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五年级日记 > 正文

孔子过泰山侧注释 [诗意情怀的孔子教育观简析]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孔子的思想博大影响深远,他有着诗意的情怀和理想在致力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人生,无奈现实的残酷使他终身难以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他将才情诉诸于晚年的教育事业,开办了第一家无门槛、无年龄限制的私塾。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至今仍是我们当今教学致力达到的目标。孔子几千年前倡导的“君子儒”至今仍是我们做人理应恪守的道德标准。
  关键词:孔子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一) 诗意情怀的孔子
  一位不陌生的中国圣人――孔子,生就坎坷的身世,一生奔于仕途却多波折,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和人生理想一生都在奔走忙碌着。从古到今,对孔子其人的评价定位历来议论和说法颇多。然而,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教育教学上的贡献。我们知道,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位贤人,也正由于此才能将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精华记录流传下来。孔子,中国第一位平民教师,开办了中国古代第一家无门槛、广纳博收的私人书塾。他被称为孔圣人,当人们提及这个尊称的时候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敬意。通过读《论语》和了解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我感受到了一位多情善感、有血有肉的鲜活孔子。这并非是有意把孔子从圣人的宝座上拉到地面上来。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已经被神化了被误读了,他有着诗意的人生理想,有着对理想的执着信念,有着一份任性自然从容坦荡的胸怀,一颗赤子之心在生活中和我们一样经历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和弟子们谈论人生的理想,展现了孔子的诗意人生理想。师生之间谈论人生的理想,子路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很是坦率,颇为自信;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谨慎性格;三人的态度各有不同,但是都是要建功立业。曾点描绘出一幅很迷人的优雅景致:“暮春三月,春服穿定,陪同同龄人和小孩子们,在沂水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孔子对前面三人的看法只是微笑而过,对曾点的看法大加赞赏。这是意欲兼济天下的孔子的性格中的另一侧面,这就是他向往一种恬适、清爽的艺术境界,一种从容洒脱、娱情悦志的诗意人生。
  人来源于自然,自然最终使人的诗意情怀得以释放。化身于自然使人不至于淹没于世俗之中,自然是俗世社会的世外桃源。这正是孔子所期望的诗意的生存。所以他才能如此深情的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
  (二)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
  孔子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孔子告诫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2]
  孔子所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诗教、礼教、乐教是孔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具特点的方面。孔子重视诗、吟咏诗、评论诗,他在分析诗的作用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从此,“兴、观、群、怨”一直成为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大原则。孔子向弟子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首当其冲的便是“礼、乐”。孔子一生重礼,维护礼,“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孔子对季氏僧越礼制忍无可忍,他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等,其中“仁”是核心,孔子认为仁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仁”是孔子致力培养“君子儒”的道德要求。此外,在教育内容中智育和道德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中。
  (三)孔子最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原有严格的官学等级制,在贵族私塾广泛存在的社会现状下,敢于创办私学,吸收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这本身就是开创之举。他招收的学生有像孟慈子、南宫敬叔等贵族子弟,又有像“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渊、曾陵暴孔子被称为“卞之野人”的子路、还有穷苦贫民的子弟。在他那个时代,孔子这样的教育机构可以说是就践行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教学理念。
  学习方法上孔子强调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习惯,要求学生学会学、思结合。与此同时,他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向各方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同时,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同时,为了学好,还必须善于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也特别重“行”,十分强调人的自觉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中。
  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血有肉的鲜活孔子,并非一幅孔圣人的冰冷面孔摆在我们面前。他以诗意的情怀和理想幻想着理想的人生,无奈现实的残酷使他终身难以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他将才情诉诸于晚年的教育事业,他的有教无类,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至今都是我们现代教学理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注释:
  [1] [2]李里著:《论语》讲义,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57、101页。
  参考文献:
  [1]李里著:《论语》讲义,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10月。
  [2]黄伟林:《孔子的魅力重温孔子圣迹图》,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5月。
  [3]鲍鹏山著:《先秦诸子十二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
  [4]夏川才著:《论语讲座》,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6月。
  [5]傅佩荣 郭齐勇 孔祥林著:《孔子九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月。
  
  作者简介:刘海玉,女,河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

标签:孔子 诗意 情怀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