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心理健康的意义对大学生

时间:2017-04-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

斯宾塞说过:“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大学生群体不但作为时代先进群体的代表更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正确引导!

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受到社会的迫切关注!据一项全国12.6万的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期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郁闷”、“变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因为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大学生想象大学是“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展开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2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

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便回避参与,妨碍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

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肤浅,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还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

3.学业成就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都生病或不敢考。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2)引起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因为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

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锻炼,除了学习外,其他事情家长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健全,虽然上了大学,但生活能力还停留在小学水平。这样当大学生面对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出现大学生轻生现象。

2.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虽然部分大学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大学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大学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得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大学生来说,极不习惯,因此,每逢节假日都会想家、想同学,产生孤独感。

3.家庭经济困难。

一些大学生最大的困难是在经济上,他们过早地承担生活的压力,这使得他们相对其他的大学生更加容易忧心忡忡,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徘徊在欲学不能、欲罢不忍的痛苦边缘。一方面他们远离家人精神上没有依托感,另一方面他们社交能力不强、心理闭锁、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等,常常不易寻找到能倾吐心声的知己,心中的郁闷不满和不安得不到宣泄,思想得不到交流,长期下去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4.恋爱失败。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精神失常的事例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

3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我校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挖掘身心潜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得到了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又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以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我校规定每位上课教师都必须做到课前10分钟教育,规定班主任、辅导员每周对全班做一次全面的思想教育。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4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培养和自我调适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

心理健康的意义对大学生

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挖掘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4)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就会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要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5)努力学习。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行的。大学生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自己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

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大学生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的意义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自然也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人的发展是必需的。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承受住种种的压力,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就简单来说,心理较为健康的人会懂得如何合理的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不会去用偏激的方式来“解放”自己。 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会有学习方面的压力,和同学相处的小摩擦;成年人会有工作压力,人际间的矛盾等,这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都有可能成为个人发展的障碍,往往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源。最近,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的就是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5月25日清晨,一名员工在富士康深圳园区的一栋大楼跳下,之后不治死亡。这是富士康今年第十一起员工堕楼事件,已造成九死两伤。次日的晚上又发生了员工坠楼的悲剧,坠楼的原因警方仍在调查中。虽然,现在我们并不清楚真相是怎样的,但是,如果富士康的员工都经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学会怎样排解烦恼的正确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适当途径,也许,局面会有所改变。

大学生——似乎是个值得骄傲的名词,其实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苦恼,做学生难,做大学生更难。大学生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明白。在学习方面,经过了中学很长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以后,考上了大学,大多数人就想着到了大学该好好放松一下了。然后就是逃课,通宵成为家常便饭。慢慢地开始堕落,沉溺于无所事事的逍遥日子里。等到临近考试的几个星期,就临急抱佛脚,拼命啃书,幸运就能勉强熬过了,不幸就会挂上几科,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在大学最重要的应该是获得了一种解放,心灵的自由。在这里,

你可以很自由的做很多以前你想做但是又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就是:你必须认识并懂得到,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得自己负责了。你可以放任自己不去上课,但是同时你也要有能力保证你的学习不会出现问题。当你很长一段时间让自己处在一个与学习生活隔绝的环境下的时候,等到你发现自己的功课出现很大问题了再想学习的时候,你可能就很难或者必须得花上一段时间以后才可以进入学习的状态了。所以,应该提前预防这种对学习的真空状态。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近期发生的"刘海洋事件",正是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突出反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篇三:论文《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李越)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教育的一个难题,近几年出现了很多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不良事件,国家也一直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意义 途径

【正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都知道,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标准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堪忧。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

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其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然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必要的先决条件。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最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积极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面对在大学生中发现的诸多心理问题,高校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拓宽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之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长期以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的讲授来解决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的要求。德育教育的侧重点,应按照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需求,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力求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自助能力,塑造完善人格。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第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系统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应建立较理想的工作网络体系:一级网络系统——心理咨询中心。中心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组成,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同时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治疗,负责协调、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级网络系统——学院。各学院传达并执行学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组织教师、学生班干部接受心理培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本学院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能做出相应处理。三级网络系统——辅导员或老师。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强化,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大学生的心理,并能合理地予以引导。四级网络系统——宿舍长。接受心理培训,定期向班主任汇报宿舍成员的心理状况,组织本宿舍成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给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或推荐其去心理咨询中心。五级网络系统——学生个体。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掌握相应的心理调节方法。识别同学的心理异常,及时反映或提供心理支持。

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将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

【参考资料】:

[1] 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成人教育 , 2006,(02)

[2] 李长文,时长江. 《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 黑龙江高教

1994,(05)

[3] 张小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002,(03)

[4 ]王群健,兰云. 《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 1995,(04)

标签:心理健康 意义 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ppt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