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资源 > 正文

进一步完善机制和制度 [关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制度的探索]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虽然党中央为此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也已基本制度化,但从实践成效看,由于运行时间不长,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改进与完善,以期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意图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到村任职;制度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047-04
  自2005年《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下发,到2008年《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2009年《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2010年《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贯彻实施,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运行、管理的路子。到2011年夏天,已有20多万大学生到村任职,其中任期届满、考录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自我创业、另谋职业离开村官岗位的有5万多人。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这对于为农村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党政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从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实践成效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加以完善,否则这项战略性决策的历史意义将会被大打折扣。
  一、突出定位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战略目的是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
  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战略性定位,应当是大学生到村任职与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有机结合,最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大学生村官“待得住”、“留得下”。首先,农村需要现代化建设人才。没有村干部人才队伍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无法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大学生只有待得住且留得下,才能解决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性问题,才能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力量。其次,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亟待优化。以点来看,大丰市作为沿海县级市,村干部40岁以下的不到5%,50岁以上的占60%,文化水平以初高中学历居多,还有小学学历的。该市刘庄镇1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仅1名35岁,其余均在49岁以上。以面来看,至2010年底,全国现有村党支部书记6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8.45%,56岁以上的占16.64%;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初中以下的占44.70%。最后,农村面临青年干部断层。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创业、谋生,村干部队伍处于后继断层的尴尬境地,农村确实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思想、有现代意识、且年轻的人才到农村去工作。
  对于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定位为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则指出,这是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更是认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又指出,引导期满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是确保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这表达了大学生村官制度以“流得动”为主的安排。这与一般大学生到村服务期满要求流动的愿望是一致的,但与《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使其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政策目的则相悖。因为,一是政策可以保证每村都有大学生,但却不能保证每村的大学生都能够真正发挥其在农村应有的作用。农村工作的复杂性、政策性、综合性、法治性,大学生村官二三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深度介入的。设定三年的任期,大部分学生可以说是刚刚对农村工作摸到一点头绪,自身也才有了一点农民情结。但要真正参加新农村建设并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不现实。二是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达不到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目的。现行政策安排事实上为大学生流得动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大学生村官来一个走一个、再来一个再走一个,蜻蜓点水,虽有大学生到村接任延续,但村官与农民保持深厚感情却无法延续,总得“重头再来”,其运行结果可见的预期是农村干部队伍不仅不能够优化,更老年化则是最大的可能。三是这种制度于缓解就业压力无补。我国每年有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国家计划的加上地方到村任职的村官也就20万左右,而且每年进出相抵,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四是“知青情结”不具普遍性。过去上山下乡的知青,大都不是自愿的,是政策的要求。返城后能与农民保持深厚情感的并不多。期望仍以“上山下乡”的方式来建立大学生与农民的真感情较难。因此,大学生村官制度,如果立足点、出发点不能放在“待得住、留得下”上,而是为“流得动”服务,不仅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人才会因为三年农村生活而荒废了专业,而且也不能够真正地起到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作用。实行大学生村官职业化,应当是大学生到村任职、实现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二、建立立体培养重点前置的大学生村官职业化机制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化,能够满足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战略性制度安排需求。大学生村官职业化,是说将村干部视为一种社会职业,通过大学的培养教育,取得相应资格,以“准行政身份”出现在社会上,专职从事农村经济社会的组织管理。职业化村官是行政村作为政府管理向农村延伸节点上的主体、职能承担者。这是面对农村干部队伍现状、长期稳定大学生到村工作、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可靠路径,也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与农民保持深厚情感、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渠道。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化,笔者认为加快建立职业村官立体培养重点前置的战略机制,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本质要求。
  首先,建立职业村官培养机制。现行的大学教育,要有突出的培养职业性大学生村官的位置,要有相应的培养院校、相关院校的专业班次与学科设置。现行农村干部事实上担当了政治思想工作者、社会管理者、经济建设组织者的三合一角色,而现行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在总体上与角色要求是不适应的。而目前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又大都与“农”字无关。2010年3月全国村官研究所与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共同开展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 1818名大学生村官中,所学专业所属门类最多的是管理学,占16.80%,依次是法学12.80%,文学12.70%,工学12.10%,理学9.30%,教育学9.50%,经济学9.00%,医学2.20%,历史学1.20%,哲学0.70%,非上述学科占10.40%,农学仅占3.40%。大丰市2011年44名新任村官,仅4名学生的学校带“农”字、且只有2名所学专业涉农。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农”字理解不深,他们虽有高昂的工作热情与激情,但在每每遇到“农”事不知所措中,慢慢地也就失去了热情与激情。何况,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总体上是冲着“流得动”的利好政策来的,并没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思想境界与真实愿望。因此,从长远来讲,也就是战略性谋划我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建立一批农村干部院校,在大学院校中普遍设立农村干部专业班次与学科。培养大学生职业村官,可采用培养师范生范式,列入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免除学费,定向培养。能建立大学生村官委培制度,实行村官本土化更好。按我国现行村组织数看,一个行政村1名大学生村官,就需要60多万大学生,2名就需要130万,每年招录10万名定向村-官,也需要10多年时间。所以,如果能够让每年到村任职的大学生都从这些专门院校、相关院校的专业班次中产生,让未来的职业村官们走出校门就是把握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熟练工”,而不是像现在,即便是到村工作二三年的村官,问到掌握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程度,还回答说:不得要领、不系统、理不清。
  其次,建立多路径多方式接续培养机制。从学校出来的大学生,即便是专门院校培养的村官,从学生到称职的村官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社会组织管理知识与实际本领需要在实践中来学习与把握、深化与凝炼。因此,对于到村任职后的大学生村官,还要把握好一系列的培养环节。一是开展岗前培训。把岗前培训的重点放在当地农村农业工作特色和现行主要工作任务上来,完成上下级政策体系教育的链接。二是组织回炉提炼。村官们到村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根据他们个人爱好与发展潜质,或擅长村政管理工作的,或擅长创新创业组织发展经济的,或擅长农村文化法制宣传教育的,把具有不同特质、不同专长的村官带着实践问题回炉培训,意义重大。三是多样培训并举。如每年集中一周,交流探讨与解决村官们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质的难题;每两年脱产1~2个月,让村官们带着实践问题回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进行理论再造;把有个性特质的村官通过组织派送到相关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进行定向挂职锻炼,让村官们各扬其长,多途发展。四是注重定向专业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对于一个县域,大学生村官因人数有限不宜分类培训的实际,应当考虑党员、团员,党组织干部与村委干部、团干部一同进行例行培训。专业定向培训可以由省或市集中组织进行。要特别注重大学生村官的典型示范交流与互动培训。
  最后,建立优秀村官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应当坚持从现代大学生村官中有计划地选拔优秀人才,通过专门严格的教育培养,让他们逐步成为“三农”专家行家,一步一步地从基层到高层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的“三农”管理领导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了这样一批从农民中间走出来的、带着质朴农业气息、带着浓烈农民话语、带着深厚农民情结的各级政府官员,中国的“三农”问题何愁不能解决。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选用适配机制
  现行大学生村官选用、身份适配机制需作以下调整与完善:
  一是选聘对象。大学生村官现行选人政策要求过高。笔者认为规定或划定到哪一层次的高校和哪些专业的学生即可,至于大学生,只要是其政治品质好、学习成绩好、自愿从事农村基层工作,都可以报名参加竞聘,不应当限定在党员与非党员团干部和学生干部中,更不能对非党员的学生干部还要设限“优秀”。是否优秀,可以在考试和面试中通过设定专门的思想道德品质测试题来解决。至于将来,则都可以过渡到从大学生职业村官班产生。
  二是学历要求。现行的到村任职大学生“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一要求过高。因为现行的村官们科班出生的大专生都凤毛麟角。所以,在学历条件上,大专生、高职生都可以作为大学生到村任职人选,除一些发达地区外,就全国总体而言,没有必要要求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本科生,甚至还鼓励研究生任村官。笔者认为培养大专生、高职生任村官更合适,更安分,更靠得住。国家要做的事仅仅是为他们将来任村官设置更多更合适、更适用的专业科学。
  三是申报职位。各地可以通过设定职位说明书的方式,限定各地所需招聘的村官人选,这样可以将村官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为人尽其才、志趣相投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与环境。
  四是职务设定。大学生村官的职务,目前的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因为不是推选出来的,一下子放在这样的位置,很难得到两委班子成员的认同与接受,更难得到“土著”村民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村官”职务应设定为“村文书”更适宜:其一,这与《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的大学生基本职责相匹配。其二,以村文书身份能很自然地进入两委班子,也便于村干部了解你、接受你,还能够及时获得本村各方面的事务信息。其三,利于大学生逐渐适应农村工作、生活方式。大学生大都不谙农事、民话、村俗,要想有效开展农村工作,有效实施对农民的管理、服务,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锻炼与适应是正常的,必须的。文书职务与文书工作,就是最好的过渡、适应、锻炼的岗位与锲人点。其四,利于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村文书,说官不是官,村民一般不会回避你;说民也不是民,村民还希望通过文书转达他们的意见、建议、要求与愿望,起一个中介缓冲作用,这样与村民更容易接近。设定大学生村官文书这一特殊的岗位,他与农民、与两委干部都保持了直接接触,如果通过自身努力,则较容易取得村干部与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关心与爱护,成为真正的村官也是名正言顺的事。
  四、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期“待得住、留得下”机制
  解读《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政策,到村工作的大学生,不管续聘与否,不管在村工作是四年(重庆市),还是六年(安徽省),最后你都要离开村官的位置。而这个位置还是留给新任大学生村官的。笔者认为,这样的制度安排,既没有减轻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实际负担,因为村官总人数没有变;也没有减轻整体社会就业的压力,因为大学生需要就业人数在村官这一块是恒定的,进出相抵;反而是熟悉农村工作的不得不离开,而不熟悉农村工作的不得不进来,永远无法实现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待得住、留得下,热心服务于农村建设,在制度设置与安排上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是人员身份事业化。这是最实际的、最有吸引力的政策规制。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村官们 总体上对继续留在农村工作没有太大的意见,只是感觉生存成本过大,对二次就业心存顾虑,心定不下来。如果设定特定的、专项的村官事业编制,工资福利待遇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保持一致;这个编制只与大学生村官捆绑,来一个加一个,走一个减一个,专人定向使用。凡三年期满愿意留任的,保持原待遇;担任村主要干部的,则实行双份报酬。同时享受事业编制应有待遇和同级村干部补贴。这样并没有增加任何额外经济负担。大学生村官仍然享受的是大学生村官待遇,留任不是增人,不增加财政支出;担任村主要干部,享受村干部相应待遇,本来就是计划内的,也不是为大学生村官特设的。再则,如果用十来年的时间,我们的村级主要干部都是由大学生来担任,或者说,因为这项鼓励政策,使得大学生成了农村干部的主体,这个优势不是用经济账可以算出来的。
  二是选聘对象本土化。村官的身份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户口在哪,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讲是一个相对重要的问题。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户口大都挂在各地县级政府所在地,大学生是编外村民,不能依法进入村委会班子,即便担任党组织干部,对于村民来讲,你是外人,认同你、接受你,都有一定的障碍。所以,大学生村官本土性最好,即本地的大学生在本地当村官最好。国家可对大学生村官这类群体设立特殊的户口政策:凡大学生村官,户口随人入村做村民。离开时,户口实行无障碍迁移,到哪里就业,户口就落到哪里。
  三是工作岗位实务化。现在由于存在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抱着“人才我先用,反正政府出的钱,不用白不用”、“村官们迟早要离开,到不到村无所谓”的认识与态度,加之语言、交通、人际关系、安全、生活方式等诸多不便,所以,大学生村官不到村,或者流于形式,大部分时间在镇上帮助做工作是较普遍的现象。这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是相悖的。大学生村官就是要到村里去,生活在村民的视线里,使自己的行为也本土化。各地应设法让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在农村。除有计划地安排到政府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外,各地乡镇政府不得截流使用大学生村官,确保大学生在村有岗位、有分工、有职责。
  四是接续聘用常态化。《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对于期满愿意留村任职工作的大学生,作出“各地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大学生‘村官’续聘次数和期限”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既不利于大学生安心农村,更不利于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对于大学生村官考核合格、且本人愿意留任,可以不受聘期与次数的限制,一直把村官做下去。这样,更能打消大学生村官到期必须离开、重新二次择业的后顾之忧,稳定留任村官的心。留心是留人,留人是留智,留智是留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
  五是村官选拔特惠化。《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明确村官考录公务员有三条路径:一是参加面向社会统一组织的公务员招考;二是参加面向大学生“村官”组织的公务员招考;三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招考,首先要设定须在村3年任职期满后,这样可以把一部分投机性的大学生挡在村官大门外。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公务员的岗位设置应重点在镇;地市级机关部门面向村官招录公务员,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任期必须在5年以上。基层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除非特别专业的技术岗位,一般工作岗位要用人,首先在村官中招录,且事先须明确一个比例,如70%的职位留给“到村任职”大学生。
  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又是历练人生的大学校。一大批掌握现代知识、德才兼备的年轻大学生在农村成长起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事业星火相传。希望党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度更好地为农村发展着想,更好地从农民的愿望出发,让更多的有志大学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让现代化的思想通过大学生植入农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N],光明日报,2008-12-23
  [2]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培养接班人的战略举措[N],人民日报,2009-01-26
  [3]栗振宇,彭煽,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责任编辑:荷叶]

标签:工作制度 任职 关于进一步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