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初中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对策研究】初中生体育锻炼重要性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启动,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对学校如何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政策畅通是制度保证
  去年,我市曾举行过市教体局、共青团委联合发起的体育工作会议;体育2+1工程会议;万名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可见其在政策上的宣传力度。但调查发现,我市各初中通过会议专门讨论制定怎样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学校占25%左右,由于升学的压力,体育还是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界。
  1.思想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学校应推行“三位一体”的落实机制,即“体育领导小组、教导处、体育教研组三位一体,保证体育管理工作到位。校长、教导主任、体育教研组长主抓体育工作监督到位,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主抓体育工作协调配合到位,使学校的体育工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体系高效运转,保证了对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认识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的高度统一,增强认同感。
  2.时间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初中每周3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为落实好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首先要把活动的时间用学校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把活动时间纳入课表,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 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
  3.制度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在组织管理上,学校要统筹安排时间和内容,坚持每班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做到有时间(安排有活动课)、有空间(场地合理分配)、有器材(以有器材活动为主)。在监督评估上,要有规定、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保证每个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身体锻炼时间。
  4.在场地、设施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加快室内体育场馆建设使学生雨天的体育活动得以保证。我市地处江南,雨水较频,而此时学校的体育课以体育理论为主的较多,时间长了学生和老师都会觉得无味,而通过对全市的初中学校调查发现有室内体育场馆的学校有8所,但主要用于竞技体育训练,而用于学生体育活动的只有3所。而“基本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均可在室内进行教学。考虑到气候变化对体育实践课的客观影响,根据普通中学的一般规模,建造一座能容纳2-3个班上课的简易“体育教室”,则显得更急,更实用,更能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也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二、基本体育器材设施是重要条件
  1.以上好体育课为主。体育课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固定教师课表、有一定器材设施保证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体育工作中唯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强制性措施。教师上好、学生学好体育课,是学生自愿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竞赛的前提,因而,对于基本教材教学所需器材设施,应首先予以保证。这里很值得注意的是,上课意味着50-60名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这就要求从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练习机会出发,拥有数量相当的器材设施,且规格标准应相宜。因而,面对田径场上只有1-2个沙坑、1-2个铅球区:“一场两筐高3.05M”的篮球场等“标准”化设施,就要设法加以“改造”,使之适应班级授课需要。
  2.以健身强体为主。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又要全面锻炼身体、培养健美体格,发展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工作能力。二者紧密联系,有其一致性。但对于学生,则应以后者为主。简单说来,前者只是“手段方法”,而后者才是要求预期达到的“目标”。它由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所决定,由基本教材教学来体现。在少数体现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的基本教材中(如跑、跳、投、篮球及器械体操等),一方面选用少数有代表性的简单易行而健身价值较大的技术动作作为基本教材;一方面又把发展身体素质和有关运动能力的各种简单身体练习,单独列为一类基本教材,要求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练好。这就更加明确了后者的主要地位。可见,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既无需追求高超的体育技艺,也不表现出对器材设施的过高要求。
  3.以校内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为主。体育竞赛是一种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按一定规则要求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术和心理的相互较量的过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它既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方法。运用的目的在于激励或检查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质量水平,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持久开展。学校体育竞赛,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扩大参赛面,具有课余性、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激活性与教育性等特点。而且,只能以校内经常开展的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形式为主,而不能由相对选拔少数代表,参加校际以上的体育竞赛所取代。如此,也无需表现出对器材设施的新的或特殊的过高要求。即言之,能满足体育教学需要的条件,同样可以开展多种体育竞赛。
  因此,体育器材设施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关系到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市初中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城区基本能按要求配备,但有部分学校人均场地过少;特别是农村中学数量严重不足,规格标准及布局又不甚合理,充实改善刻不容缓。
  三、课间活动是有效途径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将大课间活动提到大课间活动课的层面,列入课程计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同一时间里全校学生每天上好一堂体育活动课十分有必要。但实行起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管理过程复杂多变。由于全校师生在同一时间上一堂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其组织管理较复杂而又严密,因而一般以集体做操(一般3―4套操)为主,分班(组)活动为辅,练习手段适应学生身心需求,兼顾场地、活动空间的充分利用,全体师生参与,管理有序需经过长期的有效坚持。
  2.保障机制要健全。建立完善保障体系,确保大课间活动有序开展。
  (1)时间保障。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为每人上午第二节下课后30分钟,任何教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棋类活动、智力游戏等活动。
  (2)制度保障。学校为使大课间活动有章可循,杜绝活动开展随意性,制定了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建立了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
  (3)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大课间活动师生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活动的保护者,同时自己也是参与者。这既体现了国家所倡导的全面健身,又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师生关系。大课间活动器材原则上由学校购置,若小型、易损器材由各班补购或备用。
  (4)安全保障。学校分班划定活动区域,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或乱审、乱跑的混乱现象。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责任编辑 刘 红)

标签:初中生 体育锻炼 保证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