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

时间:2017-04-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7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链接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广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6.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7.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2)认知发展的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3)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5)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考纲链接

1.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3)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4)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6)青年期(14、15~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2)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问,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7.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2)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正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作用: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对教学的作用: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9.理解自我意识的发展及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1)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高中生:(1)独立意向日趋强烈;(2)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10.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1)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是指个体在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等方面。(2)智力差异。智力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11.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

(1)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类型差异。

(2)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主要理论:

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布鲁纳的认识一结构学习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考纲链接

1.学习的实质与特征:

(1)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此外,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1)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5.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6.联结学习理论:

(1)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其主要理论要点-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要点二为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要点三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

(2)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对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

8.认知学习理论:

(1)完形-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学习论:由布鲁纳提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②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总结了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四章 学习动机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2)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3)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考纲链接

1.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1)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其头脑中的主观反应。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2)诱因: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他人的表扬、奖励等。

4.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按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分)。

5.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者个性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双向的。

6.强化理论。

(1)提出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7.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8.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力求成功者,应给与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来激发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及时表扬,评价稍稍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

9.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①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②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不同的归因可引发行为的不同表现;归因是主观的,可在合适的干预下被改变。

10.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①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②强化: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③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11.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2.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篇二: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某课题是指向实践和应用问题的研究,但又不能达到可应用的水平。该课题是属于( )的研究。

A、基础理论研究 B、外推的基础科学研究 C、应用水平研究D、实践水平研究

2、中学心理学的性质是(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为主

D、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自然科学为主

3、按学生的年龄、性别采用随机方法抽取实验样本,这种方法是( )。

A、系统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有意抽样 D、不随机抽样

4、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是( )

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5、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

A、心理发展 B、心理的种系发展 C、心理的个体发展 D、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6、遗传素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

A、不起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起主导作用D、起自然(物质)前提作用

7、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

A、起决定作用B、起潜移默化作用 C、起主导作用D、起自然前提作用

8、初中学生在观察复杂的事物现象,特别是观察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

A、能看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B、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C、往往看不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D、还不可能看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9、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其思维在 很大程度上( )

A、属于形象抽象思维 B、已属于理论型思维C、已属于辨证思维 D、还属于经验型思维

10、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已开始有所下降

11、研究材料表明,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 )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二年级

12、初中学生的想象( )

A、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 B、全属有意识有目的的 C、意识性目的性较差 D、多为无意识无目的的

13、初中学生的情绪带有冲动性、不善于自制,两极性明显,其行为( )

A、便于预测 B、不易预测C、容易预测 D、无法预测

14、少年对意志品质的理解()

A、还欠全面正确B、不够全面但正确 C、既不全面又不正确 D、既全面又正确

15、初中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

A、个性结构不断完善B、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C、自我意

16、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

A、无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B、有性别差异无城乡差异

C、无性别差异有城乡差异 D、既有性别差异又有城乡差异

17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并开始形成( )

A、抽象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C、辨证思维 D、形象抽象思维

18、高中学生的情感倾向()

A、尚未定型 B、基本定型 C、完全定型 D、多数定型

19、青年初期是世界观( )

A、形成时期 B、初步形成时期 C、初步成熟时期D、成熟时期

20、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是()

A、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B、遗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

C、遗传、学校教育、活动特点D、遗传、学校教育、生长发育

21、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称为()

A、兴趣的指向性B、兴趣的广阔性 C、兴趣的稳定性D、兴趣的效能性

22、能力是一种( )

A、心理特征 B、行动方式 C、行动动力 D、心理过程

23、人的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 )

A、性格差异 B、表现早晚的差异 C、智力差异 D、创造能力的差异

24、一般来说,智力就是( )

A、分析问题的能力 B、思维能力 C、解决问题的能力 D、认识能力

25、最早系统研究气质的人是()

A、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B、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C、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D、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26、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不平衡型,与其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粘液质 C、抑郁质D、胆汁质

27、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表现的敏捷好动,情感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易转移,善于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他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

A、活泼型B、安静型C、兴奋型D、弱型

28、林黛玉的气质类型属于()

A、粘液质B、胆汁质C、抑郁质D、多血质

29、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A、能力 B、气质C、性格 D、兴趣

30、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A、性格的理智特征 B、性格的情绪特征 C、性格的意志特征 D、性格的态度特征

31、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的个人特点是()

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意志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32、气质的特点决定于()

A、社会生活条件 B、人的活动目的C、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D、活动的内容

3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气质 B、能力 C、性格D、兴趣

34、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

的各种能力的结合叫( )

A、才能 B、一般能力 C、天才 D、特殊能力

35、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正常的条件

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并且表现出先后有序、不可逆向、不可逾越的( )。

A、连续性B、间断性 C、定向性D、顺序性

二、判断正误

1、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2、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

3、少年期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事实是性发育成熟。( )

4、初中学生在观察复杂的事物现象时,能准确地看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 )

5、初中不同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三种形式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发生上看最先是概念。 ( )

6、初中学生克服困难的差异,客观上决定集体的性质,主观上决定于是否形成了稳定的理智感。 ( )

7、高中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辨证思维。 ( )

9、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气质。( )

10、俗话说秉性难移,所以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 )

11、王老师沉着、机智、细致、认真,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这是他能力强的表 现。 ( )

12、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了更高程度的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的能力,这是他们思维中抽象逻辑性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 ( )

13、男女学生智力发展速度存在着年龄倾向差异,因此,从总体上讲男女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很大的。 ( )

14、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男生智力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女生在中学阶段,女生智力发展速度开始逐渐优于男生。( )

15、“少年早慧”、“大器晚成”是能力发展水平不同的表现。( )

16、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表现出从不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特点。 ( )

17、性格无好坏之分,而气质有优劣之别。( )

18、按知、情、意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的情况,把性格分成外倾型、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 )

19、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相当于气质类型的粘液质。( )

20、气质、能力和性格都是属于心理过程。 ( )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_____或_____表征。

2、概念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习得:______和______。

3、按迁移的性质,可把迁移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

4、教育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

5、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过程。

6、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7、已知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某项目(是非题)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PH=0.85和PL=0.35,则该项目的难度为_____,区分度为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C、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D、事例或案例

2、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

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发现学习

5、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6、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7、经过人类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的既有一定的信息意义又有一定的智能意义的命题,称为()

A、联结性陈述知识;B、联结性程序知识;C、运算性陈述知识D、运算性程序知识

8、关于认知策略能力的培养,得到心理学家们较一致赞同的方法是()

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B、象形式训练说所主张的那样,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C、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结果;D、结合教材的内容,训练具体的策略并使之迁移

9、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A、4遍B、6遍C、8遍D、9遍

10、关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也越好

B、学习难度大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C、学习任务容易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D、不管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

三、判断题(对的打个“√”,错的打个“×”)

1、学生的控制点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2、一般来说,场依存性强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比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差()

3、“理解别人”是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这其中最核心的是客观性()

4、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

5、学生在某一学科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的信度很低()

6、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是影响有意义习得的和机械习得的知识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7、学生每天早上做广播操是一种学习现象()

8、情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习者能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学过的知识为特征的。()

9、高创造性的学生一般都是适应良好的学生()

10、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11、观察学习是与条件反应完全无关的学习形式()

12、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证实了“没有外部奖励学习也可以产生”的结论()

13、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有效的学与教提供一般原理和建议,但它不能给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处方()

14、将无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这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形式之一()

15、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触类旁通”指的是概念与规则获得后在新情境中的运用,这也是学习迁移现象()

16、社会文化期待是造成男女学生成就差异的主要原因。()

17、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而顿悟式解决问题则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18、掌握概念的行为指标是能区分概念的正反例()

19、教师的智力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20、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着关键作用()

四、名词解释

1、积极聆听;

2、产生式;

3、变式;

4、最近发展区;

5、皮格马利翁效应

五、简答题

1、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哪些要求?(6分)

2、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你有何建议?(8分)

3、根据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你认为应如何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4、对学生品德培养,你有何建议?(7分)

6分)

篇三:2017年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7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创建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 1908年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由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撰写。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和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的方法。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影响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和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法:搜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对心理发展的理解:⑴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⑵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包括或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⑶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主要指积极的变化,但也有消极的变化;⑷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与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及教育交互作用的产物;⑸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3、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⑴连续性与阶段性、⑵方向性与顺序性、⑶不平衡性、⑷差异性。

4、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 ~ 6、7岁);童年期(6、7岁~ 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 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5、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⑴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⑵青年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6、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又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准备性”,是指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时,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的发展受生理成熟机制有制约。

(2)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最容易学会或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的小鹅研究――发现“印刻”现象。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认为外界事物是有生命的,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具备的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8、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探讨思维与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1)更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和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3)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域”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记住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9、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1)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自觉性逐步增强;持久性不断增强;精确度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增强;概括性明显发展;方法不断完善。

(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②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③抽象记忆有较快的发展。

(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视为发展的关键时期。

10、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 ①喜欢争论;②理想主义。

(2)认知发展与教学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与教育

1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婴儿期(0~1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②幼儿期(2~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③儿童早期(4~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④儿童晚期(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⑤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⑥青年期(18~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⑦成人期(24~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⑧老年期(65~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14、健康人格的建构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15、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与把握。

16、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和社会的我。从自我观念上看,可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和理想的我。

17、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少年产生新的自我中心,出现两种认知歪曲:一是假想的观众,二是个人的虚构。

18、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0、中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沉思型与冲动型;(3)整体型与序列型。

21、认知能力(智力)差异

(1)认知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也叫智力。

(2)智力水平通过智力测量而了解,智力测量的工具是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这就是比率智商。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出了更有名的韦克斯勒量表,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3)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22、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性格的性别差异:男性度与女性度。

25、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引起的是学习者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某种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习得的,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3)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2、人类的学习指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6、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7、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8、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获得与消退

(2)泛化与分化(辨别):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

(3)回避条件作用

(4)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5)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10、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是直接体现操作条件学习思想和强化原理的教学模式。

11、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加涅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反应之间的一种简单联结。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等学习的基本要素。

学习是一个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的不同的信息加工。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12、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①动机阶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标签:教师资格 教育心理学 新疆教师资格心理学 教师教育心理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