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寓言故事 > 正文

[我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

时间:2019-02-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乡村,是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民族心灵的根。   我自幼在南方山乡长大,深刻体会到农村的偏僻落后、农民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之苦。几十年来,在长年累月的书画创作过程中,我更像一个正午烈日下锄禾的农民一样,辛勤耕耘,肆意泼墨:有遗憾,有丰收,有心血,也有无人知晓的泪水……这世上,难道还有什么人比农民更辛苦的吗?农民要进城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怎么办?他们大批大批地进城了,农业耕地大片大片地闲置、荒芜,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农民即将失去土地。没了土地,农民还怎么活命?所以说,乡村是一个民族的根。
  哥伦比亚的著名作家马尔克斯是拉美作家中赢得最广泛的世界声誉的一个,这不仅因为他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更因为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催生的人类的“寻根热”,自1966年以来一次次勾起我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这样写道:“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20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子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见底,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之所以这样精妙绝伦,是因为马尔克斯借助叙事者引出童年见识冰块的回忆“过去”的同时,把一个不确定性的“现在”、“未来”呈现了出来――整个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纵深感和连绵感。而马尔克斯的起笔,却选择了马孔多这么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小说写了小镇的创始人布恩蒂亚、乌苏拉在一块空地上建立了伊甸园式的马孔多小镇,他们繁衍的一个家族如何在100年的时间里兴盛、衰败,最后又如何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故事,小说始终弥漫着田园牧歌一般迷人的气息。这部《百年孤独》,今年在国内重新得以再版、畅销,我一点也不感觉到奇怪。可见,写开头这第一句话,比他写全书还要费时间。
  相似的乡村抒情,我在玛格丽特的《飘》、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鲁迅的《故乡》、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梁晓声的《年轮》、王宗仁的《藏地兵书》等作品里也读到过,仿佛跟随着这么多作家徜徉于天堂般的乡村一样。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描述:“我们都是被《旧约全书》的神话哺育,我们可以说,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画,像是对天堂的回忆……只要人们生活在乡村之中、大自然之中,被家禽家畜、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怀抱,他们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如此精到的自然描写,令当年在北大图书馆里的我非常震撼,整日陶醉其中,显然,它极大地影响了我后来的书画创作和散文创作,对于一代经典之作的向往和追求。每一个作家都有这样像上帝“创世纪”的意味,或者叫艺术创作冲动,但是冲动并不等于是你的作品立马就有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在许多书画作品完成之后时常会发现:经典之作并不是天天都有,非经典的东西太容易产生了――原来,经典距离我们是非常遥远!
  对于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我感到通过一切艺术的形式去接近它们,非常的“陌生化”、非常的“无所适从”,我想这是一个书画家、作家无法通过他所掌握的技巧来完成的。和现实中形成的强烈反差是,马尔克斯帮我们展开了一座消失后的“陌生”的马孔多小镇,鲁迅帮我们发现了一个长大了的“陌生”的闰土,梁晓声帮我们呈现了一个班长式的“陌生”的兄长,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个作家在发现“陌生”的过程中,所留下的孤独、困惑的身影。
  我希望现实中国的“三农”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好,更希望自己能像马尔克斯在1966年创作《百年孤独》一样认真写出好的作品,再一次掀起人们对于乡村的“寻根热”……虽然,实现这个梦想我是那么力不从心,但,我一直在努力着、行走着。
  在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多时候应该向农民学习,真的,真的是这样。

标签:乡土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