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作文 > 正文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2017-05-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宾县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杨福泉

①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②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④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⑤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世界眼光、

全球眼光,谦虚好学。当年鲁迅、胡适这一代中国精英大力引进西方文化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机制,裨益了当今无数的中国人,培养了很多能与世界对话和竞技的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如今,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不分良莠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⑥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和

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存在误区,下列不属于“误区”的一项是(3分)( ) ...

A.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古典文化。

B.把“国学教育”等同于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

C.把历史文化遗产等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D.把“国学”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消失。

B.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是在“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的大背景下进

行的。

C.鲁迅、胡适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是有着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的中国

精英。

D.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恋,抱残守缺,不会广采博纳,那就无法得以

发展。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

A.外来文化的涌入是“文化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且这种“文化焦虑”弥漫在当

代中国社会,表明中外文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冲突。

B.诸多专家学者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护、传承,缺少学习、创新,这

说明他们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有局限性。

C.从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和影响来看,当代具有“文化焦虑”感的专家学者们应该学

习鲁迅、胡适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眼光和意识。

D.中华民族文化是整合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因此专家学者应致力于

儒家文化及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 )A.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中国城乡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不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

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

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①则罢.

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循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

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

不在,则谁人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③。 .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驽、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

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至于辩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李翱《杨烈妇传》) 注:①岁满:官员任职期满。 ②爨:cuàn 烧饭 ③陴pí: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既又将盗陈州 .

B. 侃率之以乘城.

C.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 ..

D. 不犹愈于家乎. ( ) 盗:进犯,侵袭 .乘:登上 .蜚箭:“蜚”通“飞”, 流矢。.愈:养病 .

(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虽然,岁满则罢去 无长少必周而均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是故无贵无贱 (《师说》) ..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 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

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

6、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 县令诚主也B. 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

C. 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D.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3分) (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⑥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

(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A. ①③⑥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

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

退,项城得以保全。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 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

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

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10、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

说明。(5分)

11、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一去紫台连朔漠,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8)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9)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过秦论》)

(10)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①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②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

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③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

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④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

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⑤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

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篇二: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高一级语文科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锦瑟(sè)粗糙(zāo)湍急(tuān) ...

B.浣女(huàn) 谄媚(xiàn) 邂逅(xiè) ...

C.惘然(wǎng)哨卡(qiǎ)癖好(pǐ) ...

D.木讷(nè) 歼灭(jiān)炽热(zhì)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渔舟 寒喧 楼兰 蓝田日暖 B.绸缪 踟蹰 烦燥 无可辨驳

C.凄怆 婉约 浩淼 芳草萋萋 D.松驰 纨绔 山坳 水泻不通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准确一项是( )

A.北京时间2月16日,第21届冬奥会双人滑比赛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了自由滑比赛,中国组合申雪与赵宏博不孚众望,以总分216.57分获得金牌。 ....

B.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烘云托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

位始终不变。

C.刘翔低调或者说“哀兵”策略固然是为了减轻自己肩上的压力,但是有外国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刘翔的问题或许并不是脚,而是在心理上。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对自己进行....

心理折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5.下面六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是在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②把主体的精神无限压缩

③然后来换得苟且偷生的空间④庄子的哲学和老子一样

⑤其诀窍就是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 ⑥是在夹缝中求生的技术

A.④①⑥⑤②③ B.④⑤⑥①②③ C.④⑥①⑤②③ D.④⑤②③⑥①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10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

A.求全责备 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D.攻其不备

2.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将焉取之.

3.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而今安在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5.翻译以下句子(5分)

(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分)

(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分)

(二)、古诗阅读:阅读下面王昌龄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6.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3分)

7.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8. 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⑵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

⑶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⑷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三、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琴 王

游 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

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2分)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C.“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D.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E.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

2.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6分)

四、语言运用。(10分)

1、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拟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4分)

2、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读书日”的第十二个年头,学校准备组织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下面要求。(6分)

⑴.你给这次活动命一个名,以体现活动主题;(2分)

⑵.你向活动组委会就怎样开展这次活动提两点建议:(2分)

⑶.在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哪一个?请简要说明你喜欢的理由。(2分)

五、作文(40分):

有人说,“往事如歌”,有人说“相逢是首歌”??请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与歌有关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潮州金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

高一级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1.C(A糙cāo B谄chǎn D炽chì)

2. C (A 寒暄 B 烦躁 无可辩驳 D松弛 水泄不通)

3.B(B应为“众星捧月”:比喻许多方面共同拥戴一个中心。A孚:不能使人信服。C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D自惭形秽: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4.A(B项,成分残缺,无主语,可将“经过”移至“专家组”之后;C、词序不当,“罕见地”应放在“用四个整版”前;D“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句式杂糅,删去“围绕”或删去“以”和“为中心”)

5.C(四个选项中④的位置已经确定为首句,②③的位置也确定为先②后③,解决本题的关键是①与⑥的顺序额如何安排。一般来说,求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只有生命存在,才能有“游刃有余的智慧”,所以应该选C)

二1.C(例句中的“备”是具备的意思。A.完备;B.准备;D.防备。)

2.B(作语气词,用于句末。其他三项均为兼词。)

3.A(定语后置。其他项均为宾语前置。)

4.B

5.(1)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生”和“假”各一分)

(2)(却能)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上”和“下”用法1分,“一”1分,大意1分。)

6. 橘柚香。(1分)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分)

7.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1分),通过想象(1分),拓展诗歌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8.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⑷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1.解析:C他们准备勇敢赴死,这一说法不当,应是听得到琴声,生的希望就在眼前。E人们陶醉在他的琴声中,并非不关心他。

2.解析: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主题、人物等要素。①暗示情节,小说的情节虽不是很复杂,但都以琴声为背景,都与琴声有关;②刻画人物,突出了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③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

3.解析: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体、艺术、思想境界等展开。

他虽然是一个聋子,但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四1.参考答案:没有蓝天的深邃博大,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悠然;没有牡丹的富丽典雅,可以有小草的清

秀刚毅。(仅为示例,本题共4分,语句格式2分,语句文采2分)

2.(1)“书香满校园”、“以书为伴”等。(2分)/(2)举行一次调查问卷,了解同学们读课外书的情况;请书店到学校搞一次书展;请作家做一场“走进名著”的报告会;在全校举办“读书交流会”;举行“名著走向舞台”的话剧表演活动。(一点1分,共2分)/(3)诸葛亮:智慧和忠诚的化身。(翠翠:天真活泼,纯真美丽)(2分)

篇三:北仑中学2016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仑中学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高一备课组审题:高一备课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拓片(tà) 花圃(pǔ) 纤巧 (qiān) 拜谒(yè) .... B.月晕(yùn) 繁冗(lǒng)斟酌(zhēn)趿拉 (tā) .... C.付梓(zǐ) 钹儿(bó) 强劲(jìng ) 载客(zài) .... D.自诩(xǔ) 勘察(kān) 玷污(diàn) 憎恶(è)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把中指看做手掌的中轴,就会发现所有的手指被均匀地分布在两边。我的关于手的构造的知识——骨、筋和肌肉——使我误入岐途。

B.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珠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C.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自有它的好处;描摩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其细致入微。

D.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肥皂在北方又叫“胰子”,胰子原来是一种化妆用品,是用猪的胰脏制成的,现在也是实至名归....了。

B.中外大片纷至沓来,影院前购票的人排起了长队——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艺术体验”而疯狂。

C.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辞。 ....

D.杨芳性格孤僻,也常常被身边的同事排斥,但她从不会因此产生失群落伍的烦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

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B.汉学家认为中国文学锦衣夜行,有客观因素,比如语言障碍;也有主观原因,比如说一些先人为主的阅读成见阻碍了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C.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群体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根本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原则所致。

D.购包装纸箱浪费惊人,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回收体系,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可以大幅提高纸箱回收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著有《谈美书简》《西方美术史》等。B.《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都选自《史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的共三千年间的历史。C.《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现存的《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6.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B.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C.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A.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B.邻之厚,君之薄也 ..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D.左右欲刃相如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强调“意”, 。 。 。 。 。《论语》中孔子几次提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其言也切”。这一方面的确说明“言意”矛盾的事实,承认有些内心体验、奥妙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为避免尴尬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技巧。

①说明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正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态势的矛盾 ②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 ③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

④《周易?系辞》说:“书不言尽,言不尽意。” ⑤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

A. ②①④⑤③ B. ③④①②⑤ C. ⑤③②④① D. ③④⑤②① 9.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草莓族”。(不超过50个字)(3分)

?草莓族?,现在多用来形容一部分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及积极性均较上一代差。开始投入职场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

10.中国人素来以“龙的传人”自居,但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则是喷火食人的巨大怪兽,是邪恶的象征。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

友富教授建议,放弃“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重塑能够真正代表当代中国形象的标志。

二、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C.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 12.不能直接作为“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的论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的倾向。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C.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D.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容易产生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1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C.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藐视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烈的攻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6分)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想,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

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14.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2分)

15.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4分)16.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

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

(选自《项羽本纪》) 乙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标签:高一 下学期 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