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演讲稿 > 正文

中日的演讲稿

时间:2017-03-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日的演讲稿

未来之路站在瞻前顾后的基点上,这也是成为日本学习外国的历史渊源,但是日本的大变革时代也从此开启,但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就这样日本单一的大和民族具有发展的平稳性。

中日关系演讲稿2016-08-23 19:45:54 | #1楼

未来之路:站在瞻前顾后的基点上

——从中日关系谈起(演讲稿)

两千两百年前,一位名叫徐福的儒生在秦始皇为寻找仙药的驱使下,带着N对童男童女,远涉重洋,漂泊到今天的日本,于是开启了这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千年来的恩恩怨怨。徐福抵达日本后,并没有发现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把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带给了这片蛮荒之地。日本历史由此发端,以至于这位当年的儒生竟被日本人尊为其传说中的首位帝王——神武天皇。这也是成为日本学习外国的历史渊源。

六世纪前的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但已经开始从朝鲜抢掠工匠,同时亦向中国派遣访问团,并把隋唐的集权政体、经济制度以至佛教思想皆引入本国。645年日本爆发宫廷政变,孝德天皇登基,并进行了“大化改新”,将日本带入封建社会。

时光一晃又是一千多年,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向穷涂末路,并开始长达数百年的“闭关锁国”。日本的情况与我们类似,但却早于我们开始崛起。为了扩展世界市场,美国培理舰队冲入了长崎港,逼迫日本开国通商。当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给英国的消息使日本幕府感到震惊,所以在1853年日本终于解除了200余年的锁国政策,并与美、英、俄、法、荷等西方国家像中国一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贸易条约。但是,日本的大变革时代也从此开启。

在留心学习欧美各国尤其是德国之后,日本国内掀起了近代化的思潮。1868年幕府被推翻,明治维新开始。另外,在海洋另一侧的中国,也开始大搞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并不像日本很快脱离了封建制度的窠臼,不久便走上了衰亡。而日本更彻底地接受西化,在经济上一跃而起,并学着欧美列强的样子,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0年,强行合并韩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南京大屠杀直到广岛、长崎那两颗原子弹的轰然炸响,才终结了这个军国主义狂徒的暴行。

这时的日本一片萧索,数十年的改革成果在二战中全部化为废墟。但历史总是让人难以料定,不久后,日本又再度崛起,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与跌撞中,日本由一个远东岛国终于成为世界大国。而中国于1978年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至于今日,也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颗新星,以至于出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说法。在粗阅过日本发展史之后,我们不妨回头去再理一遍头绪,也许可以发现日本这一切所作所为的各种渊源。

形成一个民族特色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以地缘因素尤为重要。从地理位置来讲,可以说日本与大陆距离既远又近。近的是早在古代就可以与中国、朝鲜进行交流来往,并不像美洲大陆直到近代才为人所知;远的是与大陆尚有远洋相隔,一直于开港前除遭到过蒙古入侵的威胁(并且还侥幸脱逃)之外,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民族的武力侵略,这并不像英国与欧洲大陆仅有一湾海峡相隔,结果很早便进入“欧洲通史”的运作中。就这样,日本单一的大和民族具有发展的平稳性。但就是这样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大和民族,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任何巨大的外界冲击。而一旦遇到面临卷入世界市场这样的巨变之时,它又会百般顺从地迎合时代潮流,甚至是趋之若骛地谋求自身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外国,汉化、西化、欧美化接踵而至,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根。这种杂糅的历史过程也造就了它的政治特色——意识形态摇摆不定,机会主义色彩浓厚。以至于二战时其军国主义猖獗,到现在还依旧令人担忧。另外,与中国作为传统大陆农业国不同的是,日本是蜗居在太平洋上的岛国。其一,岛国居民有固有的岛国自卑感。这种心理始终藏在日本人的潜意识,即使今天已是世界强国之一,仍从根本上难以消除。与人一样,心理上过度的自卑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狂妄自大。小日本那狭隘的民族心理,在极端的时代与自身力量壮大之下,便会走上向狂妄的绝路。比如其维新后不久便走上对外侵略道路,这与其内心那块挥之不去的阴影是分不开的。其二,日本全

部位于季风气候区,不存在不同类型生活方式的民族的对抗。而汉民族自古就面对着4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也就是非季风区)的各种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危险,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危机感。再加只儒学等思想对其的强调,以及多民族共居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小日本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他们容不得“异己”,一旦被迫面对,又会在其中获取最大的私利,所以说,日本民族又具有极强的矛盾性。

这样看来,日本在被迫无奈之下会选择顺从,在力量壮大之后又会走向侵略。这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看来,他们可真不是什么东西。再加之历史问题,近年来,中日关系再度紧张,大陆也掀起了“抵制日货”等反日态势。同时日本右翼亦有反华之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看来,中国的“抵制日货”是一种民族情绪的发泄,虽有深厚的群众心理基础,但恐怕不具有群众实践基矗为什么呢?在日企业有大量中国劳动力,抵制日货必然导致大量工人下刚,导致就业危机,尤其会使下层人民产生波动,直接对国家的安定造成威胁。尽管日本经济也会遭受打击甚至是灭顶之灾,但中日两虎相斗,两败俱伤,搞不好哪个国家再来个“渔翁得利”,岂不是与“抵制日货”的本意相背?况且中国正处大力发展经济之时,容不得这般折(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中日的演讲稿)腾,这是与全球化时代潮流相悖的。大家都知道上世纪20年代中国也有一次规模不小的“抵制洋货”运动,但那时为了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今日趋势不可与之相比。

对于日本的“反华”,也无非是迎合政治需要罢了。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和部分顽固分子的认可,有些领导人(比如安倍晋三)就拿民族主义大做文章,而这只是利用人们非理性的特点,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可他们也并非认不清时势。比如安培,刚上台就努力搞好与中、韩等国的关系,丝毫不见旧时“ 鹰派”的样子。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些“小打小闹”在利益的共赢之下成不了气候。进入经济全球化后,我们太需要联合,“求同存异”了。而对于“抵制日货”这样的现象,我们也不妨表个态:支持,但不值得推广。另外我想说的是:抵制日货,本质上不如抵制媚外。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探讨以下中日矛盾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大经济共赢状态”[在两国经济急需发展的前提下,中国下层跟对方的“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日本政局在“狂”也不会“妄”,安培深知“多个朋友多条路”的道理,中国也没心思理会日本那些烂毛病]未来三种可能:①、矛盾消失(我看几乎不可能)。②、现状的延续(这需要外界政治格局的整体稳定)。③、关系恶化:可能性一是恶化后复好;可能性二是走向战争(就目前看来还是有一定可能的,但战争规模不一定大的起来)。

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现状的延续,即继续保持共赢关系。另外大家也看得出,我的分析中很重外界政治整体形势。这很可能是未来世界的一个基本大势。即:独立的利益共赢体会使其内部原有矛盾愈发淡化以维系动态平衡。而诸多利益共赢体(其中以经济共赢体最易淡化矛盾)共同作为一个未来稳定世界的有机构成(这并非形而上学的累加),这也是世界不断走向稳定、和谐的原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历史发展固然有其妥协性,但中国仍需“民族主义”的急进派。

民族主义原是指坚决抵抗殖民、压迫、外族入侵的,这儿拿它来则另有含义。我是指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因为,中国当前上下虽有盛世之象,却人心日益浮躁,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剧,精神文明建设难以维系社会与人性二者平衡发展。民族主义正是一注强心剂,打进了人们空虚的心灵。

另外,需要指明的是,当前中国还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危机,我们应当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大家不要忘了,八年前我们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美国轰炸,十年前李登辉大放“一中一台”厥词的时候,第七舰队驶入我国领海恐吓大陆扶持台湾,30年前中国的西南边陲还曾遭到大规模地面入侵。更不要忘不了,57年前日本鬼子还在烧杀抢掠,祖国上下腥膻一片,57

年前中华民族才获得独立主权,而中国的真正崛起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

除了外界的压力(美国始终未曾放弃对我国的资本主义渗透,尽管今日已经更大地趋向于经济上的打压与军事上的威胁,中国亦存在被欧美西化的危险),中国内部矛盾亦需我们 警惕。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矛盾加剧;市场经济鱼龙混杂,人性堕落,许多人被金钱`权利`美色等物欲所奴役;政府的一些贪腐现象,也成为老百姓心中永远割不去的痛。

有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我并不以为然。但如果我们真的堕落了,自己的前途毁灭了,国家如何发展?民族的出路又在何方?前几天看到一个令我震惊的报道调查,说今日的俄罗斯仅有5%的青少年愿意把生命献给危难中的祖国。这与那个“红色时代”仅有十五年之隔,就变得这般令人寒心。虽说这与俄国人取消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主导意识形态的指导有关,是导致国人价值观堕落的重要原因,但这难道不也是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吗?

成熟的国民不仅应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尽管说国家把三十年前三大主课之首的《政治》逐渐降为今日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共也在淡化人们心中“姓资姓社”的方向问题,但我们却不能淡化心中的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说再多的理论也是空话,我们应当从实际的细节做起。如果不然,在百年后,我们的后代或许正生活在欧美文化同化之下,抱怨着前辈的罪责。中国是古往今来运气最好的国家之一,千万年来文明未易。但最难得的国家(比如苏联),最终打败她的往往还是她自己。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谢谢大家!

中日关系演讲稿by邓建辉2016-08-23 19:45:44 | #2楼

首先来看看我们的目录:

我打算分三个方面来讲:

一、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

(2)明清时期的倭寇问题

(3)近代日本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三、困扰现代中日关系的四大因素

(1)篡改历史教科书(2)参拜靖国神社(3)钓鱼岛问题

一、

1.古代中日关系,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唐元明清时期,一直以来,中日关系均为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流。

甚至追溯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有派官员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东渡日本求劝不老药”的记载,而徐福并没有在日本找到所谓的长生不死药,回去怕惹杀生之祸,于是长居与日本,这也就是日本民族的由来,据一位日本学者说,30%的日本人有中国血统。

汉史记载,东汉建武中元二年正月,倭奴国(也就是现在古日本),派遣使节来洛阳奉献,当时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国王。这是日本的第一次拜访我们天朝。

日本人习惯称自己为大和民族,跟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

公元前七世纪,日本大和皇朝经过“大化改新”,努力学习中国隋唐文明,逐渐强大了起来。很有意思的事,在唐初之前,日本虽多次向中国登门造访,但是其态度和目的却跟后来大为不同。其中,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也就是在递交书中没有尊称中国皇帝为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时候,日本已经开始称自己为东天皇,而中国为西天皇了。明显这个时候,日本已经有跟中国分庭抗礼的心态。所以说,日本对中国有一种骄傲甚至是傲慢的态度,也是有一定历史根源的。

到了唐朝,日本更是不遗余力的向我们天朝学习,从制造、建筑到典章制度,全面向中国学习。

从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全面效仿大唐文明,到现在都能感觉到,日本现在的“文字”,“茶道”,“和服”,还有一些节日如“七月七乞巧节,重阳节登高”等所谓的大和文化,其实都离不开中国的影响。

2.到了明清时期,中日关系出现了“倭寇问题”,首先向大家简单说明一下,倭寇一般指13之至16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盗,虽然倭寇的组成并非局限于日本海盗,但是最初的一批海盗均来自于日本,所以习惯性称日本海盗为倭寇,当然就我本人来说,我也喜欢称日本人为倭寇。

明朝初年,因为明初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造成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到明朝这里骗钱。

很多到中国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政府的管辖,朝贡完了以后他们滞留在中国沿海抢劫。这是明初的倭寇。为防止倭寇,当时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

而在清朝初期,1683年清朝攻占台湾后,曾一度废止海禁与迁海政策。然而,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开始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当时避免了西方势力的入侵,但同时也严重的阻碍了对完经济的发展。中国与日本的经贸往来也由此中断。

在这里大家可以惊讶的发现,原来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竟跟日本“倭寇”有莫大的关系。

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作为军事封建领主魁首的丰成秀吉,不满足于对日本人民的统治,进而想迫使朝鲜、菲律宾、中国台湾、琉球前来朝贡,梦想统治中国大陆和朝鲜。从此,日本的侵略思想,日益甚嚣。

二、

回到近代史,中日关系已由当初的“和平友好交往”变成了“战争侵略”的恶性关系。

在日本方面,在1868年4月,推行了“明治维新”的改革,日本很快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当然,中国期间也有改革,但“闭关锁国”政策的局限性,与日本的改革不能一日而论,中日间的实力对比迅速拉开了差距。

由于政治、经济实力的飞跃,后来日本“军国主义”也发展迅猛,帝国主义甚嚣城上,逐渐走向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对于中国来说,第一场噩梦就是甲午中日战争,后面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都是日本侵略带给中华民族深深的灾难。辛亏最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才有现在的诸位在这里听毛概课。

时间再回到当代,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个时期中日关系特征为:70年代以前追随美国仇视中国,70年代以后和平交往是主流,但日本始终不能正确对待历史。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始终希望:中日关系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例如1972年周恩来总理会见田中角荣,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邦交正常化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还有,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日,1998年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21世纪,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日本。可见,我们中国领导,始终为了,中日友好发展而操碎了心。

三、

尽管中方始终努力保持友好关系,然而日本却不那么领情。

当今,困扰现代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问题却而外突出,其中有,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问题。

第一是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是指日本历史教科书上,美化了侵略战争,而否认侵略罪行。这本教科书和日本政府的态度遭到包括日本广大有识之士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第二是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实质上就是要颠覆东京审判结果,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是对人类良知的肆意践踏和对公理正义的狂妄挑衅,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三是钓鱼岛问题。大家都知道,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 固有领土 。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都听累了,我们来看一个短视频“钓鱼岛,理性爱国”。

看完视频后,小结一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与日本之间有着太多敏感的话题,而中日双方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正确的看待中日关系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所以我认为,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对于我们大学生本身来讲,对于当前中日关系,我们除了始终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外。

一方面,我们要相信中国现在的实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接下来把舞台交给我的搭档。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演讲稿第二稿2016-08-23 19:47:42 | #3楼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代表我们小组上来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浅析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

昔日的辉煌随历史而去,万邦来朝的记忆依稀还留在心中,甲午,一场中国命运的决战,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这场失败的战争而今看去仍是满眼伤痛。然而,习惯了线性思维历史教育的国人真的了解这场战争吗?在伤痛之余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泱泱中华为何会身罹奇祸?道德的谴责,真的能够概括这场战争的胜负缘由吗?历史不允许假设,但却不能妨碍我们对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首先,为何会爆发这场战争,又为什么是中国承受这样的灾难?

日本统治阶级一向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并把中国和朝鲜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明治维新后,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的激化,日本政府迫切需要发动对外战争,以确保国外原料产地和市场,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同时转移国内的视线。而欧美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助纣为虐,为日本军国主义进攻朝鲜和中国提供了后援.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这对日本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真可谓“欲渡河而船来”,于是故意揪住不放,趁机出兵朝鲜,不久,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

这么多次战争,清军却节节败退,没防住敌军的入侵不说,有很多清军将领竟置诸军于不顾,弃城而逃,不战而败.这多么可耻啊,竟然临阵逃脱,连面对敌人的勇气都没有,何以守护国家呢?也难怪泱泱大国竟落得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就拿金旅之战来说,日本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十二天了,清军竟然毫无反应。当日军进攻大连湾,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又开始向旅顺进逼。统领纷纷潜逃,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旅顺口,并且制造了旅顺惨案。

清朝官员竟然如此,可见清政府何其腐败啊!的确, 当年慈禧太后盼望从速结束战争,就是怕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并且从海军经费中抽钱建她的颐和园。黄海海战战败后,清廷内部主和声音越来越响.最后下令 避战保船 ,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陆路诸军兵败如山倒,成片国图沦丧,海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至此已经不再具备任何继续作战的实力和信心,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这无异于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同时又便于日本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侵略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这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巨额赔款,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得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增开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它同时又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大获其利,这极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好端端的一个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得支离破碎,面对这样的情形当时的诗人黄遵宪写道:

寸寸河山寸寸金,

瓜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甲午战争战败,使洋务运动彻底破产。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

然而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甲午战争也引起了远东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甲午战前,远东三国中国、日本、朝鲜都是半殖民地。甲午战后,日本国势直线上升,中国、朝鲜急剧下降。俄、德、美、英等国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

中国近百上前的历史悲剧,虽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们有必要认清此次战争,知道中国败在哪。

那么,中国败在哪呢?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七、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战争虽然过去了;但,中国曾经的历史耻辱我们决不能忘记。“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在座的各位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每一位国人都必须将之铭记、反盛深思,然后付诸行动。

铭记,是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的历史教训和真理。

反省,是反省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以及存在的矛盾。

深思,是深思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行动,是用行动切实解决问题,不再让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的演讲稿

中日关系演讲稿

一说起日本,也许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会产生一种想法,那就是恨,这种说法确实很笼统,也只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一个情感的宣泄,而产生这种情绪的客观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有的,中日关系有一个结,它有点历史的狭隘,因为它夹带了太多的民族感情。它建立在一个痛苦犹大,角色转换的历史中。日本对中国的伤害太深了,也许那只是日本人的祖先的种种恶行,而那段历史是无法弥补的,是无法从每个中国人心中消除的。

战争结束了,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最近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陷入了危机,虽然钓鱼岛撞船事件终于以日方交还船长暂告一段落,但中日关系,或将面临着几十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最近听到大学生游街示众、拒买日货的种种抗议,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怎样评价这种举措呢?是幼稚还是勇敢?是不知时局还是有爱国精神?我们无法评价,更无法定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怀着同一种思想与感慨,都有着同样的民族感。

而当我们不再受情绪的影响,重新回到理智时,我们深知,中日必须处理好双方的关系,这不仅是当前局势的要求,()更关系到两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假若战争再次打响,整个社会将会倒退,两国人民也会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先抛开中国的大而古的信仰,抛开日本乏而坚的自负情结,共赢与共识是绝对的上策。

我们无法对日本进行控制,但是我们都知,日本的教育有着绝对的虚伪,对于以前的种种恶行,日本在对下一代的逃避了这一点,还大言不惭的说着本民族国家的历史,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是从心灵深处的鄙视。但事实胜于雄辩,无论日本人怎样的花言巧语,都逃不过事实的否定。

我们必须解决好中日关系,我虽然无法控制,更没有能力,但我呼吁大家,在对日本不满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去维护和平。

分页:
标签:中日甲午战争演讲稿 中日恩怨英文演讲稿 中日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