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贵州的多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既包含古人类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也包含近现代以来的红色文化和区域文化,等等,本文就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发展路径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构建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可行性和对策性意见。
  一、红色资源遍黔境。养在深闺无人识
  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红色旅游即是围绕这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开展的传承活动。红色旅游犹如红色文化的风向标,是检验和衡量一个地区红色文化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准。
  黔中大地,红色沃土。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道路,在贵州历经4个多月的行程,途径68个县(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贵州偏西南一隅,是退守进攻的战略大后方;人民政权建立后,在历时一年半的剿匪斗争中,大小战斗4246次,战斗遗址遍布全省。在国家划定的革命老区中,贵州有35个县(市),占全省行政区域的39.8%,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在全国仅有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就有“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一。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贵州有“贵阳――凯里――镇远――黎平――百道――桂林线和贵阳――遵义――仁怀――赤水――泸州两条线”。在全国20个主要红色旅游城市中贵州遵义也是榜上有名。据贵州省2010年革命遗址普查统计,全省现有革命遗址2078处,在全国排名第10位,是名副其实的红色资源大省。
  贵州是红色资源大省,却不是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兴盛的强省。纵向比,发展速度加快;横向比,多数省区市的发展速度更快,贵州与其它省市的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贵州的红色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少、研究少。最典型的当属晴隆“24拐”的发掘。二战期间,美军GMC车队往重庆运送物资时,走过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美国人拍下这难见的奇观,人称“24拐”。很多人一直认为“24拐”在云南,有人认为在印度或缅甸。2002年,一个叫戈叔亚的人经过大量考证,证实“24拐”在贵州晴隆县境内。让人遗憾的是,证明“24拐”事实真相的戈叔亚并不是贵州人,而是云南人。贵州人手里握着宝贵的红色资源,却要等他人发掘和证明,这不得不令人反思。二是反映红色文化的精品力作少,红色文化基本上处于“原生态”,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如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井冈山、遵义和延安三地,江西有大型情景歌舞剧《井冈山》,陕西有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影视、剧目以及红色歌曲、出版物等文化精品。另外,除了遵义以外,井冈山和延安都有比较明确的、形成广泛共识的革命精神,并在若干年前就建立了传承红色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干部培训机构。但在贵州,宣传红色文化的文艺作品和影视剧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屈指可数,遵义会议精神的确立和建立干部培训学院的构想还处于紧锣密鼓的研究和摸索阶段。三是红色旅游起步晚、发展慢,游客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学生、军人和机关干部中。如在遵义,“红色旅游所依赖的景点中除个别景点的旅游发展进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外,其他景点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探查阶段,因此大多数景点只有零散的游客”。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6年时间内,全国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3.5亿人次。同一时期,贵州省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380.71万人次,仅相当于全国红色旅游总数的3.24%。而陕西省,仅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就达4630万人次,相当于贵州2005年至2010年6年的接待游客数量的总和。2006至2010年,即“十一五”时期,江西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7亿人次,是贵州2005年至2010年6年总和的3.88倍。四是对于贵州红色文化宣传少,红色文化辐射小,外省人对贵州的整体印象淡泊。据了解,2010年一项针对贵州印象的调查表明,省外消费者对贵州的印象,排列第一的居然是“没有印象”,占到25.8%;排列第二、第三的是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分别达20.2%和11.8%。此外,有17%的被访者提到了茅台酒,有6.4%的被访者认为贵州贫穷落后。贵州人自以为荣的遵义会议、长征文化被提及的少之又少。五是贵州滞后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制约。王阳明在贵州时,曾用“连峰际天、飞鸟不通”来形容贵州的交通落后虽言过其实,但横向比较,贵州的交通建设的确令人感叹万千。2011年11月,据贵州省重点公路项目建设调度会上透露:到年底,预计贵州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023公里,全省通高速公路的县从上年的37个增加到47个,全省88个市(县、区、特区)将有53.4%的市(县、区、特区)通高速公路。而同一时期,重庆提出了在2012年40个县区100%通高速公路,打造“4小时重庆”交通蓝图,在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通县高速公路已达到60%以上。贵州滞后的交通建设,阻碍红色旅游的发展和兴盛,如在铜仁市沿河县有被称之为“乡村里的省政府”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会址,在印江有“木黄会师”纪念馆,两地离省城贵阳只有400公里左右。但是,坐普通客车的时间却需要10小时左右。崎岖的山路,既制约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扼杀了旅游者的激情。一言概之,贵州红色资源虽然丰富,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亟待挖掘、传承和发展。
  
  二、科学谋划“红色路”,后来居上有条件
  毋庸置疑,贵州当前的红色文化研究和红色旅游不仅与江西、陕西红色资源大省有巨大差距,而且与湖南、重庆等省市相比仍处于弱势。在全国掀起文化建设高潮的今天,贵州凭什么和其他省份竞相发展,红色文化研究和红色旅游能够后来居上吗?综合分析来看,本文的判断是肯定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指日可待。
  从中央的决策部署层面来看,200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红色文化热和红色旅游热在全国开展起来,红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至2010年的4.3亿人次,年均增长20.4%,已占到国内旅游人数的五分之一。2010年,中共中央和贵州省委印发了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的两个10号文件,对学习党史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红色旅游就是学习党史、宣传党史,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2011年,中办、国办印发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安排和部署,而红色文化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得到 进一步的重视,这些都为贵州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政策支撑,迎来了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来看,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每年由省领导率队到国外做旅游宣传推介,精心打造和推出“多彩贵州”、“爽爽贵阳”等旅游形象,连续六年举办旅游发展大会,等等,使贵州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热线热点,人黔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旅游产业增加值对全省GDP的贡献越来越明显。见下图:
  2010年,按旅游收入分段排名,排在第一梯队(1000亿元以上)的有16个省(市),西部只有四川和贵州,贵州列第15位。这些现象说明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贵州的旅游呈蒸蒸日上之势,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是“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与日俱增的旅游人数为助推红色旅游创造了条件,至少是让更多的人走进了贵州、认识了贵州,只要我们结合实际围绕红色旅游谋划,就能搭上“多彩贵州”的顺风车,让红色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又一增长点。
  从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社会实际效果来看,与红色文化相伴相生的红色旅游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2005年至2010年,贵州省红色旅游综合收入223.13亿元,平均增长28.02%。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员总数7.63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7.13万人。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革命传统的文化工程,更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
  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发展规律来看,通常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文化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如历史上汉赋的风华绝代,唐诗的独领风骚都建立在扎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但文化领域上的繁荣却不一定要完全建立在牢固的经济基础之上。如先秦时期、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经济凋敝,却在文化领域大放异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特殊的地理地貌,使得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度滞后。但先秦、魏晋时期的历史证明,经济上的洼地不一定是文化上的洼地,甚至有可能是文化领域异军突起的高地。只要我们围绕“十二五”的主基调“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实现。
  从贵州红色资源的独特性来看,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更有不可多得的“先进性”。如1934年10月,红六军团红十八师52团在石阡县困牛山完成掩护军团转移的任务后,伤亡惨重,为避免当俘虏,红军将士集体纵身跳下70多米的悬崖,绝大多数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展现出来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比狼牙山五壮士还早17年!1950年11月,在贵州省长顺县的剿匪斗争中,贵州军区原140团1营2连还涌现出了苏联“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人物肖国宝,他敢于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口的英雄壮举比黄继光还早23个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和革命历程中展现出来的红色精神,都是贵州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后来居上的“秘密武器”。
  三、“五个着力”齐发力,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世界上,旅游业以其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普遍看好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在贵州,自“多彩贵州”为形象的旅游活动开展以来,红色旅游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与贵州丰富的红色资源不成正比,提升和发展空间仍然广大。建议围绕《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奏响红色文化乐章“最强音”,吹响红色旅游发展的“冲锋号”,为贵州的“两加一推”的主基调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一,着力在征编整理红色史料。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旅游和文化历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为旅游注入品质和内涵,旅游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一是要结合2010年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征编和整理力度,进一步摸清家底。二是要适时成立专门研究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文化的工作机构或部门,整合红色文化研究力量。三是做好红色资源成果转化工作。在红色书作方面,《红岩》、《红旗谱》、《保卫延安》都是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并带动红色旅游发展的很好体现;在影视方面,《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等,都是成功的先例,应广为借鉴。四是要勤于资政,主动担当。针对红色景区在布置、展览和解说词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和歪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稗官野史”,职能部门要主动介入,促帮导游学习党史,纠正宣传上存在的虚假和谬误。
  第二,着力在弘扬文化、彰显特色上下功夫。纵观贵州红色旅游景区,除了遵义川剧团创作的《红军魂》和《娄山关月》剧目彰显特色外,其他红色景点基本上是纪念馆、会址、故居或革命遗址,“可玩”“可视”“可参与”的寥寥无几,形式单一,陈展枯燥。而在邓小平故里、毛泽东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都用了很多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手段。在江西,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则运用600多人的演出阵容,史诗般地再现真实惨烈、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事实上,“旅游者花费了时间、经历,想要得到的就是体验。有了深度的体验,旅游者才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深刻的印象,对旅游产品才会有深度的认识,而不是只是拍拍照片、走马观花式的经历。”
  第三,着力在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模式方面下功夫。“多彩贵州”作为贵州的旅游形象已经传遍了五湖四海,但是对红色文化宣传和红色旅游的宣传还有待提升。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和战争时期的历史作为资源背景,单靠几个纪念日而宣传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是不现实的。在这方面,一些红色文化发达的省份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如重庆市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江西省每年举办一届“红色旅游博览会”和“红歌会”,湖南省每年举办一届红色旅游文化节,山东省临沂市举办了全国首届红色运动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既宣传了自己,同时也带来了客源,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四,着力在改善红色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上下功夫。“贵州省不便的交通条件,使得贵州省保留了原生态的文化与自然风光,这成为旅游吸引力的源泉。但是不便的交通条件也阻碍了游客的进入,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大打折扣”。因此,交通也是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全省大交通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旅游交通建设也十分重要。建议进一步加强红色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
  第五,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红色旅游业区域合作上下功夫。“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产业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取决于内部要素优化组合水平的提高。就旅游产业而言,其合作能力提高,表现为资源协同开发、旅游企业联合发展和产品的组合优化等诸多方面,这是提升旅游业区域合作能力的关键”。当前,贵州省各个红色景区单兵作战的现象较为突出,应结合实际加强省内外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使红色旅游视野更宽广、力度更空前。同时,红色旅游因为其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不应单纯以资源为导向,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鼓励旅行社、酒店集团、运输公司等积极拓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经营业务,培育一批以红色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游企业,加快完善红色旅游产业体系,推动红色旅游加速发展。
  在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栗战书说:“实践证明,发展靠干,跨越靠干,想富起来还是靠干。不干就没有美好未来。”开创红色文化发达、红色旅游兴盛的局面,更需要全省人民从容审视过去,科学谋划未来,坚持“干”字当头,“敢”字落脚,“拼”字求胜,为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①《贵州日报》,2011年11月1日,第11版。
  ②黄明亮等编著:《红色旅游小百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页。
  ③黄明亮等编著:《红色旅游小百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3页。
  ④彭敏:《贵州省遵义县红色旅游发展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42页。
  ⑤数据主要来源《贵州六十年(1949――2009)》,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61页、406页。
  ⑥《旅游调研》,2007年第1期。
  ⑦时准:《贵州省旅游业深化研究》,贵州财经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3月,第18页。
  ⑧成伟光、李志刚:《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人文地理,2005第1期,第54页。
  ⑨《贵州日报》,2011年10月29日,第1版。
  责任编辑:李华

标签:贵州 文化与 红色旅游 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