挺拔。左胸的口袋,只可插鲜花或手帕饰。切忌把钢笔、小型记事本等装在左胸口袋,这些小物品可放在外套左右胸内侧口袋里或放在公文包里。

 

 

 

四要系好领带。穿着西装,领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注重领带的色彩,要与外套协调搭配。领带系好后,其长度以大箭头垂到腰带上沿一厘米处为佳。现代时尚人物穿西装是不用领带夹的,用领导夹只有两种人。一是“VIP”政要人物,经常在人群前挥手致意,用领带夹是为了挥手时不让领带蹦出来!二是工商、税务、警察、军人,他们的领带夹都有国徽、警徽、军徽标志,是一种标志性饰物,同时,也是为了在行动操作时,不让领带蹦出来!休闲时,你逛公园,可以将西装扣统统解开,如果你快步疾走,领带就会随风飘动,那是很酷的,当然,领带是自然飘动,而不是自己去吹它。

 

 

 

 

五要配好长裤。西装的长裤以裤脚接触脚背,一般达到皮鞋后帮的一半为佳。

 

 

 

六要注意鞋袜。穿西装一定要配皮鞋。黑色皮鞋可配各种颜色的西服。袜子的色彩应采用与皮鞋相同或接近的颜色。不宜用白袜子、尼龙丝袜配黑皮鞋,白袜子反差太大、尼龙丝袜不吸湿,不透气,容易产生异味。男士切忌穿女士常用的肉色丝袜。

 

  穿西装六忌:1.所有扣子通通都扣上(双排扣除外);2.保留袖口商标炫耀品牌;3、黑皮鞋搭白色袜;4.短袖衬衫+西装;5.口袋塞满杂物;6、黑包白带黄皮鞋。

穿西装,只有在正式庄重场所穿,如果你穿西装去买菜,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菜价因此而上涨80%。

 

②女装。对于爱美的女士来说,着装要得体、有品位。女性的正装是套裙装。

 

 

一要考虑身材。身材矮胖的人,应避免选择过于鲜艳和大花、大格子的衣服,而应穿着垂直线条式样、深色素雅、剪裁合体的服装。身材高瘦的人,要避免穿垂直线条、过于透明的衣服。(矮胖或高瘦的人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衣裤。)

 

 

 

二要注意肤色。皮肤白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合适,如穿深色服,更显得肤色细白洁润;皮肤黑的人则最好选颜色淡雅、比较明亮的颜色,可获得健美效果。

 

 

 

三要搭配协调。一般来讲,上衣与下装的质地款式应相配,要讲究色彩的和谐统一。服装与鞋子也要在颜色、款式上加以搭配,比如套装配皮鞋,运动装配旅游鞋等。特别要注意穿好高跟鞋。穿高跟鞋会使女姓明显增高,更重要的因素是可以增进美感。要注意,孕妇、产妇、女童不宜穿高跟鞋。穿高跟鞋对青春发育阶段的少女更是有害无益。高跟鞋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最早来自中国14世纪的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比西方早200多年;一说最早穿高跟鞋是男人,是16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是个矮子,特制了后跟4吋的高跟鞋,以抬高王者的高度;三是15世纪的一个威尼斯商人娶了一位美丽迷人的女子为妻,商人经常要出门做生意,又担心妻子会“红杏出墙”,十分苦恼。一个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后跟沾了许多泥,因而步履艰难。商人由此受到启发,立刻请人制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子。因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认为妻子穿上高跟鞋无法在跳板上行走,这样就可以把她困在家里。岂料,他的妻子穿上这双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佣人陪伴,上船下船,到处游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路见之人都觉得穿上高跟鞋走路姿态太美了,讲求时髦的女士争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盛行起来了。对女性,远看头,近看脚,不远不近看中腰。女性如果腿部有困难,如多毛,有疤痕,最好穿长裙,这样看起来,不但可以把困难部位遮起来,而且可以使身材更加高佻。在街上有一穿长裙的姑娘,落落大方,长裙直达脚面,左脚前方开了一个倒V型的叉口,迈左腿时,偶尔露峥嵘,你想看,没了!这是朦胧美、含蓄美。穿凉鞋也有讲究,凉鞋凉鞋凉快之鞋,你如果穿凉鞋又穿了袜子,则显得不伦不类。有的女孩子,穿短裙配短袜,中间一截光腿,这叫“三截腿”,按专业说法叫“恶性分工”,这是没有教养女性的基本特征。

 

 

 

  北京定陵出土尖翘凤头高底鞋

 

四要不伤大雅。不要乱追时髦,女士穿踏脚健美裤曾非常流行,殊不知这是从欧美妇女裤袜演变而来的,只能在家里或进行某种运动时穿,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皮短裙也曾在姑娘中流行,令人哭笑不得,因为这是很开放的性感打扮,叫“鸡装”,在欧美有勾引男人之嫌,机关女干部、白领丽人、女大学生等良家妇女是不能随意仿效的。

近年,姑娘们时兴露背低胸的吊带装和拖鞋,但此类服装在休闲娱乐时可以穿,而在办公室、会场、图书馆、教室却有伤大雅!

公务员、公司白领人士在办公室工作时就必须穿着整齐、稳重、大方。工作人员上班时不能穿运动休闲装及短裤、运动服、拖鞋,尤其是女性在办公室不得穿超短裙、吊带衫、露背装、紧身裤、露脐装之类时髦性感的衣服。

女人看包(是否时尚),男人看腰(是否无物)。你穿戴很时尚,但不要炫耀。有一名牌“LV”包,是法国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ouisVuitton)的英文简写。一名靓女向过去当农民的男朋友炫耀:“我这包上写着LV(这包多漂亮啊)!”过去当农民,现在很富有的男朋友心想,你拿我的钱摆阔,心里很不舒服。于是讽刺她说:“我没有学过英语,但读小学时学过拼音,读“驴”是吧!”结果女朋友大为生气,两人从此感情变淡。

痛苦来自比较。女人在女人的面前,最好不要炫耀自已,这样双方都很痛苦。一女士穿着男友花一千伍买来的衬衫,在办公室晃来晃去,见没人欣赏,于是问一女同事,“你看我这衬衫如何?” “一般!”“它值多少钱?”“二十!”这女士在心里骂了一句“你眼睛瞎了!”男人在自己老婆面前,最好不要说其它妇女漂亮,就是自己的小姨子漂亮也不要夸,你要夸自己的小姨子,你肯定会半年看不到你的小姨子。女为悦已者容。如果你老婆做了好发型,穿一件时尚的服装,你要及时的发现,及时地肯定;大胆地发现,勇敢地肯定;大胆地夸,勇敢地夸,反复地夸,你不夸敌人夸,你就亏了。男士也会比较,中国作家协会有一知名作家,拿一双5000多元意大利名牌“巴利的”皮鞋到一商厦修鞋处找一鞋匠修,鞋匠说:“这么好的鞋我一辈子只修过两三双,你是做什么的?”。作家回答:“作协的。”鞋匠以为是“同党”,不平地说:“你做鞋的,我修鞋的,你怎么买得起这么好的鞋!”

女性在职业场合着装有六忌:一忌过分杂乱;二忌过分鲜艳;三忌过分暴露;四忌过分透视;五忌过分短小;六忌过分紧身。

 

③饰品——佩戴得法

饰品是人装束的点缀,既可画龙点睛,也可能画蛇添足,并非多多益善,因此不得不讲究。那么戴饰品如何得法呢?

一要适应场合。高档珠宝首饰适用于隆重的社交、节庆场合,不宜在工作、休闲时佩戴。

 

 

 

二要适合身份。选戴首饰要与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及角色相适应。青少年学生一般不宜戴首饰。公务员穿着执法制服时不能佩戴首饰,平时佩戴的饰物以少为好。男士若戴项链最好不要外露,要套在衬衣或毛衣里面(偶尔露峥嵘)。

 

 

 

三要扬长避短。选戴首饰要考虑自身的身材、肤色、衣服款式等因素,注意扬长避短,比如体型较胖、脖子较短的人应选佩较长而细的项链;身材苗条、脖子细长的人则最好选佩宽粗一些的短项链,造成视错觉以弥补颈项美感之不足。

 

   

 

四要量少为佳。炫耀性地佩戴众多首饰显得俗不可耐。若有意同时佩戴多种首饰,总量上不可超过3种,只有新娘和少数民族可以例外。我曾经在宁德八一五路见过一女子,除母指外,双手其它四个手指竟戴了八个五颜六色的手指,两边挺手腕上戴着四个不同颜色的手镯,两耳两大串耳坠叮叮铛铛,脖子上竟挂了三串不同颜色项链,花枝招展,环佩摇曳。真是:远看一树圣诞树,近看一间杂货铺,俗不可耐。戒指本来是用来约束赌博之意,演变到现在成了饰品。戴戒指,非常有讲究:食指戴戒指有征婚求爱之意;中指戴戒指说明已找到朋友,正在热恋;无名指戴戒指,说明有主了,已经订婚或结婚;小指戴戒指,表示自己是独身主义。你四个手指都戴戒指,表示你想找对象了,已经找到了,事情已经办了,又想单干了。你究竟属于那一种?

 

   

 

五要色质相同。若同时佩戴多件首饰,应力求色彩、质地相同,以避免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之感。

 

 

 

六要佩戴得法。项链通常只戴一条,不宜同时戴着金项链、珍珠项链等;耳环讲究成对佩戴,且不宜在一只耳朵上同时戴多只耳环;手镯戴一只两只皆可,但也不宜在一只手上戴多只手镯,手链通常只在左手上戴一条,不宜双手同时戴手链;胸针通常别在西装左侧领上或左侧胸前。

 

  

   

⑸微笑——真诚友好

微笑是面含笑意,但笑容不甚明显。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微笑时,是不出其声,不露其齿的。中国传统有“笑不露齿”的说法。但人在社会交往中最得体、自然的笑容则有“上六齿”说法,专业术语叫“笑肌拉动”,如照相叫“茄子”一样。注意,是上六齿,不是上三个,下三个。如果上三个、下三个,那是“流氓兔”的基本特征;当然也不是上六个、下六个。上六个、下六个,那是“恐怖主义分子”的基本形象!

 

 

  微笑是服务行业最起码的服务礼仪规范。美国著名的旅馆大王希尔顿成功的奥秘富有启迪性。他以1.5万美元起家经营旅馆业,当其资产奇迹般地增值到5100万美元之时,母亲告诫他必须把握比5100万更值钱的东西,必须想出一种“简单、容易、不花本钱而行之久远”的办法来吸引顾客才有前途。后来他悟出了符合母亲提出的四大条件的办法,以“微笑服务”作为经营理念的核心,从而事业飞黄腾达。希尔顿成了美国旅馆业巨头,人称旅店帝王。他1887年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曾控制美国经济的十大财阀之一。1919年他创建第一家“希尔顿酒店”。希尔顿经营旅馆业的座右铭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吗?”这也是他所著的《宾至如归》一书的核心内容。希尔顿的“旅店帝国”已伸延到全世界,资产发展为数十亿美元。希尔顿因“微笑服务”,成为世界巨富。而这“微笑”就是礼仪中最简单、最通常的表达方式,也是人们亲切友好最具美感的表情。

 

 

 

2、举止

⑴仪态——展示教养

仪态,指人的姿态、举止和风度,即一个人的表情、行为、动作。它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感情、素养和气质。个人的礼仪修养正是通过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一个人即使有出众的姿色、时髦的衣着,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为美,就破坏了自己的形象。

 

   

 

人要站有站相(站如松),坐有坐相(坐如钟),走有走相(行如风),蹲有蹲相。性情要率直而不鲁莽,活泼而不轻佻,工作时紧张而不慌张,休息时轻松而不懒散,与贵宾或领导接触时有礼貌而不自卑自傲。更不能“先当吹鼓手,后当马屁精”,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不着边际的乱吹捧,这样都会使贵宾或领导生厌,而且有损国格人格。

 

 

 

   

 

 

 

 

 

 

 

 

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及其礼仪教养不能仅是靠高档的服饰装扮而成的,更不是靠人们拥捧而就的,而是在一言一行中自然体现出来的。

⑵握手——真诚友好

  握手要用右手,不用左手,除非没有右手。握手要适当用力,握力大约在两公斤左右,时间三至五秒(但不用掐表)。上下晃动两至三下。与女士握手,除亲人、恋人之外,一般不用双手,你用双手,像挟汉堡堡一样,有占便宜之嫌。握手次序应遵循尊者(包含长辈、前辈、领导)优先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尊重领导是下级的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提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尊重妇女是男人天职,因为妇女是人类的母亲,正如俄罗斯大文豪说的:“我们该赞美她们――妇女,也就是母亲,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她们的乳汁所养育起来,没有太阳,花朵不会开放;没有妇女也就没有爱,没有爱便没有幸福;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尊重妇女,就是要尊重所有的妇女,即要尊重年轻的妇女,也要尊重年老的妇女;即要尊重美女,也要尊重很不美的妇女,尊重老婆和丈母娘,就是尊重自己的母亲。将握手的主动权让给尊者和女士,就是对尊者和女士的尊重。特别是女士。有一男士先伸手与女士握手,女士假装看不见,他手回不来,还好灵机一动,“蚊子!”双手拍了一下,收了回来。

具体说,在上下级之间,一般由上级先伸手,下级再相握;长辈与晚辈之间,应是长辈主动伸手,晚辈立即反应;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应由女士先大方地伸手,男士有礼貌地响应。但也有例外,尤其是在机关,强调的是领导优先,而不是年长辈优先,在商场强调的是男士优先,而不是女士优先。

 

 

 

  但人的身份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如某人在单位是局长,而在村里却是晚辈;某人在公司是总经理,在家里可能是儿子或丈夫。同样,握手的次序也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如在办公室是领导优先;在家族聚会、婚丧酒宴则应长辈优先;在同学朋友聚会、舞会和一般场合则应女士优先。

 

 

 

在表示祝贺、慰问的特殊场合,下级、晚辈、男士也可先伸手。

如主客之间,迎客时,主人先伸手,以示欢迎;告别时,客人应先伸手,表示感谢。告别时,若由主人先伸手,就有逐客之嫌。

握手还有“三不戴原则”,即不戴帽子、不戴墨镜、不戴手套(婚礼、社交等重要场所,新娘、女士可以戴薄纱手套)。

⑶行礼——灵活运用

①鞠躬。鞠躬是我国古代传统礼节之一,至今仍是人们见面表示恭敬、友好的一种人体语言。和握手相比,鞠躬表达的敬意更深一些,常用于婚丧节庆、演员谢幕、讲演、领奖等场面以及服务员对客人、初次与长辈见面,特别是在大众场合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时,个人不可能和许多人逐一握手,则以鞠躬代之,既恭敬,又节约时间,值得大大提倡。

 

 

 

②拱手(抱拳)。拱手礼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礼节,而且它既可以避免人数众多时握手的不便,又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特别适用于春节拜年、单位团拜、亲朋好友聚会或向别人祝贺时。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尤其是近现代,已基本成为本地区人民群众主要的交往礼节之一。

 

 

 

武术比赛过招,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弯屈,四指伸直,有“五湖四海”之意。

 

 

③起立。起立是向尊长、来宾表示敬意的礼貌举止。常用于上课前学生对老师,升国旗凑国歌时,开会时对重要领导、来宾、报告人和部队首长到场时的致敬。平时,坐着的位低者看到刚进屋的位尊者(如办公室),坐着的男子看到站立着的女子,或者在送他们离去时,也都要用起立以表示自己的敬意。

 

 

 

 

 

 

⑷粗俗——严重失礼

一忌当众整理衣裤。

二忌当众从身体内发出异常声音。放屁、打嗝、打哈欠之类应尽可能避免,咳嗽、打喷嚏、吸鼻涕等也应尽量防止,实在无法忍受,也应侧身掩面轻声而为之。

三忌当众抓挠身体。当众伸舌头、挖耳鼻、揉眼睛、搓泥垢(gou)、剔牙、修剪指甲、梳理头发、抓耳挠腮等均属不文雅之行为。

四忌口腔发出异味。参加社交活动前,不宜吃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咸鱼、葱、大蒜、韭菜等,如果难以避免,也要刷牙漱口,以免一开口就异味熏人,引起人们反感。(特别是大蒜大葱,气味可持续发挥,吃了半天后,仍可以把敌人放倒)

五忌旁若无人,动作夸张。一般而言,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手舞足蹈、高声谈笑、大呼小叫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应该避免。当然,在观看体育比赛和庆祝会之类的场合,另当别论。在人群集中的地方交谈者应该低声细语,声音的大小以不干扰他人为宜。

六忌在公共场所随意进食。在大庭广众之下最好不要吃东西,更不要出于友好而逼人分享你的食物,也不宜边走边吃(有一天,在宁德芦坪路,我见一西装革履,手持公文包的人,一边匆匆走路,一边吃香蕉,吃完香蕉,随手把香蕉皮往直一扔。紧随其后一小学生,不小心踩上了香蕉皮,“唉哟”一声,摔了一跤。我见那人明明回头见小孩摔跤,却没有放慢脚步,扬长而去。我赶紧过去,把小孩扶起来,帮他拍去身上的尘土,问道:“摔痛了没有?”。那小孩说道:“没有,谢谢叔叔!”拾起书包,小跑而去)。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吃零食不仅欠雅观,而且有损单位形象。

七忌破坏公共卫生。随地吐痰、便溺、喷甩鼻涕,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烟蒂(今年“五一”开始在全国公共场所禁烟。这一点,我觉得宁德市医院和汽车南站做的好!)果皮纸屑等都是缺乏教养的失礼行为。非吐非扔非拉不可,那就必须找到垃圾桶或进卫生间再行动。便后不冲水的行为也很不该(要紧贴文明,来去冲冲)。我国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出使俄国的一次公开场合中,因随地在红地毯上吐了一口痰,曾被外国记者当作笑料,给中国人的脸上抹了黑,这件近代史上的丑闻,在今天仍然可以从反面教育我们。(有个叫陈琦的香港人,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人的生活陋习”,说大陆民众的居住环境:家中如天堂,出门似地狱。意思是中国人缺乏公德心,不注意公共环境卫生。改革开放后,大陆民众富了,不惜金钱工本,把自家装修的像宫殿似的,但却鲜有人重视公共环境,甚至买的起高级公寓的人,也会把一些自家闲杂物品放在走廊或其它公用地方,随地丢弃垃圾更是司空见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足球队令人难以置信地踢入八强后,整个国家成了一个沸腾的海洋。当参与狂欢的几十万人离去后,地上竞没有垃圾,人们都自觉地将垃圾收拾好了才离去。韩国国民的文明素质让人敬佩(虽然我并不喜欢韩国人)。”这篇文章在指出大陆种种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呼吁国人主动汲取世界文明和文化,陶冶自已,切勿将自身一些难与国际接轨的不文明行为举止带往世界各地,令中国的文明形象受损。现在许多国家学校都在实行学生“把垃圾带回家”制度。我国许多有识之士也在呼吁和提倡实行学生把垃圾带回家。有个外国学生,在我国长白山旅游,见旅游区有垃圾,便一边旅游一路捡垃圾。而我国一游客在瑞士旅游,在一游艇上,随手把一空可乐瓶扔在湖上,游艇驾驶员的8岁小孩见了,要求爸爸把游艇开回去,亲手把可乐瓶捞起来,游艇才继续前行。听了这两个小故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八忌在众目睽睽之下随意放任自己。不要赤膊、或穿着睡衣上街,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躺在沙发里,趴在或坐在桌上,跷起并抖动二郎腿。

前面讲的是个人教养问题,但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就是这个道理。

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为人粗鲁意味着忘却了自己的尊严。

 

 

 3、言语

 ①说话——注意技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一个成年人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一个不跟人打交道的人,他不是一个神,就是一只兽。”而说话是与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方面。但说话是很难的一件事,中国有“祸从口出”的警语。社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不该讲的你讲了,人家说你没教养;该讲的不讲,人家说你装洋蒜。

 

 一是说话时要注意对方心态和时机。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北大校长、人口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1981年双双做99周岁生日,他的一个小孙子说:“爷爷、奶奶,小孙儿祝您俩长寿百岁”,本来这句让一般人认为是最好长寿祝福语,结果他夫妻俩很不高兴,认为小孙儿只希望他们再活一年。结果不幸言中,马寅初真的在第二年5月病逝,活100周岁。而他妻子张桂君活到101周岁。其实是他小孙子不注意此时爷爷奶奶的心态和时机。在特殊的日子、特定的时刻,一句由衷的祝贺、一段真诚的赞美,有锦上添花之效果;在他人陷入困境之时、心情沮丧之日,一句贴心的问候,一番恳切的鼓励,更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二不可说假话、大话、空话。与人说话时说假话、大话、空话者,可能会迷惑人一时,但绝不能哄人长久。

三要注意区分客套语和反语。在社交场合的客套话,如“久仰大名”、“您的到来使寒舍蓬荜生辉”等,显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令对方感到舒服,觉得受到尊重,已是约定俗成的社交客套话,是不失礼貌的表现。

四是说话要讲技巧,要有角色意识。说话时应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主从不分、没大没小,从来都是不礼貌的。说到讲技巧,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马皇后(建文帝皇祖母)死了,出殡哪一天电闪雷鸣下大雨,朱元璋大怒,要杀主事人与钦天监。这时主录僧宗泐(le)说:“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齐送马如来。”朱元璋听了转怒为喜,免去一场惊险。相反,有一男友不知如何恭维女友的妈妈,以为就高不就低准没错,结果把话说反了,“阿姨您保养的真好,我怎么看,您不像阿姨像奶奶,您不像五十像八十!”女友与她妈妈差一点气昏过去,恨不得一刀杀了他。从女友家出来,女友说:“我们分手吧,二百六!”说男友是“二百五”他哥哥。男友急了,指着天,说:“我向毛主席保证,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恭维你妈妈,想讨好她,没有恶意!”女友理也不理,头也不回,走了。天下雨了,男友呆在那里,也没有清醒过来。

 

 

 五是说话要顾及他人的情感,不要有意或无意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令人尴尬难堪。一个远洋漂泊回来年轻人,请他的朋友看印度《流浪者》电影,看完后,他的朋友说,你怎么请我看这种电影,难道要我象你一样去流浪吗?极大地刺伤了从美国刚刚回来的他朋友的自尊心。这就是说话不顾及他人情感的典型。难怪恩格斯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剧本中的主人翁。

 

 

 

六是说话要有善意,要将心比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出口伤人比出手伤人更重。因此,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避免恶语伤人,不说刻薄的话,避免说出他人隐私、隐痛或伤人自尊心、令人不愉快的话。揭人的伤疤,笑他人的身体缺陷都是极为失礼的言行。这里有一个晏婴使楚的故事:齐国上大夫(相当国务院总理)晏婴到了楚国,楚王知道晏婴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想羞辱他,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婴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上,让晏婴从这个洞进去。晏婴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国王,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婴。楚王揭人的伤疤,笑他人的身体缺陷是极为失礼的言行,结果他自讨没趣。“谁人人后无人说,谁人人前不说人。”但“搬弄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有的人以出口伤人为快,处处添堵,搬弄是非,在家里摧残家人,在单位残害同志,在社会与人民为敌。

 

 七是说话要注意场合与对象。在聚会场合,不要冷落那些社会地位低、长相欠佳、有自卑感的人。说起社会地位低、长相欠佳、有自卑感的人,莫过于“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可他复活了,在江苏常熟阳澄湖沙家滨,到这里的旅客都看到一个武大郎打扮,挑着武大郎烧饼担,插着“武大郎烧饼”小杏黄旗,沿街叫卖烧饼,生意可好了。身体发扶,受之父母,武大郞何曾不想生的与弟弟武松一样英武健壮,省得潘金莲整天想着小叔。说话还要注意场合与对象,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叫适应场景与对象。前几年,我在某一城市顺便帮一亲戚交200元交通罚款,办完了,那个警官说“谢谢,欢迎再来!”让我哭笑不得。同样,在医院、殡仪馆、监狱、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服务人员或工作人员均不宜说“欢迎再来!”看望晚期癌症病人,你不能说:“我来看您最后一面!”这样说,他会当场气绝身亡的!你要说一些安慰的话,如:“医生说您没事的,您一定会好起来的!”之类的话。这不是不诚实,这是善意的欺骗。当然也不能送剑兰花给他,“剑兰”与“见难”偕音,有“再见难”之嫌。更不能送菊花,菊花在西方是妖花,是死亡之花,死人专用,只有在葬礼上才出现的。如果病人在床上痛的打滚,需要你马上替他止痛,这时需要的不是你的“微笑服务”。服务要注意行为和语言规范,有一次我们几个老战友聚会,点了几个菜,点菜的小妹说:“要饭么?”我说,我们又不是“洪七公”。小妹说:“洪七公是谁?”她和我们划的不是一套拳。一会儿,点菜的小妹又过来数人数,用食指指着人数,“一个、两个、三个……”。这是非常不礼貌的。用手指人的身体有“指教”和“教训”之嫌,用手指人的鼻子有污辱之意。当老师的也有用手指,但都是空指。小妹数人数要应该五指并拢,手心向上,“一个、两个、三个……”。要学啊,事事留心皆学问啊!

 

笔者摄于江苏常熟阳澄湖古镇

 

  八是说话幽默能使气氛轻松、活跃。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说话幽默能使气氛轻松、活跃。这里有一个“佛与粪”的故事。苏东坡与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那里去。佛印说:“看您像一尊佛”。苏东坡开他的玩笑,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粪”。佛印平静如水:“哦,是吗?”苏东坡说:“你尊我为佛,而我说你是粪呢!不生气么?”佛印说:“我应该高兴,怎么会生气呢!因为自己是佛,所以看别人也是佛;自己是粪,看别人也是粪”。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说:“大师不愧为得道高僧,佩服佩服!”。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②表情——诚恳尊重

一是与人交谈时,神情应专注,态度应诚恳亲切。如果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答非所问,就很失礼。这里有两个故事。妻子生病了,要让丈夫陪她去看大夫,说:“我今天要去看大夫,你陪我去吧?”丈夫心不在焉,反问道:“他还好吧?”妻子气极,扲起包包,门“砰”的一声,自己去了。一向心不在焉的教授病了,不得不住进医院。大夫来到他的病房门口时,护士说:“教授,大夫来了。”可怜的教授哼了哼说道:“告诉他我现在不能见他,我病得太厉害了。”护士大声说:“是大夫来了”,教授才恍然大悟,连声说“快,快,痛死我了!

二是表示祝贺时,表情应热情,如果仅是嘴巴动听,表情冷冰冰,就会被认为是敷衍,甚至讽刺。小张、小李在公司是哥们,小李因工作业绩好,被提拔为部门主管,小张不服,但也不能不去祝贺。小张到小李家,小李很高兴出门迎接,热情与小张握手,但小张表情冷漠,口称祝贺,心存鄙夷,伸手握手,不用力、不恍动,象一条死鱼,并很快将手抽回。小李心想,既然不高兴,何必惺惺作态。寒喧两句,即抽身接待别的客人去了。

三是对方说话时,应认真听,并经常有一些交流的体态语,如点头等,这样可使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千万不要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去打断对方的话语。交谈的双方在对方谈话的时候均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话,如果必须插话,则应该等对方谈话间歇的时候再插入,而且要表示歉意:“对不起,我想插一句。”很多人常常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顾不上细听别人的话,这不仅不礼貌,也是错误的。认真地听别人的谈话,可以吸取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增进相互理解,丰富自己的头脑,实在是受益良多。有人感叹道,一个好的听者,便如同撒哈拉沙漠中的清泉一样稀有珍贵!美国著名记者艾萨克·马科森大概是世界上采访过著名人物最多的人。他说,许多人没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是由于他们不善于注意听对方讲话。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你去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同样也应该注意尊重对方,而尊重对方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要随便地打断对方的话。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感受或是感知与对方分享,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中,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对方的话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③眼神——传递信息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情人眼里出西施”等等,正所谓“眼里有神,心里有人。”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据统计:人的87%的信息来源于眼睛。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西汉时,北方匈奴大单于伊稚斜派使者来汉宫,要求见皇帝。汉武帝刘彻狩猎在外,太皇太后命其回宫。刘彻与韩嫣换服装,命韩嫣假扮皇帝,自己扮为武士,按刀站在一侧会见匈奴使者。匈奴使者在朝上提出无理要求,武士打扮,目光如炬的汉武帝示意韩嫣同意,满足匈奴要求。王恢为使者送行,问使者对皇帝印象。匈奴使者说,那个按刀站立,双目如炬的武士才是真正的英雄。

 

 

因此,眼神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它忠实地显示着说话的真正含义。与人交谈,要敢于和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既是一种礼貌,又能帮助维持一种联系,使谈话在频频的目光交接中持续不断。更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

有的人不懂得眼神的价值,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感到眼睛成了累赘,于是总习惯于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要不就“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不利于交谈和发挥口才的。要知道,人们常常更相信眼睛。谈话中不愿进行目光接触者,往往叫人觉得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显得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都会妨碍交谈。当然,也有因为忙不看你,这也不符合礼仪规范的。我有一次到某一窗口办事,服务态度不错,“你好”,“请输入密码”,“谢谢!”等一整套服务很熟练,很准确,就是从头到尾不看你一眼,始终不看眼前我这个大活人!而我也没机会看清他的脸孔,真正看清的只是她头发里有三根白发。当然也不能老盯着对方。长时间的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功能,有经验的警察、法官常常利用这种手段来迫使罪犯坦白。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宜使用凝视。

 

④称呼——反映教养

礼者敬人也,礼多人不怪。而交际是从称呼开始的。在人际交往中,称呼反映着人的教养,体现着双方关系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亲缘性称呼。按辈份身份称呼,如爸爸、妈妈、三叔、二伯、大哥、大姐、姑妈、姨妈、舅舅、表哥、表姐等,这在家庭生活、亲族聚会时候常用,显得亲切温馨。

职场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等称呼,如“李市长”、“孙院长”、“ 林教授”、“郑老师”、“陈经理”、“李博士”、“王医生”之类,以示身份有别、尊敬有加,这是一种常见的称呼。

姓名性称呼。其一,连名带姓称呼(单字名的另当别论。如赵江、李华),叫人陈永强、李文俊等,显得比较生硬,只在开会等少数场合使用;其二,只呼其姓,并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前缀,如老刘,小林;在姓后加“公”或“老”,如“王公”、“刘老”之类则尊敬有加,只能对德高望重者;其三,只称其名(如:永强),比较亲切,常用于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同事、邻里之间使用。

泛称性称呼。对未知其姓名职务身份者,可用泛尊称。在机关称“同志(欧美、港台例外,有同性恋之嫌。到香港旅游的游客,看到“同志”酒吧与影院,千万别进去,否则有身份之嫌)”,在公司、服务行业对男士称“先生”,未婚女性称“小姐(闽东人则喜欢称“小妹”,因为“小姐”有“色情”、“坐台”、“妓女”之嫌)”、已婚女性称“女士”;购物、问路等场合常用同志、师傅、小妹、小朋友之类的泛称,也可用“大叔”、“大娘”、“大哥”、“大姐”、“阿姨”之类带亲缘性的称呼,显得更为亲切。

称呼应注意三要素:关系、场合、动听。人际关系随着场合变更而有所不同,称呼也要相应改变。如朋友之间平时都直呼其名,在单位,就得喊张局长、赵科长。称呼要让对方感到动听,觉得受到重视尊重,一般以“就高不就低”为好。如问路,觉的对方年龄与自己差不多,应“就高不就低”,叫“大哥”、“大姐”。但也有例外,如在学校,对辈份高而年纪小的同学如果称其“叔叔”、“叔公”反而令人尴尬,这就应按同学关系直呼其名为宜。

⑤寒暄——真诚有礼

寒暄是会面时的开场白,是交谈的序曲与铺垫。常见的寒喧方式有:

问候式。如“您好”、“早上好”、“新年好”之类的常见礼貌语;“好久不见十分想念您”,“最近忙吗,身体好吗”之类的关切问候语。问候语有地域性,如蒙古人问候语:“牲口好么?”,你不能认为是在骂你,他有如四川人问候语“庄稼好么?”中原人“收成好么?”广东人“生意好么?”一个样,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北京人与闽东人典型关切问候语:“吃了吗?”这是吃不饱年代的产物,无可厚非。但在厕所千万别问候“吃了吗?”。在厕所,一些礼仪应省去。如:“握手”、“敬礼”之类。部队明文规定,在厕所不得敬礼,有的学校也有类似的规定。北京人与闽东人“吃了吗?”是“您好”的意思,决没有“没吃,我请你吃一顿的意思。但在外国人的面前千万别说“吃了吗?”有一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总经理,在老外面前问“吃了吗?”他们异口同声说:“设吃!”结果中方总经理请了一餐。

 

触景生情式。如“晚上好!这时散步挺好的”,“今天天气真好,出游真不错”,“这里风景很好啊,在这里逛公园挺不错的”,“早晨好,上班去啊”,“这么用功,还在读书啊?

赞美式。如“多年不见,您风采依然”,“多年不见,您一点也不见老”,“小丽,你这个发型可真漂亮”之类的语言对方听了肯定高兴。

敬慕型。如“久仰大名”,“拜读过您的大作”等等。

寒暄语或客套话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却是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尴尬、缩短人际距离、向对方表达交往诚意的必不可少的礼貌,具有简洁、尊重、友好的特征。

⑥敬语——体现涵养

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内涵,体现在语言上就要常用敬语、雅语,如:“您”与“你”;“先生”与“喂”;“小朋友”与“小孩”,“老人家”与“老头”等。虽然称呼的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在

 

 

南昌蓝天碧水公交站一对帅哥靓女问路:“喂,老头!去下罗应该怎么走?”那老头回答:“坐88路,到终点站下车就到了。”刚好88路车到站,帅哥拉靓女一头钻进88路车,到终点站--南昌长途汽车站(南站)下车,一问,才知道下罗在北边,在蓝天碧水公交站应该坐223路到下罗站下车才对。由于问路不礼貌,被老头南辕北辙指到了南边。气的帅哥直咬牙,狠狠地说:“让我再遇见那老头,我一定痛匾他!”

 

  温馨提示

  ●说话讲艺术,说你“变胖了”、“变瘦了”,不如说你“丰满了”、“苗条了”;说“她有身孕了”,不如说“她有喜了”;说“李老先生在吗?”不如说“李老先生在家吗?”因为老人非常忌讳“不在”二字。当然,不排除老人之间的对话。老人们常常触景生情,特别关心同一人群某某人“在与不在”的话题。如:“老王不在了,老张又坏了,我也差不多,老伴也快了!”之类。

  ●昵称和小名只能在家庭、亲族、密友圈内使用,不宜在公共场合、职场使用。

  ●“喂”、“哎”、“老头”之类称呼,在夫妻之间可能带有昵称、戏谑意味,但在社交场合则是粗俗的称呼。

 

 ⑦电话——亲切自然

  一要选择时间。原则是尽量少打扰对方的作息。一般而言,三餐时间、早七点(假日八点)以前、午休时间、晚十点以后,不宜打电话。除非万不得已(如紧急情况)的特殊情况,切忌半夜三更打电话,以免惊扰对方及其家人。

  二要控制时间。通话时间要控制,尽量长话短说(有通话“三分钟”原则),做到长话短说,废话少说,没话不说。

  三要说话礼貌。音量要适中,以对方听得清晰为准。语速要稍缓,语气应平和,给对方以亲切感。打电话始终要用礼貌语,常用的有:“您好”、“我说清楚了吗”、“谢谢”、“再见”、“晚安”。如果对方要传呼王五,接听者应该热情地告诉对方,如:“好的,请稍候。”然后用手捂住受话器,或去请或直接把话筒递给王五。如果王五不在场,接听者应委婉地说“需要转告吗”,“可以留下您的电话吗”,切忌以一声“不在”、“没看到”即挂断。接到打错的电话也要亲切地说:“对不起,您打错了!”当电话交谈结束时,可询问对方(如:没别的了吧),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提醒对方,最后以“再见”之类的礼貌语结束。放下话筒的动作也要轻缓。如果话音刚落,你就“啪”地一声扣上听筒,可能会使你前面的礼貌前功尽弃。

  四要自报家门。一般而言,接通电话后,应立即作简要的问候、自我介绍并说出要求通话的人,如:“您好,我是(XX公司)XX人,请XX人接电话!”切忌说“你知道我是谁吗?猜猜看!”之类的话。接电话的礼貌体现自身的教养、家庭或单位的风貌。拿起话筒,首先以礼貌用语,自报家门(如,您好!我是XX公司)。在办公室接电话,切忌旁若无人,影响他人工作。若是在家中,由于自己的身份明确,打电话者一般是熟悉的人,接电话时一声“您好”式的问候,对方就可回话了,若有必要,接着再作自我介绍。

 

 

  五要尊者先挂。打玩电话先先挂呢?一般是让尊者先挂。如双方地位差不多,由来电方先挂。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对方挂了,自己才能挂。如江西钢城规定对方挂、松江钢城也规定对方挂,那样会造成双方我等你挂,你等我挂的“死扛”现象。当然也有例外,热恋中的情侣,往往是女方先挂,这也符合约定俗成的“尊重妇女”与“女士优先”原则。 这里有个故事: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相爱了,女孩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出差,他们每天都会打至少一个电话来问候对方,而每次打完之后男孩总等女孩挂了电话之后他才挂,他们这样相处了有一段时间。像其他的情侣一样,相处久了他们也会吵架,后来大家都觉得倦了,女孩在电话里提出来要分手,男孩沉默了一下,说了一句话“好吧,要是你以后不开心了就打电话过来,我会是你最好的听众”,女孩听后好感动,眼泪就掉下来了。女孩又找了一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比前面的各方面条件都要好,刚开始女孩觉得很欣慰,以为终于可以找到托付终身的人了。可慢慢的,女孩觉得他们之间总少了点什么,但又说不出来。直到有一次,女孩受了委屈,打了电话给他,本来说跟他说说话的,哪怕只是说说话她的心情也会好一点。电话一打通还不容女孩说话,他只说了一句“现在很忙,有空再聊”就把电话挂掉了。电话这头,女孩听着“嘟嘟嘟”的忙线音觉得莫名的失落,那一刻,她想起了男孩,记得她曾经问过男孩为什么总是等她挂了电话之后才挂,男孩说他不想让她有那种被对方挂了电话时的落寞,原来他是少了男孩的那一份体贴。女孩忍不住拨通了男孩的电话……。

  六不乱打电话。不要乱打电话,特别是乱打紧急施救电话,那是犯法的。有一老兄闲来无事,想试试紧急施救电话灵不灵:

  先打119

  老兄:喂,请问是119吗?如果发火了,你们真的会来救不?

  119:你要相信我们,这是国家机制,肯定会来的。

  接着打110

  老兄:喂,请问你们是救火的吗?

  110:同志,你知道乱打急救电话是犯罪的吗?(啪,挂了电话)

  接着打119

  老兄:请问,你们只要是发火了就会去救的,是不?

  119:同志,这是肯定的。

  老兄:刚刚那个110的同志发火了,你们快去救救吧!

  119:同志,你这样是犯法,你知道吗?

  接着打110

  老兄:有人恐吓我,我报警!!!

  110:说清楚事发点!

  老兄:刚刚119的接线员恐吓我,说我犯法!

  110:同志,你……?

  接着打120

  老兄:是急救中心吗?

  120:你好,你这里120急救中心。请问有什么要帮助的。

  老兄:刚刚我打110电话,那个接线员估计是气倒了,请你们快去救………!

  话未落音,结果把警车招来,以妨害公务嫌疑,刑事拘留3个月。

 

   ⑧手机——文明接听

  手机礼仪既有电话礼仪的共性,还有其特殊的规范。

  一要随身携带。一般情况下手机要处于开机状态,随身携带,及时接听。

 二要文明通话。通话要文明礼貌,在影剧院、医院、公交车、宾馆大堂等场所,不能旁若无人地打手机;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正式活动(如参加典礼)过程中使用手机,应起身迅速离开,在不影响他人的地方接听;不得已当众使用时,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如:对不起,我接个电机),并注意小声对话;不便接听时,一有机会,要及时回音并说明原因,致以歉意;不能一边与人交谈,一边接听电话。

 

  三要长话短说。打手机应特别注意说话简洁,节约通话时间,坚持三分钟原则。如果对方正在路上或在办事或处在不宜多说话的场合,就更应长话短说。

  四要区分场合。

  在特殊场合,比如在开会、开车、会谈、签约等应关机或把铃声调至静音状态。

 五要保持畅通。更换号码要及时告知自己的重要交往对象(如领导、客户),确保联络畅通。

 

  三、社会交往礼仪

  1.介绍——结识沟通

  介绍是人与人之间初步认识的桥梁,也是社交中常用的礼节。可以由他人介绍,也可以自我介绍,但都要体现礼貌。

  一是介绍要讲次序。与握手次序相反,通常是将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将男性介绍给女性。此外,要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介绍未婚者给已婚者(除非前者比后者大很多),介绍自己的熟人(主人)给客人。特别要注意,当客人来访时,要将自己的家庭成员介绍给客人。这里有个小故事:在南昌,我和几个福建老乡在一老乡家里聚会,其中一名酒喝高了,指着一个女人说:“都说南昌女人身材好,我看那女人胖的像条猪!”主人很生气,说:“那是我老婆!”那人又说:“我那能说您夫人啊,我说的是您夫人身后那个女孩!”主人更为生气地说:“那是我女儿!”其实,客人有优先知情权,当客人进门时,主人要将自己的家庭成员介绍给客人,否则,就会闹出笑话。以上故事,说明主人没有把家庭成员介绍给客人,才闹出笑话。

  二是介绍要注意姿态。介绍时,在大众场合,被介绍到的人应站起来,向大家致意。在一般场合,最好大家都站着,实在有所不便时,也可点头微笑或稍起欠身致意,以示礼貌。作自我介绍时,应自然大方,要有自信,语句简明扼要,实事求是。一般情况下,先以微笑点头向对方示意或应先说声:“您好”、“大家好”,来提请对方注意,然后自报姓名和身份。若有必要,还可以递上名片,以加深印象。

 

  2.名片--加深了解

  名片是自我介绍信,社交通行证,交往联系卡。在人际交往中,名片不但能推销自己,也能很快地助你与对方熟悉。现代名片是一种经过设计、能表示自己身份、作自我介绍、便于交往和开展工作的卡片。一个没有名片的人是没有地位的人,一个有地位而没有随身携带名片的人,是没有交往意识的人,是不尊重别人的人,因为,来而不往非礼也。

  ⑴出示名片的礼节:向对方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稍欠身,注视对方,将名片正对着对方,用双手送给对方,递送时可以说一些:“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关照。”之类的客气话。以示愿意结识对方并希望能再次相见,这样可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

  ⑵出示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递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当对方不止一人时,应先将名片递给职务较高或年龄较大者;或者由近至远处递,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奔着美女或帅哥去,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

  ⑶接受名片的礼节:接受他人递过来的名片时,应尽快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用双手接住名片,态度也要必恭必敬,使对方感到你对名片很感兴趣,接到名片时要说:“谢谢!”,还要认真地看一下,时坚持“一分钟原则”,看到重要职务,要念出来,如 “哟!您是董事长我是知道的,原来您还兼总经理,能得到您的名片,真是十分荣幸”等等。然后郑重地放入自己的上衣口袋、名片夹或公文包。切忌接过对方的名片一眼不看就随手放在一边,也不要在手中随意玩弄,不要放在裤口袋,更不要放在裤后袋里。否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影响彼此的交往。因为,你一坐,就会把名片坐到屁股下面,让人“是可忍而熟不可忍!”

  3.位次——规矩有序

  位次排列的基本原则是让尊者处于安全并醒目的位置。

  中国传统以左为尊,故有“左膀右臂”之说。国际惯例以右为尊。“以右为尊”源于古印度的吃饭与方便。吃饭、吃菜用右手抓,故称右手为“圣洁之手”。后来慢慢演化,成为国际惯例。而左手是用来处理“方便”的。是“肮脏之手”,用左手与人握手,是很失礼的。在各种类型的国际交往中,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具体位置的主次尊卑,“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在并排就座、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为了表示礼貌。主人要主动居左,而请客人居右。男士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女土居右。晚辈应当主动居左,而请长辈居右。未婚者应当主动居左,请已婚者居右。职位、身份低者应该当主动居左,而请职位、身份高者居右。

  座次排序基本规则:以右为上(遵循国际惯例)、居中为上(中央高于两侧)、前排为上(适用所有场合)、以远为上(远离房门为上)、面门为上(良好视野为上)。会谈时如果要用长桌,以门口方向为准,面朝门的一面为上方(贵宾方),背门的一方是下方(主人方)。

 

 

  国内会议活动等应按“以左为尊”规则排位。主席台前排为奇数的以中央者为尊,其他按左右次序排列。若主席台前排为偶数的以中央左位者为尊,右位者为次,其它按左右次序排列。

 

  轿车的座次:在轿车中,车上座次的尊卑自高而低依次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前排副驾驶座。前排副驾驶座通常应由秘书、译员、警卫或助手就座,而不宜请客人在此就座,也不能请贵宾坐后排左座,坐后排左座,万一车在高速公路抛锚,你在左侧下车,说不定被后来车辆捎走了,因此要让贵宾右侧,如到宾馆,服务生,总是先开后排右侧车门,所以后排右座是最尊贵的座位。而在主人亲自驾驶轿车时,客人则应坐在副驾驶座上与主人“平起平坐”才是合乎礼仪的。如果客人坐在后排,主人就会有“打的”之嫌;如果主人妻子也在,副驾驶座由主人妻子坐,才显示“夫妻平等”,如客人坐在副驾驶座上,则有“灯泡”之嫌。如果车上有“VIP”(政要人物),后排左坐由“VIP”就坐,因为驾驶员身后坐,不但最安全,而且最隐秘。

 

4.赴宴——重情准时

宴会是以宴请的形式进行的一种社交活动,要特别重视礼仪。

一是仪表要整洁。赴宴前应修整仪容及服饰,力求整洁、大方、得体,切忌蓬头垢面、汗酸扑鼻。

 

 

二是赴宴要准时。普通客人应略早些到达,身份高者可稍晚些,但时间应以10分钟左右为宜。超时不来,让大家眼巴巴地等待,浪费他人时间,极为失礼。但也不能来的太早,不要主人没到你先到,这样令主人很难堪。

三是入座要讲究。“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这种梯进的礼节用语,说明了尊重的程度不同。进入宴会厅后,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或按座位姓名卡就座,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坐到主人或主宾的座位上。离入口最远的是上座,最靠近入口的座位是下座。

如圆桌--主人坐中间座位,右座是主宾,左位是次宾,依身份高低,依次向左右两边排列。主宾的右位是二陪,一般由二把手就坐。

 

中餐座次一

 

如果主人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出席,最远与最近由董事长与总经理就坐,主宾在董事长右边就坐,次宾在董事长左边就坐,三宾在总经理右边就坐,四宾在总经理左边就坐,宾主按职位高低依处类推。

 

中餐座次二

 

宴会座次排序原则:以远为上,面门为上,以右为上,以中为上,观景为上,靠墙为上。竖排长桌座次分布:面门居中位置为主位;主左、宾右分两侧而坐;或主宾双方交错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离,右高左低。

入座后,要与邻座的人打招呼,并适时介绍以便同桌的人互相结识。如果邻座是长者或女士,应主动为他们拉座椅。

坐姿要端正。脚要放在自己的座位下,不要伸到别人面前。不要将双臂肘部支于桌面或用手托腮。切忌抖动双腿。

5.用餐——吃相文雅

管子说,衣食足而知礼。用餐时须温文尔雅,从容安静。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贵宾和女宾。餐桌上不可信口开河,不能说令人恶心和不合时宜的话。喜庆宴席不可谈令人败兴的话,在丧宴上不可眉飞色舞、高谈阔论。

 

当第一道菜端上来时,不要急着取食,应等主人邀请、主宾动筷后方可取食。夹菜时要不慌不忙、不抢不滴,应随着餐桌上转盘的(顺时针)转动就近取食。顺时针有一切顺利,光明在前的意思。逆时针除古希腊规定下来的奥运会进场式外,就是遗体告别时才使用,意在追思逝者的生前。懂礼仪的人,在餐桌上不逆时针取食。在餐桌上不要狼吞虎咽,尽量避免发生响声。在老外看到,发出声响,是猪的基本特征。你不要认为,我们中国人都响了五千年,你不喜欢,我不与你玩了,我们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要讲国格人格,就不要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取食要适量,尽量不浪费。切不可挑挑拣拣,夹起又放下。要看准了才下手,夹起又放下是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席间可以劝菜、让菜,但不要替别人取菜,更不要用自己的筷子或汤勺替别人夹菜,有的人不但用自己的筷子替别人挟菜,还把筷子放在自己嘴巴处理一下,这是极不卫生,极不礼貌,让客人恶心坏动作。尊重客人,就是要尊重客人的选择。你又不是客人肚子里的虫,你帮人家挟菜,就是不尊重人家的选择。如果是胖墩墩、晃悠悠的你那一两岁的儿子给您挟菜,你会在意卫生么?如果是你的女友含情脉脉地给你挟菜,你会在意卫生么?你恨不得连筷子一块吃了。如果你母亲替你挟菜,你不接受也要接受,要不然她会说,我养你这么大容易么。但单位宴请,社交宴请就不同了。在吃菜或吃带有壳、皮、骨的食物时,应将壳、皮、骨放在自己面前的小碟子里,不要吐在桌子上或地上。还有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等也应放在这个碟子里。

 

学习礼仪,应用礼仪,最重要的是永远不失敬人之意。在酒宴上的一般规则是:让菜不挟菜,敬酒不劝酒。祝酒、彼此敬酒致意,可以融洽感情,营造热烈、友好的气氛。但不能不顾对方的感受,强人所难地过分劝酒,甚至言语粗俗、无所不用其极的罚酒,则会令人难堪,使赴宴的好心情荡然无存。

这里有个故事,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北征军右副将军蓝玉,在远征北元的战役中打败了对手,迫使北元太尉纳哈出率二十万军队投降。由于纳哈出是带了二十万人投降的,很有点资本,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蓝玉热情地接待了他,亲自把他迎进营房,设盛宴款待他,双方气氛很融洽。就在一切都顺利进行的时候,蓝玉的一个举动彻底打破了这种和谐的气氛。当时纳哈出正向蓝玉敬酒,蓝玉看见纳哈出的衣服破旧,便脱下了自己身上的外衣,要纳哈出穿上。应该说这是一个友好的举动,但纳哈出拒绝了,在纳哈出看来,这似乎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一种强求和恩赐。蓝玉以为对方客气,便反复要求纳哈出穿上,并表示纳哈出不穿,他就不喝酒,而纳哈出则表示,蓝玉不喝,他就不穿这件衣服。这样争来争去,大家慢慢有了火气,纳哈出首先翻脸,他把敬蓝玉的酒泼在了地上,态度相当的横。但纳哈出想不到的是,还有比他更横的,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见到蓝玉没了面子,怒发冲冠,二话不说,抽出刀就向纳哈出砍去。纳哈出身经百战,反应很快,躲过了要害部位,但还是被砍中了肩膀。此时情况急转直下,营外的双方士兵都听到了动静,围拢来准备动手打群架。如果任由发展下去,纳哈出是活不了了,但他的二十万人也不会再投降了。在这关键时刻,都督耿忠保持了冷静,他连忙招呼身边军士把纳哈出扶着去见主帅冯胜。冯胜见纳哈出狼狈不堪,身上还带着伤,马上好语安慰纳哈出,这才将纳哈出的情绪稳定下来。冯胜虽然待之以礼,但纳哈出部众闻纳哈出被明军砍伤,四下惊散。冯胜派人花了很大气力只将部分军士收服。回军路上,明军遭藏匿起来的纳哈出余众伏击,损失惨重,三千殿后骑兵全军覆没。这是一杯劝酒引来的严重后果。

 

一个热情好客的基层领导对我说:“先把自己放倒,也要让领导喝的刚刚好!”我不以为然,说:“最好是不把自己放倒,也要让领导喝的刚刚好,那才不失礼仪。”

宴会还要讲究敬酒的次序,应根据身份自高而低逐个敬酒,一般是由主人向客人敬酒,客人先回敬主人,主人然后再敬其他人。晚辈或男士不可贸然提议为长辈或女士干杯。敬酒时应注意要目光交流,适当寒暄。那种连正眼都不瞧人一下,却喊着“干杯”的灌酒行为,显然是缺乏诚意的敷衍行为。敬酒碰杯时,杯沿应低于长辈、领导和女士的杯沿,以示尊重。

 

要明白“客随主便”之礼。对主人要多加赞美肯定,不宜说“这桌菜没啥好吃的”之类的话,不要对就餐环境、菜肴的味品头论足、求全责备,以免主人难堪。

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巡天遥看一千河”,似乎世界离我们很近。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仍大量存在。有的地方,房前不种桑,屋后不种柳。因为“桑”与丧葬的“丧”同音,“柳”与别扭的“扭”偕音。在酒宴上,也要注意宴席禁忌。如在婚宴或丧宴上,不可将餐碗、盘子叠在一起,以避暗喻“重婚”和“再发生不幸”之忌;欧美人不吃蛇(海蛇)、鳗(海鳗)、鳅(泥鳅)、鲶(胡子鲶)。他们认为这些无鳞鱼以水中腐尸体为食。他们会说,如果“泰坦尼克号”在这片海域沉船,他们吃的都是杰克;穆斯林不吃动物血,他们认为动物的灵魂在血液里,所以不食动物血液。回族人不吃猪肉,许多大学,都有回族学生食堂。因为在古兰经提到“血、猪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欧美人也不吃狗肉,因为它是宠物,是家庭成员。在欧美人家里,你不能问这是公狗还是母狗,而应该很有礼貌地问:“这是先生,还是小姐?”如果回答是“先生”,那一定是公狗;如果回答是“小姐”,那一定是母狗。

 

还有满族人不吃狗肉不打乌鸦,因为狗和乌鸦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驾。传说,一次满族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军追杀,藏身于芦苇丛中,明军纵火烧芦苇荡,罕王连累带呛昏倒在地。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一条黄狗奋不顾身冲进芦苇荡,往返于水塘与罕王之间,用身体沾水灭火,在罕王周围打滚压火。最后,罕王得救,但黄狗却累死在罕王身边。待大火熄灭后,明军前来搜查时,一群从天而降的乌鸦落在罕王身上,明军误以为乌鸦正在啄尸,便撤兵回营。从此,罕王告诫族人属下,满族后代要敬狗和乌鸦为神灵,只能祭喂它们,不能伤害它们,不食其肉至今。

 

温馨提示:在酒桌上,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当客人起来方便时,你不要问:“干什么去?”,尤其不要问:“需要帮助么?”

6.真诚——感动人心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其中“明礼诚信”放在第二位。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诚实守信”也是放在第二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以诚实守信为本,诚实做人,真诚待人,用自己的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五十年代人帮人,六十年代人整人,七十年代人哄人,八十年代个人顾个人,九十年代见人就宰人。”说明上个世纪道德滑坡最严重的是“不讲诚信”。在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10年后的今天,西方国家仍然批评我国是一个制假的天堂。创建于中国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载誉300余年的北京同仁堂,有一幅老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产品以其传统、严谨的制药工艺,显著的疗效享誉海内外,如今已发展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上市企业。这是我国古今讲诚信的典范。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得好:“人生有两种资产。一种叫做有形资产,一种叫做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就是你现有的财富,无形资产就是你自身的诚实和信誉。然而,许多人往往在意有形资产的存在,却忽略了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但这样恰恰阻碍了他通向富有与成功”。

 

真诚是礼仪的前提,一切礼仪都是在真诚的基础上进行的。

靠着礼仪吸引人才,获得事业成功事例很多,如三国时的刘备,他非常讲究礼仪,把礼仪视为“赢心(赢得人心)之宝”,从而时时处处坦诚待人,成了一位“社交高手

标签:文明礼仪ppt 文明礼仪手抄报 除了文明礼仪还有什么别了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