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移民 > 正文

【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要改变学生创新意识薄、实践能力差的现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剂良方。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古诗文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古诗文教学中拓宽视野,加强课内外沟通,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路。
  1.个体研究
  针对单个或是一组有关联的古代文人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领会他们的风格,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讲授东晋陶渊明时,课前我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对陶渊明其人和其诗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对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行为进行讨论时,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此外关于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面貌,通过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的综观,学生得出了陶渊明诗歌不仅呈现静穆的一面,同时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的观点。这种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思维的视野被大大地拓宽了。这种开放式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迅速融入古典诗文的氛围中,锻炼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比较鉴赏
  古诗文中的一些作品的思想性或艺术性往往有共通之处,教师在讲解时可有意识地进行作品对比,或看该作家的作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或其他时代的作家有何异同,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讲解李密的《陈情表》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样是表示不愿出仕,《陈情表》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二者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二者的语言风格有了明确的认识,前者动之以情,婉曲深致,情辞恳切;后者嬉笑怒骂,批判力极强,极尽嘲讽之能事。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风格解读形成这两篇作品的不同认识,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两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而顺藤摸瓜地找出作品的旨意,最后要求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这种文体的总认识,写出一些相关的文章。经过这种延伸比较,学生的体会更深刻了,并且觉得这样的课上得有深度,有广度,比死抠文本好多了。
  3.纵横贯通
  语文学习中要善于将各种零散的知识点,把各种看似独立的课文及观点纵横贯通起来,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而又不流于空谈。由于多种原因,现在的中学生对古典诗词兴趣不浓,对古典诗词的创作艺术知之甚少,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有待继续培养。教师可以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必修的词作为认知的点,沿着朝代向前、向后贯穿选修中不同时期的词作进行教学,按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打乱选修中的作品排序,重新整合、排序选修中的作品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词的发展、演变有整体认识,加上对词人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感知、赏析词。当然探究所依据的词作是必修、选修和少许补充的词作,这样才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为了便于明确探究的问题,老师可以提供几个探究方向:(1)词的体制变化;(2)词的题材变化;(3)词的艺术手法的变化。通过学生探究、交流,师生明确几个步骤后,词的发展、演变从形式到内容到艺术手法,线条清晰,不仅对选修和必修中涉及的词进行了梳理,而且可以拎出一条词史的发展、演变的线索,做到语文教与学的集约化。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词的发展、演变,词的知识图式有清晰的认识,鉴赏词的能力自然提高。
  4.积累知识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古诗文反映的是古代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用卡片分门别类地记录,以便进行系统的整理,按照历法、天文、礼仪、宗教、农业、建筑、科举、官宦制度等各方面进行知识的收集。如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主称“侯”、称“王”,战国时期,各大国的国君先后称王,后来有的甚至称“皇”称“帝”了,但都为时不久,未成定制,直到秦始皇初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从公元前二二一年开始,确定“皇帝”为新的国君称号,这个称号一直使用了两千多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止。秦汉以后,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国君的称号与汉族不同。如匈奴称“单于”;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匐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称“可汗”,简称“汗”;吐蕃称“赞普”,等等。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他们的搜索面。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就不仅有面的巩固,还能获得点的深化。
  5.社会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确,“高中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比如,在学习《六国论》时,苏洵的主要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写作此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部战国史探究一些原因,联系当今全球的发展局势,得出一些自圆其说的看法,来让今人和后人受到启发。通过读“六国”,看世界,学生能拓宽阅读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这种开放的、灵活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其实,无论采取何种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都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观点与成果,成果不论大小都应给予重视与鼓励。此外,还要注重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每一位参与研究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写成正式的文章。
  总之,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景及潜力都很大,前景也很乐观,只要立足于实际,提出可行的方案,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果。同时,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样,才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

标签:研究性学习 高中 古诗文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