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教学中学生浅谈数学的体验学习]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学生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内容就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例如:在教学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计算4500÷200,竖式上商22后,余下的“1”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4500÷200=22……1,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22×200+1≠4500得出余数应该是100而不是“1”,在竖式上的余数1表示1个100,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被除数的数位一致。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直径是1厘米的圆和任意直径的圆。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滚动的方法,测出直径是1厘米的圆的周长,大约是3厘米多。然后再测出任意直径的圆,得出一定的数据,最后再去与直径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不论圆形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就易如反掌了。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 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体积不变的道理。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能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建构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各自的思考方法,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获得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
  例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去除,得出、 、能化成有限小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 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和分数的什么有关系?学生好象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 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中还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他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看谁能套上?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又如,解答应用题:人民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然后通过讨论比较,选择最佳购票方案。再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爸爸有一张百元钞票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剩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期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标签:浅谈 中学生 数学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