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荐书 > 正文

羌族文化 [震后羌族文化的保护以及相关政策分析]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汶川县、北川县、茂县等羌族聚居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了羌族文化的传承,如何保护羌族文化成为政府和社会重点讨论的话题。本文主要针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现况以及相关的政策分析,从文化的角度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汶川地震;羌族文化;相关政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51-02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羌族人口总数了30.6万,98.2%分布在四川省,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北部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等地,其余散居在甘肃、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羌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影响了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威胁到了传统羌族文化的传承。针对这一问题,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对保护羌族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政策通常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缺乏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我们需要透过这些现象,从文化的视角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
  地震后的羌族人口锐减,受灾最严重的汶川、茂县、北川三县大约有1.6万羌族同胞遇难,再加上理县、都江堰等地,估计至少有2万左右的羌族同胞在地震中遇难。①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大量的人口损失有可能造成羌族文化断裂,许多通晓羌族语言、历史的羌族人在地震中不幸罹难,特别是羌族的民族乐器――羌笛,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而大量的青少年的遇难也影响到了羌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将羌族地区的大量建筑夷为平地,许多羌寨损毁严重,理县的桃坪羌寨,汶川的萝卜羌寨,北川的小寨子沟等羌寨遭受了毁灭性破坏,大都不适合居住,大量羌族居民被迫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大山,迁到政府设定的移民安置点。与羌族历史、生活紧密相关的碉楼、水利系统、古墓葬群等文化遗产也遭受严重的破坏,茂县撮箕山石棺墓葬群部分山体滑坡,黑虎乡的碉楼有部分坍塌,北川永平堡石砌古城多处垮塌,城门开裂、变形。历史遗迹中大禹的北川古迹,秦汉以来的古羌部落遗迹的恢复,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由于羌族文化依托的是山地自然环境,当传统的羌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羌族文化将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决策者深思的问题。在移民安置工作中若不能充分保障羌族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文化语境方面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控制权,培育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羌族文化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持续发展的条件。②
  二、相关的羌族文化保护政策及其分析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各级党委、政府对羌族文化工作的保护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地震灾区的过程中特别指出在老县城的利用和新县城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了《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羌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羌族文化保护工作深入到各地方各县,特别是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相关部门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羌族文化,制定了详细的措施:(1)抢救羌族珍贵资料,北川县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收集整理大量的羌族资料;(2)申报羌族“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并对其进行扶持和培养;(3)培训羌文化。文化部门聘请专家对羌族聚居区的居民以及服务行业的工作者进行羌文化的普及教育;(4)恢复和重建羌文化特色建筑;(5)创作羌族文艺作品;(6)打造羌族文化品牌和文化节日。
  2008年6月3日,四川省文化厅发布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重建方案》,根据该方案,保护区的建设要大伯行政区划的界限,地区习俗的界限,整合羌区地羌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俗风情、体现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地质结构特点。③该方案的试验区设定在羌族主要聚居区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及相邻的平武县等部分相关乡镇。而北川县以青片乡为中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羌族原生态风情走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
  以上所陈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对羌族文化保护所提出的指示与政策,但无论是羌族房屋的重建,或是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重建,都需考虑羌族内部之多元性。譬如羌族村寨房屋结构各地各沟均有特色,且与其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家庭结构有一定关联,所以羌族地区社会文化的重建,续以对该地的人类生态与文化的深入了解为基础,并尊重本地人的意见。④这是一种主位文化保护形式,指的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动态的传承与保护。政府部门制定政策须以广大羌族民众为主体,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
  从上文所列举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出,决策者所制定的方案大多从客位出发,缺乏在主位的思考。当代中国的决策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大都在于经济利益与政绩,很少真正关注文化本身。对于羌族文化的保护,学界通常以一种狭隘的观点的来看待,忽视了文化的普世价值。单从文化遗产的文物价值来看,其首要价值是包含着历史存在的确实信息,其情感表示价值则表现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的象征、历史的传承感、新奇性质与信仰。文物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考古的、生态的、历史的、文献的、科学的。建筑的、人类学的与美学的,此外还有利用和使用的价值,尤其是文物大多以其形象、影像与能被感知而成为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财产,及全世界共享的文化资源。⑤
  羌族文化的保护不仅需要一个普世价值观,更亟需一种动态的视角。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全力推进以及交通与通讯的快速发展,让地处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他们的文化传承或后继无人,或在外来政治、经济的及权力的压力下手足无措,相关学术研究也因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而使文化延续性的评估原则缺少了前瞻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很可能成为了商业与旅游经济的炒作点,以经济利益驱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商业投资者占据了地方文化的开发权,以商业价值观标尺,对文化“保护”进行明显包办而造成各种文化展示之乱象。⑥
  然而,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羌族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保护带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持续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但两者也存在对立的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适应,一般是物质文化率先适应变化,精神文化则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⑦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羌族文化的保护政策时,应注重羌族的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羌族文化保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学术界、民间组织、以及羌族自身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将它作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带动羌族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
  注释:
  ①喇明英.汶川地震对四川羌族人口的影响[Z].四川省情,2008,(6).
  ②喇明英.汶川地震后对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7).
  ③郭凤鸣.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调查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2).
  ④王明珂.民族学与灾后重建[J].西北民族研究,2008,(3).
  ⑤⑥庄孔韶.文物遗产保护的观念与实践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2009,(7).
  ⑦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J].学术研究,2008,(2).
  参考文献:
  [1]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耿静.羌乡情[M].成都:四川巴蜀书社,2006.
  [4]羌族简史编写组.羌族简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5](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标签:羌族 相关政策 保护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