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作文 > 正文

创业时代原型 [抒情的原型及深化]

时间:2019-02-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诗人许炯万是韩国诗坛“抒情”、“实验”、“参与”三大潮流中“抒情”的嫡子,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深刻的印象。从1973年初涉诗坛以来,他已经有近40年的“诗历”。他在创作中体现抒情原型的同时,始终坚持着深化抒情的历程。从他发表第一本诗集《清明》(1978年)开始,一直对所谓的“纯抒情”抱有强烈的执念;之后又将“历史”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近来又对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根本性形式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尽管还不甚完美,但依然能从他的创作中比较清楚地看出在抒情方面辨证的进化。
  特别是在诗集《雨停以后》(1999年)发表以后,他的诗创作逐渐发生了议论减少、内容透明度增加等变化,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彻底强调节制和深度。他通过对抒情的不断深化,在自身的反省和他人的发现上狠下功夫。在他创作的每一篇作品中,既体现了亲和、沟通的特点,也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个性。
  从以往对“抒情”的理解来看,不外乎强调“世界的自我化”、“自身同一性”、“回念”等原则。与承认和探索自我与世界之间必然隔阂的“叙事”不同,认为“抒情”应该是“瞬间的合并”,应该是记忆并再现自己体验的世界,因而往往重视不与世界产生矛盾的主观经验。这在许炯万早期的创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具体,充分体现了抒情诗长期以来信奉的定律。比如诗《走在冬天的田野上》,虽然“没有走到跟前”,诗人认为“田野上一无所有”,但依然从冬天的田野上“反而更懂得暖意”。正是在“狂风的肆虐”后产生了这样逆向的视线,才能想象出“嫩绿的小草”“等候渐渐推近的阳光梳理”的风景。
  近来,人们已经摆脱了自以为是生活主体的“近代”逻辑,在此前提下,追求起关注“近代另一面”的样式。因此,即使是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也不能代替现实,而是要由感觉和想象来构成“诗的现实”。从许炯万的近期作品来看,正在逐渐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他认为,即使不是人类的声音,而大自然才是声音的主体,依然可以通过对自己体内产生的生命直觉进行生动的描写,来表现鲜活的感觉和想象。
  诗人许炯万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诗人死了,诗也要活着”。他认为,只有每一篇诗作的真实性和责任性才是证明诗人存在的唯一痕迹,至于诗人的名望和地位之类的只不过是附属而已。正因为抱着这样的态度和理念,他不断创作出深藏在人们记忆中的名篇佳作。这在他体现抒情原型的同时,始终坚持深化抒情的过程中,在他以新的笔触描写我们的存在形式,并以纯真的目光加以形象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加具体的印证。

标签:原型 抒情 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