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大学生常见的问题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大学新生常见适应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常见适应问题及对策

摘 要: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人们生活的环境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因此每个人都存在适应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面临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许多大学生都曾经历过不适应。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个体需要完成的重要社会化课题。人生是一个不断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其实,从一种生活环境进入另一种生活环境都是适应,都需要学会适应。面对着当今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对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谁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谁就能够获取成功。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解决对策

进入憧憬已久的大学,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但很多的新生却出现了适应不良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变化迅速、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中,许多大学新生感觉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面临着适应发展的压力与困惑。只有适应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才能切实的采取行动转变自己,才能使自己发展并成熟。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相关概念定义

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

心理学上的“适应”,是指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合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性的历程。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满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一)难以适应生活新环境的焦虑心理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后,是去了往日家庭的

照顾,有的同学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同学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和活动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总希望得到他人的照顾和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系他人;还有的学生不适应学校的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微弱症状。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形成的失落心理

在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想象的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历短暂的兴奋期之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有的学生感觉到自己所考的大学与自己梦想的大学相去甚远;有的学生因为自己高考失利,或者是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的大学并非自己所愿;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因而没有兴趣,也学不进去。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迷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

(三)学习适应不良的焦虑、困惑心理

学生从一种学习环境进入另一种学习环境时,常常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很不适应。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由于已经习惯于高中时外在的严格控制,很难建立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感到难以适应。

第一,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像中学那样学习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而是增加了各学科的知识面,从常识上升到理论,从理论联系到实际。

第二,大学生的学习性质,不再像中学那样都是掌握现成的知识,而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探索方法以及学科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三,大学生的学习形式,不再像中学时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更加丰富多样,如听报告会,查阅资料,社会实践等。

第四,大学生学习的管理,不再像中学那样依靠老师的指导和督促,而是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选修课也是自己选定,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上有较大的自由支配的余地。

第五,处理不好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关系;不会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习动机强度减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困惑、迷茫的感觉,甚至焦虑自卑。

(四)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个性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大学新生一方面渴望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获得友谊;另一方面,他们又封闭自己,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或者不了解人际交往的技巧,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到了大学之后,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初来乍到,彼此陌生,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不少学生涉世未深,社会阅历浅,不是交往范围狭窄,就是不能与人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地交流。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没有知心的朋友,产生压抑、孤寂和烦

闷的抑郁心理。

(五)自我评价失调导致的自卑心理

大学时人才聚集之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的佼佼者,老师的称赞,家长的鼓励,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个人的光芒很容易被掩盖忽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原有的有时被打破。其中大多数同学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学生却因为原有的优势被消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从而变的自卑起来。

(六)失去奋斗目标的迷茫心理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可在大学里的学习任务也会很繁重。在中学时,学习的目标是考取大学,并且有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和推动,被动但有动力。进入大学后,这个目标已经实现,许多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和外界推力,他们以往学习上的被动心理明显表现出来,从而出现迷茫心理,

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解决对策

(一)正确认识大学和评价自我,给自己新的角色定位,发展自己。 1.正确认识大学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大学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

大学时人生的关键阶段。大学是每个学生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也是最后一次健全学生的知识基础,最后一次有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是每个学生最后一次在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学习的重要阶段。

认识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大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内容与中学时有很大的不同。大学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和自己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规划。

2.正确评价自己

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毕竟能进入大学的都是强手,强手在一起,应该说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已成为普通一员,都应从头开始。新生应为成为胜利者的一员而高兴,而不是相反。其次新生入学后,心理要有目标准备,经常要问自己“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

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自我,发挥加强自身的长处,克服弱点,发展自身,这样会获得自信,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评价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

(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新生入学,常常会由于人际关系复杂,交往受挫而引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相对于中学的人际关系,大学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复杂。这主要是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语言等有一定差别,造成交往复杂困难。另外,在大学学习不再是唯一目标,大学生行为目标多元化,也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难处的一个诱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的

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较少对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多给予别人真诚的赞扬,欣赏他人。在交谈中应善于倾听,表达自己的尊重和理解。另外,交友时要把我自己的原则,多交益友,控制自己交友的范围和人群。

(三)提高生活技巧和自理能力,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大学生刚已进入大学校园,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主要是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在生活上,要逐步学会独立自理,如在生活、学习作息上合理安排,学会自主理财。在为人处世上,也要有独立能力,面对选择,要独立思考作出抉择。与人交往时,不要人云亦云,唯唯诺诺。在学习上,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面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新生除自己积极调适外,应该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如对老师上课方法不能适应,应积极向老生请教,还可向老师反映,取得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可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认同新集体。

(四)确立新的大学奋斗目标。

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放低的对自己的要求,放纵自己,进而失去奋斗目标。大学阶段,一定要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树立起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懈努力。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可克服目标、方向、理想的迷失。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摆脱因不适应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并且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五)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大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自我心理暗示等,对自己的心理放松、消除心理压力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节自己的心境、感情、意志甚至工作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勉励几张的考场,反复告诉自己“沉着、沉着”;在荣誉面前,告诫自己“谦虚、谦虚”;在遇到挫折时,安慰自己“要看到光明,提高勇气”;等等。 〖参考文献〗

[1]蔺桂端、杨芷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

[2]张秋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孙智凭、初峰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4]向群英、唐雪梅、赖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

[5]冯正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6]杨雪梅、朱建军《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解析》

篇二:大一新生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一新生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对于刚进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是完全不同的,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风格,必然会使许多大一新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本文将对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做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的调整自己。

关键词:大一新生常见问题原因解决方法

通过对部分大一新生的调查与观察,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虽然不能造成多大的影响 ,但如果不努力去改正克服,久而久之,必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去发现并去克服它们,只有通过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优化自己,才会让的大学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将对大一新生常见问题做原因分析与建议。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现代的高等教育模式已实现了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所以每一位同学都应该首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60分万岁”、“上了大学就等于不学”等错误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摒弃,这些观念本身也不是对待科学与真理的正确态度,未来的世界属于那些真正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人。无真才实学者,终将被社会遗弃,被竞争所淘汰!所以,作为大学生,在你跨入大学校

门后,进应该明白:成功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同学们现在开始就应该始终如一的脚踏实地。勤奋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

2、大一新生应该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目的,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身体素质方面去努力。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而且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3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悟性。

一、 人际交往问题

<一>大学生交往心理及调适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时期,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较强等因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问题如不自己解决势必影响到他们毕业后的工作、生活。(1)交往心理发展不平衡,有迫切的交往需要,但主动性却远远不够。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意识到交往的重要性,他们愿意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但另一部分人则相反,造成这种原因之一是语言障碍,之二是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青年期所特有的“心理闭锁性”。这些都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交往有明显的时空接近

性。“近水楼台先得月”是空接近是形成密切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3)交往的自主性增强。步入大学,进入广阔天地,需要他们自主处理问题。(4)交往开阔性扩大。受多种思想影响,大学生在交往观念上也具有显著的开放性。(5)交往动机内涵的复杂化。大学生的交往动机从单纯的精神满足扩大为从需要出发,有重义轻利逐渐变为义利并重。(6)对交往的满意程度不同。大学生对交往满意度感到一般者居多,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大学生对交往的满意程度是很低的。

(7)两性交往愿望强烈,但实际交往不尽如人意。一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中男女比例不平衡给两性交往带来了困难,加之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使男女之间缺少交往的机会。

2.大学生的友谊及特点

友谊是人的一种愿意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感情需要,也是人际关系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形式(1)强烈的交友渴求对大学生而言这是与学习具有同等价值的大事。(2)单纯理想化的交往动机。大学生的交往动机较为单纯重情感而轻功利。(3)平等交往意识。那些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的人交往也不受欢迎。(4)交往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长期交往更加珍视友谊,遇到矛盾问题能够正确对待,互相谅解,从而使友谊不断地深化和升华,保持长久。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不适原因及调适

1.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适的类型(1)知音难觅型。一是客观条件所限二是自身认识水平有关,三是交往者自身人格上存在不足,从而无法找到知心朋友。(2)个别不适型。这类大学生与大多数人交

往良好,但与个别交往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自身存在人格上的缺陷,以自我为中心,易激动,对别人缺少信任等。(3)平平淡淡型。这类大学生往往缺乏较强的交往能力无法使交往深入一步,而只能停留在表面上。(4)交往困难型。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在实际上却少有交往成功的体验,因而感到非常苦恼。(5)拒绝交往型。这类学生为极少数,他们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孤芳自赏,往往存在某种怪癖,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异。2.大学生人际交往不适的原因(1)外部条件,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交往创造舞台,但同时也为产生各种矛盾创造了条件。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性、生活习惯差异是导致人际矛盾的导火索。初次远离家门。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和寂寞,容易对新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产生种种不良的影响。(2)内部条件,个人因素,他们往往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评价和认识,或过分自卑,缺乏勇气,不敢与人交往,或盲目自大,盛气凌人,使人对其敬而远之,退避三舍。情绪因素:人际交往不良的大学生其情绪反应往往与常人不同,或过于强烈,不加控制,使人感觉其过于轻浮;或无动于衷,毫无反应,使人觉其过于冷漠。这些不良的情绪反应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人格因素:人格是一个人相对稳定个性心理特征,他对人际交往起着持久而稳定的作用。许多人际交往不良的大学生活多或少地具有不良人格特征甚至人格障碍,如为人虚伪、自私自利、不尊重人、报复心强、嫉妒心理,当人们与之交往时,往往会缺乏安全感,感到紧张、压抑,产生

各种不良的心理体验,影响了人际交往的质量。因此,发展完善、健全的人格之大学生简历练好人际关系(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大学生常见的问题)的一个重要条件。能力因素:有的大学生并非不想与人交往,他们对人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但在交往中却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缺乏交往能力,不懂得沟通技巧,不具备交往基本技能,因而在交流中乃以取得成功。

三、 恋爱问题

伴随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异性交往相当增多,由此产生朦胧的恋情,也实属正常现象。可是学习仍然是大学阶段的主题。自古云“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也相信,“栽得梧桐树,必有凤凰来”。大学生是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后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所以,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把自己的学业放在重中之重,只一点希望广大新生能够明白。其实,纵观大学生们通常反映出来的恋爱心理特征,主要有:性爱的好奇心理、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依赖心理、补偿心理、游戏人生心理等。许多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感到有许多说不明白的心理困惑。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在大学生心目中,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失落。二是由于恋爱能否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外貌、品行、性格、文化、职业、兴趣、经济状况、名族、宗教信仰等等。或许只有某方面的相互欣赏和认可就走到了一起,或许也仅仅因为某一点小小的看不惯就分手了。三是由于

篇三:大学生常见4个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4个心理问题

.cn 2012年08月14日09:23 新浪健康论坛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一、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二、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三、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其次是情感、学习问题。

来自本市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去年下半年对2639名大一新生的思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分析,表明:在一年内有自杀倾向的达65人,占2.4%,测试异常人数高达196人,占7.4%,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800人,占到29%。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如今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是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社会交往已上升到第一位,情感排第二,学习问题在第三位。外表、就业、性等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这是记者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获知的信息,中心成立于2004年,设专职人员两位,3年来,中心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心理知识普及、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及各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活动,协助同学们克服在学习、生活或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

经过这几年的连续的跟踪调查,中心老师发现,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怎么处处不如人

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大学不是人间天堂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人际交往困难:想要交往又怕交往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毕业时的心理危机也要提前预防

“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吉梅老师称,其实,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就业质量的期待,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们情绪上产生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成了高年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拥有许多“证书”,但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至在就业竞技场上迷失了方向。

对于这些因为就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吉老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开始。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多都是到临毕业的时候才开设的,内容也大多是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去应聘等求职的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将大一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那么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一进校就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强项以及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全面了解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塑造充实的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前松后紧”的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据了解,目前多数高校已均初步建立了三级心理保健网络,在各系设立心理辅导员,班级设立了心理互助员,并划拨专项经费对各类专兼职人员进行专业训练。

标签:常见 大学生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