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报名 > 正文

【观吴冠中作品谈当代山水画的时代“意境”观】 客厅山水画图片大全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对于山水画的品评,“意境”观始终是最重要的内容,中国传统绘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不断的扩展着自己的审美领域空间的过程。吴冠中的山水画是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山水画的“意境”不是只有摹古才能体现,他的作品在创作语言上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使山水画的创作有了新的动力。欣赏和研究吴冠中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他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也能体会他的创作精神。
  关键词 吴冠中;意境;语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画坛可以说是“继承”与“创新”扭结的一个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变得即复杂又多变,时代造就出了一位位作品特征鲜明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在其中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亮点,他的画有江南水乡、巍峨的华山、热带雨林和南方园林。吴冠中的作品的笔墨推翻传统意义笔墨价值,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笔墨构象价值。他的代表作 《春雪》真可谓是“天马行空、炫彩斑斓”。有着不同凡响的视觉感受,有人说他的画审美感觉和表现的内容是高度西化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吴冠中的画核心审美标准是中国的,而且是中国文人的视角所欣赏的。也可以说吴冠中的画具备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意境”。无“意境”就无民族性,而吴冠中的画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发展的,是有效、有价值延伸后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自从中唐以后,山水画逐渐在中国绘画中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伴随着山水画创作理论的同步发展,“意境”观就在山水绘画思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古代山水画的“意境”观是建立在客观物境与主观情境融合一体的主张基础之上的。在满足有“意境”的要求下,观者感知山水时才能产生畅怀感觉,在创作山水画时,主观情趣元素在画面表现过程中“意境”就自觉的产生了。“意境”观实质是物质与精神关系范畴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扩延。这就说明:“意”和“境”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范畴之间的互为对立统一关系。吴冠中先生临别曾说道“我的性格、情感、所思所想都在我的画里,我整个人就在画里。我人走了魂还在。”说明吴冠中先生在创作中把自己的灵魂融进了作品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一直以来的山水画的传承中,山水画学科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中。逐步沉淀出一整套学科体系。有独特的认知方法、评价方式。“意”与“境”中的境是相对不变的,而意却是主观因素,受着诸多条件的影响。他跟创作者的审美特点、生活阅历、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我们的审美价值判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民族纯粹性始终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跟其他一切艺术形式一样,自身的进步和其他因素的融合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封闭的发展中国绘画,历史已经证明封闭的发展就会走向末路,在中国画发展的近一个世纪中,形式和表现方法层面上的内容不断更新,这有赖于中华民族不懈的学习和探索。但是对于画面“意境”的营造我们的创作形式以及理论研究却少有突破。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意境”的传统观念难以摆脱。片面的认同“意境”只有在古代的作品中能得到最完美的诠释,一谈“意境”多举古人的作品,用古画的格调作为衡量标准,对现代山水画的“意境”认可度不高。认为此“意境”非彼“意境”,其实中国山水画能表现的独特内容很多,这些内容与中国画家的感情、中国画家的画面表现习惯和中国画的画境、文学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只要中国山水画的民族性本质不发生改变,“意境”就会伴随其中,也会有更好的元素丰富到“意境”的具体表现形式中,我们思考的不是现代山水画“意境”的存在与否的问题,也不要一味的否定当代中国画精神格调,而是要明确和加强现代山水画“意境”深度研究问题,加强丰富传达的“意境”的表现手法,是我们保持中国山水画独有的艺术审美感染力所必须坚定的。吴冠中先生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观点,有些人对此表示了反对,其实吴冠中在提出这一观点时是有前提的,就是强调笔墨的审美效果,没有审美效果的笔墨就是没有价值的。中国画发展了千年之久审美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笔墨等于零”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延伸。写意画是抽象的美,吴冠中的山水是抽象的的,更是境界深远的。
  强调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意境”必须对“意境”形成的原因以及表达方式有所认识和理解,从影响艺术作品形成的环境来讲,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在接受着不同方式与形式种类的文化,审美观念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世界的融通性加强。这并不能代表价值标准统一。原因一是地域特征并没有完全打破,其次是精神认知形成以后有一个观念固守的特点,所以中国绘画是在稳定中发展,不可能形成短时间质的变化,突破和回归是发展的规律。中国山水画既要有“意境”,也需有时代感。而现今中国画的发展环境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它势必会给中国画的革新带来强有力的动力。
  对于中国画的意境形式的发展,二十世纪的许多名家都有较好的尝试,并形成了较成熟的风貌。对于发展和创造,吴冠中曾说说:“创造力就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喷发的一种状态。一直崇拜前人古人就不会有创造力,要敢于否定才会有创造力。”如黄宾虹的笔墨融会,张大干的泼墨泼彩,李可染的向背光影形。这些作品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敢于突破传统画面的形式语言表现方式,张大千的的绘画是融通西方印象派的色彩处理技巧的,而传达的效果却是东方的,李可染是借鉴了西方绘画的光影技巧,但却与中国绘画的阴阳观念吻合在一起了,李可染说过关于“走进去,走出来”的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的观点,说明中国画的“意境”是发展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坚持的道路。融汇全世界可为我所用的一切艺术形式,西方写实主义的素描可以加强山水画形体色调的丰富性。这与中国画的线条造型手法并不矛盾,把线的延伸性、体面感丰富起来.可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效果。西方近现代艺术在构象上打破了传统绘画光影的绝对存在。在画面上抽离了线的独立造型方式。表现出线条说明形象时的不同感觉,例如马蒂斯的线条,他的概括手法与中国画的写意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表现手法也是可被中国山水画所吸收的。例如勃纳尔的风景画、波洛克的抽象滴彩画等都可以主观的加以消化并与以中国绘画艺术的视角去借鉴。当代有些画家在这方面的尝试是很成功的。西方当代的版画、招贴画利用了很多非传统形式的方法.其作品在线条运用上和对物象平面化的处理都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灵感。毕加索的立体角度观察物象所形成的画面与中国传统散点透视原理也有相通之处。不要一提到西画就好像要影响到中国绘画的民族纯粹性,关键是如何借鉴,需要我们在坚持营造中国画特有的“意境”观前提下加以改革运用在传统绘画中。
  中国的古代绘画不谈设计构成,对于山水画的形象从没有用点、线、面的设计理念分析过,西方的图形设计观念进入到中国以来与中国绘画的结合形式很少,其实图形设计中提到的点、线、面以及点线面的构成与中国画的用笔方法、画面形象组合是相通的,中国画强调用笔的方向感、力度和力量,而图形设计强调运动感和速度感。中国画强调画面章法,而图形设计中强调比例与分割。还有秩序的原理、重复与节奏、对称与平衡、对比与同统调。也就是说艺术有表现效果和应用的方法的不同,实质都是辩证的。中国的山水画是形象和符号的,如果我们增强山水画的符号表现特征,再应用设计的原理丰富画面效果,那么可以使山水画的表现形态更加有时代感,同时其“意境”表现形式也愈加多样。
  在”意境”的组成上,涉及到了 “意”与“境”两个方面,情由景发,情景交融。画家要有个人的自我表现,同时也要对人们的普遍认知有所感应。也就是说当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与古代人是不同的,古代山水画的”意境”主题应该是以“空”、“远”“隐”为主,而当代的中国画已经走进了广大的大众,有别与以往封建社会的那种上层社会和文人享有艺术生活的实际要求。现代人对与山水画画面感要求要清新、愉悦的感觉,作者如何运用主观能动驾驭客观对象、创造出“境界”来。站在吴冠中作品的面前人们就能跟随他的作品走入到他设定的空间中去,在线条、块面中领略那种简约的静逸。
  在上个世纪末,中国画出现又一次历史性的发展,国画家艺术视野不断开阔,国外的各种艺术形式、国内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绘画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中国画的本土民族性也在反复的探讨中得到加强,形式语言的丰富极大加强了水墨的表现空间,新的”意境”语言对水墨的视觉传达进行了多角度的构架.其中也有很多元素被山水画借鉴,构成了新的意象语言。吴冠中的作品的时代意义就在与他对”意境”的从新解读,也对当代的山水画创作给予了很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二十世纪画坛名家作品批评》刘默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 百度百科网站

标签:山水画 意境 当代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