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中考作文 > 正文

【写人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1000字

时间:2018-07-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小说写人与散文写人有明显的区别。它的主要区别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 象是小说的主要使命。散文则主要写作者与众不同的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次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优秀写人散文,供大家欣赏。

写人散文

  优秀写人散文:外婆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亲人的眷恋之情也在日益加深。这可能与经历,与某个年龄段有关,所以工作之余回家探亲的次数多了起来。每次回到家里,总觉得母亲额头上的褶皱又深了,又多了。毛线织成的暖帽下裹着她日渐增多的白发,她也不想让人看见她的白发,这是帽子的另一个好处。她睁着从娘家身上遗传来的大眼睛极尽母爱地望着她的儿子或者在对他说着嘱咐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定格印象。看着她,我似乎想起了一个人,我觉得母亲愈发的像那个人。我又知道母亲肯定也非常想念那个人,虽然她不曾对我们说起过。那个人就是我的外婆。

  听母亲说,外婆是改嫁过来的,来时还带来了一双儿女,那是和前夫所生的,后来又生了母亲和其他兄妹。从我记事起,外婆至少有六十多岁了吧,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早早地显得苍老。她对我既不怎么格外的关爱,也没有表现出严苛,似乎有一种爱理不理的距离。这也不能怪她,谁让她有这么多的儿孙呢,她的爱怎么分得过来。

  那一年,我七八岁,去了小舅父家串亲戚,和小我一两岁的表弟、表妹玩得甚是热烈。玩高兴了,都颤颤悠悠地爬上了一所窑房的顶上去,顶上是一小方平坦之地。我们在上面欢快的说笑着,探寻着,张望着,似乎也不知道有什么危险。不知什么时候,下面的院子里传来了外婆急切的呼唤声。

  那是外婆喊表弟的声音,是让我们下去,到安全的地方玩耍。几次呼唤,表弟没有理会,我和表妹也没有下去,我们继续着儿童间的快乐。也没有注意,不知外婆怎么就突生生的出现在我们跟前,不知道她裹着的小脚是怎么攀爬上来的。外婆还在对表弟苦口婆心的说着什么,只见表弟涨红了脸,冷不丁的对着外婆的脸狠狠地给了一巴掌。那声音是那么响亮,如晴天里的霹雳。我被这突来的举动惊呆了,外婆的脸颊也一下子变红了,但她也没有打他的孙子。我和表妹都立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忘了后来是怎么下去的。

  这一幕,我至今没有忘记,也无法忘记。我在心里还谴责着好些年未见过面的表弟,对远去的外婆也更加怜惜。我想那天她没有再教育自己的孙子,或者是对不孝的儿、媳有所顾忌。

  记忆中,外婆是很能走路的,那双从旧社会带来的小脚并不妨碍她的行程。她时常从十里之外的舅父或姨母家徒步走来看我们,然后在我家破旧的土房里屈住几日,和母亲说说话,和母亲一起做饭。现在想起来,外婆来我家还是为我们增添了一份融融的快乐,而我们的伙食也会变着法的改善。

  一次,据外婆说,她曾徒步去过山后的陈家湾,我们很是震惊。那远藏在高山之中的村子距离我们这一带足有三十里,要爬一路的山路才可到达,这让一个成年人都会望而却步的,不知她拄着一根憋足的小棍子是怎么到达的。那一路,她一定是历经孤独,看清世事,但却从容的。外婆说起这事的时候,是张着嘴笑着的,露出了仅剩的几颗牙齿,脸庞红彤彤的,彷佛孩子一般。

  是啊,她再能去哪里呢,和她并不怎么和气的外公早去了另一个世界,那个充满尖酸语言和淡漠表情的家庭,她怎么待得下去。她的灵魂是孤寂的,她除了在姨母家和我们这里享几日薄福,只有把目光投向了远方的亲戚。她知道她在远亲家可能也就待一半日,她要的是一路上爬坡的漫漫清寂,没有杂音,只有自己,那便是幸福。她想就那样一直走下去,没有尽头。

  后来,听父亲说,舅父、舅母不怎么给饭,还冷眼相待,外婆竟卷了铺盖住进了村子里的戏台,说是丢人,又可怜等等的。哎,空旷的戏台除了一年唱一两回祭奉神灵的秦腔,就真的成为落魄人的归宿了吗?受过香火的神灵会佑护可怜的外婆吗?不知道父亲当时有没有把外婆接到我们家生活的想法,却只知道兴口而说。

  大概,外婆在过了一段残喘的日子后,真的去了。不知道是带了疾病,还是空着肚子去了另一个世界。希望浩渺的天空之上真的有天堂,让那些在世间受尽苦难的人享尽荣华富贵,那些心如铁石、身带罪恶的人就落入地狱去吧!

  一切都远去了,但不能忘。这一生,我一定要在某个时间去外婆的坟茔前看看,或者还可以带上我将来的孩子,甚至更多的人。外婆去了,母亲还在。母亲是外婆生命的另一段延续。待好母亲,待好健在的人,是对外婆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优秀写人散文:秀才先生

  当时住在村西头的、后来村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学兵幼时,很是喜欢去住在村东头的秀才先生家里,吸引他的自然不是秀才先生的相貌。他实在长得不甚好看,远没有戏里面描述的白面书生般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在许多人眼里他形象还略近于猥琐。当然乡下人不懂得猥琐这个词,只觉得他邋遢得紧,不是说岁月的沧桑在他额前、眼角、双颊、唇边留下的一道道洗不干净的灰褐色纹路,而是那身洗得掉了毛的长衫,套在他风都吹得起的躯体上不但没有仙风道骨之感,还因为披着一头及肩的乱发、配以瘦得凹了下去的双颊、下巴上随风摆动的花白山羊胡须与只剩皮包骨头的双手,让人一下子想到那僵硬的什么。但是老实善良的乡邻们不会这样想,他们只是在他经过时,偶尔学学电视里的小姐用手遮掩住口鼻,以抵挡那股难闻的酸腐味。要说秀才除了异乎常人的思维还有一处较他人灵动,便是眼睛,只是一般时候您看不到。他眼睛本就不大还常年用绳子拴着一副厚似瓶底的眼镜,厚厚的玻璃光纹一圈一圈往里旋转,仿似要吸进与之对视的人的灵魂。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让学兵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把对父亲的所有崇拜都转移到他身上。

  “秀才先生,秀才先生,我昨晚在队部听了他们说了传,说一个叫什么秦琼的还是秦叔宝的,您知道不?”照理秀才先生的年龄应该比学兵的祖父还大,学兵唤他作秀才先生确实有些不懂礼数,但秀才先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村里无论老少都须如此称呼,身为后辈的学兵自然不敢违抗。

  别看秀才先生平时难得和人说上一句囫囵话。在学兵心里,他肚子里就有一肚子书,上到盘古开天地,下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历朝历代的人或事物,只要有人开个头,秀才先生便可以顺着别人的话一直滔滔不绝的道个所以然。这不,听学兵这么一问,秀才先生便移步到堂屋,高翘着二郎腿坐在原木色的八仙桌旁,把手中已冰冷的烟锅在露着灰色鞋里的黑灯芯绒布鞋底上敲了敲。学兵很是机灵,立马跑到秀才先生家的祖宗牌位下,爬上高凳,拿起摆放在桌上的火柴及麻杆,然后抽开那个掉着木粉的抽屉,拈起一撮细细的烟丝,哧溜下来,迅速跑到先生面前,帮先生装上烟丝,点燃麻杆,再点烟锅里的烟丝,然后鼓起腮帮把麻杆上的火星吹大,再点……直至先生叭嗒叭嗒猛抽几口,仰着头闭着镜片后那双看不清小眼,自我陶醉一阵,再呼地一声吐出灰白的烟圈后,才跑到檐下随意找个屋檐水窝,把麻杆上的火星碾灭,再跑回屋里把麻杆放回老地方,才搬条小矮凳,端端正正坐在先生面前,恭恭敬敬聆听先生说传。毫无例外,这次还得先由学兵陈述他昨晚听来的那一星半点,直到先生能自然而然的接上话头。

  其实,村上的人以前也如学兵一样尊敬着开口“子曰诗云”、闭口“之乎者也”的秀才先生。不只尊敬他,还连带他的夫人也是乡下汉子骂自家婆娘时,出现频率较多的,“你个蠢得吃泥的蠢婆娘呃,何解不像秀才屋里的婆娘,学着灵泛一点啰。”

  当然,秀才夫人也并不是因为跟了秀才才灵泛的。据说夫人出自书香世家,书可能不比秀才读得少,但是文才却不好说得。

  那年人民公社刚刚成立,县里派来党委书记听人说村里有个前清秀才,特意礼贤下士,请秀才先生到公社座谈,后又给先生布置了一个光荣的政治任务,为即将召开的社员大会草拟一个动员报告。先生虽胸有成竹,但也不免谦逊的央求书记能让他回家斟酌斟酌。见大秀才如此一说,在秀才先生眼中胸无点墨的书记自然满口答应。

  先生回家后,把事情跟夫人一说,夫人照例不言不语,摆开桌子,手执毛笔,一篇文章一挥而就。先生等墨迹稍干,把文章通读一遍,而后手拿朱笔,沙沙沙,做了一翻修改,夫人接过改稿,认认真真眷写后再拿给先生,先生摇头晃脑一气读下,连呼“妙哉!妙哉!”第二日,即将此稿献与书记,书记自此对先生刮目相看。

  基于此因,乡邻们对秀才先生更加崇拜,教育孩儿时也时不时拿他来打比方、做榜样。

  有一日,乡里一位副乡长父亲仙逝,想要个读书人为父亲书写挽联,想到村里除了秀才先生再无他人,便跪求先生。

  秀才先生的字肯定不消说得,那可称得上数一数二的。他到得灵堂,磨墨润笔,然后笔走龙蛇,一幅又一幅的挽联被挂上灵堂。写完,先生高举着毛笔,摸着那时还不太长的山羊胡须一遍又一遍的浏览自己的大作,心中不胜得意。突然,都管急急忙忙赶过来,用手捂着嘴在先生耳边说着什么,因响器闹腾得厉害,先生听了半天也没听出个所以然,便大声对都管说:“大丈夫行于天地间,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此偷偷摸摸置我于何地矣?”都管没法,只好大声吼道,“秀才先生,您的字确实写得好,只是,只是,好像写错了。您看……”秀才先生一听,差点怒发冲冠,但他是熟知礼法之人,懂得在这里发火不合时宜,于是强忍着性子,平复一下心情,定睛细看,上面用行草写就的“XX老孺人千古。”

  “这?一笔一划都没错啊。难不成这孺人用错了?他儿子的官在清朝都够不上品级,难不成临了临了还要用上‘老安人’?真是岂由此理!”

  “哎呀!我的个秀才先生呢,莫管起你的那本经啰,副乡长家死的老父亲呢。”都管急得大冬天都冒汗了。

  秀才先生听他这样一说,把脑袋一歪,吹胡子瞪眼的厉声喝道,“这莫非怪我?他家死错了人也来怪我?气煞老夫也。”说完把笔一丢,扬长而去。

  当然,一次偶然的失误是不足以把乡邻对秀才先生如山的崇拜之心泯灭的。秀才先生照样在家里每天吟诗作对,自娱自乐。一出门,见到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满身汗味的乡邻们,他照样手背在背后,微昂着头看天,听到某人熟络的跟他打招呼,他照样只用鼻子轻哼一下,吹得山羊胡子一抖一抖的,告诉人家他听到了。

  时间又过了几年,一日秀才先生那违背古训到外地学艺的儿子给他寄了封电报回来,邮递员拿着电报请他签收,他先生头一扬,“电报,你给我,签字免了。”两人僵持了好久,直到秀才夫人签字后才了了这场公案。事后,邻人问先生,“秀才你为何不签字?未必自己的名字也怕写错?那也罪不至死,你担心个什么?”被戳着痛处的秀才先生倒也没恼,只是不痛不痒的说了句,“求我一幅字非得用这种手段?可见如今世风日下也。”

  原来,前几日,秀才先生又受邀干成了一件大事。乡政府征兵时要人写标语,乡宣传干事突然记起还有这么一个人,便花了十二元一天的工价,请秀才照着宣传资料写了一整天。这样,秀才在乡范围内也算是个名人了,所以他开始有点“惜字如惜金”起来。

  秀才先生的才能当然远不止这些。学兵他爸刚当生产队队长时,因队上的账务没人管理,特意提了礼品亲自上门请年近花甲的秀才先生出山,一向清高的秀才先生不知是迫于生计还是什么原因,竟爽快答应了。学兵爸带先生到大队领回一把算盘后,便把记录当月生产队众人工分的本子及生产队收入、支出的流水账交给秀才先生。先生便坐在队屋里,噼哩叭啦的打着算盘。学兵爸每次经过他窗前,听到那一阵阵娴熟的拨算盘珠子的声音,心中便感到一阵阵的宽慰,这下可算找对了人。

  下工时,学兵爸喊秀才先生收工,先生在房里答,“你们先走吧,我还有点没算完。”

  第二天上工时,学兵爸以为先生早就回家,准备去他房里拿账本。谁知,走到他门前时,算盘声还一阵紧接一阵的传来。谁又给他下达了生产任务?

  “秀才先生,我来拿昨天我交给你的账。”

  秀才先生见学兵爸推门而入,从厚厚的瓶底后抬眼看了他一眼,又继续“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二二上二”。

  “先生,我来拿账本子。”

  秀才先生,停下手中的活,摘下眼镜,边揉着眼睛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我?我还没算完。”

  学兵爸这才注意到先生眼中的红血丝,莫非这一点小账,他算了一个下午和一个通宵?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他还没算出一个结果。

  不说,先生回家后,拿出自家的算盘的噼哩啪啦不到一盏茶的功夫,便算好。只说这事传出以后,村上的人只要看见秀才先生,便摇头叹息。

  这些事情在学兵稍大后便有人说给他听,当时他也只是当成笑话听听。一放学回来,还是跑到自从夫人去世后就不大出门走动的秀才先生家看他,还是把听到的故事,先起一个头,然后再听秀才先生口若悬河的说下去,只是早已不戴眼镜的秀才先生透过学兵新戴的那副厚厚眼镜,看不出他半点心思。

  秀才先生的最后一个故事是学兵父亲在电话里讲给学兵听的。对于秀才先生的死,学兵一点也不觉得惊奇。他离开乡村时,秀才先生已然七十有余,他的死只是迟早的事。秀才先生会半跪着把自己吊死在菜园边的桃树下,这让学兵一时回不了神。

  父亲仍在电话里絮絮叨叨着事情的经过,那天,乡里要秀才先生交一个有关于他过去种种的交待材料,村主任考虑到秀才先生业已年迈,恐不能成文,便找人写了一个材料念给他听,秀才先生认为写材料之人虽然没他的学问高,但还算能如实反应这些年来他的‘丰功伟绩’,所以从鼻腔里挤出一丝轻微的气流,表示同意。村主任见状连忙请先生签字按手模,秀才先生字倒是爽快的签了,只是这按手模,他死活不肯。多番反抗无效后,终被村主任捉住手腕,强行在交待材料上按下一个鲜红的手印。然后,谁也不知秀才先生的然后是怎么回事?只知道,第二天等他儿子发现他时,早已僵硬的他仍死盯着那根蘸了鲜红色印泥的手指,仿若目眦尽裂,他们都说秀才在家里就已经死了,否则,那比筷子大不了几分的枯桃树枝能吊得他死?学兵等父亲说完良久才叹息着放下电话。“兵伢子啊,你可别小看这签字画押,你看从古至今,书里戏文中哪个秋后处斩的犯人不在死前,来一这么一遭?”秀才先生说故事时苍老的话音在学兵耳畔响起。学兵仿佛懂了,又觉得不懂,他除了叹息只能报以叹息,为传说中有一肚子学问而自缢的秀才先生。

  一晃,秀才先生已故去多年。有天,在外工作多年的学兵回乡,从大堤上下来时,一时没注意撞在一位老人身上,“兵伢子,你走路怎么老不戴眼镜,连老子都敢撞?”学兵眯着眼睛,把眼前这人的影子好不容易组合成他父亲的影像,“哦,是爸爸?!”然后赌气似的转身就走,边走边说,“我才不戴那劳什子呢,免得他们说我像秀才。”

  优秀写人散文:湘女重情

  南国的夏季总是那么火烤般的炎热,但这也给爱美的南国女性提供了展示自己迷人风采的大好机会。在芦淞服饰城的步行街上,满街都是穿着时尚的现代女性,她们制造出的一道道流动风景,将世界妆扮得绚丽多彩。六月,北方一远道而来的朋友被这风景迷住,闲聊中感叹道:“南国的女子真美!我行走在街上,常常能看到身段婀娜多姿、皮肤细腻光滑、着装恰到好处或开放大胆的美貌女性。”于是,禁不住问道:“世人传说,湘女多情!确切吗?”面对朋友的友好提问,我这知识贫乏的头脑迟钝了,一时还真找不到湘女多情的例证和理由,沉思后给出了自己的认识。我说:湘女多情,我没法解说,但湘女重情,我还能说出点点沾边的话题。

  二妃泪染斑竹,首写湘女重情

  湘女重情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其中最早的当数远古时的“二妃”了。相传舜帝南巡经三湘四水入五岭以南,他的两位爱妃“娥皇”、“女英”也从遥远的北方追赶而来,可是刚踏入湖南地界,在洞庭湖的君山上就听到舜帝崩于苍梧之野的消息。得知自己的爱夫去世,她们整日面对南方伤心悲恸,以泪洗面,眼泪洒在身旁的竹上,留下斑斑点点,也就形成了君山上特有的物种——斑竹。她们也因过余悲恸,最终死在君山并葬于君山。至今君山上仍留下“二妃墓”。她们重情的感人故事,成为后人敬仰、学习的榜样。当然,她们对丈夫如此深爱、钟情的行动和精神,更深深地影响着湖湘大地的人们,所以,至今美丽的君山上,那座并非奢华、庞大,但被斑竹和翠绿怀抱的古墓,依然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后人前往凭吊和瞻仰。斑竹则既作为二妃重情、重义的最好见证,受到后人的敬仰和歌颂;也如二妃的化身,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传播重情、重义精神的实物。

  孟姜女哭长城,成就千古绝唱

  中国的四大传说都是凄美而感人至深的经典爱情故事,如果单从妻子对丈夫的重情和付出这个角度看,孟姜女哭长城,则在四大传说中最为突出。有一种说法:孟姜女出自洞庭湖畔。就是这位由湘水养大的美丽湘女,当新婚仅三天的丈夫被残暴的秦军抓去修长城,并在相约的三年后未见其回时,她毅然踏上了遥远而艰辛的北上寻夫之路。当千辛万苦来到长城下,却得到是丈夫已累死,并被埋在万里长城之下时,孟姜女无法控制自己的悲痛,发誓要寻找到丈夫的遗骨,于是她用自己感天动地恸哭,促使苍天帮她推倒了长城,可是埋在长城下的尸骨数以万计难以分辨,孟姜女则以咬破手指,通过滴血于白骨上来寻找自己的亲人,就是用这种无法想像的付出和执着,孟姜女最终从无数白骨中寻找到亲人的遗骨。因此,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

  今天的湖湘大地,人们骨子里都深深地带有孟姜女重情、重义的精神。在洞庭湖畔的常德津市,人们更是以孟姜女出自自己的家乡为荣。在当地的嘉山上,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特地修建起贞烈祠,千百年来,香火不绝。孟姜女当然是湘女重情的杰出代表。

  开慧血溅街头,新释湘女重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三湘大地上很多人都先后来到长沙板仓乡,对那座汉白玉的风华正茂女子雕像,进行崇敬的凭吊。那是杨开慧的雕像。在我看来,人们来此看重的是杨开慧钟爱丈夫的高贵品格和甘于为丈夫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位17岁就爱上毛泽东,并随后成为毛泽东妻子,先后为毛家生育了三个儿子的现代知识型女性,当1930年,国民党为报彭德怀领导的红军攻陷长沙城一仇,将她从百多里外的板仓乡下抓来,投进大牢。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和杀头威胁,其中最突出的是承诺只要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免杀头之祸,杨开慧却始终坚贞不屈。而此中,我想什么毒刑都用尽的国民党人,一定也曾反复将毛泽东在井冈山已与贺子珍结婚,并生育孩子的消息告诉了她。令世人钦佩的是杨开慧信守着与毛泽东相爱时的誓言:“为他而生,为他而死”,依然深爱、深信着自己的爱人,毅然以选择死的凛然之气,而不屈服,用自己的年轻生命捍卫了坚贞的爱情。

  杨开慧在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这曲动人的爱情悲歌时,当然也将现代湘女重情的高贵品格雕刻成丰碑。因此,在我看来那座雕像既是人们对烈士精神与世长存的期望,更是湘女崇高品格的历史见证。
 

写人散文相关文章:

1.季羡林写人抒情的散文

2.优美写人散文

3.最新写人抒情散文推荐

4.描写人物的写人抒情散文

5.关于写人的抒情散文600字

标签:写人散文 名家写人散文 写人散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