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 > 正文

自然现象作文素材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写一自然现象指导

【目标要明确】

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气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写法告诉你】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一种自然现象。所谓“自然现象”,是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空间运动的天文现象和在大气中发生的风雨雷电、霜雾冰雪等气象景观。

那么,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写下来呢?

一、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我们在观察描写某种自然现象时,一定要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地带的自然现象的特征。以“风”为例:

风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原,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随处可见,随时都能感觉。按地区来说,有凛冽的山风、寒冷刺骨的山风,哗哗作响的山风;有凌厉的海风、掀起惊涛骇浪的飓风。按季节来说,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拂面送暖的春风、吹绽百花的春风;夏天有热浪袭人的风、湿润的热风;秋天有萧瑟的秋风、有飒飒的金风、凉飕飕的秋风;冬天有刺骨的寒风。

二、抓住变化,展示形态

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它的形态变化,这样写出来的自然现象才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为了把某一种自然现象写得具体生动,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形容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自然现象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请看下面描写"晚霞"的片段: 啊!晚霞,多么绮丽。它一会像一匹骏马在奔驰,一会儿像一头雄狮在怒吼,一会儿像朵朵鲜花绽开??我看着看着,身体感到轻飘飘的,仿佛自己也成了一片晚霞。一会儿,一道霞光射来,晚霞闪耀着绚丽的光彩,我把眼微微睁开,眼前顿时出现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我的身体好像也被这七彩的晚霞裹住了。我低头一看,碧绿的鱼塘像个葫芦形的大宝石。晚霞把彩色的柔光洒在鱼塘里,就像给碧水插上了一朵朵绒花。塘里的鱼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悠闲地流动着。有时它们挤在一起,好像在窃窃私语。有时它们凝视晚霞,好像议论看晚霞的奇异。鱼儿的游动吸引了我,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奇景:一群群金色的鲤鱼仿佛成了塘中的霞光。一抬头,看到天空中的晚霞又好像是一群群彩鱼在游动。

三、用心感受,放飞想象

大自然的现象很多,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善于用心感受、体验,方能写出活泼有趣、带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如果你能结合看到的现象,

放飞自己的梦想,写出了自己的独特

自然现象作文素材

感受,也就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精彩之处,也就能把描写的情境写活了。

请看“你听,月亮在唱歌”的片段。

一次,我们全家去江都龙川广场玩,那是一个明月朗照的夜晚,我第一次在广场上的巨型石雕上读到了《春江花月夜》这首让人陶醉的唐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广场的南端就是雄伟的引江水利工程,我们坐在广场南端的石凳上,看一轮满月照耀着引江河水,月光和波光互相辉映,如仙境一般,加上远处引江电站辉煌的灯光,全是光在闪烁。偶尔有一两只夜鸟飞过,在月光、波光和灯光的映照下,都成了轮廓鲜明的剪影。这时候,我忽然听到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引江水闸里的流水声,便不由自主地向水闸方向望去,只见月光在水面上跳跃,“哗哗、哗哗哗??”这不就是月亮在轻轻地吟唱吗?

【素材帮你找】

同学们,这次习作是写你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大自然是奇妙的,多彩的。要写出你观察到现象的变化特点写出来,先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再根据现象的不同特点写出你眼中的精彩。风、雨、雷、电等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素材1:只见狂风卷着树枝、落叶在空中跳舞。高大的杨树被吹得弯了腰,树叶哗哗地抖动着。窗外黄沙、尘土满天飞。大柳树上,碗口

粗的枯枝被风吹断了,发出沉闷的一声巨响。——起风时,世界万物都在随风起舞。

素材2:蚕豆大的雨点打在玻璃上噼噼啪啪地响,仿佛点着了一串串连珠的鞭炮。突然,一道曲折的亮光一闪而过,几秒钟之后一个闷雷划破长空,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下雨时的景象也很奇妙。

素材3:此时,天空都暗了下来,只有太阳那边的云朵无比灿烂。它们仿佛镀上了一层金,但又有些透明,既有云的飘逸,又有太阳的灿烂光辉,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山挡住了太阳的一小部分,这时候,不仅是云霞,就连大地也镀了金一般。不远处的水塘,还反射着太阳的光线,很耀眼,整个水塘也成了微红色的颜料,不管是在层次感,还是在浓郁程度上,都给人前所未有的感觉。其实,也不仅是天空,整个山坡,都像是一幅完美的水墨画。——夕阳西下的景象真美! 素材4:过了一会儿传来“呼呼呼”的风声。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近。然后,风越卷越大。霎时,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忽然,雨铺天盖地而来。黄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打在地上噼里啪啦直响。雨越来越大,越来越急,越来越密。飞速打下来时,让地面腾起一阵阵雾,只见那一阵阵雾缓缓上升,仿佛像童话中那样,使人产生幻觉。抬头望去,树梢不见了,楼房消逝了,楼房隐在雨中,隐隐绰绰的,仙境一般。 ——风吹,雨打,夏天的暴雨景象如此壮观。

写作指导

察;一、 确定对象,仔细观察。

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都属自然难现象。我们在习作前,首先要确定对象。决定写的时候,还要仔细观察。从观察的时间来看,需要连续观从观察的重点来看,要立足于现象的“变化”,如观察日出,要从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仔细观察。

二、抓住特征,展现形态。

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例文《二八月,看巧云》作者重点写了鱼的形状和色彩,尤其注重描写形状的变化。要把某一自然现象写具体、写生动,可以用上一些叠词的修饰和比喻句的描绘,例如《二八月,看巧云》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错错落落”“明明暗暗”??如此一来,云的形态就跃然纸上、一目了然了。

三、根据特点,合理想象。

同学们描写景物时,还要根据景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二八月,看巧云》中作者把云比作“巍峨高耸的云山”“露出海面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岛屿以及”“鱼鳞”,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方法提示

提示:在写这篇作文之前,留心一下春天的雨、雾、云等自然现象,

篇二:作文素材汇总(一)

20个经典小故事,每个故事里都蕴藏着一个哲理,这20个小故事将让您终生受益。如果家长看到,请一定讲给您的孩子听;如果老师看到,请一定传播给您的学生;如果是孩子看到,请一定好好领会!

1、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

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

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

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

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

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

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

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

篇三: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素材

社会评论型高分作文的常见结构: 明确思路

第一段: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第二段: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第三段: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

第四段:过渡到危害分析

第五段:分析危害或者原因

第六段:过渡

第七段:谈解决方法

例文: 传统·传承

风清月白下的赏桂思亲,意趣不再;河浪拍岸中的悼古思今,涵蕴渐远;爆竹声声里的团圆重逢,欢乐已淡?? 现代人,中秋时分又有几人观月怀远,怕只有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独啃风味更浓,情味已淡的月饼罢?春节佳际又有几人携手足揽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怕只有跑前忙后打点忙碌的生活罢?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禁困惑:传统,我们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阵地萎缩了,引人遐思的明月再也吸引不住现代人的眼光,人们冷冷地把它丢在一旁,任由它在冷冷的夜晚,独放冷冷的青辉。太冷了!冷的岂止明月,还有现代人的一颗心,还有现代文明那颗蒙尘的灵魂。传统不复,一块小小的月饼自以为具备了所有,其实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没有了文化内涵,一切的载体都将失去意义!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来传承来弘扬。我们传承的是什么?是那块自古吃到今的月饼吗?是那捆自古扎到今的粽子吗?是那锅自古包到今的饺子吗?显然不是。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自以为对着明月吃上几口月饼便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中秋;又有多少人自以为一碗水饺下肚便有为人满誉的团团圆圆?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载体。

倘若我们能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漫谈古今,不论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还是现实中的探月之程,融古今为一体,以明月为纽带,把古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智慧沟通,那便是对文明的传承。抑或是随吟几首诗词,感受古时的明月带给人的情思,探索古人对明月独特的情感,那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应该被困顿在实物的基础上,不应该被束缚在载体的限制中,我们应把握传统的内涵,让精神的血脉在历史的延续中流淌,并不断地注入新生,给它力量让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给它活力让它可以不遭受干涸的威胁。

传统是文明的结晶,需要不断地传承。别让传统的鲜花干枯在缺乏活力的土地里。

「作文题目」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

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标签:作文 素材 现象 社会现象作文素材 关于自然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