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在体验经历过程中学好数学]考研数学老师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生活中的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生活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不应该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或给学生传授一些刻板的知识,而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为生活中的素材都可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的知识。
  一、贴近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就是在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我在教学新课时,让学生尝试练习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我拿出抽拉式卡片,逐渐引出计算步骤,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这样使学生更好地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技能。
  小学生天生喜欢在某种情境中发挥直觉思维。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有一根280米长的绳子,每35米剪成一段,可以剪成几段,要剪几次”时,我拿出几根彩带发给学生做学具。我问他们发现了什么?有的说:如果我剪成两段要剪一次;如果我剪成三段,要剪两次,所以说先将8段求出来后,再有8-1=7次。是学生的直觉发现了知识,并且引发了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小学生最喜欢教师的“引―练”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中去发散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现过程,课堂内容将会在轻松的氛围中得以传授。
  二、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创设活动情境
  数学知识包含有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简史、数学应用等知识。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在掌握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这期间要经历复杂的认知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师的设计与组织下,让新数学知识的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新知识引入的源头,引导学生在新知识的形成中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体验,构建属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情境图,并设计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有数学价值的情境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有亲切感。
  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事先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到“衣服商标上有100%棉,金六福酒的商标上注有52%,牛奶箱上标有100%纯牛奶”等。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对“百分数”有所了解,经过教师点拨,就会形成知识。
  新课标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和掌握,就会更深刻,更牢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就把学生喜爱的游戏性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选择的是“套圈游戏”,四人一组,每组10个圈和一个小动物玩具,记录每人套中几个,然后根据套中与没套中的数量,列出加减法算式,每组学生活动完一次,集中反馈,这样有关10的加减法就全部呈现出来了。
  三、通过小组合作,积累探究实践经验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实际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内化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内化的全过程,才能实现知识增值的最大效益。教学中要在认知形成的各个环节上,让学生尝试,运用知识去增值求新。
  数学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数学核心能力的高低,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的核心能力,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运用的过程,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提高,所谓的数学悟性也就增强。
  数学产生于实践,因实践的需要所产生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分类时,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然后小组之间讨论。采用画一画,比一比的方法,自己先总结出方法,最后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整理板书概念。
  锐角:小于90度的角。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直角:等于90度的角。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的角。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5种角,然后交换量出角的度数;相互讨论记忆的方法,直到领会为止。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激发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从现实背景中,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体验实际意义中的数学模型,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反比例的量》的教学时,这样来引导学生经历反比例的量的建模过程:
  [问题1]:把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换成5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各可得几张?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1)请同学们填表:
  ■
  (2)你会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吗?
  (3)当换成的元数x变化时,换成的张数y会怎样变化呢?变量x是随着y怎样变化的?为什么?
  引出课题:反比例的量。接着利用课本的例子,互动探究,学习新课:
  高度h、底面积s、体积v之间满足关系式v=sh,当v=300?3时,
  (1)如果用字母s和h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v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样表示?
  (2)利用你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
  (3)当底面积s越来越大时,高度h是怎样变化的?当底面积s越来越小呢?
  (4)变量底面积s和高度h是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5)如果用字母s和h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v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样表示?
  [问题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完成全程所需的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问题3]: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什么特点?②如何给反比例关系下定义?
  教师总结并和学生一起探索出反比例关系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的量。
  教学中能够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全方位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就会自觉地运用原认知主动构建新知识。在反比例关系建模中,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后,体会到反比例关系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模型,既通过经历数学建模过程领略到数学思想与方法,又掌握了反比例建模思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深化知识、发展技能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构建知识,不但能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并且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沟通中,引导学生深化知识、发展技能,学会观察判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下,为了更好地进行教与学,就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更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进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责编 闫祥)

标签:学好 过程中 经历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