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物的作文 > 正文

【语文阅读中“多元解读”之我见】 语文之我见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主要能力之一。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搞好阅读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而且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
  那么,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呢?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点我感受颇深,我觉得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首先,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次面对文本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彰显个性,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民主教学
  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
  其次,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民主化。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有了问题,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要急于分析、解答,也不要马上进入讨论中,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我们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
  三、抓住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它们似乎都可以作为阅读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有把握住切入点,才能事半功倍地进行有效解读。
  首先,抓主要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有琴棋书画,有诗词曲赋,还包含着医药学、建筑学、美学、哲学,可谓包罗万象。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多读,整体感知文本后再加以交流,把握主要内容。
  其次,抓主旨。诠释文学作品的主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升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
  再次,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对艺术人物的理解理应不同,这给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辩证、理性地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
  第四,补充藏匿的“空白”。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部分,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和阐析。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会因此而变得空灵和鲜活。
  最后,抓文本语言。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发聋振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能准确地赏析语言,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
  四、把握好尺度,切实增强解读效果
  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的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都有一个界限,“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正确,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切实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真正彰显出个性的风采。

标签:我见 解读 语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