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原点】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是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审美教育历来受到教育家、思想家、理论家的重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016-01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失缺了美育的教育,是空壳的母语教育。语文学科与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琛夺目的“美的世界”。故此,语文教学应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阵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美育呢?
  一、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审美感知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是读者与作者审美个性的碰撞与交融。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见于目、出于口、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于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平台、多维情感领悟空间组合的审美观照。“美读”是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审美感知的桥梁,沿波讨源、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纵观语文教材,课文中有文采飞扬的语言美、有传神逼真的绘画美、有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有韵律和谐的节奏美。若能适时指导学生“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那么,就如涓涓清泉流进学生心团,又似和煦春风开启学生心扉,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在不自觉中进入美的境界,从而与作者情感共鸣、心灵感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自然会感知文章的美感。叶圣陶先生也撰文阐明“读得很美了,也理解的差不多了。”
  二、点拨学生“美思” ,活跃学生审美想象
  莱辛说过:“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想象尤为重要,因此,应培养学生审美想象。
  第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再造性审美想象。根据课文信息描述,在审美主体意识中,建构一个具体的美,让学生联系生活,由此及彼,再造审美想象;第二种方法是鼓励学生跳出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审美想象,造性审美想象是不依赖语言描绘,而独立地创造的,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生活见闻同审美客体联系起来,从情境上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第三,丰富美好的大自然也是活跃学生审美想象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要讲的太多,要给学生们思维留下自由驰骋的空间,让学生从虫儿鸟儿的和谐悦耳的声音,野花青草发出芳香中尽情舒展美的想象,从而获得美的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鲜活画面,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跳脱出来。审美想象越丰富,他们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越具体,对审美对象的再造就越真实。
  三、带领学生“入境”,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称作“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感染学生。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而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带领学生入境,如扣其形 如闻其声,如嗅气味,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波澜起伏,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一文中,具体意象渗透作家的审美情趣,可以培养学生不同审美情感;西陵峡的“雄”、瞿塘峡的“险” 蕴含着作者对崇高美的追求;可以培养学生无畏搏击的情感;秀丽的景色倾注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可以培养学生和谐的情感。
  许多古诗中有许多丰富美意的明言佳句,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诗人寓情于物、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如“国仇未报壮志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等,倾吐的都是赤子一腔的报国情。只要我们教师抓住课文中醇意浓情,带领学生入境,点拨学生的心弦,学生们无不为诗人高尚的节操和爱国情感而心生敬仰之情,心灵因之净化。
  在语文教材中,也不乏有许多“丑”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自然也包含通过审“丑”达到审美的教学宗旨。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在对“丑”的否定中认识美。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都是集“百丑”于一身的“至丑”,对这些丑类的审美观照就是对真的对比审视,对美的执著追求,对作家审美理想的创新发掘。对丑的厌恶愈深,对美的追求越切。从这个意义上讲,丑的事物通过作家的艺术创造,已经变成了美的形象。对比审美,也可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
  四、指导学生“悟神”,提升审美理解
  理解是审美的认识性因素,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等级的审美能力。审美理解分若干层次。其一是审美总意识到自己处在非 实用状态,不必对所见所闻作出行动的反应。其二审美则是对对象内容的认识,对题材、人物、故事情节以及技法、技巧的理性认识。其三审美从理性上认识对象的情感性质、技术特征。其四审美理解是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并与它们融为一体的某种非确定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力求指导学生进入比较高的审美理解层次。
  如《祝福》,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情形的感受是一种形象的感受,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祥林嫂形象本质的理解。祥林嫂首先收到包办婚姻的约束,嫁给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她又受婆婆的虐待,终于被卖进山里,后夫病死,又给她添了“不祥之物”的恶名。鲁四老爷不准她动祭品,柳妈指点她捐门槛,免受锯刑。祥林嫂正是在这种夫权、族权,神权的父的交并压迫下,被摧残至死的,封建礼教牺牲品的典型。鲁迅先生不仅让读者去注意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且指导读者正视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虐杀,从这一高度写下层人民的不幸,就从社会表层进入深层的思考。这是对祥林嫂形象的较深层次的审美理解。
  总之,语文教学应视审美教育为教育原点,紧扣教材文本蕴美实情,结合学生审美感知规律,采用正确恰切的启发点拨法,在语文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渗透链接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审美能力。

标签:原点 语文教学 审美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