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学生作文 > 正文

浅议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探索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思品课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这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它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中,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目的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彻底改变过去学习者被动学习为获取知识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如何更好地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其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
   思品课的教学,要达到实效性的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前提。
   1、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实效,教师需要清醒地认知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当然,这种认知比较难。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往外看,对别人指指点点,很不向内思考,进行内省。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认知自己、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克服惰性的制约。
   2、对教材有清晰的把握。思品教材,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编写体例、知识内容和语言风格。总体上看,它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到每一门课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课题,一个框题,甚至一个目题,教师在备课之时都需要充分的把握。这是上好课程、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
   3、对学生有清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个清楚的了解。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到个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爱好习惯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对学生清楚地了解。
   二、组织辩论, 明辨是非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打牢道德评价的基础,提高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如今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不同程度得到体现。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对他人的帮助无感恩之心,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也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标签:思想品德 实效性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