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过后是自己】 千帆过后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今天的学校教育,既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会学知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埃德加•福尔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老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尝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服教,而学生能自求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谓教,不再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相机诱导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发现精神,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高涨热情。因为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希望老师和同学尊重自己,希望获得荣誉和鼓励,他说他面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和充满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种心理甚至被一种强烈的人格观念和自主精神所支配。因此,教师因势利导,重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品质。
   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外又要减负,只有向课堂要效率。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以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说教式教育,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因此,我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大胆尝试“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都跟着我“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转好。为了使“导”课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准备
   1.备大纲――“导”课的范围。
   《大纲》规定了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它是教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离开了《大纲》要求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熟悉《大纲》,这是“导”课的范围。一堂课要有其教学目标,不能谈天说地,漫无边际的遐想。
   2备教材――“导”课的线索。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内容特点、编排次序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整理出一条条线索――“导线”,讲课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学生顺藤摸瓜,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如:《藤野先生》这课,学生起初没有读懂,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主线:和藤野先生的相处,但文章开头没有直接介绍主人公藤野先生,目的是什么呢?隐含了文中的另一条线索:爱国主义。这样,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因此,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的意图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备学生――“导”课的主体
   学生是进行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智能水平和知识水平,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充分估计所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从而为难点的突破设置一定的知识“阶梯”,让学生觉得难点不难。其次,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际阶段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思考题及练习题的准备上都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成就感。
   4.备方法――“导”课的技巧。
   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情感的陶冶,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全面地思考,科学地分析,才能选择出最佳的方法,以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师“导”生“演”
   1、导“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极其反馈的过程。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明确的“导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不断地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氛围中,并且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形成了自主探究的思维习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潜移默化的被改变了。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学生跟着老师的“导线”一环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成功感受,会帮助他增强信心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这会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导“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设计导语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即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如:《巴尔扎克葬词》的导语设计:1850年8月18日,是举世哀痛的日子,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一颗文学巨星陨落了,上苍为之动容,在8月20日那天,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让我们学习雨果先生的悼词,来缅怀这位伟人吧!哀乐声起,全体起立,为巴尔扎克默哀三分钟。这样的导语设计,很巧妙,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得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3.导“写”。
   如果让学生写出漂亮的文章,自己在写作方面,最初是从“下水作文”和学生的评语开始的。那时我和学生一起写文章,写完后,我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学生批阅,要求他们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合理、及富有文采。另外,提倡学生互批作文,当看到学生的精彩文章时,我会亲自写下详细的评语。学生特别关注老师老师的评语,他们也极力写出精妙的评语来和老师相媲美。比如,有个同学在《让我替你擦泪》中写道:“别哭,让我替你擦泪;也别怕,我们就在你的身后。家没有了,我们可以创建,只要有我们,废墟便不再可怕,亲爱的兄弟姐妹,握住我们的手,我们一起迎着暴风雨向前走……”我在下面批了一句话,“为文须有情,写文须真挚”就这样,这位同学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亲睐,情感是最有力的武器。再写“下水作文”和学生的评语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养成了对文学的喜爱。后来,开始尝试写更多的文学作品,并且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中,我的学生看到了我的文章发表,他们也是高兴自豪。
   总之,千帆过后是自己,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变“教”师为“导”师。这样,有效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自己的努力下,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标签: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