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历史 > 正文

中考历史归纳俄国发展史

时间:2017-04-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重点归纳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重点归纳

世界近现代史

专题一: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史

一、资产阶级暴力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并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国王查理一世的专横使各种矛盾激化。

②时间:1640—1688年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③重大事件:

a.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b.开始: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

c.转折(重要战役):纳西比战役;

d.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e.曲折: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f.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④重要人物及事迹: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50年代初他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⑤重要文献: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⑥意义:a.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c.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

财政危机。

②爆发:1789年7月14日(后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③高潮:雅各宾派专政

④拿破仑帝国: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1814年法国封建王朝(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滑铁卢惨败。

⑤重要文献:A、1789年,制宪会议制订《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B、拿破仑的《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⑥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拿破仑

⑦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时间:1755—1783年

③重大事件: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5月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④重要文献:A、1776年7月4日(后为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了。

B、1787年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⑤重要人物:华盛顿

⑥胜利原因:a.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b.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c.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⑦历史意义:a.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b.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四)、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②时间:1861——1865年

③重大事件: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结束:1865年北方获得胜利。

④重要文献:《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广大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扭转了战局。

⑤重要人物:林肯,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⑥胜利原因:a.先进的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b.南方的叛乱不得人心;c.北方拥有较强的经济、军事实力;d.林肯政府采取措施激发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e.林肯总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

和有力行动。

⑦历史意义:a.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b.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五)、俄国1861年改革

①背景: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时间:1861年改革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③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④评价:a.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c.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d.这次改革也是对农奴的一次空前的剥削和掠夺。

(六)、日本明治维新

①背景: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

②时间:1868年开始

③措施:a.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c.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④评价:a.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c.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⑤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⑥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专题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时间:14—16世纪

2、背景:a、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b、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世界各族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文艺复兴,这一场伟大思想运动,促进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3、表现:a、社会经济方面:①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②手工工场出现。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精神文化方面:①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②“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尊重理性与科学。③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不断积累和扩大。

4、意义影响:世界历史地平线上,初现近代曙光,人类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7—18世纪

2、背景:a、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直接原因(导火索):①英:苏格兰人民起义。②法:三级会议的召开。③美:波士顿倾茶事件。

3、表现: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独立战争

4、影响: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b、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封建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了比较民主和自由的联邦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并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及拉美独立运动发生。

三、资产阶级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时间:19世纪中期。

2、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表现:a、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防大学本主义发展道路。b、1861年—1865年,美国爆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段革命,既维护了祖国统一,又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c、1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4、影响: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c、客观上冲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的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d、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时间:20世纪初。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制度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主要国家:美、德、英、法、日、俄。

4、发展状况:a、美、德采用科技成果,发展快。b、英法过份依赖殖民地,发展相对缓慢。c、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

5、影响:a、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现列强争霸的局面。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世界形势紧张。c、1914—1918“一战”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发生。

五、一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a、背景:1924—1929年短暂的和平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生产和销售矛盾日益突出。b、首发生的国家:美国。c、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d、影响: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

重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主要资本主义发展状况。a、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解除危机。b、德国纳粹党上台,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c、日本军部控制内阁,建立法西斯专政,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对外扩张,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d、德、意、日结成轴心国集团,1936—1945年挑起“一战”。

六、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一)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1、背景:①利用最新科技,发展新兴工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②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占领了广阔的市场。

2、表现:①战后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②在亚洲支持蒋介石内战,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背景:①借助了美国的援助和大力扶持。②创设了较为和平的政治环境,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③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引进最新科技成果。

2、表现:①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欧盟成立,欧洲国际地位提高。③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影响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专题三: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a、1919.1—1919.6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凡尔赛体系形成。b、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体系形成。

3、作用:a、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b、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4、存在矛盾:a、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b、分脏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c、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结束:二战的爆发。

二、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产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a、序幕:1946年,英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b、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正式形成: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a、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b、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4、结束:1919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a、“一超”美国。b、“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a、主要障碍:霸权主义。b、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4、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专题四: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德美俄日。

5、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6、过程:①蒸汽动力首先使用于棉纺织业。②冶金、采矿随后使用蒸汽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

7、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蒡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8、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9、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a、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b、城市化,工业化开始。c、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a、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b、理论奠基人:法拉第。

3、主要领域:a、新能源:电力、石油。新机器:内燃机。c、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主要发明:a、德:西门子→发电机、有轨电车;卡尔本茨→内燃机、汽车。b、美:爱迪生→电灯泡;贝尔→有线电话;

莱特兄弟→飞机;c、意:马可尼→无线电报

5、特点:a、科技对生产的作用上升。b、新技术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6、影响:a、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b、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c、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

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

3、地位:规模、深度、影响超过前两次

4、特点:a、科技对生产的推动力加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c、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5、影响: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c、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d、科技进步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是把双刃剑)

1、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c、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革命的启示:

专题五:重要会议、重要组织

一、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法国巴黎。2、主要参加者: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3、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指民地。5、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2、中心议题(目的):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3、《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影响:九下P17。4、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三)慕尼黑会议

1、时间地点: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2、参加者: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3、内容: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4、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四)雅尔塔会议

1、时间地点:1945年,苏联雅尔塔。2、主要参加者: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3、目的:为了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4、内容:九下P41。5、影响:加速了德国灭亡;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为美苏划分世界奠定了基础。

(五)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2、求同存异: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3、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二、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1、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2、参与国家: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同盟—德、意、奥。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一战的爆发。

(二)国际联盟(国联)

1、成立:美国倡议,但没有参加,英法主宰。2、宗旨:制裁侵略,维护和平。3、实质: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

1、轴心国集团:a、参与国:德意日。b、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c、影响:有利于法西斯的扩张,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预示着二战的来临。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a、时间地点:1942年,华盛顿。b、参与国: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c、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d、影响: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联合国

1、成立: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五)欧洲联盟

1、时间国家:1993年,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2、性质:欧洲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盟,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3、影响:a、加速了欧洲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欧洲走向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b、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六)北约和华约

专题六:两次世界大战专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国际关系骤然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

三、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战争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战争进程

一战规模空前,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但主要集中欧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五、战争的结束

1917――①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①奥匈帝国瓦解

②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六、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双方把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七、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②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二、慕尼墨阴谋

1、背景:

(1)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2)1938年夏,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并以此为借口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达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2、会议的召开和“慕尼墨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即: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3、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4、影响:(1)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3)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四、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五、战争的扩大

篇二: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重点归纳_7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重点归纳

世界近现代史

专题一: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史

一、资产阶级暴力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并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国王查理一世的专横使各种矛盾激化。

②时间:1640—1688年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③重大事件:

a.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b.开始: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

c.转折(重要战役):纳西比战役;

d.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e.曲折: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f.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④重要人物及事迹: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50年代初他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⑤重要文献: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⑥意义:a.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c.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

财政危机。

②爆发:1789年7月14日(后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③高潮:雅各宾派专政

④拿破仑帝国: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1814年法国封建王朝(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滑铁卢惨败。

⑤重要文献:A、1789年,制宪会议制订《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B、拿破仑的《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⑥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拿破仑

⑦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时间:1755—1783年

③重大事件: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5月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④重要文献:A、1776年7月4日(后为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了。B、1787年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⑤重要人物:华盛顿

⑥胜利原因:a.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b.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c.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⑦历史意义:a.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b.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四)、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②时间:1861——1865年

③重大事件: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结束:1865年北方获得胜利。

④重要文献:《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广大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扭转了战局。

⑤重要人物:林肯,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⑥胜利原因:a.先进的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b.南方的叛乱不得人心;c.北方拥有较强的经济、军事实力;d.林肯政府采取措施激发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e.林肯总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

⑦历史意义:a.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b.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五)、俄国1861年改革

①背景: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时间:1861年改革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③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④评价:a.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c.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d.这次改革也是对农奴的一次空前的剥削和掠夺。

(六)、日本明治维新

①背景: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

②时间:1868年开始

③措施:a.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c.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④评价:a.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c.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⑤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⑥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专题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时间:14—16世纪

2、背景:a、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b、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世界各族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文艺复兴,这一场伟大思想运动,促进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3、表现:a、社会经济方面:①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②手工工场出现。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精神文化方面:①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②“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尊重理性与科学。③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不断积累和扩大。

4、意义影响:世界历史地平线上,初现近代曙光,人类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7—18世纪

2、背景:a、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直接原因(导火索):①英:苏格兰人民起义。②法:三级会议的召开。③美:波士顿倾茶事件。

3、表现: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独立战争

4、影响: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b、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封建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了比较民主和自由的联邦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并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及拉美独立运动发生。

三、资产阶级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时间:19世纪中期。

2、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表现:a、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防大学本主义发展道路。b、1861年—1865年,美国爆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段革命,既维护了祖国统一,又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c、1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4、影响: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c、客观上冲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的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d、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时间:20世纪初。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制度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主要国家:美、德、英、法、日、俄。

4、发展状况:a、美、德采用科技成果,发展快。b、英法过份依赖殖民地,发展相对缓慢。c、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

5、影响:a、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现列强争霸的局面。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世界形势紧张。c、1914—1918“一战”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发生。

五、一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a、背景:1924—1929年短暂的和平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生产和销售矛盾日益突出。b、首发生的国家:美国。c、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d、影响: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主要资本主义发展状况。a、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解除危机。b、德国纳粹党上台,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c、日本军部控制内阁,建立法西斯专政,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对外扩张,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d、德、意、日结成轴心国集团,1936—1945年挑起“一战”。

六、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一)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1、背景:①利用最新科技,发展新兴工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②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占领了广阔的市场。

2、表现:①战后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②在亚洲支持蒋介石内战,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背景:①借助了美国的援助和大力扶持。②创设了较为和平的政治环境,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③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引进最新科技成果。

2、表现:①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欧盟成立,欧洲国际地位提高。③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影响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专题三: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a、1919.1—1919.6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凡尔赛体系形成。b、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体系形成。

3、作用:a、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b、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4、存在矛盾:a、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b、分脏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c、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结束:二战的爆发。

二、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产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a、序幕:1946年,英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b、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正式形成: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a、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b、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4、结束:1919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a、“一超”美国。b、“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a、主要障碍:霸权主义。b、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4、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专题四: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德美俄日。

5、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6、过程:①蒸汽动力首先使用于棉纺织业。②冶金、采矿随后使用蒸汽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

7、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蒡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8、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9、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a、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b、城市化,工业化开始。c、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a、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b、理论奠基人:法拉第。

3、主要领域:a、新能源:电力、石油。新机器:内燃机。c、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主要发明:a、德:西门子→发电机、有轨电车;卡尔本茨→内燃机、汽车。b、美:爱迪生→电灯泡;贝尔→有线电话;莱特兄弟→飞机;c、意:马可尼→无线电报

5、特点:a、科技对生产的作用上升。b、新技术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6、影响:a、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b、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c、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

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

3、地位:规模、深度、影响超过前两次

4、特点:a、科技对生产的推动力加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c、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5、影响: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c、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d、科技进步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是把双刃剑)

1、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c、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革命的启示:

专题五:重要会议、重要组织

一、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法国巴黎。2、主要参加者: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3、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指民地。5、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2、中心议题(目的):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3、《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影响:九下P17。4、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三)慕尼黑会议

1、时间地点: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2、参加者: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3、内容: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4、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四)雅尔塔会议

1、时间地点:1945年,苏联雅尔塔。2、主要参加者: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3、目的:为了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4、内容:九下P41。5、影响:加速了德国灭亡;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为美苏划分世界奠定了基础。

(五)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2、求同存异: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3、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二、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1、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2、参与国家: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同盟—德、意、奥。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一战的爆发。

(二)国际联盟(国联)

1、成立:美国倡议,但没有参加,英法主宰。2、宗旨:制裁侵略,维护和平。3、实质: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

1、轴心国集团:a、参与国:德意日。b、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c、影响:有利于法西斯的扩张,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预示着二战的来临。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a、时间地点:1942年,华盛顿。b、参与国: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c、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d、影响: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联合国

1、成立: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五)欧洲联盟

1、时间国家:1993年,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2、性质:欧洲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盟,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3、影响:a、加速了欧洲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欧洲走向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b、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六)北约和华约

专题六:两次世界大战专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国际关系骤

中考历史归纳俄国发展史

然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

三、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战争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战争进程

一战规模空前,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但主要集中欧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五、战争的结束

1917――①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①奥匈帝国瓦解

②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六、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双方把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七、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

篇三: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重点归纳_6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知识重点归纳

世界近现代史

专题一: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史

一、资产阶级暴力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并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国王查理一世的专横使各种矛盾激化。

②时间:1640—1688年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③重大事件:

a.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b.开始: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

c.转折(重要战役):纳西比战役;

d.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e.曲折: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f.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④重要人物及事迹: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50年代初他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⑤重要文献: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⑥意义:a.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c.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

财政危机。

②爆发:1789年7月14日(后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③高潮:雅各宾派专政

④拿破仑帝国: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1814年法国封建王朝(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滑铁卢惨败。

⑤重要文献:A、1789年,制宪会议制订《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B、拿破仑的《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⑥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拿破仑

⑦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时间:1755—1783年

③重大事件: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5月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④重要文献:A、1776年7月4日(后为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了。

B、1787年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⑤重要人物:华盛顿

⑥胜利原因:a.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b.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c.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⑦历史意义:a.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b.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四)、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②时间:1861——1865年

③重大事件: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结束:1865年北方获得胜利。

④重要文献:《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广大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扭转了战局。

⑤重要人物:林肯,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⑥胜利原因:a.先进的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b.南方的叛乱不得人心;c.北方拥有较强的经济、军事实力;d.林肯政府采取措施激发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e.林肯总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和有

力行动。

⑦历史意义:a.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b.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五)、俄国1861年改革

①背景: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时间:1861年改革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③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④评价:a.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c.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d.这次改革也是对农奴的一次空前的剥削和掠夺。

(六)、日本明治维新

①背景: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

②时间:1868年开始

③措施:a.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c.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④评价:a.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c.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⑤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⑥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专题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时间:14—16世纪

2、背景:a、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b、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世界各族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文艺复兴,这一场伟大思想运动,促进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3、表现:a、社会经济方面:①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②手工工场出现。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精神文化方面:①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②“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尊重理性与科学。③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不断积累和扩大。

4、意义影响:世界历史地平线上,初现近代曙光,人类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7—18世纪

2、背景:a、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直接原因(导火索):①英:苏格兰人民起义。②法:三级会议的召开。③美:波士顿倾茶事件。

3、表现: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独立战争

4、影响: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b、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封建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了比较民主和自由的联邦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并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及拉美独立运动发生。

三、资产阶级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时间:19世纪中期。

2、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表现:a、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防大学本主义发展道路。b、1861年—1865年,美国爆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段革命,既维护了祖国统一,又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c、1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4、影响: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c、客观上冲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的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d、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时间:20世纪初。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制度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主要国家:美、德、英、法、日、俄。

4、发展状况:a、美、德采用科技成果,发展快。b、英法过份依赖殖民地,发展相对缓慢。c、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

5、影响:a、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现列强争霸的局面。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世界形势紧张。c、1914—1918“一战”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发生。

五、一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a、背景:1924—1929年短暂的和平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生产和销售矛盾日益突出。b、首发生的国家:美国。c、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d、影响: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

社会危机。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主要资本主义发展状况。a、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解除危机。b、德国纳粹党上台,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c、日本军部控制内阁,建立法西斯专政,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对外扩张,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d、德、意、日结成轴心国集团,1936—1945年挑起“一战”。

六、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一)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1、背景:①利用最新科技,发展新兴工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②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占领了广阔的市场。

2、表现:①战后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②在亚洲支持蒋介石内战,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背景:①借助了美国的援助和大力扶持。②创设了较为和平的政治环境,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③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引进最新科技成果。

2、表现:①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欧盟成立,欧洲国际地位提高。③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影响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专题三: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a、1919.1—1919.6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凡尔赛体系形成。b、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体系形成。

3、作用:a、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b、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4、存在矛盾:a、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b、分脏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c、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结束:二战的爆发。

二、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产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a、序幕:1946年,英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b、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正式形成: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a、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b、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4、结束:1919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a、“一超”美国。b、“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a、主要障碍:霸权主义。b、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4、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专题四: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德美俄日。

5、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6、过程:①蒸汽动力首先使用于棉纺织业。②冶金、采矿随后使用蒸汽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

7、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蒡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8、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9、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a、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b、城市化,工业化开始。c、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a、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b、理论奠基人:法拉第。

3、主要领域:a、新能源:电力、石油。新机器:内燃机。c、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主要发明:a、德:西门子→发电机、有轨电车;卡尔本茨→内燃机、汽车。b、美:爱迪生→电灯泡;贝尔→有线电话;

莱特兄弟→飞机;c、意:马可尼→无线电报

5、特点:a、科技对生产的作用上升。b、新技术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6、影响:a、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b、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c、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

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

3、地位:规模、深度、影响超过前两次

4、特点:a、科技对生产的推动力加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c、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5、影响: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c、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d、科技进步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是把双刃剑)

1、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c、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革命的启示:

专题五:重要会议、重要组织

一、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法国巴黎。2、主要参加者: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3、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指民地。5、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2、中心议题(目的):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3、《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影响:九下P17。4、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三)慕尼黑会议

1、时间地点: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2、参加者: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3、内容: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4、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四)雅尔塔会议

1、时间地点:1945年,苏联雅尔塔。2、主要参加者: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3、目的:为了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4、内容:九下P41。5、影响:加速了德国灭亡;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为美苏划分世界奠定了基础。

(五)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2、求同存异: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3、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二、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1、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2、参与国家: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同盟—德、意、奥。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一战的爆发。

(二)国际联盟(国联)

1、成立:美国倡议,但没有参加,英法主宰。2、宗旨:制裁侵略,维护和平。3、实质: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

1、轴心国集团:a、参与国:德意日。b、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c、影响:有利于法西斯的扩张,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预示着二战的来临。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a、时间地点:1942年,华盛顿。b、参与国: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c、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d、影响: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联合国

1、成立: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五)欧洲联盟

1、时间国家:1993年,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2、性质:欧洲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盟,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3、影响:

a、加速了欧洲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欧洲走向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b、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六)北约和华约

专题六:两次世界大战专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国际关系骤然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

三、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战争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战争进程

一战规模空前,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但主要集中欧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五、战争的结束

1917――①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①奥匈帝国瓦解

②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六、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双方把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七、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②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二、慕尼墨阴谋

1、背景:

(1)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2)1938年夏,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并以此为借口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达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2、会议的召开和“慕尼墨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即: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3、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4、影响:(1)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3)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四、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五、战争的扩大

1、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2)

标签:俄国 发展史 归纳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考归纳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