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船歌》之音乐分析_船歌六月曲式和声分析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钢琴小品《六月》出自于钢琴曲集《四季》的第六首,是浪漫主义晚期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代表作之一。和作曲家其他的作品一样,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祖国大地、自然界和人民的热爱。也正因为此,《四季》曲集的总体情绪是忧戚哀伤的,虽然也有个别明朗欢快的情节,但月令的更替在脑海深处引起了对逝去的青春和消磨着的生命的惋惜。而《六月》是《四季》中最受欢迎的乐曲之一。在整部乐曲集中,它属于纯抒情的小曲,它的音乐深深地揭示了个人的内心感受,感动了千万人的心,博得了广大听众的同情和共鸣。而从曲式结构上分析,全曲是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
  复三部曲式
  ■
  正如上图所描绘的那样,全曲的开始是2小节的引子,以g小调开始。引子由g小调的主和弦构成,由两个四分音符和一个柱型的二分音符上行大跳构成,在力度上是一个p,速度缓慢。这也就将全曲的一个整体情景勾勒出来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微风拂过,吹起阵阵涟漪。一只小船摇着浆橹从远方慢慢驶来,平静而安逸,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油画,呈示给了广大的听众。左手的伴奏织体一直贯穿整个A段,做背景音乐。A段是由一个单三部曲式构成。在A段中,首先在乐曲的开始就呈现了两个主题,a是一个弱起在第三拍上的一个向上级进的均分型音型,给人一种忧郁、委婉的感觉,并在第一次呈示时运用了旋律小调,更增加了这种倾向性。b是一个环绕向下四度跳进的均分型节奏音型。和a比较,它似乎是a的解决。这种向下的跳动和环绕,更像是人们在叹息,又仿佛是一种浅浅的而又不可及的渴望。而左手的伴奏织体在其后同样运用相同的音乐形态,并与右手的旋律交替出现,一唱一和。这种左右手b主题的交替出现,使人联想到仿佛是小船的两只浆橹在交替地向前划进,激起水面浅浅的波纹,在静谧的夏夜里缓缓划进。第一乐句在第6小节处结束,总体来说给人一种清闲、安逸的感觉,但在安逸中又有一丝淡淡的忧伤。这其中似乎也体现了作曲家身处的那个时代背,在沙皇的统治下,文人、艺术家在思想上的压抑和困惑,而又无力寻找解决之路的那种无奈和无力。A段的第二乐句在结构上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长度为6小节,仍以ab两个主题构成,但左手的伴奏没有像第一句那样与右手形成相互对应,而是一直保持均分单音和柱式和弦的音型,犹如水波般给以衬托,构成了一个音乐背景。在调性上离调到了B大调后回到了g小调,在停滞中仿佛增添了一丝向前发展的动力。A段的第二乐句以完满终止结束,但和第一乐句相比,在旋律和调性上进行了扩充,因此也就显得更加完满。
  B段一开始即运用了B大调,和A段相比,顿时显得豁然开朗,在力度上也逐渐加强。在音型的构成上,除了仍然运用a、b的主题,在13小节第三拍的弱起处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c。c由一个极进的上行音阶和一个向下的五度跳进构成,并总结了a和b,因此c带有a和b的主题特点。由于大调的运用和音区的提高,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给人以一种希望。可以说,如果A段的那种渴望是渺茫而不可获及的话,那此处的这种希望似乎唾手可得。而随后的14、15小节是c的下行模进,而在力度上也由强到弱,情绪一下暗淡下来,使得刚才的那一线希望又一下变得遥不可及。B段的半终停在了B大调的Ⅴ上。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首先运用a、c主题构成,在其后是c主题的倒影,并在结尾处b主题的变形以倚音的形式出现,仿佛是平静的水面上掀起的一阵小小的涟漪。B段左手的伴奏织体与A段有所变化的是采用了引子的节奏型,即均分型的两个四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柱式和弦。而在音的走向上又采用了A段先上行后下行的大跳音型,使得B段与A段和最初的引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情绪上,B段在最初给人一种明朗的希望,但这种希望在随后的发展中又马上消失了,这似乎也反映出了作曲家身处在那个时代下心中的种种矛盾。
  A`段是A段的完全再现。但在最后运用同名大小调的相同的属和弦自然过渡到了G大调上。B段是一个与A段相比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中部。采用的是并列二部曲式,并运用展开性的发展手法。C段以G大调开始,在速度上变得有一些激动和紧凑,但在力度上还是以P开始。这个也就与A段自然地衔接在了一起。C段第一乐句的开始,主题材料实际上仍然是b主题的变形,即仍是三个弱音和一个强音,只是在节奏上扩充了一倍,而后面的一小节是a主题的倒影。第一乐句在音型构成上采用的是平行三度的音型,而左手的伴奏运用的是主属交替的均分型柱式和弦,和右手的旋律形成了前后交替的音响效果。这也是极具民间音乐的音调,代表了东欧民间音乐中风笛的音响。和前面的A段中的平静安详相比,C段显得更加激烈,具有动感,使人们看到了小船在慢慢划动起来,在平静的水面上溅起了层层的水花。作曲家在此处运用了平行三度的音响是结合了俄罗斯民间歌曲的特点,犹如女声合唱般。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只是在右手的平行三度旋律上又增添了八度的音响,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和充实。可以这样说,如果第一乐句的平行三度是女声的合唱,那么此处便是男声的加入。左手的伴奏织体也发生了改变,采用的是后起拍八分音符的连线极进的上行和下行(见谱例36-38小节),更增加了紧张的效果,仿佛是对前面那种渴望的努力追求。作曲家在此处生动地运用了民间音乐的音型,由此可以想象到身处19世纪在沙皇的统治下俄罗斯社会生活的黑暗和压抑,而身为当时的音乐家,对整个社会生活的不满而又无法寻找出路的苦闷心情,想斗争却又无力的那种内心的矛盾而又复杂的心情。C段的终止在40小节。右手的旋律终止在第一拍的前半拍上,而左手却终止在第一拍上,而第一拍的后半拍即是C段的终止又是D段的开始,此处作曲家运用了闯入终止,使C段和D段紧密相连。
  D段运用的是b主题严格的倒影,只是在节奏型上运用了弱起带符点的节奏型,在后面的发展中运用向下的模进手法。在47小节处,以八度音型的小二度的极进上行的模进,并以减七和弦的双手琶音及其向上转位,达到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也是两个ff,在速度上逐渐渐慢,而阵阵琶音也似乎是一片片水花从小船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可以说,此处是全曲的高潮,也是作曲家整个思想斗争的高潮。B段结束在53小节处,停在了g小调的属和弦上,随即又回到了g小调。
  A`段基本上是A段的再现,只是在左手的伴奏织体上有所改变,增加了左手的呼应。相对于前面的激烈过后,又重新陷入了那种孤独和无助,并使这种孤独感显得更加强烈,好像是经历了一番无谓的挣扎后又重新回到现实。
  尾声运用的是结束型的陈述类型,总结了前面运用过的所有的主题材料。第一句的右手的最高声部是极进下行的音阶,即a主题的倒影。而左手的伴奏运用主属长音的交替出现,其节奏型和B 段相同。而在89-90小节处左右手运用的交替音型,仿佛是作曲家的自我安慰。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低八度重复,而音域的走向也是由高到底,逐渐趋于平静。全曲的最后8小节,左右手是主属长音和柱型和弦的交替出现,音域由低到高,力度上由强到弱,并以主和弦的琶音结束,使听众仿佛看见悠悠的小船在夏夜的笼罩下,慢慢划向远处,光线逐渐暗淡下来,留给听众的只是月色下泛起阵阵涟漪的湖面和夜空中一轮恬静的明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总之,《六月》这首钢琴小品无论从结构、旋律、主题材料、和声等各个方面无一不充分显示了作曲家高潮的技巧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不愧是一部流传不朽的音乐名作!
  (责编 潘冰)

标签:船歌 分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