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两会有关社保的政策【2012两会:打造人才强国,完善社保之盾】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2年的两会于3月4日至15日在京召开。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于人才及社保的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代表委员们围绕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炙手可热的词汇纷纷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人才与发展互动
  
   代表和委员们认为,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
  
  解放思想才能解放人才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把人才强国战略化为自觉行动。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
  
  吴江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要在理念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人才大解放,必须要在人才理念上实现新突破,必须要在人才机制上增添新活力,必须要在人才环境上提升新水平,努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正所谓: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我相信,人才大解放,必然释放出推动发展的更大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韩美林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不拘一格用人才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转变落后的、保守的、陈旧的、片面的人才观念。术业有专攻,不要一味用英语、学历等条件作为选拔人才的硬杠杠。现在中国很多拔尖人才并不会英语,学历也不高,但他们的确是社会栋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讲台阶”而不“唯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敢于不拘一格用人才。
  
  罗和安代表(湖南湘潭大学校长):高校要把触角伸出去
   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除了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外,高校还应该把触角伸出去,通过加强创新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一方面,根据企业的科技攻关课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科研师资力量,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另一方面,把在校生中有潜力的对象,送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实训,使其成长为既有理论又具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敢为事业用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领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苏士峰代表(中石油管道局原局长):给创新人才更多理解宽容
   对于创新人才尤其是那些能够推动科学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高端人才高看一眼、厚待三分,这符合国家民族的当前和长远利益。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黄金年龄段一般为25岁至45岁,他们往往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的特质,鲜明的个性中往往孕育着创新的种子。要对创新人才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和支持,为他们早出成果创造条件。
  
  耿建明代表(廊坊荣盛集团董事长):大胆启用乡土人才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在人才资源。应该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培养土生土长的优秀领头人。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分期分批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使其成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及时把农村涌现的种养能手、致富能人吸收到党员队伍中;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实行职业化管理,完善离职保障。
  
  孙菁代表(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采取综合措施解决“用工荒”
   解决“用工荒”的问题,一要改革现行劳动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收入和待遇;二要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三是落实行业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解决“结构性用工荒”提供保障。
  
   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
   只有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促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许智宏代表(北京大学原校长):从教育体制上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为科研人员创造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在第一线工作。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本土人才,不断提高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科研人员的待遇。建立良好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改变完全以论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下大力气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从教育体制上思考如何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
  
  王志刚代表(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农业人才要有地方特色
   不同地域的农业有其不同的特色。地方农业大学培养人才要突出农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农业大学培养的农业人才,在解决当地农业发展问题方面应该是全国一流的甚至是世界一流的。农业类人才培养要注重应用型和复合型,对于所掌握的专业要做到向前和向后延伸。例如,果树种植专业人才还要掌握一定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
  
  安纯人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鼓励优秀人才留在基层
   应该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优秀人才留在基层。建议建立从基层一线遴选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的选人用人机制。明确下基层大学生的机构编制、职业身份、服务年限、工资水平、社会保障、户籍迁移等方面的政策。并在创业、晋升、求学、培训等方面为下基层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和便利条件。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李静:做好外出务工农民养老保险的续保衔接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眉山市委书记李静说,随着新农保的普遍推行,农民得到了实惠,多数群众感到满意。但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多种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议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不同养老保险之间搞好制度的转换和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
   外出务工农民中,有的年龄偏大但又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没有返回农村。按现行办法,如果他们在原籍企业继续务工的,可以按城镇企业职工续保,在达到领取养老保险条件时,按城镇企业职工领取养老金。李静认为,对未重新就业的,其养老保险关系的处理,一是只有暂时封存,等下一步相关政策出台后衔接。二是自愿将原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部份转入新农保,社会统筹部份进入基金,农民工个人就不能享受。在衔接农民工原参保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新农保的关系上,建议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从而利于农民工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杨军:社保标准应逐步统一
   山东日照市委书记杨军代表说,目前我国普惠性的社会保障网络正在初步形成。然而,社会保障制度在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走“精耕细作”的路子,不仅要注重覆盖面扩大,更要注重公平,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要考虑不同制度之间的整合,最终实现不同制度框架下保障水平 “多重标准”向 “单一标准”转化。
  
  全桂寿:缩小城乡社保差距
   “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缩小。”广西梧州市委副书记全桂寿委员说。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社保制度建设重城市,轻农村。全桂寿认为,各级政府要树立城乡“一盘棋”的理念,整合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使农民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水平不断向城市看齐。
  
  范小青:农民工养老保险要“全国通”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委员说,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城镇职工,缺乏一个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几年,一些地方先后制定了农民工参保办法,但效果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流动性强。范小青建议,建立弹性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尝试先记录到账,将来达到退休年龄,将其应享权益连续计算的办法,实行真正“全国漫游”的养老保险。
  
  宗庆后:养老在全覆盖后还要提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说,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和事业单位还没有进行相关改革,双轨制下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日趋严重。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衔接的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同时,加强对养老金等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尽快研究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具体办法,但不能入股市,因为股市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很大。
  
  叶建农(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需下大力气解决社保公平
  在普惠层面上,我们正在大踏步前进。但在实质公平层面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社保公平”仍需下大力气。
  这种差距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尤为明显。我国养老金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金由财政统一支付,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则按照企业和职工按比例缴纳的费用统筹支付,造成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社保如何更给力
   ――对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白天亮/人民日报
  
  
   记者:到2011年底,我国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现在大家很想知道,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一项,什么时候也能实现“全覆盖”?
   胡晓义: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项。后两项已实现全覆盖,当前重点是解决养老保障全覆盖问题。
  去年7月1日开始,我国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填补了养老保险制度最后的空白。之前,我国已建立起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全面推开。2009年,又进行了新农保的试点。城居保试点启动后,推进迅速,到2011年底,全国60%以上的地区建立起新农保、城居保制度。今年将再迈一大步,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
  
   记者:制度全覆盖和普通百姓所理解的“全民养老”有什么差别?何时能推进到“应保尽保”,也就是“对象全覆盖”呢?
  
   胡晓义:首先要有制度全覆盖,才有可能实现参保对象的全覆盖,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全民养老”。
  制度不再有空白,意味着全体国民都拥有相应的养老制度安排,所有城乡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由职工养老、新农保、城居保三大社会养老保险构成的“制度组合”中对号入座。
  推进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抓紧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到去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8亿,新农保、城居保的参保人数共计3亿多,再加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目前我国有养老制度保障的总数为6亿多。当前扩面重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我们确定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使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覆盖8亿人以上。
  
   记者:近几年,不同群体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享有制度的不同以及最终待遇的差别,引起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社会保障本身应促进公平,而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双轨制”则扩大了不公。
   胡晓义:社会保障属于上升无止境的刚性需求。当制度安排严重缺失时,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当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的需求会强烈起来,自然会出现群体间相互攀比现象。
   我们高度重视“公平性”的问题,也采取了多项调节措施。但平衡这些利益关系,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地把各类群体的待遇标准拉平,而要按照中央关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努力实现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并在多次调节中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之间不合理的差距。
  
   记者:那么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又怎么样呢?
   胡晓义:“老龄化”的确给制度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一是不怕,坚信只要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国任何时候都能养活自己的老年人,而且会让他们生活得越来越好;二是认真对待,因为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发展中大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上没有先例,必须立足于国情不断地探索,抓紧进行制度、政策、资金安排的准备。
  
   记者:具体的准备包括哪些呢?
   胡晓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继续扩大覆盖面,向“全覆盖”迈进。覆盖面扩大了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共济”的功能。
   二是增加资金储备。除了我刚才提到的社会保险基金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所累积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为将来有可能面对的支付高峰做好储备。
   三是安全投资保值增值。随着资金积累的增加,应当考虑采取措施避免贬值。目前人社部正会同其他部门共同研究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问题。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争取在一个较长周期内实现保值增值。投资有多种选择,但都必须符合安全第一、收益稳定、全部收益用于参保人这几条基本原则。
   四是一些地方在进行延迟退休的探索。目前,中国实际的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我们首先要进一步规范退休制度,同时对一些地方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的探索积极地总结有益的经验。
  
  
  郑功成:用实质公平密织社会保障大网
  崔丽 刘世昕/中国青年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又将从何处取得突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做客两会直播访谈时认为,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正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下一轮改革的发力点。
   从今年开始,社会保障所面临的任务就是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郑功成认为,不仅要让社会保障的阳光普照每一个人,而且要通过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让社会财富得到合理的分配,让全民真正合理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可以说,这是贯穿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的一条红线。
   作为一直关注和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专家,郑功成评价称,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让广大民众看到了这个制度是一个社会共享的财富分配机制,是一个能够解决好后顾之忧并可以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制度安排。因此,这些年来社会保障所取得的成绩是一个进步的象征,一个发展的标志。
   郑功成说,衡量社会保障制度有两个重要特征,即普惠和公平。“普惠就是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他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到2012年年底,我们即将实现普惠的愿景。衡量这一愿景的坐标体系包括:医疗保障实现了95%以上的覆盖率,包括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城镇无业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组成的养老保险体系也将在今年实现制度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的还有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伴随农村扶贫标准大幅度提升后的社会救助面的扩展。
   按本届政府照承诺,到今年年底,凡是中国籍的60岁以上的老人,无论城市乡村,都应享有一份养老金。这标志着我们即将实现普惠性的目标,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需要正视的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反映的是这一制度尚欠公平,它成为影响全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
   “社会保障天然的使命就是创造公平、维护公平、缩小不公平。这个制度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公平两个字。”郑功成说,因此,建立实质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迈向社会共享阶段的根本要求。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了30多年实践,又到了关键路口,对当前的改革必须要有新的共识,即由鼓励先富到转向社会共享,在新共识的基础上更新发展理念。郑功成指出,这种新的共识就是:没有社会共享就不可能有新的改革动力。没有社会共享,就不可能有社会公正的实现。没有社会共享,我们的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增长。没有社会共享,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都要大打折扣。
   郑功成强调,即使一个国家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如果忽视社会保障诉求,降低国民福利的投入,无限制地容忍社会分配差距的扩大,同样会陷入社会危机。因此,保持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是一个国家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近几年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制度建设的速度、公共投入的力度、惠及民生的广度都前所未有,社会保障普惠性的特征得到了日益充分的体现。“现在则是促使社会保障制度从形式普惠逐渐迈向实质公平的时候了,不能迟疑和摇摆。”郑功成强调。
   郑功成说,推进社会共享,必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将这一制度从消灾化险工具升华为实现社会共享与合理分配国民财富的根本性制度安排。推进社会共享,需要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公共文化、宜居环境等,让城乡居民在普惠的条件下实现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对于国务院正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努力,郑功成给予积极评价,“改革的实质含义就是要剥离附加在户口本上的各种福利权益,户籍改革的目标就是将其回归户籍的本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众的基本权利。”
   郑功成说,城乡统筹涉及利用公共资源,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标准来逐步实现,要尽可能地通过实现面向城乡居民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一体化来体现。改革户籍附加的就业、社会保险以及义务教育的各种不平等,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给予孩子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这些角度来看,户籍制度改革意义重大,为走向社会共享、实现社会公正奠定基石。

标签:强国 社保 两会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