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pt

时间:2019-03-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使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也不断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伴随小康社会的脚步也将得到快速而全面的发展。文章主要结合小康社会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分析了旅游者的需求变化和消费特征,勾画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旅游发展前景。
  [关键词] 全面小康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在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其思想内涵和本质规定来看,199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小康社会的描述是,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在这里,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很显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过程必然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条件下,人们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旅游消费行为,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将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科普旅游渐趋时尚。科普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活动的形式是旅游者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同时也感受到旅游活动乐趣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方式。过去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局限在登名山,游名水,逛繁华都市,探戈壁大漠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旅游爱好者的目光也更多地触及到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科普旅游上来,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扩大视野,开阔眼界,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因此,一种将休闲娱乐与掌握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科普旅游会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第二,生态旅游贯穿始终。生态旅游的主要表现就是由以单纯追求个人享受和眼前利益为目的的传统旅游向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为一体的现代旅游的方向发展。它有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二是要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三是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宣传教育和发展旅游综合协调,使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很显然,这是一种文明的旅游,无污染、无破坏和可持续的旅游。因此,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旅游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将贯穿整个旅游活动的始终。
  第三,乡村旅游备受青睐。“乡村旅游”原有的含义是指一种将诸如种植和畜牧等农业活动联系起来的旅游形式。而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作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对于乡村美丽的风景、幽雅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浓厚的生活风味、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活方式、保存久远的文化传统等越来越向往,而远远超出原先的含义,乡村旅游的内涵也因满足了一部分游客对原始广阔、和谐自然的乡村生活的兴趣而逐渐被人们认识。许多发达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新西兰等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率先利用乡村旅游推动当地农村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回归田园、体验民俗风情的旅游活动方式,正越来越受到旅游消费者,特别是都市人的青睐。相信在今后定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第四,体育健身游成为健康新理念。体育健身游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登山、游泳、攀岩、滑雪、自行车旅游和徒步旅游等等。它的特点是集体育健身和旅游活动于一体,突出了参与性和趣味性,兼顾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注意结合了海内外两个旅游市场以及专业、非专业两类旅游者需求的结合。因此,我国把2001年旅游活动的主题确定为“体育健身游”,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当今世界,健康是时尚,旅游也是时尚,把两者结合起来更是时尚。随着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体育健身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我国众多旅游产品结构中将扮演自己的重要角色。
  第五,红色旅游将“红”遍华夏大地。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杂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党中央、国务院对红色旅游十分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整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预计5年后,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达1.5亿人次,综合收入380亿元,10年后,红色旅游景区的年接待人数达3亿人次,综合收入1000亿元。受我国国情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公民情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以参观游览革命纪念地、纪念无为形式的“红色旅游”又恰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红色旅游必将“红”遍整个华夏大地。
  第六,休闲度假游,修身又养心。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社会发展每跨入一个新时代,人类的闲暇时间就延长一次。就我国而言,休闲时代的脚步正伴随着小康社会快速走来。目前,我国全年法定休假日已达到114天,也就意味着对一个处在就业状态的中国成年人来说,全年有13以上的时间是休息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小康社会,因为社会财富的普遍增长,闲暇时间的稳定上升,以及人们认识观念的改变,传统的观光旅游将被内涵和外延都深广的多的休闲经济所取代,传统的旅游业与休闲业的对比关系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现在,休闲旅游只是旅游的一种形式,而从长期来说,两者关系将发生历史性转换。未来,旅游业将只是休闲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观光游到休闲度假游的升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事实上,休闲游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和位置,这几年来的上升趋势一直非常明显。困为休闲度假游的功能和作用,较之传统旅游方式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休闲度假游为人们在职业活动以外个人兴趣的充分发展、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心里构架的合理完善、人格精神的现代化乃至社会群体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实施的载体。而且,休闲旅游资源消耗少,就业容量大,综合产出高。随着人们对自身和整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休闲在小康社会的旅游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综合功能将更加突出。
  第七,异国风情游不再是奢望。小康社会旅游消费行为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出游空间进一步扩大,出境旅游将成居民的重要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能力的增强,出境旅游将从现在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游转变。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900美元,接近到临近国出境游的1000美元指标,部分先富起来的国内居民开始选择到新、马、泰等境外旅游。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1213.31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5.9%。如果实现2010年1600美元,2020年3200美元的目标,那么未来10年将是我国居民选择近国出境旅游的“黄金”时期,再过10年将是选择远国出境旅游的“黄金”时期。如果世界旅游组织1亿中国人出境游的预计数能实现的话,那么从2002年起每年就可以新增450万人次的出境旅游市场。因此,通过旅游活动去体验异国风情将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现实的和普遍的选择。
  第八,探险旅游凸现魅力。探险旅游主要包括攀登高山、潜游海底、太空遨游、极地探险、大漠旅游和漂流探险等等。它的特点是环境艰苦,风险较大,再加上有些项目费用昂贵。因此,目前还不是一种普遍性的旅游活动。特别是过去由于技术水平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达不到相应要求,旅游主管部门也不主张普及推广。但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探险旅游的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有些高昂的费用也被部分旅游爱好者所能接受,消费需求也日益得到增强。因此,探险旅游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挑战性和高度刺激性的新型旅游项目逐渐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旅游业庞大的消费体系结构中将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旅游消费需求和行为特征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部门,应该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有效管理,尽可能提供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来满足广大旅游者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作为旅游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旅游产品,充分体验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享受,真正成为有品味、有层次,健康快乐的小康社会公民。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消费行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特征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