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经典话语 > 正文

今晚80后脱口秀 [“80后”反“80后”]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眉睫,原名梅杰,1 984年生,湖北黄梅人。著有书评集《朗山笔记》,学术专著《关于废名》《现代文学史料探微》,编有《许君远文存》《梅光迪文存》《绮情楼杂记》等。   
  自《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出版以来,“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在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后”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戈,要退出这个阵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个文学现象,是“80后”作家群发育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必然地分裂和重新整合。特别是在偶像派和实力派之争中,某些作家处于有争议的边缘境地,是这场争论焦点的非常具体和细致的表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关于偶像派和实力派的一些划分标准来。这场论争在今后文学史上有记录的价值抑未可知;而“80后”纷纷倒戈,要退出这个阵营,更有着特殊的文学意义了。我们知道,最初的“80后”写手,出自新概念(《萌芽》),而今日新概念作者群仍然是“80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一批活跃在榕树下、红袖添香、天涯社区、苹果树、芳草、小作家联盟等网站的知名网络写手,也是“80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就是一些有一定实力的“散兵游勇”(如王小天),采取较为独立的态度活跃在“80后”中间,并被视为“80后”代表人物。这三种人构成了“80后”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80后”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出生在80年后的“地下写手”暂时构成很不协调的力量对比,但在若干年后,要进行一场大比拼是很显而易见的,这将是一次更大规模的分化、重组。就目前来说。通常所说的“80后”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也只包括以上所说三种人,而出生在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则是一种广义“80后”的划定范围。很显然,现在所从事的一切编辑出版“80后”作品集的工作,主要是针对狭义“80后”的。而这些写手本身就有很多文学上的交流以及其他一些活动,可以说现在所说的“80后”是一个松散而又有一定联系的写手群。
  另外,“80后”作品所面对的读者范围是什么呢?一般对读者范围最大希望是所有文学爱好者,然而这在实际情形中是不可能的,就“80后”目前的处境来看,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许多人并不接受“80后”及其作品乃至文学观念和作风。甚至“80后”的同龄人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排斥与“敌对”状态的。中国传统校园文学以文学社创作为主,这部分作者和作品至今还保持相当传统特色,以作文习作为主,思想内容均较保守,他们对于“80后”也是感到隔膜的。另外一些业余的自由的地下写手,他们还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文学观念,主要出现在一些传统文学报刊上,这部分文学青年对于“80后”也是有一定排斥态度的,至少是保持独立的警戒心态。而至于其他一些文学爱好者和作家,并没有多少是在关注“80后”。我所担心的是,“80后”的读者竟然还是“80后”!也就是说,“80后”所闹的玩意儿。不过是自己在炒自己,像虚幻的泡末一样,走马观花一般,终究是要退出舞台的。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校园里的小男生小女生抱着“80后”的作品,或者是其他一些怀着单纯、狂热的文学幻想的幼稚“粉丝”在呼喊(而他们也自称是“80后”并以此为“荣”)。更有意味的是,许多“80后”代表写手宣称他们根本不读同龄人的作品。这种种现象表明,“80后”存在的读者基础是不够牢靠和稳定的。侥幸的是,我所担心的并没有很快发生,“80后”这面大旗仍然在坚强而艰难地扛着。
  “80后”首先被媒体发现。然后被市场容纳,最后才被主流文坛接受。这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件新鲜事。他们先在媒体、市场的浸泡中孵化、催生,然后如同从天而降一般来到文坛。这给许多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同时也带来许多非议,一些主流文坛作家学者是带着诧异、反感乃至不认为是同类的态度来对待的。
  其实真正了解“80后”的人是不多的,“80后”的崛起一开始便与媒体、市场紧密相连,甚至有被利用的嫌疑。“80后”的狂妄、偏执、虚荣、浮华等固有鄙陋特性,在媒体、市场的搅和下,得到最大地发泄甚至滥觞,呈现出一种“天才”的表象。而实质的情形是“80后”不能简单地同天才划上等号(那是媒体的错觉报道),但他们当中又确实不乏才子。新文学运动兴起的时候,聚集在胡适、鲁迅、周作人周围的文学青年如康白情、俞平伯、汪静之、废名、梁遇春等,他们成名时的平均年龄恐怕比现在所谓“80后”还要小,但没有谁说他们是“天才少年作家”。“天才少年作家”(还有“美女作家”等)都是商业标签。还有一些有实力的地下写手,恐怕没有发掘出来。凡此种种都表明,我们的文学创作与艺术理想在诸多新的因素、新的成分下受到严重变异、冲击而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如果说“80后”很快的实现了个人梦想和文学理想,那是媒体、市场的一大功劳(这在目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说“80后”如某些人所说是在玩文学。那么那都是媒体、市场惹的祸。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80后”已经比前几年要成熟一些,“80后反80后”,集中体现了“80后”对“商业文学”“明星文学”的厌倦,而开始真正宁静地写作,追求纯粹性的文学,实现和完成寻找文学真相的理想与使命。据新一届新概念一等奖得主告诉我。“80后”许多人现在开始回避媒体,因为媒体没有真正报道他们的思想和态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觉醒,是我们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当然,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较量与演变过程,是文学与媒体、市场在联姻的同时又与之博弈。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当代文学发展到“80后”已呈现滥觞的局面,现在迫切需要节制滥觞的理性精神复归,这个伟大的使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就“80后”下一步发展来看,接近生活、接近纯文学、关注民生是很重要的增长点之一,追求艺术深度、思想深度,也是在社会生活中陶冶锻炼出来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被抛向社会,“80后”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准文学的幼稚阶段。另外,“80后”有的代表人物开始主张向文学大师学习,例如彭扬主张向鲁迅学习,恭小兵主张向废名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80后”开始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某种精神认同。这些都是“80后”出现的一些新的文学现象,都是值得注意的。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80后写手对人生、文学的认识又会大大地改变。那时肯定又会急剧地分化。不知道又有多少写手离开这个文学的“游乐场”,而那些真正爱好文学,视文学为生命追求的写手最终在文学的马拉松比赛中胜出,构成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