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心得体会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

时间:2017-05-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受益颇深。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创立后,广为传播。马克思为捍卫、发展、宣传自己的学说进行了毕生的努力。后来,以列宁、毛泽东等为首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结合本国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活动,是一种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人正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深入全面地认识人自身以及客观物质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了哲学以新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其哲学的核心,实践过程本身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活动。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现实的人类社会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它不仅指导生活,而其本身就是根植现实生活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作为一名党员,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的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应该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工作、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为社会经济(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

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理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学哲学、用哲学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好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十讲》对实事求是这一精髓作了深刻阐述,强调实事求是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强调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这一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把围绕经济中心、服务发展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

顺势而为;要加强调查研究,适应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增强问题意识,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工作的规律,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

总之,《十讲》改变了以往哲学教科书仅以理论逻辑建构体系的做法,始终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改革开放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展开阐述,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份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清单,使抽象的理论具体而鲜活,是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理论力作。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

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受益颇深,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继续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等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它扩大了哲学工作者的哲学活动领域。以往的哲学活动,由于它的任务是寻找一种对世界的合理的或合乎逻辑的解释,而不是指向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因而,就成为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工作。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作为其理论核心和研究的中心,涉及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只局限在理论研究领域,因而导致哲学活动范围就扩大了。

其次,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善于运用其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观察、分析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把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概括地讲,一是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与所在单位和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做到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发挥群

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善于发现和总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并加以理论概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最后,学习借鉴和独立自主相结合。要积极学习包括外国在内的一切先进理论成果,并认真结合具体实践,做到在扬弃中吸收消化,灵活借鉴和运用他人的有益经验和方法,并在具体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加以理论概括。要继续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事物的发展永无止境,从而决定我们认识事物的实践也永无止境。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过程,不断升华认识,实现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要努力培树探索精神,特别是在破解难题上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敢于实践,不断发现新事物,做到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以实践的检验效果进一步分析和掌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并加以理论概括和创新。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应该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来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为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董海斌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书笔记

学哲学与用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书笔记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马工程”系列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理论读物,涵盖了最新的理论成果,读后给人的集中印象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本”。该书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色在于阐述每个理论之后,提供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实践的原则和要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因为: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的生命运动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取之于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要以自然界为基础;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但实质上是以物质力量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并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而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

环节,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典型形式。

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原理: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我们党倡导的一贯传统和作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善于学习。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反思,不断自我修正,创新思维,革除陈旧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的观点。

系统是联系的一种存在形态。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思维就是在确认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换言之,系统思维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水平

上的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联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运用系统性的原则,揭示系统的特性,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按照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原则来处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实现系统优化的过程。

4.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仅是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在对待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抽象地谈论量变与质变孰优孰劣。要把握适度原则。办事情,作决策,都要“适度”。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度的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只有“守底”,才有可能逐步达到事业的顶点;胸无大志、没有攀登高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守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平直的、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在人类社会,这一过程就是推陈出新、破旧立新的创新过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是人类社会创新的基本形式,推进各种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唯物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本质的体现,要求依据实践发展和科学进步转变思维方式、突破思维定式,在

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破除迷信“经验”、“本本”、“权威”的惯性思维。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中把握事物的总体及其趋势,就必须把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既需要系统思维,又需要创新思维。一般来说,系统思维侧重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创新思维侧重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战略思维则要求把这两个方面内在地综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发展过程中挑战与机遇的关系,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党员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根本问题上,要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5.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辩证思维方法之所以不同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在对立的东西中发现同一关系,在同一的东西中发现对立关系,善于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同时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一切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杰作”,都是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秘密,就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之中。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没有什么时候不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现实中的矛盾却各不相同。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和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是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运用于实际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只分析共性,不分析个性,势必导致教条主义;反之,只分析个性,不分析共性,容易滑向经验主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这转移,坚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牢牢扭住矛盾的特殊性。

6.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正如恩格斯所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基本趋势。马克思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把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称为上层建筑。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是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的。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讲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要

标签: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十讲全文 马克思哲学十讲内容