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哲理名言 > 正文

石漠化片区【云南省石漠化片区反贫困问题探讨】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石漠化是云南省喀斯特地区的灾害和贫困之源,云南省石漠化片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对于云南省石漠化片区反贫困问题而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督作用,保护生态,构建基于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石漠化片区;反贫困;可持续发展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14个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也属于其中之一。云南省的石漠化片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境内地形起伏大,97%是山区和半山区,岩溶面积占51%,是典型的多石灰岩地形,岩溶片区的人民多数处于贫困状态。
   一、云南省石漠化片区的现状
   云南是我国岩溶分布最广泛的省区之一,岩溶面积在全国居第二位,由于特殊的地貌和气候等多种原因,全省荒漠化和潜在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全省土地总面积39.40平方公里,岩溶面积达1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14%。全省16地(州、市)均有岩溶分布,其中岩溶面积在30%以上的县达63个,严重石漠化的面积高达141.34万公顷。
   云南省集中连片石漠化片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东部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西部分别与滇中区和滇西南区相连,是云南省的东南门户,与越南接壤,包括文山州的麻栗坡、马关等8个县;曲靖市的富源县;红河州的泸西县;共计10个县,连片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为92.49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32.1%;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是文山州,达83.18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8.8%。
   “山穷、水枯、林衰、土瘦”是云南省岩溶地区多数村寨的概貌,“吃饭难、饮水难、烧柴难、建房难、行路难、上学难、照明难、看病难、特困户多”,“八难一多”是云南省岩溶地区的缩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治理石漠化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相继实施,但石漠化并未得到根本治理,石漠化导致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甚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工程和加大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力度,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云南省石漠化片区的贫困状况
   (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云南石漠化片区深度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使该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2009年底,云南石漠化片区人口数为455.37万,占云南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人口总数的16.6%;贫困人口数为62.75万,占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人口数13.7%。该片区2009年人均GDP为8556.3元,约为全国人均GDP的1/3。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2536元,是全国农民年均纯收入的47.9%。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是石漠化片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深度贫困人口比重大
   云南石漠化片区的10个县中,文山州的8个县位于中越边界的革命老区和原战区,岩溶面积占51%,贫困人口52.86万,贫困发生率为15.5%,其中8个县的贫困发生率大多在10%-20%之间,麻栗坡县达到25.91%;曲靖富源县贫困人口为6.5万,贫困发生率9.11%;红河泸西县贫困人口为3.4万;贫困发生率9.34%。按2007年国家绝对贫困785元的标准,石漠化片区2009年绝对贫困人口数为18.9万,占3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22.5%。石漠化片区贫困人口数量大,生态环境恶化,是云南省贫困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三)边境贫困与民族贫困相互交织
   云南省石漠化片区有3个边境县和3个临近边境县,主要区域生活着壮、苗、彝、瑶、傣、布依、白、仡佬等11个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岩溶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滞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沿边跨境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十分突出,该片区是云南省脱贫难度较大的地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石漠化地区的边境县也是境外毒品渗透和艾滋病蔓延的主要地区,同时跨境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十分困难而且极不稳定,易受周边国家特殊政策的影响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易形成一些新的不稳定性因素。
   (四)生态退化与贫困化的双重压力并存
   贫困是导致生态退化的根源,生态退化又加剧了贫困化,石漠化已成为云南喀斯特地区的灾害之源和贫困之源。云南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85个县中,石漠化片区涉及10个县,均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定贫困县中12.3%属于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中约13.7%分布在石漠化区。绝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只能在石缝中种玉米等旱地作物,广种薄收,维持基本的口粮需求。石漠化发展在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阻碍着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农村脱贫解困的主要瓶颈。许多石山地区已陷入“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致使石漠化地区成为云南生态退化严重、扶贫开发困难的区域。
   三、云南省石漠化片区的特殊致贫因素
   (一)土地资源匮乏
   缺土缺地是岩溶地区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石漠化治理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云南省石漠化片区的先天地质环境和气候因素导致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地势起伏大,森林覆盖率低。这类地区资源短缺、人口超载、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扩展、农业单产低、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形成资源贫乏性贫困。由于耕地缺乏,石漠化片区群众被迫在小如盆、碗的石岩裸面开垦种植作物,但受到缺水、缺土的限制,农作物产量极低。
   (二)水土保持难度大
   人类粗放耕作、过度樵采、石山放牧等掠夺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石山地区一旦出现轻度石漠化,一般在十几年内就演变为重度石漠化。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破坏易,恢复难。在已经石漠化的地区,采取人工措施恢复植被,在植物品种选择、整地栽植方面难度都比较大,成本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的条件。如果实施自然修复,通过封山育林、禁牧禁樵等措施恢复植被,就要经历植被自然演替的长期过程,水土保持难度大。石漠化片区群众生产生活和牲畜用水都十分紧张,80%以上的农户用水窖存雨水维持日常饮用水,每年缺水3-4个月。由于缺水干旱,农牧业生产严重受到影响,经济发展滞后,农村贫困面加大;也有一些地区为了生存过度开发资源而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和生态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新的贫困人口。
   (三)产业结构单一
   云南省石漠化片区生产方式大多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技术落后,维持着广种薄收、只种不养的掠夺式经营方式,造成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内物质代谢循环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这类地区的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龙头企业少、小、弱,产业发展困难,基本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劳动者缺乏脱贫致富的技能,农业科技普及率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环境条件的严酷性、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和劳务经济的局限性,使得自我发展和积累能力低,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弱,转移难,增收难度大。
   (四)以往战争的影响
   石漠化片区中,文山州8县处于原前沿战区,长期支前参战,为保卫国家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却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战争时间长、遗留问题多、自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因灾返贫率较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产业发展滞后,解困效果不明显,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解决云南省石漠化片区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喀斯特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寓经济建设于生态建设之中
   将石漠化治理与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的荒山造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着力恢复和维护生态系统,实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开展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半山区大力发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坡度小于25度的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开展水利攻坚,把小型水窖建设和土地改造结合起来,同时发展生态种养殖业,保土保水。
   (二)构建基于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方向。而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主要依赖种植业是石漠化片区面临的最大难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将是石漠化片区实现生态恢复和脱贫的发展途径。为此,需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通过优化调整结构,使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品种结构逐步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喀斯特钙生性环境利于喜钙植物生长的特点,发展拥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利于生态修复的名、特、优、新经济作物和反季节瓜果蔬菜,如花椒、烤烟、马铃薯、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
   (三)针对不同贫困程度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扶贫推进方式
   对丧失生存条件的石漠化严重地区农户实施易地搬迁,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对于其他深度贫困人群,则应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式扶贫方式,整体提高其发展水平。实施以村委会为基础的扶贫开发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通过低保,保证其生计安全;实施住房改造工程,改善其居住条件;实施“一村一品”的产业培育工程等。
   (四)实施区域和人群相结合的扶贫瞄准方式
   从民族看,以少数民族中的特殊困难支系、8个人口较少民族、4个特困民族优先;从区域看,以边境一线贫困人群、革命老区“三老人员”中的贫困人群、1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优先;从资源禀赋看,以生态重点区、生态脆弱区贫困人群优先,重点做好深度贫困人口的扶贫攻坚工作。
   (五)结合新农村建设,合并整理居民点
   石漠化片区山高坡陡,平地少,因此居民点分布稀疏,布局分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也不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应以集约土地利用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整合基础设施,缓解人口生存压力,增加区域人居环境容量,改善石漠化片区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居民点更有利于农民安全居住、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嘉学,夏淑莲,李培英.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怒江峡谷脱贫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2006(1).
   2.王晓芳.调整反贫困政策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J].开发研究,2007(5).
   3.王世杰,李阳兵.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世纪研究,2003(6).
   4.郭洪,朱明熙.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财经科学,2011(4).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标签:云南省 片区 贫困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