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主题班会 > 正文

理性之路 [面向人性自我的理性追思之路]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对遗忘了人类本质的理性进行自我反思已成为当代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象性世界的普遍性追寻把“客体自我”误读为“主体自我”,这正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的内在悖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把主客体自我辩证地、历史地统一起来,不仅使理性面向了人性自我,也使哲学思维具有了生存论的意蕴。
  [关键词]理性;生存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实践理性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71-02
  哲学是理性的事业。纵观西方哲学史,哲学的每一次变革和转向都与理性的命运息息相关。“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种有意识的特殊生命存在,并时刻在“途中”对自己的存在境遇进行着“形上”的追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理性的命运关乎哲学的命运乃至人类的命运。《理性的生存论意蕴》一书正是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人性问题高度对哲学史中的理性展开了一场面向自我的反思和批判。作者在坚持哲学的生存论转向的同时开拓了理性理解的多维视域,用思辨的逻辑、深邃的智慧融化了传统哲学对理性的抽象理解。从哲学观变革角度对理性进行思考既是对哲学理论立场的前提性批判。又是对哲学立足于人的时代问题的探索与创新。同时,本书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转向方面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理性的异化与人的生存境遇的外在化
  在胡塞尔看来,关于西方文明的危机实为一场人性的危机,人类理性的光芒被实证主义客观性所蒙蔽而遗忘了人的生活世界。理性在成就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主体欲望的同时,却又陷入了“异化”的深渊。正像作者在本书中所提到的那样,理性是一个辩证矛盾体,它有自己的边界和限度。这种限度来自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任何对理性边界的偏离都有可能使“理性精神”变成“理性主义”的霸权。首先,现代理性主义的狂妄源于工具理性对外部物质世界的盲目自信,而遗忘了对生活世界的“关照”,特别是对人的价值理性进行自觉反思。理性对世界的“谋划”是人类自我意志的主体性表达。它更趋向于对外部欲望的无限扩张。其次、理性化也即意味着世界的世俗化,“使人的精神生活面临着外在化的危机”。工具理性使人类理性在抛弃“形而上”的精神信仰的同时,更关注形而下的物质世界。使人的独立性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之上。从此,人的价值让位于物的价值,并把物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由于过渡忙碌并劳累于外部物质世界。我们无暇审视我们的精神世界,以至于我们无“家”可归而到处流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的理性被资本逻辑所操纵。从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前资本主义的自然关系抽象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形式化逻辑。这种虚拟性的抽象逻辑根本无视人的具体存在而把整个世界简单化为“物”的单一性。此外、从认识论上看,现实世界应是一个具有多元差异性的丰富统一体。哲学的科学化之路曾试图利用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特征去建构一套解释世界的真理性体系。从近代的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到现代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以及逻辑经验主义等都相信理性的绝对确证性。而这条客观化的自然主义之路从本质上看,都无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丰富性,把人类世界抽象为单一的确定性物质世界。无视人类世界的个体差异性和丰富多元性,既是对理性的过度自信也是对人的现实世界的误读。
  作者指出哲学是有个性的事业,同样人的理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理性的遭遇告诉我们,人以及人的理性都具有历史发展的有限性。人只能是一个不断趋向“无限”(本体)的有限性存在。所以必须重新开启理性的自觉意识,不能用人的“理性”去代替具有理性的“人”本身。因此。驱除理性的抽象独断统治。使理性面向人的个性存在也成为当代理性批判的重要维度之一。
  二、理性的症结与生存论内涵
  从本质上看,理性的症候根源在于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追寻,使哲学成为对世界普遍真理的终极性解释。由于执著于以实体本体论的方式追求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因此形而上学就变成了探索客观本体的知识论或认识论。在古希腊,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对那个“有”即“存在”的理性思考,并且把这种生活看成是面向人的本质的具有合理性的理性生活。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理念型相与个体事物的分离、理智的与可感的分离,认为真正的是者是通过理智对那个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的理念的把捉。从此。作为哲学源头的古希腊哲学所具有求知精神为形成西方哲学探索真理的科学思维精神奠定了基础。随着文艺复兴中人与自然的重新发现。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科学精神,于是开启了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考察。理性的神化也即理性的片面化乃至异化。近代理性主义强调理性知识的功利化和实用性,强调工具理性在认识和控制外部世界中的力量。这种非对称性的主客二元思维在张扬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在改造外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把具有精神信仰内涵的价值理性和。上帝一步步推到悬崖边上。黑格尔使绝对精神作为“无人身的理性”把“人”当做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外化手段。纯粹客观理性的自我演绎所展示的乐观主义立场终究具有梦幻的色彩。是普遍主义和整体主义对个体意志和情感的无声压抑。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在追求主体自我的同时却又失却自我。也使追求本体的“形而上学”变成了以理性的普遍性为基础的抽象知识体系。因此。西方形而上学对实体本体观的终极追寻虽是理性之问,却把统一于人的生命存在的工具(知识)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了知性的分裂。
  形而上学之路既是一条人类理性意识的终极解释之路,又是一条利用理性对人类的生存有限性进行自我拯救之路。作者全面结合了理性发展及其自我批判的历史,指出理性的生存论特质与哲学本体论的内在契合性。认为“本体以及本体论所要表达的其实只是人对自己生存本性的理解,本体论的实质是人的生存论承诺”。可见,作者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并没有一味地迎合现代西方哲学所流行的“本体论终结”基调,而是用辩证的思维去挖掘本体论所具有的自我超越性和终极价值内涵。从词源上看,西方的理性概念在古希腊源出于Logos(逻各斯)和Nous(努斯)这两个词。理性又是“逻各斯”和“努斯”的合体。因此这两种精神的契合表明了理性认识在沟通存在论和价值论统一的桥梁作用。但长期以来形而上学是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姿态予以呈现的。努斯在与其抗争中仍长期处于边缘的地位。然而,用以表征理性的“逻各斯”在古希腊原初语境中最早并不是指理性。而是感性的说话、交谈。因此,无论是努斯精神还是逻各斯精神都内在地隐喻了人的理性是立足于“大地”的形上追寻。只有通过理性的能动性寻求永恒的普遍本体,才能使从根本上把握世界的多变性,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困惑寻求出路。
  三、面向现实世界的理性批判
  作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在对现代西方哲学在批判理性时所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批判的批判”。作者指出。现代哲学的理性批判一方面实现了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另一方面,它所呈现出来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又 使人的存在陷入“生命中不堪之轻”虚无主义之中。在解构理性主义中心地位的同时。却又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在倡导价值选择多元化的今天,理性的崇高性和永恒性荡然无存。欲望和意志大行其肆。视听体验和感觉主义的肆虐也让放纵后的心灵无家可归。因此,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存在论转向、非理性主义转向都没能从根本上为理性的合理性开出良方。现代西方哲学在对理性的批判中非但没能从根本上拯救理性的命运,反而使形而上学走向了终结。其根源在于,其在思维方式上仍沿袭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正如否定即肯定一样。后现代主义将“去”“基础主义”、“中心主义”发挥到极致必然也形成一种抽象的意识独断或狂妄。
  马克思运用实践辩证思维把理性解释转向“人的感性活动”,完成了实践哲学对意识哲学的革命性超越。首先,马克思的实践理性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具体理性。既要考察人性的一般性,又要考察“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使其对理性的理解在面向具体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思辨性、开放性和超越性。人类的类本性也正是源于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由自在的理性自觉,它也内在地蕴含了理性要面向人具体历史性的生存论承诺。并且。马克思所建立的以实践活动为基点的理性批判是一种现实批判。即通过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出现“劳动异化”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力求使现实世界中的人来摆脱被外部世界所奴役的命运,并最终指向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的理性批判彰显了理性要面对现实世界不断进行自我批判的理论自觉精神。也践行了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到的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观变革承诺。作为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否定理性。马克思的实践理性显示了面向人的生存世界进行自我变革的张力。它不但否定了黑格尔的理性抽象。也否定了费尔巴哈的感性抽象。并且在面向具体生活世界的社会性活动中、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来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至今,形而上学的理性思维仍是西方民族的一种思维习惯。罗素认为“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他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他的眼界局限于我们的这个星球”,“又局限于人类”。vi这就把立足于人类实践的马克思理论排除在哲学范围之外,认为至少是在思维方式上与传统形而上学是不符的。但这恰是马克思把哲学的理性本质和思维方式重新拉回到人类的时代问题与生存世界的根基之上,形成了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因此,从哲学的思维方式转换上理解理性的人本向度以及哲学观变革,也成为深刻理解马克思认识论的价值维度的有效视角。基于“知识论”立场的形上思维表达的是西方人的“外在超越”特性,这与东方民族的“内在超越”思维是两条不同的主体表达路径。但却殊途同归于人及其世界。马克思把这两种思维统一于“感性活动”之上。在对哲学的否定中使哲学再次获得了新生。
  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世界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我想,《理性的生存论意蕴》一书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理性精神”回归的呐喊。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把摆脱人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的任务诉诸于人的理性启蒙,对人的自主认识能力进行考察。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说,人类并没有摆脱不成熟的状态,仍然需要对人性自我进行自觉的理性批判。因为只有不断对自我理性进行自觉批判。才能使人不但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人,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庞立生,理性是生存论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
  [2]庞立生,理性是生存论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9
  [3]庞立生,理性是生存论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9
  [4]张一兵,“人”与实际性此在的常人化夷平[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9
  [6]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89
  [责任编辑:冯延臣]

标签:追思 之路 理性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