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阅读 > 正文

教学内容设计

时间:2017-05-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小学教案的基本内容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及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这个过程特别讲究科学性和创造性。

我们必须明确,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为学习服务。为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并广泛挖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尤其要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设计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特别地,设计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考虑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更长目标。

(二)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即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分析,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

这里有两个问题十分重要:一个是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基础,一个是要正确认识教材。对于前者,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心理规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对于后者,意味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此次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材是一个极具宏观性的蓝本,覆盖着极其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学习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本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削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

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三)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附设计说明。

在新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通常有两种基本模式,其中一个是探究发现式,一个是有意义接受式。

探究发现式的基本环节是:问题情境[FY]建立模型(得出有关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结论)[FY]求解[FY]解释与应用[FY]拓宽、反思。

有意义接受式的基本环节是:创设有意义接受的情景[FY]采用接受式传授有关知识[FY]正反例解释应用[FY]巩固、强化[FY]小结、结束。

按照新理念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要将新的学科观、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要按照知识科学性、知识体系、编排特点、知识深度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情境、问题、背景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融合和优化。

(四)设计教学评价。

主要反思的问题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分析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五)编写出教案。

中小学备课报告编写的格式,一般有课时教案、表格、流程图等几种形式。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备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只有充分的酝酿、思考,具备驾驭教材、驾驭学生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步骤和要求

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准备、4教学课时计划、5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细读感悟,四、总结升华,五、拓展运用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①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②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筛选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

③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对重难点的处理,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

④练习设计

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具有实效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多样化的课堂练习。

⑤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后记的质量。

(2)三种基本课型教案一般按照“禹城市优质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撰写(必要时可做适当调整)。

新授课:①有效导入,认定目标;②引导探究,自主合作;③展示交流,精讲点拨;④达标测试,反馈矫正;⑤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篇二: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

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

邳州市八义集镇中心小学 周有利 221361

●先厘清几个概念: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的“是什么”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学科(语文或数学)素养“是什么”。学科课程目标大致包括人文素养和学科应用能力(语文培养言语应用能力、数学培养数感、数学思维智慧)这两个方面。(学科标准都有明确要求,有总目标、有分学段要求等)

课程内容:是学科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学科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学科素养目标,学科课程研制者建议我们的 “一般应该教什么”。从大的方面说,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化经典(如语文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而这个“课程内容”是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来学习,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观念的灌输,就是“教内容”。(如语文关于“提示语”的语文知识,什么是提示语、有几种表现形式,结合具体的语境不同的形式其实隐含着不同人文价值取向,这个是不能单单拿出来讲的)事实上这是通过一篇篇的教材、通过具体的事实材料来承载一定的课程内容的,以此来实现一定的课程目标的,这就是——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学科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的“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学生教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教材编撰者提供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教材内容”主要是指为有效传递、实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和非文字材料。包括文本材料,也包括幻灯片、课件、录音带等音像资料,简言之,就是“用什么去教这个应该教的东西”,是指用什么资源如何去呈现课程内容,宗旨是使教师能更方便地“教”,学生更方便地“学”。(理想的状况的是教材内容能够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的是“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科课程内容(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学科教材内容(指教学“用什么去教”),有一部分可以直接进入教学内容的范畴,但也有一部分是需要通过“重构”(处理、加工、改编及至增删、更换)、“执行”、“创生”才能进入学科教学内容的。换一句话说,并不是学科课程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并不是学科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而如果我们于不经意间这样做了,就会造成所谓的“教教材”。“教教材”是泛化的学科观的反映,是对教材功能的误定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化、模糊化处理。

“实际上需要教什么”这里的“实际”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如何使一个班乃至一个组、一个学生,更

好地达成课程目标与一掌握一定的课程内容。一定程度上讲“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先前充分的设计与准备只是想让其成为教学内容而并非就已经就是“教学内容”了。(这里理想的状况是“教材内容教学化”)其实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转变观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但不是“惟一”凭借,即把教材当成了教学内容的惟一,所以一节课围绕“是什么”而展开,至于“为什么是”、“怎样是”则关注太少。就是“是什么”也只是“教师的是”而不是“学生的是”;也只是“支离破碎的是”而不是“统整化一的是”;只是“肤浅固定的是”而不是“深入批判的是”。“因了一定的教材”教师成了“教教材”的权威,“因了自己(指教师本人)的知识与经验”,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温顺的小绵羊。所以我们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什么是“教教材”?所谓“教教材”,就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不一致时,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教参的表述或理解为依据,它所反映的思想是“以本为本”,其实质上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

什么是“用教材教”?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依据一定的课程内容,借助教材作为学习素材,忠实于实现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它所反映的理念是“以人位本”。

由上可知,“教教材”仅仅关注的是“教学进度”、“教学任务”,是想在一定的时间单位能否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对于这种任务的完成的效益或是效果如何不去考虑,一句话它所主要关注的是“教材”;而“用教材教”是以实现一定的课程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旨归,它仅仅以教材为例子,一个实现一定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例子。说穿了,只要能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要求,只要同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甚至可以完全另外找其他的教材来用。(不也有一些地方学生使用教师自编的教材,而学生素质不也同样很好吗)。教材只是教学的素材,教学中我们只能“用”它,不能“教”它。一句话,它在关注“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关注“人的积极主动的全面的发展”。那么应该用教材来教什么呢?应该用它来教我们应该教的教学内容。如一篇课文,我们既可以教给学生有关的语言知识,也可以训练学生有关的语文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生活态度以及良好习惯等,这些都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确定的。因此,教材并不能直接成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并不完全等同。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机制看,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内化生成过程”,是学习者“将外在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自己要找到新旧之间相匹配的相似块),在同化顺应的平衡之中使新的知识成为自己的有机部分,嵌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之中”;同时建构主义理论也指出个体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新经验的过程,是师生开展对话、进行视野融合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可见,

学生的知识教师是无法教给的,而应让学生自己悟得、生成;教学不应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教师借助教材、利用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这经历、体验中生成知识的过程;教材绝不可能是教学的主宰,而只是学生知识生成所需的一个凭借、一种资源。从这一点看,我们也要摒弃“教教材”的思想,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

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我们才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设计之前我们应该明确:

●解读教材:教学内容把握的关键

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学艺术来自于每个方面,也很难说哪一方面更重要。他认为,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这恐怕是所有当老师的共同体会。任何一篇课文,只读一两遍是很难找到教的方法的。但当我们读了若干遍之后,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有了。于老师告诉我们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就是你的方式方法再好,恐怕也是空中楼阁,徒有其表。于老师尽管是站在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说的,但我们认为不论是“内容学科”还是“工具学科”(有人把教学学科分为内容学科和工具学科两类,有关社会和自然的学科属于内容学科,如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而数学和语文属于工具学科)都有一个深入解读教材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很少做到这一点,才使得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那么如何通过有效解读教材,在宏观与微观上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呢?

一位教师在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在教学文章第8-9节的时候,这位老师之前意识到冰心奶奶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内涵就是“儿童多的地方就有春天,儿童就是春天”这样一个深刻的主旨内容(当然还有冰心奶奶热爱儿童的主题内涵),但应该说学生自己是不大可能领悟到这一步的,教师不可能直接告诉学生,而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去发现。但如何才能让学生慢慢体悟呢?请看下面这位老师实际教学上的环节:

??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分别从有关词句感受到了儿童的多。文题是“只拣儿童多处行”,那冰心奶奶一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的地方行走呢?

生:因为在儿童多的地方能找到春天。

师:在儿童多的地方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吗?

生:不一定。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在桃红柳绿的地方也能找到春天。

生:能找到。儿童多说明那儿的景美,那里一定是春机盎然,所以能找到。

生:不一定吧。我们校园儿童多,那这里春机盎然吗?你能说我们校园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吗? 生:能。春天是儿童认为最烂漫的,是他们成长的最好季节,最美时光,儿童多一定能看到春天。 生:能。因为孩子在春天里上最可爱的、最活泼的,他们感觉春天能给他们带来欢乐、带来生机。 师:那到底能不能找到春天呢,再读第8节,有一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你们说说花儿和儿童哪儿一样?

生:花儿和儿童一样多。

生:花儿和儿童一样热闹。

生:花儿和儿童一样“旺”。

生:花儿和儿童一样富有勃勃生机。

(分别引导生读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板书——)

师:看了这个板书,你还会有什么发现?

生:我突然发现儿童就像花儿那样在盛开。

生:我也发现,儿童像从魔术匣子里飞涌出的小天使,不正如海棠花吗?

师:看了这个板书,你还会有什么发现?

生:我突然发现儿童就像花儿那样在盛开。

生:我也发现,儿童像从魔术匣子里飞涌出的小天使,不正如海棠花旺盛得正向外喷放吗? 生:我还发现,为什么冰心奶奶把“只拣游人多处行”改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因为儿童多哪儿就热闹,哪儿就是春天,儿童代表着春天。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想象力。是啊,儿童就是花朵,儿童就是春光,儿童就是春天。

生:我知道冰心奶奶表面上写游园看花,写春天的美景,而实际是写儿童的。

生:冰心奶奶写花儿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写儿童充满勃勃生机。

生:我突然想到,只要有儿童的多与闹,不论此时是不是春天,但相信一定能找到春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看看这一单元都是写儿童的,写孩子的。有表现儿童聪明好学、富于幻想的《望月》;这里表现了儿童的勃勃生机;下面还有即将学到的表现儿童机智勇敢的《半截蜡烛》等。课后去查找一些描写儿童其他方面的文章,我们搞一个专题学习。

师:另外,你们再读读第8节,看看花儿和儿童还有哪儿一样?

生:花儿和儿童一样需要施肥浇水,需要辛勤的园丁的培育。

生:花儿需要园丁的呵护,我们需要老师的关爱。

生:我知道冰心奶奶是个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这里表达了她对儿童的爱。

师:(相机出示)冰心的一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引导齐读)

师:同学们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你们是祖国的春天。冰心奶奶是在告诫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你们、培育着你们。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冰心奶奶有一颗不老的童心。

师:说得真好。(出示《雨后》,教师播放配乐朗诵《雨后》)这是一首描写童稚举止、心态的诗,也是一支充溢着儿童情趣的欢乐的歌。它发表于1959年6月27日《光明日报》,那时她59岁,《只拣儿童多处行》是60岁时候写的。正是冰心奶奶有这样的童心,才使她写出了这么多热爱孩子的作品。

师:冰心奶奶只爱孩子吗?再请听配乐朗诵《纸船》,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冰心奶奶还爱母亲。 师:从我发给你们的其他材料中,还看出她爱什么。

生:还爱大海,爱星星。 师:是啊,她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你们多读一点冰心的书,如《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来感受这颗真挚的爱心。

??

从上面的课例中,如何在教材解读中有效把握“教学内容”,至少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组辩证关系: 一是瞻前与顾后的关系。拿到一篇(节)教材,我们要前后教材内容联系着看,不要孤立地就某一段(节)来讲解某一段(节)。比如上面在教学8-9节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教学内容设计

读,这样学生的理解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这是就一篇(节)教材而言的,但除此之外,我们的视野还要开阔,我们还要能从宏观的思路出发,把一篇(节)教材架构在一个单元、一册教材、一个年级之中,即想想这一篇(节)教材在本单元的地位如何,甚至这一篇(节)教材在本册、本年级都有何具体的要求,它与前后文的联系是什么,本文(节)所在的单元与前后单元的关系是什么,如此等等我们既要能做到瞻前又要能做到顾后,而不是就教材解教材,就本文(节)而教本文(节)。尤其是数学学科、科学或自然学科等理科的东西更应该从整个章节、整个单元的角度去解读、去把握,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渗透,不论是知识的,还是情感的,抑或是思维方法的等。当然这个“前”与“后”还要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先后的特点出发,不能跨越学生不能承受的生理或心理基础,否则也是徒劳。做到既“瞻前”又“顾后”,我们就有了整体的视野、有了联系的视野,有了开放的视野,有了“儿童的视野”,我们的教学设计才会是全面的、较为深入的。

二是深入与浅出的关系。现在解读教材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惟恐自己解读不深入,有时去刻意作一些深度的研读(这里主要指有界的深度),其实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你能走多远学生或者就会走多远,只有你研读得深入了学生才会在你的引领下深入文本。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发现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是“深解深教”,即把自己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想深入地“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而不知浅出,不知道由浅入深,这就是没有处理好深入解读与浅出引领的关系,从而致使教学变得晦涩难懂,教师神采飞扬而学生却不知所云,学生并不买老师的帐,这样的例子并非鲜见。比如讲一个数学或是物理概念,尽管你对之已经有了翔实的理论把握或深度理解,但若不在一定的比较、实验或操作中引导学生辨析、猜想、感受、理解,而只是一味讲授、生硬的灌输,真是“你不讲我还懂,你越讲我越糊涂”。所以这就要我们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找准“突破点”,引爆“矛盾点”,促成“生长点”,在一个由浅入深的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自省自悟。应该说上面这个例子里没有教师的告诉,老师的深入解读在老师自己心中,而

篇三:教案设计的一般要求

教案设计的一般要求

以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成果的评价为基本结构的教学设计过程,体现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案设计的一般要求。

3、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 设计教学预计目标;从认知、技能、情感、发展的领域。

? 设计教学的导入;教师利用导入技巧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

需要。

? 合理的安排教学步骤;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状态到预期目标过程的逻辑关系。 ?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用什么方式、方法给学生呈现什么教材和学习内容。 ? 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步骤后给学生提供一个标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机会,也

是课后分析教学效果的资料。

教学过程的要素

(1)教学目标的确定;它是教学的预期结果。具体、明确、符合学生实际、可操作。发挥导向性、激励性、标准性的功能。

(2)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重要因素,关系到教学结果的落实,它是载体。

(3)师生关系;主导与主体和谐是教学的重要因素。

(4)教学组织;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的进行。

(5)教学方法;合理的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6)教学手段;手段合理,教学的针对性强,重、难点便于解决。

(7)运动负荷;科学合理的负荷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能。(超量恢复原理)

(8)教学评价;及时地反馈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9)安全措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10)课后小结;修改调整不合理的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计划的方法与步骤

? 根据课堂教与学的内容,确定相应的教与学的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根据单元目

标分解到每次课的目标,注意目标的分割排列,着眼于时间条件和科学合理的课时计划。注意时间、条件、全面、明确观的结合。

? 根据教与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课各部分的内容。

? 根据各部分教与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配教与学时间。

? 根据各部分教与学内容、教与学时间,确定教与学组织形式。

? 根据各部分教与学内容、教与学时间,组织形式,确定教与学手段。

? 根据各部分教与学内容、教与学时间、组织形式、教与学手段,安排生理负荷。 ? 根据各部分教与学内容、教与学时间、组织形式、教与学手段,安排场地器材。 ? 完成课时计划。

6、应注意的问题:

? 要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挖掘知识点,寻找可教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

兴趣。

? 要了解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发展空间,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建立自信心。 ? 采取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用导入——学知——感知——解疑——精讲——练习

——体验——理解等反复螺旋式的回环上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 合理安排场地器材,场地器材使用的多少,是否合理,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很大

的作用,学生可以借助着各种器械进行锻练,完成教学目标。场地过小,器械过少,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标签:教学内容 设计 白鹅教学设计 翠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