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汉网络流行语中的仿拟修辞格]网络流行语中的修辞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在互联网时代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仿拟”是当今网络流行语中十分走红的辞格明星,本文试从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仿拟修辞格给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表意智慧,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味。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仿拟修辞效果文化意味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川川对父亲李香山深情朗诵的小诗《见或者不见》深受欢迎,几乎一夜之间蹿红网络,千万网友争相转发,各种《见或者不见》的仿作层出不穷:
  例1: “你看,或者不看书,分数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开,或者不开卷,态度就在那里,不紧、不慢;你挂,或者不挂科,命运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让我背到考题,或者,让考题住进我的心里,默然、淡定、寂静、欢喜。”(改编的“考试版”诗歌)
  例2: “你来,或者不来,微笑就在这里,天天绽放;你想,或者不想,文物就在这里,久而弥醇;你爱,或者不爱,湘博就在这里,光华恒远;你关注,或者不关注,微博就在这里,永不自弃;来关注我,或者让我住进您的心里,默然、收获、品味、欢喜。”(湖南省博物馆的官方微博介绍)
  而读到“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to be avoided.(Lord Samuel)”,便会很自然想起英语中那句著名的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仿拟修辞格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
  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进而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和刺激;在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中,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创新能力得以施展;而在高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巨大便利用语言给生活增添一些情趣。本文试从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仿拟修辞格给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表意智慧,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味。
  一英汉仿拟修辞格
  作为修辞家族中的成员,英语的Parody与汉语的仿拟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
  英语parody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被提出,是一种模仿以往诗歌风格的诗体。随着知识领域的拓宽,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加深,给它下过多种定义。有的从词源学角度,有的从它所取得的幽默效果角度,有的从它与其它相关辞格的关系等角度定义。根据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1978年版),parody是:通过模仿他人的写作风格达到娱乐的效果;1986年,J.A.Cuddon对parody的定义为:对某一作家词汇、风格、态度、腔调及思想的模拟,使其可笑。通常对某些特点进行夸张,用类似卡通漫画的技巧来获得其效果,事实上,这是一种讽刺性的模拟。
  同样,汉语仿拟手法的运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两汉时期就已出现,汉语仿拟的定义也随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者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版的《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定义:“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武占坤先生在《常用辞格通论》中说道:“仿拟格是为了实现一定辞格,适应特定的语境,故意仿效既有的辞语、句子或作品的格调创造偶发性的语言成分的一个修辞方式。”徐国珍老师说,“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造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
  可见,汉语的“仿拟”与英语Parody是基本对应的辞格,二者在深层方面实质相同。
  二仿拟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修辞效果
  仿拟修辞格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大量使用,使网络流行语呈现出一种推陈出新的气象,仿拟的主要修辞效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耳熟能详,引起共鸣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产物,仿拟流行语仿拟的对象主要是人们常说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还包括广为流传的诗词、名言、名句等。这些都是语言中的精华,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适用性,为公众喜闻乐见,长期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易于激活。
  如:“A carrot a day may keep cancer away”,是仿拟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s away”;“平日无计可消愁,发发短信解忧愁。偶尔美眉来挑逗,乐透,乐透;信息来往永无休,聊到最后,原是远方老嫂,作呕,作呕”,是仿李清照的《如梦令》而作。
  这些被仿拟的对象作为语言的经典“素材”,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言简意赅,将这些人们熟悉的语言融入网络,既体现了语言的传承性,又能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时尚而倍受模仿、广泛流行,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2老话翻新,匠心独运
  网友们别出心裁、以自娱自乐的新奇样式选用一些意想不到的词语来替代原先的词语,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和反衬,为社会广泛使用和接受,使之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从而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如:“Wherever there is a tree,there is my missing. Wherever there are you,there is my blessing”,是模仿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表达了“思念亲友”的新思想。而仿拟公安局通告而作的“新发五条禁令:禁止假装工作忙不理我!禁止发财忘了我!禁止有难不帮我!禁止吃饭不叫我!禁止闲暇时候不想我!要求务必贯彻落实。”其形式庄重、严肃,内容却因是朋友间的真情告白,显得俏皮活泼。
  仿拟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加工和独特的改造,使网络流行语实现“华丽转身”,这样既保存了原语言成品的精华,让人们有似曾相识之感,又出乎其预料地推出自己的信息,让人们始终处于接受新信息的亢奋中,增加对网络语言的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妙语连珠,形象生动
  仿拟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于怪异的网络语言,而接受和使用者往往也是喜闻乐用、趋之若鹜,完全沉醉其中。
  如,看到“To smoke or not to smoke, that is a question”,就会想起《哈姆雷特》(Hamlet)中的句子“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又如,2010年7月初,有人在网上发了一张男子吃面的图片,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个句子旋即红遍大江南北,各种效仿“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子铺天盖地,如:“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上的不是网,是寂寞”、“哥爱的不是你,是寂寞”、“哥写的不是字,是寂寞”等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句子在网络上出现,越说越热闹。
  三仿拟短信折射出手机用户的心理
  语言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认为,文字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语言规范,而不同时期的流行语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这些新兴词汇足以折射出时代文化的碎片和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的心理状况。
  1崇尚创新,渴望认同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不可缺少的思维工具为全社会服务。每个人为了让自己被社会接纳,会去追随社会中比较主流的东西,让自己尽量挤进对话圈,这种行为可以缓解焦虑。
  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力”一词成为网络流行词汇,表示有作用、有帮助、带劲等,其否定形式“不给力”,意为没作用、不带劲等,形容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表达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的一种无力感,这两个词通过网络流行开来,成为人们的口头禅。甚至一贯以严肃示人的《人民日报》,在2010年11月10日的头版也使用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标题,这使“给力”一词身价百倍,各种使用“给力”、“不给力”的诗词、歌曲、顺口溜随处可见,如:“这位嘉宾的话太给力了!”;“愿你在新的一年更加给力!”;“德国这场球踢得太不给力了!”更有天才网友,按照英语词汇自身的特点,创造出来两个中式英文词汇:“geili-vable”和“un-geili-vable”。
  仿拟网络流行语蕴含着更深层面的需求,即对认同感的追求。援引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媒体专业的凯瑟琳?布拉斯基教授的话说:“网络流行语还能增强使用者的集体归属感。”
  2张扬个性,引人重视
  “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正是这个缘故,我们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④从心理学角度看,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加忙碌,压力也更大,压抑、恐慌、烦躁时常出现在人们的周围,由此网络交流信便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的渠道。
  如,随着近年来的涨价风的持续不断,根据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的相声段子发明的“豆(逗)你玩、糖(唐)高宗、姜(将)你军、油(由)你涨、苹(凭)什么、鸽(割)你肉等仿拟词汇不断地出现,这些“三字经”犹如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形象地展示出食品接力涨价的现状和群众的无奈和抗议。又如,“Friend lost cannot be won again”是仿拟“Time lost cannot be won again”而做。再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和“我是小妖我怕谁!”分别是仿尼采的“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和王朔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这些看似古灵精怪、离经叛道的句子,实则张扬着标新立异和大胆叛逆的情绪,体味着戏弄名人名言的乐趣,反映出在现实中承受着高压力的人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3追求独特,体验快意
  仿拟在新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牵引、作用下,把网络流行语的游戏性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有人仿照张爱玲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写出“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还有人以“杯具”为灵感,发明出“人生更像茶叶,终究要浸泡在杯具之中”。这样采用仿拟手法,用“杯具”代替“悲剧”,让人解读出了几分娱乐特质,同时多了一分自嘲的乐观态度,比单纯的悲观也多了一分希望。
  另外,还有很多把英语和汉语混搭的表达方式占据了网络论坛、博客与聊天室。像“昨天我去参加了一个party,和一个暴cool的男生跳了舞,好happy!”
  网络语言其实都可以用传统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可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写成这样呢?一方面,是出于个人兴趣,追求特立独行的方式,炫耀自己身上特有的智慧与才情;另一方面,让交流双方产生一种突兀的感觉,体验“言语的快感”。
  结语
  作为一种有意违背语言常态、改变常规语义匹配关系的言语行为,仿拟借助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使语言全新化,创造出一个简明适当的概念或表达,显示出言语者的思辩机智和大胆创新能力;网络中应接不暇、妙趣横生的仿拟语言既产生了新颖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修辞效果,又使接收者产生较强的认知响应,忘记烦恼,滋润心田,抚慰心灵;它给人们高节奏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情趣。富于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仿拟语言让彼此记住、保留、转发、传播,语言艺术的魅力借此平台也得以彰显,而其带来的幸福温馨的感觉便悄悄地在心底弥漫,余思不绝,兴味良久……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 张秀国:《英语修辞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李树德、冯奇:《英语修辞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 徐国珍:《仿拟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 胡肖锋:《试论修辞是多种审美心理活动的聚合》,《语言与翻译》,2011年第2期。
   [6] 张磊:《总有一种网络文体让你心动或喷饭》,《楚天都市报》,2009年2月26日。
   [7] Teaching English with Technology-A Journal for Teachers of English.2001-2011.
  
   作者简介:黄先敏,女,1964―,湖南衡山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级在读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标签:修辞格 流行语 英汉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