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作文题目 > 正文

莫言半碗饺子作文题目

时间:2017-05-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作文题:(扬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市统测试题

作文题:(扬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市统测试题)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文学演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请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几种可取的且有一定深度的立意:

(1)肯定母亲的行为:从母亲对我的训斥的角度,“施舍首先是一种尊重”;从母亲“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的行为的角度,“身教重于言教”或“人性的大爱就在点滴细节”、“善心不是表演而是发自真诚”等。

(2)批评“我”的“打发”心理或语言“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爱心不是简单的打发或施舍;行善更该尽善;行善不该盛气凌人等。

(3)对比“我”与母亲的行为:真诚助人与敷衍;“施舍”(含贬义)与“舍施”(即不顾虑自身而关怀对方);尊重与蔑视。

(4)从材料作延伸:富贵中的行善值得肯定,困境中能行善更应敬仰;高调行善与低调行善;因为有人格的尊敬,悲悯才弥足珍贵等。

“施舍”与“舍施”(下水文)

在饥饿的年代,不论是半碗红薯干还是半碗饺子,能舍得拿出来施予他人,都不容易。但问题是:“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对于此时莫言手中的半碗红薯干,已属有了熊掌而可舍弃的鱼了,把自己今天中午可以舍弃的“鱼”赠予他人,这叫名符其实的“施舍”;而莫言的母亲却“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这是割舍自己施予他人,我看,更准确一点叫“舍施”。

“舍施”与“施舍”有质的不同。

“施舍”,献出自己的多余之物、废弃之物,尽管不乏慈善之心,但难免有沽名钓誉之嫌。汶川地震时,灾区百姓最缺乏的是衣物,但有位作家就是连自己不穿了的衣服也不舍得捐,而是捐了可以当作废纸卖了的没有什么价值的书。还有厂家捐了已过保质期的食品,更有位名人打欠条诈捐。自己所欲,一毛不拔,己所不欲,恰好施予他人,你能说这其中没有沽名钓誉的成分?这样的施舍,其中能有多少真真正正的慈善之心呢?

“施舍”的同时,施舍者还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把对方只看做是该同情、该救助的对象,低我一等。我给你什么,是我今天大发慈悲,你都当无条件的接受,“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哪容得你挑三拣四挑肥拣瘦?施者至高无上,是大救星,是及时雨;受施者你只有感恩戴德,叩首谢恩才是。殊不知,志士饿死不食嗟来之食。帮助他人,我们也要考虑受助者的人格,给予受助最起码的人格尊重,更何况是施予我们的舍弃之物呢?标哥让受助者跟他一起戴绿帽子,满大街游行。你自己爱戴绿帽子做秀,可曾考虑过受

助者的滋味?

“舍施”则不同,是牺牲自我来帮助他人,“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但今天中秋节,既然我们能吃上饺子,也就让你也能吃上饺子,莫母“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让乞讨老人跟我们家里的人一样,过一个能吃上饺子的幸福的中秋节。“舍施”不是要求所有有钱人都拿出一半家产分与他人,而是说帮助他人,要诚心诚意,要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要尊重受助者的人格,考虑受助者的感受,不要让人在心里有种深深的自卑感、愧疚感、甚至负罪感。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让一位独臂的乞讨者把门前的一堆砖搬到屋后,给了他一笔酬金;第二天,又让这位乞丐把屋后的这堆砖再搬到屋前,又给了他一笔酬金。数年后,一位开着豪车的独臂大亨突然出现在了这位母亲的门前,要送给她一栋豪宅作为酬谢。这位大亨就是当年的那位乞丐。这位慈善的母亲帮助这位独臂乞丐,不是简单的金钱施舍,而是把居高临下的施舍变成了他理所应得的劳动报酬,让这位独臂乞丐坦然拿钱的时候更明白一点:尽管我只有一条胳臂,也同样可以凭劳动自立。让他在获得自尊的同时也获得了自立的信心与勇气。河北有对做小吃的年青夫妇,多少年装糊涂,每天早晨为一位手持游戏币的行乞老人提供一碗馄饨,这种默默无声的“舍施”不是比高调助人的“施舍”更震撼人心么?因为他考虑到了受助者受助时的心理感受。

一位伟人的背后,大都会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莫言的成功,你能说与他身后这位伟大的母亲没有关系么?

愿社会多些真心诚意的“舍施”,少些虚心假意的“施舍”。

篇二:莫言写作的饥饿诱因渴望一日三餐有饺子吃

莫言写作的饥饿诱因渴望一日三餐有饺子吃

THIS year's Nobel literature laureate chose his pen name Mo Yan, which means "Don't speak," as a reminder to himself that he should talk less and write more.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将他的笔名选择了莫言,意为“不要说话,”作为自我提醒,他应该少说话,多写作。

Mo, whose real name is Guan Moye, said he had "brought the family a lot of trouble" for his talkativeness when he was young.

莫言原名管谟业,说他年轻时的多嘴多舌“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My mother felt so anguished and persuaded me to keep my mouth shut. I was so moved by her painful expression and swore to be silent since then," he said. "That's why I gave myself such a pen name when I started writing in 1981."

“我的母亲感到如此痛苦,并劝我闭嘴,她痛苦的表情使我伸手触动,并发誓从那时起保持沉默,”他说。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1981年开始写作时,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笔名。” That was the year his novella, "Drizzle on a Spring Night," was published.

就在那一年,他的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出版了。

Mo said several years ago that his literature dream stemmed from his crave for dumplings in the late 1950s when China was in economic difficulty.

莫言说,几年前,他的文学梦想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处于经济困难时他对饺子的渴望。 He recalled that a writer became his new neighbor in Jinan, capital of his native Shandong Province, and had dumplings for three meals a day, a luxury for a common Chinese then.

他回顾说,在他的家乡山东省省会济南一个作家成为了他的新邻居,并且一日三餐都有饺子吃,那时饺子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奢侈品。

"At that time, my family couldn't afford such a meal in one year," Mo said in a speech in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莫言在香港公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那时,我的家庭一年之中都负担不起这样的饭。” Mo said he began to nurse a dream of becoming a writer, with three dumpling meals every day. 莫言说,他开始萌生了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一日三餐吃饺子。

His early education was cut short at the age of 12 b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decade of political chaos when many of China's schools closed down.

他的早期教育在12岁时被“文化大革命”切断,一场十年的政治混乱,当时中国的许多学校都关闭了。

Instead of avoiding memories of his poverty-stricken childhood, Mo valued it so

莫言半碗饺子作文题目

much he said in a speech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n California that "loneliness and hunger were my fortunes of creation."

莫言不是回避他贫困的童年记忆,而是非常珍视它们,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那场“孤独和饥饿是我创作的财富”的演讲中说道。

"When I was five or six, the whole nation was hungry. I had a deep love for food. Even now I feel tears in my eyes when I touch the rice in supermarkets," he said.

“当我五六岁时,全国人民都很饥饿。我对食物狂热的爱,即使现在当我在超市触摸到大米时,我觉得我眼里仍含着泪水,”他说。

When he joined the army in 1976, he once filled his stomach with 18 buns.

当他1976年参军时,他曾经往肚子里塞了18个馒头。

Mo has applied his experiences as well as relatives' stories to his works.

莫言把他的经历以及亲人的故事都写到了他的作品中。

He created the figure "rural doctor" based on his aunt in his novel "Frogs," and described a typical Chinese intellectual called Shangguan Jintong to reflect his spirit in the book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他在小说《蛙》里创造的人物“乡村医生”是以他的姨妈为原型的,在他的书《丰乳肥臀》中描述了一个叫上官金童的典型中国知识分子以折射其精神。

"The folk arts and folk culture accompanied my growth and I was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al elements I witnessed through my childhood in the rural areas. When I picked up the pen for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the folk cultural elements inevitably entered my novels and affected and even determined the artistic styles of my works," he said.

“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深受我童年时在农村目睹的文化元素的影响。当我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时,民间文化元素不可避免地进入我的小说,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他说。

Though Mo is intellectually sharp, he is an ordinary man in daily life. He married a factory co-worker about 30 years ago.

尽管莫言是思维敏捷,但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普通人。大约30年前他娶了一个工厂同事。

篇三:2013届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莫言

2013届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莫言

人物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1、酷爱阅读。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有时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换来一本书。一天下来,莫言脸色煞青,但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

2、书架上只剩经典。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每次拿起一本书来,还没有读一半就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书来,又把前面的书忘掉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3、孤独是一种财富。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一句话:“海明威曾经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莫言这话多少有些冤枉双亲,因为比起从小失去父母的川端康成和有一个酒鬼父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来说,莫言的那点不幸实在可以忽略不计。莫言常说,饥饿与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其实莫言童年时候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后能饿成作家,特别是像莫言这样有名的作家,屈指可数。他的不幸,也是他的财富,在于他的孤独。

4、面向苍生背对文坛。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5、写作源于生活。《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6、媒体上很少露面。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7、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莫言: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

莫言表示,关于“伟大的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这是近些年反复提到的话题。

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时代?莫言说,狄更斯在《双城记》,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都曾罗列一些对立、 矛盾的话语,来描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们关于时代的矛盾的描述,“也完全可以移植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莫言认为,在今天这个对立矛盾现象比比皆是的社会,“我们还要发现这个社会的主流”。什么是这个社会的本质?对于作家来讲,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确实会令人眼花缭乱。但记录这些眼花缭乱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作家的职责,记录这个社会发生的各种怪现状也不是作家的职责。莫言说,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答案。但是总而言之确实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空前绝后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作家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因为这样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为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人的丰富性得到了最

强烈、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说这个时代具备了产生伟大作品的物质基础或者资源基础,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气度和才华。

8、谦虚。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莫言曾说“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9、获奖不能代表什么,将会继续努力创作。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表示,“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莫言与母亲的四个故事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中年患病活着没有乐趣 只为让家人放心.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生来相貌丑陋 母亲教导只要心存善良,多做好事,丑也能变美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也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笑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母亲曾因我太会讲故事而发愁: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很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腔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儿,默许我去集市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母亲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 “莫言”这个名字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敦敦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标签:作文 饺子 题目 作文 饺子题目 包饺子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